《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龙人香椿树

乱谈诗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6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也可以的,不是某诗歌刊物,得到某企业赞助3000万了吗?不就等于该刊的诗歌价值千万了吗?

还不满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宫廷诗人!功利诗人!宦官诗人!伪诗人!枕头诗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诗人呢?不要说普通诗人,就连中国最优秀的诗人们大多也都以教书或者政府机构而生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8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只是工具,还是看谁在写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8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余事做诗人,谁要想把写诗当职业,当诗人,注定的要事与愿违。夫子说,游于艺,千万不要把诗人真的当职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仙界-战神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1-19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4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宁都人余乐平卖诗歌成百万富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7    更新时间:2006-12-2     

余乐平,1970年出生于江西省宁都县。1999年开始在大连以卖诗为生,并取得了营业执照,月收入3万元左右。
  缘起

  余乐平,大学没毕业,曾在25岁时就坐拥百万财富,成为商界骄子,但后来又穷到捡别人扔掉的烟头抽的境地。他曾一度萌发放弃生命的想法,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写诗能卖钱,由此走向了卖诗的生涯。由一首诗卖10元,到如今一首诗卖800元,成为“中华卖诗第一人”,他的人生再次富有起来。余乐平表示,要让诗歌通过商业化走向复兴之路。有人对余乐平的这种做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他羞辱了诗人的称号,是在糟蹋诗歌。

  余乐平的诗歌能不能通过商业化走向复兴?24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余乐平,听他讲述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1.想办法改变贫穷

  靠自己的努力,我那时坐拥百万财富,成为商界骄子,当时才25岁的我,觉得自己很风光。

  记者:你是江西人,为什么在外省很出名,而家乡人知道你的反而不多?

  余乐平:这得从我的家境说起,我出生在宁都县一个农村。父亲是教书匠,母亲在家种田,生活过得紧巴巴的。父母把我们兄妹6个全部送去念书,生活就更加艰苦了。平时只要有空,我就帮家里干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8岁那年,我以作文满分的成绩考上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中文系,并很快担任了诗社的总编。兄弟姐妹们都在读书,家里实在太穷了,我只念了两年不到,就决定走出校门去挣钱。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想法子改变贫穷,贫穷让我懂得珍惜生活。当时江西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所以我最初去了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后来辗转来到大连,然后在大连出了名。

  记者:大学没毕业就去了广东,如何谋生?

  余乐平:因为没有很高的文凭,去应聘管理职位基本没有成功,我就从业务员做起。一开始,我是在一家做电脑和音响产品的公司。那时,我发现广东经济虽比较发达,但电脑与音响当时还是属于高档消费品,一般消费者买不起,所以公司生意十分冷清。后来我就向老板建议,开展电脑租赁业务,老板认为可以一试,结果生意变得异常火爆。

  由于我经常能为公司的销售出谋划策,很快被公司提拔为业务经理。两年后,我又被提拔为公司的总经理,靠自己的努力,我那时坐拥百万财富,成为商界骄子,当时才25岁的我,觉得自己很风光。

  记者:在广东那么风光,为什么不留在广东发展?

  余乐平:我邂逅了一份爱情,但我没想到的是灾难也随之而来。琴在我公司对面经营一家手机店,她很漂亮也很能干,身边有很多追求者,但她唯独爱我,我也很爱她。但我们的交往遭到了她父亲的极力反对。在她父亲的眼里,我只是一个打工仔。琴的父亲曾警告我,不要再和琴交往。

  1998年3月16日晚上,我和琴约好在一家常去的酒店吃饭。不料我刚到酒店门口,就被几个壮实的年轻人绑到一条小巷子,他们在我头上狠狠地砸了几砖,然后就逃走了。我是被巡逻的警察送到医院抢救过来的,整整两个月,我才苏醒过来,但我失去了所有记忆,后来父母把我送到庐山疗养,身体与记忆才慢慢恢复。我为此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一笔债。这是我人生的一起悬案,我不知道是谁干的,但我不想报案追究,所以我决意离开广东这个伤心地。

  2.卖诗也能活命

  店老板确实没买“烟之侣”,但他很高兴的给了我十块钱,就因为那首诗。

  记者:离开广东后,你又去了哪里?

  余乐平:有一天晚上看电视节目,发现大连很漂亮,我决定去大连找工作。1999年4月25日7时,我到了大连。因为治病欠下很多债务,到大连时身上只剩下20元。一出火车站,刚好碰见有个卖“烟之侣”(放在烟盒里面的金箔纸上,作用是分解尼古丁,帮助人慢慢戒烟)的。我的烟瘾一直比较重,那人一过来推销,就吸引了我。

  当时,我觉得卖“烟之侣”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所以故意跟那个推销的人说要进大量的货,就想见到“烟之侣”的总老板,然后得到工作。那个推销者果然把我带给了他的老板,虽然办公条件不好,但面对老板,我实话实说是为了工作。老板同意了,但不管吃住,每天卖10个“烟之侣”,提成是20%。我把身份证押在他那儿之后,就拿着10个“烟之侣”去了火车站,这是我在大连的第一份工作。

  记者:你后来怎么走向了卖诗之路?

  余乐平:卖“烟之侣”每天就赚七八元钱,根本不够开销。那时我的烟瘾又重,饭可以不吃,但烟一定要抽。没有钱买烟,我就捡别人抽剩下的烟头。这种日子实在煎熬人,有一天晚上我想到放弃自己的生命。

  生活的转机出现在向一个小商店推销的时候。我看到营业执照上有店主的名字,突然我萌发了做诗的想法,然后以此来推销“烟之侣”。我自小就有个特长,只要对方报上人名、地名等,我能在几分钟内根据提供的素材作出一首诗。一分钟内,我就用他的名字写了一首诗。然后我向他表示,不买“烟之侣”没有关系,但愿意借诗交个朋友。

  店老板确实没买“烟之侣”,但他很高兴的给了我十块钱,就因为那首诗。于是我顿悟了,卖诗或许能赚钱活命。恰好我住的周围有一个开发区,那里工厂多,员工肯定多,应该有很多谈恋爱的年轻人。如果我把他们的名字结合起来写成爱情诗,生意应该会不错。于是,我便把卖“烟之侣”的工作辞了,第二天早上就去了开发区。

  3.成功有一定运气

  到2003年2月底,我已经卖出了10000余首诗,赚了100多万元。我要在全国建专卖诗歌的连锁店,让诗歌通过商业化走向复兴之路。

  记者:你去开发区一开始卖诗就成功了吗?

  余乐平:没有,还是先找工作。第一天没有成功,第二天我想如果到中午十二点再找不到工作就去卖诗。结果,第二天中午我还是没找到工作,当时身上仅剩一元钱,我买了一支圆珠笔,开始在开发区卖诗。我第一首诗卖给了一个女孩,她给了我二十块钱。这让我信心大增,第一件事就是就去饭馆吃饭。之后,我就没去找工作了,而是继续卖诗,第一天卖诗就赚了80元钱。

  因为当时我在的那条街是算命一条街,当时好多人以为我也是算命的,工商和城管的人一开始还抓我,后来知道我不是算命的而是卖诗的,也就不管了。

  记者:你后来是如何成名的?

  余乐平:有一定的运气吧。那时有个人几乎天天都来看我写诗,但他从来不买,我觉得奇怪,就激他:“你又不懂诗,天天看什么呀?”他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说正是因为喜欢诗歌才天天来看我的,还告诉我他是“大连开发区报”的通讯员,并让我谈了走上卖诗之路的经历。1999年8月27日,他真的给我写了一篇报道。那年9月5日,他又为我写了第二篇,发表在《大连日报》上,反响特别强烈。之后,我就成了大连的名人,一个月能赚800~900元钱。

  2000年9月,我拿到工商部门颁发的临时营业执照后,开始在大连星海广场摆地摊卖诗。这时,我的诗开始明码标价:每首20元。由于注册时,我发现全国还没有一个人以卖诗为业,所以就打出了“中华卖诗第一人”的招牌。自此,我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人找我写诗。2002年7月,我又将诗摊搬到了人流量更大的大连国际机场二楼商场,并由临时的营业执照换成了正式的营业执照。到2003年2月底,我已经卖出了10000余首诗,赚了100多万元。当时,我认为贫穷不是诗人,诗人同样可以做老板,同样可以富有。我要让诗歌市场化、商业化,我要用商人的头脑、诗人的细胞,在全国建专卖诗歌的连锁店,让诗歌通过商业化走向复兴之路。现在我每月的收入基本在3万元左右,并已经在全国建立分公司,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进行卖诗。

  4.诗歌也要市场化

  我承认我的诗歌不高雅,但至少很实用。从市场的角度去看,讲究的是卖点。

  记者:有人质疑你卖诗是在糟蹋诗歌,借诗歌来做买卖是羞辱了诗人。

  余乐平:我没有糟蹋诗歌,更没有羞辱诗人。我卖诗确实是为了赚钱,但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诗人也要遵循这个法则才能生存,如果一个诗人的生存都成问题,还怎么发展诗歌?我承认我的诗歌不高雅,但至少很实用。我曾经把一对要离婚夫妻的名字连在一起,写了一首诗,这对夫妻看完后很感动,就取消了离婚的念头。我写诗并不是完全从文学角度来的,我是从市场的角度去看,讲究的是卖点。我根据顾客的意思来写,如果顾客满意就买,不满意可以不付钱。

  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诗歌如今是很落寞的,并不是人们不喜欢诗歌,而是传统的诗歌过于深奥艰涩,一般老百姓根本看不懂。“文章应该合为时而著”,我只是借用传统诗歌的形式,书写现代人能接受的内容,难道就是糟蹋诗歌吗?现在我用人名、企业名来写诗,并将诗歌推向商业化,就是要使诗歌通俗化、市场化,从而推动诗歌的复兴。我觉得如果很多人一看写诗歌可以赚钱,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诗歌,更多的参与诗歌创作、创新。

  记者:谢谢你接受采访,最后能用本报的名字作一首诗吗?

  余乐平:当然没问题,为家乡的报纸作诗是我的荣幸,也祝信息日报越办越红火,现赠藏头诗一首:信满天下客,息通万家人。日析寰宇事,报助财富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4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价诗歌《回家过年》引发热议
大吕要做“卖诗歌”第一人?



     《江南时报》 ( 2007-07-09 第16版 ) 【字号 大 小】【打印】【关闭】

  南京诗人大吕10万元天价叫卖自己的诗歌作品《回家过年》经上周本报刊登后,一时间引发南京媒体、西祠胡同和各大门户网站议论纷纷。记者获得最新消息,南京一家酒业公司已和大吕取得联系,商谈购买诗歌《回家过年》的著作权事宜,如果谈妥,他的“转让诗歌”的想法也许能够实现。
  10万元卖诗

  是“噱头”还是“创新”?

  7月2日,诗人大吕在本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10万元卖一首诗”的离奇宣传,从而引发媒体关注,一时舆论哗然。

  一首普通的诗歌作品为什么要在报纸上开价10万元叫卖?是作者头脑发热,还是有意制造噱头进行炒作?面对记者的疑问,电话中的大吕出言十分谨慎,不愿意对此多说什么。

  大吕到底何许人也?记者从省作协的一位朋友那里了解到,作者大吕是南京人,江苏省作协会员,在江苏也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了。这位朋友称已经看到报上的“卖诗广告”了,此前他还从未见过有“诗人叫卖自己的诗歌”。不过他又说,那首被“卖”的诗,内容算是健康的,表达了普通人过年时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愿望。但作者此举是不是炒作,他无法判定,也不愿发表意见。

  《回家过年》是真情之作?

  电话中大吕告诉记者,他的此举绝非炒作,他只是想给自己的这首诗找到它的新主人,让这首诗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首《回家过年》系他“本人创作,拥有完全的著作权”。至于读者们怎么看,那是他们的事,愿意说什么就让他们去说吧。但大家应该宽容些,以平常心看待。目前他只希望通过宣传,找到合适的“买家”。

  作者还称这首诗是他本人“真情之作,主题健康,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是一个商品经济的时代,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皆可标价出售。书法、绘画等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市场了,优秀的诗歌作品为什么不能拿出来出售呢?”特别是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孝道,“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反对者有之,支持者亦有之

  一位名叫“拿拿1980”的网友在西祠胡同的发帖中说:“写诗歌为了什么?看到这个帖子我觉得很悲哀。我有一群搞诗歌的东北朋友,自己花钱做论坛、收集原创、印刷、免费赠送给喜欢诗歌的朋友。我曾经很感慨于他们的执着。那些诗歌,在我们外行人看来无非就是些破玩意。他们执着于其中的乐趣。可作者大吕在做什么呢?”

  与众多反对者形成对比的是,有不少读者是赞同作者此举的。“这首诗写得不错”,“感觉能谱成歌唱。目前有些歌也写得太差了吧。建议大吕找一下著名歌手,如果他们一炮唱响,不愁他们不给你想要的钱”。

  一酒业公司正和大吕商谈

  据电话中作者大吕本人称,自从“转让诗歌”宣传在报上刊出后,他的电话好像成了热线,但真正想购买这首诗歌的人只有少数。其中,一家酒业公司的人员也和他联系过。他非常高兴。他说,“这也许将是中国诗歌与中国商业的第一次完美合作”,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找到一条出路。他甚至都替对方想好了主意:诗歌《回家过年》不长,完全可以印在该酒的外包装上,同时打出“回家过年,喝××酒”。

  大吕的说法是否属实?记者电话联系到那家公司的总经理任先生。任总在电话中说,他已经注意到这首被“卖”的诗歌了。说实话,大吕的诗写得很好,也易于传诵,尤其是诗中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孝道文化,在现在的中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他确实已委派自己的秘书和作者大吕商谈了。如果双方谈得比较好,不排除购买的可能。

  到底这一“卖诗事件”将如何发展,本报将跟踪报道。

  本报记者 朱光俊

  
     《江南时报》 ( 2007-07-09 第16版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加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昆阳子 于 2010-1-18 20:54 发表
余事做诗人,谁要想把写诗当职业,当诗人,注定的要事与愿违。夫子说,游于艺,千万不要把诗人真的当职业了。



诗和生活相隔那么遥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7 10: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