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681|回复: 60

穗穗日记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3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台风中的阅读和散步


八月八日,台风“艾莫克”似乎放缓了脚步,并不没有如期地抵达阴云密布的上海天际。二十四楼上的煽情的风,虽然将阳台上两盆长满小葱和一盆无心催生的辣椒儿,吹得细腰欲折、楚楚可怜,但并不像电视新闻中报道的那样来势汹汹,恐怖地欲将临水耸立的房屋全情推倒。海涛声依旧遥远,我能听到的声响,是内心平乏的困苦和清晨尘世揭开锅灶后的喧嚣声,它盖过了台风。

人的心情有时也像气候一般,让别人难以琢磨。一秒钟前,还阳光普照,一秒钟后,灵魂的太阳就被肉体的地球遮蔽。这样的比喻,也就是观看日全食过程的调侃。我没有看到,但可以想象。就像是自己在活着的时候,用诗歌温习死亡,或者温习一场爱情,来了又走。日全食,不过是几分钟的时光,我已经用完了半生的激情。今天,我从那些倒塌的房屋、连根拔起的树根上,看到了自然的力量。有如上帝的神迹。它用巨人之手,颠覆安宁,制造灾难。其实我该敬畏,人人都该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破坏的力量,伟大的创造从来从破坏开始啊。这让我联想到一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出了混的,迟早是要还的”。

每一处房屋,都有人居住,房屋本身就是一座陵墓,是生者的安息地。半年前,我看到一个女子,却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固有的看法。她在上海,准确的说是在上海浦东区,如果再准确地表述,是在崂山路、潍坊路交接的一带,四处流浪,居无定所。我已经不止一次地看见她在垃圾车旁,津津有味地大快朵颐,她像野猫一样,本能地寻找着残羹,填充饥饿的胃。奇怪的是,她从来不向路人伸手,她不乞讨。某种意义上,她不算是一个乞丐。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也看不下去,就给了她30元钱,希望她别再吃那些丢弃在垃圾里的肮脏腐败食物,然后赶紧回家去。我也曾试图问清她最终要去的地方和到底需要些什么,我好尽我所能去帮她。但她的表述让我很糊涂,其中有北京、福建、回不去和路断了等等让人费解的话。似乎她在半空中,或者是人生旅途的中间部分,比如上海这站。她已经糊涂了,既不知道自己准确的要去的地方,也不知道自己该回的家,在哪里?于是她就滞留在上海浦东,在一个足够用繁华和冷漠慢慢蚕食并吞灭她的空虚之城。

那时我想她该是一个思维有障碍的人,说她是疯子也不准确。她知道将自己咳嗽后吐的痰包在餐巾纸里,放进一个空的饮料瓶。还有一点,就是她似乎并不需要别人刻意的帮助,因为她从不伸手乞讨,这也是我内心一直渴望解答并揭晓的谜。现在我依然能看见,她在我们小区门口的垃圾车里,愉悦地寻食,当这些画面变成一种久而久的习惯,眼睛就会忽略,神经就会麻木,变得熟视无睹的无情起来。那次我给完钱,快步地回到自己的蜗居,在等候电梯的时候,忍不住还是流下了两行同情的眼泪。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是对自己最大的讽刺。我虽有同情之心,但也无力拯救什么。就像自己时常发作的头痛,我能找到“后溪穴”,但不能彻底根治这三十多年来根深蒂固的疼痛。其实我想说的,只是自己阅读人世画面时的一些小小的领悟。比如台风背后需要面临的重构,比如日全食过程联想的爱情和舍得,再比如一个陌生人的命运引发的一连串廉价人情感慨。流浪的生涯,其实并不需要一座豪华的如同陵墓般固定的居所,生命本无名字,请尝试忘记自己。

在高处,俯瞰,我离人间越远,就越能看清自己原本的面目。我喜欢的生活,不过是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蕴藏自然的创造力。应该说我是一个有创作力的诗人,对于一些书籍,我即爱又恨。我爱其浩瀚,又恨其浩瀚,于是在阅读中,我废寝忘食,得益匪浅;同时我在阅读中,好比登高,又不断地自取其辱。这中间有一种警惕的泛滥和懒惰的平乏,需要时常去中和。书籍如若读得过滥,就会失去了自己的舌头。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地。你成了学舌的鹦鹉,这该是一个智慧头脑,赢得的人生的最大悲剧。

人未得到时尤为痛苦,得到时又觉满足的无聊。看看吧,世人都被自己占有的欲望,折磨得患得患失和体无完肤。那些物质的,情感的,一切的欲望都让我开始厌倦。我无数次想到出家,脱离这个社会和他人的生活,比如长时间的关机,比如不回所有关心的、呵护的、爱慕的和邀请的短信,再比如在空调打得很低的房间里,待上整整一个星期,不出门,不买任何的东西。饿了就吃,渴了就喝,除了书,我找不到其他别的依靠。那些书,那些杂乱无章的书,在我的枕边、床头以及书桌上、地板上任意地堆砌。从埃及到罗马,从魏晋到明清,从蒙田到罗丹,从莎士比亚到自由与律法之光,从病隙随笔到自由手稿,从不生病的智慧到黄帝内经,我像一头勤恳的骡子,不断负重,直到自己不小心崩断了那根拉纤的绳索。停下来吧。是的,我还活着,活在今日,我的存在,是因为我从来不曾停止过对日常生活的思索,即便前面是一条死巷,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结实的红墙上,画出门窗。神笔助我!

昨夜,我叠加了许许多多的不快,将这半年来所有不如意和不尽人意的事情,全情控诉在另一个人熟悉的耳畔。我不明白,一个自觉无用无聊的人,在另一人那里,因为陪伴,获得了生存的意义。现在,我渴望的独处,必将成了另一个遥远的梦。日子依旧平淡,我的抱怨在一个亲人怀抱,或他的背上依次搁浅。风雨飘摇的日子,我永远不会无家可归,因为有人,从来不肯放手,让一个拒绝长大的女孩,流浪在他的目光之外。我的幸福也是我视野里最大的不幸。

我好动的本性,和写作的姿态有时并不矛盾。应该说,我热爱生活,渴望经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生活,也许作为演员,真的是非常适合自己的角色,但我演戏,也仅仅是一种路过的游耍,浅尝即止。我热爱一切的舞蹈,在音乐里,释放自己。身体就是诗歌。我在镜子面前,自由放浪的舞蹈,就如同在电脑上斟词酌句,激情地创造一般。那些舞蹈中有我生命的诗歌,我写出的诗歌中同样弥漫着浓烈的舞蹈气息。在一动和一静之间,我的身体和我的嘴唇一起,保持着蓓蕾一般新鲜的惊喜。打碎自己容易,重塑自己真难啊。其实失去了,又何必要找。我将用身体,直接和那个爱好飞翔的“自我”对话,用我摸到的真实,解决灵魂的虚无。虚妄的是灵感:认识自己的过程,其实是一次合法的谋杀。

日子川流不息,我已经无数次地怀疑过自己,那个十九岁的文静、二十四岁的倩玉以及二十八岁的穗穗和三十五岁的紫穗穗们,都躲到哪里去了?!年轻的时候,来往在记忆里的人似乎很多,他们的存在,从爱情、亲情、友情的角度,多多少少都曾影响过自己,名利之惑和写作之梦的延续。到了而立之年后,生活的圈子日渐萎缩。我更加热爱梦,梦给自己的快乐,远远超过了现实本身。其实我并不想谴责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可以和别人分享食物和美景,唯独不能分享孤独和爱,也包括情欲。这就注定了溪流的自我--也即我本身的清澈,这和什么出生和经历都无关联。浸染在人世,我也不会因为短暂的浑浊,而失去清澈的本性。干净的来,干净的去,由此,可用干净,诠释我后半生的所有文字走向。


2009年8月11日作


2)从“国学”二字想到古文的“观止”


因为读书少,所以比较也少,计较则更少。对于西学和国学,我向来不偏不倚。只要是学问,我相信开卷有益。喜欢“国学”,是从一些日常的俚语和约定俗成的用语中开始体会的。以前我写作时,从不注重出处,只取之用之并不思考。现在我常常在使用或阅读的同时,吹毛求疵,追根求源起来。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孝,泛指的又是什么?比如“相濡以沫”,其出处?隐约记得出自《庄子》,具体是哪篇就不记得了,又为何“相忘于江湖”的境界更高些;再比如无论拍戏还是写书,结束时,我们总喜欢用的“杀青”一词,这是何为?你若不读书,不思考,你就永远不会知道“羞惭”和“羞耻”他们的笔画和区别?!

中国人自己的学问,若自己都不知道,还敢大言不惭地研究什么西学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的话于今时今日,仍不过时。惭愧自己,对于流传下来的诸多《国学》经典,知道其名的多,而真正能耐住性子一本本阅读、研究、思索下去的,则少之又少。

我本属后知后觉之人,余生有心吞象,想用后半生有限的时光,慢慢地去蛀啃――那隐藏在灵魂的书柜里、厚重的且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四库全书》。我读书,不为做学问,只为打发无聊空洞的生活。别人谈论的所谓人生价值,在我这里是失效的。我不奢望未来能留芳千古,只给喜爱自己的人,留下自己惊鸿掠过的爪痕。

想到四书五经,想到唐诗宋词,想到诸子百家,想到古今许许多多编辑优秀丛书的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我就由衷地感恩。小时候,最头痛的事情就是阅读和背诵文言文,我宁可在深夜,牺牲睡眠时间,去读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和一本伴随着自己少女时代,几乎翻烂的《唐宋词鉴赏集》,那时热爱顾城、舒婷、穆旦、哑弦、席慕容和洛夫等等诗人,也涂鸦了整整两本粗陋的现代诗。因为那些自己今日依旧头痛的古文名篇,我曾被父亲多次训斥,骂我不务正业。今时,我才后悔当时的叛逆和玩劣,不将慈父的良言训诫,牢记于心。然后悔晚也,现在我不得不重新开始学步。

许多时候,我在阅读的同时,感慨古人的智慧比之今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庞杂的现代社会,信息和图片资源过度浪费,我们的视角仍缺乏全息俯瞰的广度和深度。祖辈留存的文化,这古老的文明,千万别在我们这代迷茫的人里白白断送。《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等等,我们守住如此巨大的财富,却从不自知,依然不断开荒,不断向外索取。国学,需要重新正名,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将断裂的历史文化,重新对接,植根在缺失的我们这一代身上。我想指引90后的经典动作里,该有回头是岸的猛醒,重新认识国学的现代价值。

如果西学的丰富,好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每个枝丫都有其独特的丰姿迎风招摇,在每个末端呈现各类学科,每一片绿叶不同的纹理和构成。国学的丰饶,我更愿意,比喻成一座物种丰富的原始森林,文、哲、史交融的国学,对每一个中国的读书人,都是一生的迷宫。只要不是本末倒置的阅读,这些千年时间和无穷事件,积攒下的智慧书籍,只会继续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和人生。

揉着酸痛的手臂,我又重新翻阅《古文观止》,这本二十年前自己曾十分鄙弃的书籍,虽然其中也有许多自己喜欢的佳作。但少女时的自己,更爱风花雪月的美景,而忽略时代的厚重、文明的根基。这本古文观止,是我现在重修古文的第一选本。“观止”,此词源自《左传*季札观周乐》,若望文生义,可将古文观止,理解为:将一些精选的古文罗列汇聚在一起,想来看完这些文字,也就没有什么遗憾和欲望了,可以观止乎。吴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韶》舞的赞美,是一种好到及至,无可加附的最上上的赞美了,如天空无不覆盖,如大地无不承载......“汉诗观止”的这一诗歌论坛,它的由来,想来也是从这里衍生派发出来的吧。

读书于我来说,也是一种智力的锻造,我在阅读的同时,锻炼自己慧眼识珠的本事,刚开始阅读时,那真的是一头雾水。慢慢的,我开始理清思绪,从自己最迫切需要了解的,和自己最喜欢的方面入手。于是制订一份行之有效的书单,尤为重用。所有真正的阅读,从一份书单开始。许多人热爱的阅读,都是“叶公好龙”的行径。别人读了,自己若还无知无识,便是一种落伍,用一句调侃的广告语就是:“你OUT了”

在我最初开始阅读的第一个月里,我几乎是只读不写。但每读到让自己特别心动的地方,我都会反复阅读,并用彩笔画出关键段落来。但更多的时候,是无法继续阅读的欲望。这时我会自我调节,跳舞,或在网上打游戏。我只会玩三副牌的拖拉机。这也是一种智力游戏,有着54张扑克牌组合的变换,并且三倍扩容的智慧和算计。这真是另一种人生的况味。更重要的是,打牌还需要对家的配合,出手和接手,都有一种无形的默契和算计其中还有谦让和含蓄的美德。这是虚拟世界里,通过一场游戏的运作,反衬的人性,这其中有你人生的态度和胆识、狡诈和忍让。这和阅读中与作者的神交,身心愉悦的感受同样曲径通幽。但打牌有时更在乎输赢得失,比之阅读,少了一种内心泰然处之的安宁和气息。

阅读本身,就是动用全身心的能量,在一堆书籍中,寻找到真正的美味佳肴,那些真正打动了灵魂的文字,让你一次次容颜焕发,譬如新生。好像误食了大力水手的菠菜。有着无穷的动能。书可食,犹如情可抒,阅读的快乐,还在于醍醐灌顶的开悟和润物无声的揣摩。万般滋味犹在心头萦绕,不肯有一丝一毫浪费。

光读不写是奢侈的浪费,光写不读是浑噩的愚钝。

八月十一日,从“国学”二字,我开始反思自己近期来一些毫无头绪的阅读。我的手头,有一本《古文观止》,这本书实际上我已粗略地通读了一遍。发现自己真正能记得的依然不很多。记忆力是阻止我深入阅读的最大敌人。然记忆最的深,要数《曹刿论战》这篇,这是我迄今为止,唯一可以背诵完整的《左传》中一篇。原来有效的阅读,必须要和某个偶然事件联系起来,才会觉得阅读是有趣和联想的深刻。不然一味的死读,读完后,依然浑浑噩噩的度日,将那些心得早已抛置九霄云外。

这篇文字阅读和注解,我要感谢可爱的卢卢,她是我网上最好的朋友――云南大姐的女儿。七月初大姐要来上海参加一个广告的展销会,并曾在我这里小住了一周。这个期间,我和大姐十四岁的小美女卢卢曾相处了整整一天。我们一起闲聊,吃零食,之后又一起阅读和背诵。我问她学过《古文观止》里她最熟悉的是哪篇?她说是《曹刿论战》,去年的语文课本已经学过,但是有些忘了。于是我们便一起温温故,待知新去。每当背诵那句“肉食者鄙”时,我们都对望后,忍不住大笑。原来过去那些权高位重之人,都是些肉食动物啊,因此短视。

古人的幽默,于今人来说,该是另类的笑话。想来过去能吃到肉的,都是一些权贵和富人,而今天的权贵和富人,却都在倡导:素食主义。想来也深受“肉食者鄙”的迫害,于是警醒起来,将颠起的啤酒肚和膨胀的脂肪肝,花费数千上万大洋,只为恢复一个健康的躯壳。那个下午,我们在一盘葡萄甜蜜的会餐前,和曹刿论战,和欧阳修一起发出秋声赋的悲慨,更有刘禹锡亲笔镂刻在金石上的《陋室铭》,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我曾抱怨流浪的艰辛,难得有属于自己的一处草庐,现在想想孔子的那句“何陋之有?”,只要心中释然,人生何处不是家。再想想那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而归以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我的快乐不正是接受现在的天命吗?既然我真的厌倦了那些目的性明确的世俗交游,不如就去寻找心灵的“瓦尔登湖”,在澄明的蔚蓝里,顺应自然的一切,了结余生......

从一个坑,到另一个坑,从一座森林,到茫茫荒漠。一鼓作气的我,早已跑到了另一个星球。你们跟不上我,你们看到的我,仅是现实面孔中最俏丽妩媚的我,你们不曾看到的我,不仅仅是双面的女神,她该是一个精神分裂的巫女,有着多重人格叠加的疯子。

原谅我不着边际的阅读和遐思,从正常的思考开始漫步,却以荒诞的想象嘎然“观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我羡慕万物始终生机勃勃,草木一秋再一秋,我也如陶潜一般感伤,感慨自己的一生即将终止。

最后的一分钟,我在百度上搜索陶渊明的简介,想来诗人,在同时代,常被忽略和漠视,于是陶渊明的诗文“在南北朝时,并不被重视。刘勰《文心雕龙》根本没有提到他,钟嵘《诗品》仅把他的诗列入中品,萧统的《文选》也只选了他八首诗、一篇文。直到唐代,他才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李白、白居易等极力推崇其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柳宗元等都曾认真地仿效其题材与风格。北宋以后,他的地位愈尊,大有将他置于曹、刘、李、杜之上之势。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也大力赞扬他的诗,不遗余力,元明清三代,注陶、评陶风气大开。注本、评本之多,几与注杜、评杜相埒。”

读完他的简介,我爱上了那句“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评点。随缘随性之人,该是他,还是我?或者彼此难分吧。

2009年8月11日作

3)梦诵《道德经》


一大早上起来,虽感手脚有些麻木,情绪却异常兴奋,脸色红润的有些不太正常。

脸不洗,牙不刷;水不饮,饭不思,我便坐在客厅,对着两位至亲的人,开始了今天必修的长篇“演讲”,我的兴奋,似乎还停留在昨日久长的愉悦里。我渴望在第一时间,将近日来草阅群书所获的浅陋感言和琐碎的知识。一股脑地倾吐在他人面前。这有点孩子气的行径,居然发生在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子身上。

但如此这般,说得可爱一点,好处居然很多,简单的就可列出四样来:

一、是缘于自己可怜的破记忆,甚为可恶。唯有自我感觉良好的演讲,才可以加固它。
二、就是,在向别人口述或转叙的同时,我无形地锻炼了自己的口才和绵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大点,正是通过广泛、庞杂的阅读,再通过打破学科边界的综合表述,我为自己今后求知和创作的路,打下一个坚实地基吧。
四、倘若有天,真能遂了自己的心,有一方天地,开堂说“书”,渴望也能像“某某大家”那般口若悬河、幽默诙谐去。

说来好笑,人若对某件事物痴迷起来,便会不自觉地深陷,甚至不想自拔。这个时候,他连睡梦的时间也不肯放过。一边说着梦话,一边在梦境里继续他白日未能完成的功课的。

自己昨天读书,的确有些读迷糊了。从早到晚,除了母亲把饭碗送到我手里的几分钟空隙,其他的时间,我几乎没有离开过我的书本、座位和电脑。除了看,就是写,除了写,继续看,偶而会随手记录一些看法和疑惑。这一天,我在几十本书籍里不停地来回游荡,互相串门。这些书,其中有些已经读过好几遍,有些才刚刚触及,新鲜如刚上市的草莓。

在阅读的同时,每当遇到自己比较迷惑的词意句饰,或不认识的词语,我都会用启动电脑,马上百度搜索,第一时间获得最佳答案。这样阅读的好处,可以深入细致、自由全部。并且少留疑惑。(我读书,还有一个坏毛病,就是从来不是针对一本书,多数时候是几本书同时翻看。:))就在昨夜,我做出大胆“荒谬”的决定。我想注释一本穗穗版的诗性的《道德经》。

说出这句时,我环顾左右,感觉自己无比虚弱。我的确有些自不量力起来,一个古文功底和根基都极为薄弱的小女子,居然也敢这般口出狂言?!呵呵,这是后话了,且不说它。关键就出在自己,所下的这个疯狂的决定。既然真想注释《道德经》这本万经之经。我要做的功课很多啊。首先我必须尽量多地搜集资料。我要由衷的感谢网络,省略了自己来去图书馆等地的劳形之苦。

通过谷歌和百度,我搜索了好几种《道德经》的版本,一一拷贝下来。然后继续收集历朝历代许多重要的注释,有白话和文言的好多种,其次,我还下载了几十篇篇有关《道德经》和评论老子的生平和思想的文章。

不收集不知道,一收集我果真吓了一大跳,它几乎化去了我整整七个小时。而我了解到的和看到的,仍不过是冰山一角。我感慨这“道”果真是深,而且是深不可测,如果我真得沉浸其中,必然会被一群工于其器的所谓诗人、学者、哲学家等学究打倒在地,不能超生去。我看到有专门研究老子及其经文的学院,有专习老庄哲学的网站……真有那么一帮爱“老”论“道”成癖的书虫书痴啊!--稳坐因特网,唇刀舌剑地环顾论道。正所闻:道也有道,玄之又玄,其道纷杂。看多了,读过了,我的脑子熬成了一锅“道德”浆糊了。

我不断地整理、收集并分类,不知觉就到了午夜。两只眼睛如被训斥的驴耳朵,实在困得不行,才倒床睡去。于是梦就来了,这梦真是可爱。在梦里,我不仅继续拿起书本,背诵着《道德经》,而且我登堂入室,在一个大礼堂里口若悬河,从天地之始说到无为而无不为……果真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梦中的我也非我。

这浩大的工程,才刚刚开始。我就有了梦,不知是“梦”一直召唤着穗穗,还是穗穗一直憧憬着“梦”。我在自说梦话,你且当南珂一梦听。天书从来无字,我的天书是否亦然???

今日的功课,熟背《道德经》前五章节。先不着急解释,只看、只想,不释,不惑。继续搜集资料。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另起一行的阅读


早上读了钱穆的《庄老通辨》,刚读到一半,就想:如若这个世间真有庄周其人,那一定是自己十分喜欢、欣赏一辈子的男子了。大抵有些缘分,的确是天定的。不管是早遇,还是迟邂,有些人、有些事、有些书,你迟早总会遇见和喜爱的。吾这一生,最爱的就是智慧、幽默、洒脱、豁达之人。

庄子的其人其事,几乎所有读懂他之人,都会爱上并痴迷的。看过他的许多故事和言行,让我联想到西方的《伊索寓言》,寓言和诗歌,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他物说这物,用这事影那事,从不直接空洞的表述中心思想。只有拥有一个通透、智慧的大脑,才会如此幽默风趣。庄周与蝴蝶,从不分离。并非庄周梦碟后的糊涂之语,是他本身和天地融为一体。他本人就是天地间最恢弘、最深奥的一首大诗。

据说,庄周曾经将他所在时代的所有书籍,都曾通读过。他是一个真正的旷世难遇的大哲人和文学家。他的生平几乎故事化了,我在这里选了几个自己特别喜欢的故事,说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下面有几个简化的庄子故事。

《庄子的故事》

(1)

有一只蚊子飞到一头牛的牛角上停住了,呆了很久很久,然后蚊子对牛喊道:“喂!我要走了!”牛没有理会它。又过了一会儿,蚊子又对牛喊道:“喂,我真的要走了!”牛还是没有理睬它。最后蚊子很生气地对牛嚷嚷道:“我都说要走了,你为什么不理我啊?”牛漫不经心地说:“你来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你;你要走了,又与我有什么相干呢?”

(2)

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双翼飘举,游历花丛,他在花瓣和木叶间大声地笑。醒来之后的庄子,如陷浓云:是我作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作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变成了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如果蝴蝶作梦变成了庄周,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庄周的记忆里?
            
(3)

“鱼儿们在水里,多快乐啊!”庄子穿着自己编的草鞋,站在水边长长叹息。
“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施问他。
“咦?”庄子严肃地反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更奇怪了,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是快乐的呢?”惠施生气了。
“我知道,”庄子在水底搂着那条鱼笑道,“我知道,不要和我辩论,我知道你是快乐的。”
             
(4)

一条鱼,摇着尾巴游来,乞求庄子的爱情,庄子敲敲鱼的脑袋,告诉它:你拥有,就会失去。你若没有生的快乐,就不会有死的痛苦。所以,拥有就是失去,死就是生。相濡以沫,最终还是要在光阴中彼此迷失。我们为什么要走那么多弯路呢?结局清清楚楚地摆在前面,它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抵达。
他告诉鱼:你还是回海里去吧,江长湖宽,生命只是一场体验。

(5)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2009年8月12日作

5)知道不知道


原来,世间的人,知道的,可怜。不知道的,也可怜。那么这个人世间就没有不可怜的人了。我在这里,特意忽略了一个很大的前提,那就是,你到底要知道或不知道什么呢?

昨天和一个朋友Q聊时,我又无意中说到了这个字--死,贝多芬说:“不知道死的人是可怜虫。”周国平说:“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看看,这知道和不知道的,都是可怜虫啊。

但是我知道,我同样在偷换了一个概念,他们所说的,都是两级分化极端的人。但世人大多是糊涂的。即便有时清醒了,也不妨继续装糊涂快乐下去。不糊涂的灵魂,又如何能活得逍遥啊。其实谁不知道人是会死的,只是不去想、不去深究的人比较多。大凡世事,不能想透,不然就只有一条道,走到黑。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迟钝、幼稚、俗气的人,反而是幸福的,想得少的人,永远不会陷入虚无和拥有,患得患失的两难境地,而幼稚的俗气的人,忙不赢的学习生存的技能和享乐的花样,更没有功夫,去思考这个遥远的命题--死亡。只有极少的人,只有那多愁的诗人、无聊的哲学家、命运坎坷的浪子,才会一次又一次,将自己推到上帝的圆桌前,共同面对这道人生严肃的考题。

从学会单独思考开始,我就知道自己是一个敏感、多情、善良而悲观的人。因为这个“死”字,已经纠缠我多年。从初恋开始,每一次情感的历程,每一道人事的陷阱,每一次路口的抉择,我都曾和它亲切交谈并拥抱。这几年,身体也不时地发出警报,让我曾一度陷入了四面楚歌“了无生趣”的绝路。

然而让一个人彻底的悲观,然后寂静地离开。也是不容易到达的境界。我承认,我的心里有一种大不舍,那就是诗。它足以推翻我不止一次想到的“死”,想到的“我”对于这个社会,是多么的多余且无用,我的人生毫无价值。

诗人常常悲观不已,也的确有许多诗人,决然放弃了人生,在我的视野里,已经有好几个诗人,不合时宜地走了,向着“涅磐寂静”之地而去。我常想,自己太过理智,也常想:他们走了,自有必走的理由,我们留下,也自有我们该留的因缘。

但我的悲观,从来不想传递给朋友,对于别人,我的言行举止。可以用率性、真诚、快乐来概括。只是在面对自己的内心,对“自我”检讨时,我才把那种悲观厌世的情绪,彻底的宣泄,这让我时常殃及了身边的亲人。现在我已经学着,把那一份与生俱来的忧伤,藏得更深。我的悲观和豁达,让我在贪恋或贪婪时,自觉地放下。我喜欢一种平静的、简单的、健康的生活,它让我内心无比祥和。

我想着乐观生活,积极入世。是怕自己在痛苦、忧伤时,陷入“生命无颜色”思考的虚无。或许诗歌,对于我来说,是我眷念着人世的另一种执著。

人不可能永生,即便如佛家所言,会有轮回,那么对于现在这个“我”来说,也已非我。我不可能重新再有一次人生。诸行是无常,诸法是无我,但我依然不能全情放下这仅有的一次人生。回头看看自己多年来的座右铭吧“悲观看世界,乐观去生活”。应该说前一句,在我流浪了近二十年的生涯里,我基本做到了,但乐观去生活,我该是羞愧的。很多时候,我会因为阅历的丰厚,而一次次顿入虚空。把眼睛所看的悲,嘴唇感受的苦,化成了心头的伤。终极意义上的思考,人生所有的成败、幸福和悲苦,都只是过眼烟云。凡是过于看重成功的人,都是把人生当成了一种最大限度的占有,欲获得最大的幸福权利。但是谁也不能占有人生,迟早你要交出一切......

人的胸怀之大小,其实和每个人个性和经历,密不可分的。成败祸福谁都要面对,这就会出现一个包容或抱怨的结果。我并不清楚,自己的快乐该用什么具体的实物来定义。每个年龄段,你所需要的和渴望的东西不同,于是你就会不断地调整你的人生目标和欲望所求,你若始终觉得自己不快乐,那就永远不具备乐观生活的态度?对于宇宙来说,人是蝼蚁,而对一个人来说,风景、日月、时光、宇宙等一切外界的变换,都不如自己渺小的人生,来得更真实。所以人人都抓紧这有限的光阴,渴望在世间,度过一个有意义、有方向幸福的人生。

无由来想到一首老歌《知道不知道》。山青水秀太阳高,好呀么好风飘……一心想着他呀他,我想得真心焦……我情愿陪着他,陪呀陪到老,除了他我都不要,他知道不知道,他知道不知道?

他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在世,风景再好,你若一直孤独来,孤独去,从来也没有一个人,和你一起分享你的快乐或痛苦,那么你的人生,的确是无聊、无趣和无味的。纵有万贯家财,也是虚妄的一生。如此放射开来思考,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只有做一个社会的人,承担起多重角色,才能凸显人生的意义,正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才能不被“死”所击倒。大多数人只有被需要、被重视,才有努力活下去的勇气。

在有和无之间,在零和一之间,时常把终有一死的“我”,看成偶得的欣喜吧。唯有这样,你才真的懂得了感恩。给,永远比“得”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人只要寂寞了,忧伤了,孤独了,痛苦了,就会不自觉地开始思考。我不过是偶然路过人世;偶然在这个清凉的早晨感慨人生,感慨世间一切深刻的灵魂;偶然地想到诗人的超脱就是没有狭隘的占有欲,诗人的执著,是在于时常用一种孩童的眼神,新鲜地打量着这个人世。

美,会引领她一生,但美不会奴役她一生,该放手时,放比拥有,更馨香。这和唯有“知死,才能向生”的领悟一样。美可追求一生,不可占有一生。


2009年8月13日作


6)怕……

昨天去了一趟书店,将手头偶尔收获的一百五十纹银的书票,换成了七本可以果腹充饥解渴的好书,书名在这里就不多缀言了(其实说是好书不如说是好食谱,也不为过,因为照着样子,只盼有心人才能成为好厨子啊)。然则买是买了,却在回来的路上,突然心生起恐惧来了,说是恐惧,不若说是恐慌才是。好像一个并没有见过多少世面的人,突然闯进了大观园里,这一刻的狼狈、恐慌和惊讶,或许也只能用眼花缭乱、手忙脚乱和心猿意马等等来形容一番吧。一路上马不停蹄,不停地翻阅、搬运,于是西瓜、芝麻,大麻、野菌等,丢了捡,捡了丢。

世上之人,多是叶公,好龙者甚多。于是读了几本深奥之书,识得几个生僻之字,便忙不赢地跑来跑去,搬弄炫耀,深怕被时代埋没了,成了陪葬的物件。能沉潜自珍,或真思善想之人实为少也。我在浩渺的书海里游戈多年,看是看了不少,偏是个忘性极大的笨鸟、丑鸭、烂西红柿也。最后只好舍弃了旁征博引或可赢得满堂喝彩的雄辩之能,老老实实地学着自己说话,走属于自己的羊肠小道。因此我将自己也归类于善于伪装、打擦边球,有些小聪明机巧的另类叶公。

因为无知,所以沉默。只是心里明了,天知、地知,说到底还是心里没底常窃窃,表面却堂而皇之。也常在一堆人里手持羽扇,故作深高,偶尔高谈阔论,耍上三斧头,其实也还是心虚,因为只有三斧头,完了就不知道该继续在舞台上表演些什么了。这真是无知无识的恐慌。好在一些人容貌端好,沉默是金(这其中一定也有我的倩影也,大家不要讥笑我哦,这的确是真的、真的),我也会涂胭抹粉、滥竽充数之法术的。

这书店仿若人世间,有拉人下水的漩涡,有南极北极穿人肺腑的磁线。或是地球的万有引力,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实迷了方向也不打紧,只要乐在其中,读着、捡着、食着、弃着,就可忘饥、忘忧、忘情、忘时也……好不容易在家人的千呼万唤和寻寻觅觅中上了岸,一问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八个时辰。看来这里正是天上,神仙待的地方,让人不自觉中,忘乎所以,忘情忘忧,管它天地是谁的呢,我只在其中辍饮一生去。

回去的路上,我有些恍惚,神情也呆滞,还沉迷在一堆莫明的思想中,不能回头。猛然想给自己一个响雷的巴掌,作为惩戒,却想到那句“人生就是浪费”,于是给自己不勤的四肢和懒惰的笔头,找到了下台阶的书面依据也。但是无聊的空隙,回头阅读自己的诗歌和文字时,我也会被自己感动,有时更为字里行间流露的忧伤和绝望所震撼。我怎么会如此纠缠不清的苦大仇深呢?(想来这和病痛、或头痛大有关联,一旦疼起来,龇牙咧嘴,翻来覆去,我就顾不得那些满腹的凌云和壮志了,沦落为一个俗不可耐、忧伤终日的小女子了。)这仿佛可以作为“忧伤和绝望”情绪不断泛滥放任的解释之一,一种自欺欺人继续快乐度日的说法。

我不读书时,或能思考,读得越多之时,却常常自相矛盾起来。他们在打架,我也就不敢再写,甚至不敢去想了。

越想就越怕,越怕之后却依然深爱。爱真是一种液态的混合物,眼眶里含着或不断流淌,都是人世间最能感人的泪儿。爱到深处,只剩一把心酸泪啊,我想用王小波、李银河咏叹一生的那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儿,结束我对一些书本的钟爱之情,还有那藏在钟情背后阴影的恐慌,怕力不能逮,怕:“爱你就像爱生命”!

“爱你就像爱生命”,我不停地玩味,不停地渴望。“爱你,就像爱生命!”梦想某一天,也有人面对穗穗粗陋的文字,如此倾情地表白,或可博良人会心一笑呢?!不可知,不必知。

怕就怕吧,慌且慌吧,我仍愿生命无常,世事难料,且留一个无解的字谜,给来生吧。


2009年5月16日涂鸦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09-8-13 17:15 编辑 ]
发表于 2009-8-13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经典的古文和《道德经》,年轻人真的需要读下,改革开放三十年,创新发展的同时,摒弃老祖宗的教诲,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穗穗的日记,很有代表性,是个人的心声,也是大家隐在心头的一隐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3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若这个世间真有庄周其人,那一定是自己十分喜欢、欣赏一辈子的男子了。”

只有死庄子才可爱,活着时人人都讨厌他,我敢肯定你不会喜欢他的,比如他老婆死了,他却敲着盆唱歌,谁受得了。一切伟人都是生前寂寞莫的,如果与常人一般的见识,与常人打成一片,那也就成不了伟人了。为什么李白只有一个呢?那是因为从古至今写诗的人中,只有他一人敢叫皇帝身边的红人给自己脱靴子。

[ 本帖最后由 方悄 于 2009-8-13 23:1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匆匆读完,刹那间的苍茫无言,心的天空如此艰难深远!问候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国学”二字想到古文的“观止”
这篇的内容深有痛感和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方悄 于 2009-8-13 23:16 发表
“如若这个世间真有庄周其人,那一定是自己十分喜欢、欣赏一辈子的男子了。”

只有死庄子才可爱,活着时人人都讨厌他,我敢肯定你不会喜欢他的,比如他老婆死了,他却敲着盆唱歌,谁受得了。一切伟人都是生前寂寞 ...


呵呵,像庄周的人,还是有的,想来我已是遇见过了,也爱着了,并且还会爱他一生。只不过遗憾的,身不能相随相守,心却有永牵挂一生。

我决定有天我死了,但求我老公,也能如此通透地如此行径。对于死,你若看不透,活着,必然计较太多。
庄子之才,可算古人之第一。庄子之明,在于他之见解,永远非常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09-8-13 18:10 发表
那些经典的古文和《道德经》,年轻人真的需要读下,改革开放三十年,创新发展的同时,摒弃老祖宗的教诲,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穗穗的日记,很有代表性,是个人的心声,也是大家隐在心头的一隐痛。


问好飞雪,我会努力每天都写,但不刻意勉强。我写这些,就是自己和自己说话。在阅读的同时,偶而写点小念头。没去想哪天发表。

这让我想到“瓦尔登湖”一书的作者,他隐居的生活,现在,我也差不多如此。寂寞和孤独会让人发疯,也会让人心境明澈。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发奋读书啊,好事情。我也是性情散淡没读过什么书。看来我也得坐下来,老老实实读几本书。向穗穗学习~·久不见,问好并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黄海声 于 2009-8-14 10:20 发表
匆匆读完,刹那间的苍茫无言,心的天空如此艰难深远!问候你!


握手,一切都在不言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7)换我心,为你心

--闲谈诗之情绪

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那些说理气息过于浓烈的诗。诗可以说理传道,点化人生,表达志趣等,但既然是诗,究其根本,并非要扮起面孔来教训人,也不仅仅是阐明一种人生观点的功要,诗歌,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愉悦和传情。这就是过去的诗,可唱,通音律,究其原因,诗歌是“通情”,才得到“达意”的结果的。所以诗歌,常通过真情实感、灵词妙句、工整布局等来感动他人。有时就好像一个人面对自己的至亲至爱的人,情不自禁地娓娓道来那般。

诗是诗人,借万事万物之嘴,推心置腹地“换我心,为你心”,渴望你知道,我对你果真是“相忆深”啊。其中有“换”,才能通过这个动作,知道他人内心的感受,这就有“推化”的功效,诗人才能化身为别人,化身为万物。诗歌光有道理和意思,是不能让人感动或心服的。

文人,特别是诗人,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诗人大多不善说谎,主要的原因在于诗人多情种,是至情至性之人。而人在表达自我真实情感时,虽然有时会矫情,但却难以掩饰内心的动机,也就是说诗人的言行举止,在他的诗歌里,常常会无心地泄密。它的诗歌有时可以代表他的人格,诗如其人。诗人虽然以自我为中心,但并是到了自我就完了,他的魅力在于,善于将自我放大,或者将自我泯灭。也就是将我与他人,角色互换,或者将我变化成万物,从而泯灭了自我,总结一下不外乎:有我、无我、物我之境等。其实无论哪种境界,一个“情”字至关重要。

我从不来赞同,诗歌拒绝抒情的这一说法。未来也永远不会赞同。因为,“拒绝抒情”本身的提议,已经从根本上颠覆了诗性,也就是动用了诗的根基,否定了诗歌之所以为诗的最为重要的一条自然属性。

诗歌从来不拒绝抒情,几乎所有的诗歌里都有抒情的成分。不管这抒情的方式,用议论也罢,记叙也罢、纯抒情也罢;也不管,作者的情绪是地底岩浆的火热,还是南极海水的赤冷。是隐藏的抒情,还是直接的抒情;说的再决绝一点:拒绝抒情本身也是一种另类的抒情。这让我想到许多诗人,在领悟一些诗歌要领时,常常僵化、断章取义地执行。正应了一句话,“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低级错误,让很多初学者,走了许多弯路,或在歧路得意洋洋,而不自知。两极分化的诗人很多,我不想说他们的探索一定错误,但有一天,他们会回头,是肯定的。

诗人的情感,一定是热烈的,感应外界的五觉,也一定是敏锐的。不然,他绝对写不出,能流传千古的脍炙人口的伟大诗篇。优秀的诗人,的确半个的哲学家。诗人的“诗心”比之宇宙更广袤,动和静,缺一不可。你若没有灵动的“诗心”,你就不能自由地遨游于宇内。但仅仅灵动也不够,你还要有一颗恬静的“诗心”,方能将自由飞翔的诸多觉悟,点化为物,也就是变成诗作。这就需要写诗的人,怀有“寂寞之心”,非静不能成诗,非寂寞不能成好诗。一般大诗人、好诗人,都有大寂寞也。

千人千诗,无非是说,一千个诗人,有一千种诗歌的面貌,这和诗人的品性、喜好、经历大有关联。

诗中的比喻,要尤如让人亲见一般,才能动人。好似,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干干净净。

诗歌不能仅仅是美,好看,若诗只有好看的面孔和身段,却是一具失去生命气息、没有骨骼的死尸,再美也是废人。但是喜好形式于外的死美人的古今诗人,大有人在。

感受诗之妙,最觉有味的要数“水穷处,云方起”,也就是我们常常批点的:“言有尽,意无穷”。其次,诗之真,那就是诗歌中的我、物、事,都该是有血有肉,可真实触摸的。这样诗必自然生情,而情自然传意,而意自然生美。这就构成了,诗人、诗和读者之间,连动的共鸣和审美交流。

好诗里必有好“修养”。这修养是需要诗人坚持不懈的学习和领悟的。是作者平时阅读的积累、思想的完善、人格的魅力的综合素养的体现。一首好诗里,一定有作者无与伦比的“诗心”,即精神指纹的呈现。积累的过程,修养的过程,也是酝酿的过程。心中的天地辽阔,也决定着作者的诗品高博,人品高洁。

诗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写诗的路径,有两种,一种向内使力,一种向外使力。也可以说是吸纳和放射。
吸纳的诗人多关注自我内心的思考和细微之处,画面多阴柔、安静、优雅。
而向外使力的诗人,表现出的情感画面和志趣,多大气、灵动、壮美。

凡事留余地,凡诗留余味,这就是中国人的常情。

诗人先知先觉,请永远不要丢弃你诗歌中,直觉直感的情啊!

无情则无诗,有情万物葱茏。诗之情亦如河之水。有情才能泛舟,有情才能载物。

抒情是一种手法,拒绝抒情也是一种手法,拒绝抒情的同时,若能找到比抒情,更为有效的传情达意的途径,我想很难。因此诗歌的抒情,永不该被淘汰,只该被改良。



2009年8月14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的时候要好好活着,但这个好却也被说的千差万别。真正相无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怕也是极端自私和大智慧的两个极端修行吧。如上文所说,上论坛写诗歌写文章未必叶公少见啊:)
姐姐的诗歌情绪化很严重,姐姐的文章理性得像个什么家哦。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庄子的某句话说明姐姐内心要么很“空”,要么很理想化:)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第一篇,发现穗穗变化很大,或者是因为我原来并不十分了解穗穗吧。很欣赏这个思考的穗穗。推荐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过楼主在论坛里发的诗,说实话当时对你的诗歌并不欣赏,感觉太缠绵了,不是我想要读的那种诗歌。今天读你的几篇札记式的长文,有点大惊失色,原来你是如此的有文化之人!不再为情诗缠绵不休了,开始读国学修身养心了。发现你目前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悟透那个“死”字,真不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淡淡的落花,隐隐的伤感……

建议:提炼落花的芬芳,昭显内蕴的光热。

如同看繁花,挑那最美的枝条,便可知花海翻涌,蜂蝶潮动……

个见,请参考。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 17: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