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271|回复: 37

文人相轻与圣人之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9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济卫

        “文人相轻”是说文人之间互相轻视和瞧不起。最早发现并指出文人相轻这一毛病的是三国时期的曹丕。他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提出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造成文人相轻的根源:“夫人善于自见•••••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典论•论文》)。正是因为中国的文人始终固守着“孩子都是自家的好,老婆都是人家的好”的观念,喜欢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造成了“文人相轻”的恶习。曹丕虽然发现了文人相轻的通病,却没有对“文人相轻”始于何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仅仅只是点出了傅毅之于班固的例子,从而给我们留下了“自古而然”的空白和悬念。
        其实“文人相轻”的始作俑者应该始于孔子。孔子和少 正卯都是当时鲁国名噪一时的大夫,他和少正卯的争斗,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最早、最典型的“文人相轻”的范例。据汉代王充《论衡•讲瑞》中记载: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在鲁国讲学,多次把孔子的门徒引到自己门下,致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少正卯究竟采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让孔子之门“三盈三虚”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能把别人的学生吸引到自己的门下,确实得有一套独特而过人的本领。比如:要么你的教学设施齐全,办学条件好;要么你的收费标准低;要么你的教学质量高。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条件选择老师和学校,这也符合公平竞争的现代教育理念,本无可厚非。但是,孔子并不这样认为。同行是冤家。你把我的学生挖走,等于砸了我的饭碗。于是,孔子和少正卯之间从此就产生了深深的隔阂和矛盾。
        孔子的学校招不到学生,自然就办不下去了,按照现在时髦的话说就叫“倒闭”。孔子的学校倒闭后他就想着另谋职业,于是在孔子快五十岁的时候作了鲁国中都的县令。一年之后被提升为司空,接着又升为司寇(管司法),后来还代理过短时间的宰相。就在孔子刚当上司寇不久(鲁定公十四年),他就对少正卯实施了报复。给少正卯罗列了五条乱政的罪名把他诛杀在宫门外的华表台下。
        说孔子有意报复少正卯并非无中生有和空穴来风,其实他是早有预谋的,只是时机还不成熟而已。《孔子家语•始诛》就有过记载:“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只是敷衍搪塞仲由说:“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孔子之所以得位“有喜色”是因为鲁国的司寇掌握着鲁国的刑律和生杀大权,给孔子排除异己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就在孔子决定诛杀少正卯之前,心直口快的子路曾经提醒过孔子说:“少正卯是鲁国的知名人士,先生诛杀了他,恐怕得不偿失吧?”孔子却坚持说:“人有五种恶行,而盗窃还不包括在内:一是通达古今之变而铤而走险;二是不走正道而坚持走邪道;三是把荒谬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四是知道很多丑恶的事情;五是依附邪恶并得到好处。这五种恶行沾染了一种,就不能避免被君子所诸杀,而少正卯是五种恶行都兼而有之的。他是小人中的雄杰,不能不杀他。”(即“心达而险,行避而坚,言伪而辨,证丑而博,顺非而泽”)。少正卯——这位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就这样惨死在孔子嫉妒的刀下。
        自从孔子杀了少正卯后,“文人相轻”的恶习就一发而不可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比如李斯与韩非。李斯和韩非同是荀子的学生,但是李斯在学业上不及韩非。韩非有一整套治国的理论和方略,有《韩非子》一书为证,而李斯没有。秦始皇看到韩非的富国强兵之术后,很欣赏他的才能,说“ 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后来韩非也到了秦国,李斯忌其才,建议秦王杀掉他,秦王听信了李斯的谗言,把韩非关进大牢,并迫害致死。韩非死后,李斯用韩非的治国方略帮助秦王统一了中国。孙膑和庞涓也是如此。孙膑和庞涓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而庞涓自知不如孙膑。庞涓为魏将后,嫉恨孙膑的军事才能,把孙膑骗到魏国,施以刖刑 。后孙膑设计逃往齐国,齐王拜他为军师。魏国攻打赵国,孙膑使出围魏救赵的计谋,大败魏军,后来击杀庞涓于马陵道旁。这些都是“文人相轻”的最典型的例子。
        直到现在文人相轻的恶习仍沿袭不衰。最近文坛上刮起的一股声讨和清算之风,就是明显的事例。有位写过几部长篇小说的三流作家,就曾经撰文指责鲁迅先生一生没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对鲁迅的文学大师地位公然提出挑战和质疑。无独有偶,这篇指责鲁迅先生的文章刚出笼不久,美术界也有人跟着站出来指责齐白石先生,说齐白石一生就没有画过人物,甚至说不会画人物的画家根本称不上画家,更不能算是大画家。这与曹丕先生的“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何其相似乃尔。
        自从孔子开了“文人相轻”的先河以来,这种恶习与流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危害之大,影响之深远令人触目惊心,恐怕连孔子自己也没有料到。这是孔子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过。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连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也难免会犯文人相轻的错误,更不用说李斯、庞涓之流了。问题是有些错误可以原谅,有些错误是永远也不能原谅的。在此,我不是故意要去揭古人的短和丑,而是想借此告诫人们“文人相轻”给人类文明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恶劣后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一贯倡导的文艺方针。正确善意的文艺批评有利于繁荣和推动我们的文艺创作。要以宽广和包容的胸襟化“文人相轻”为“文人相亲”。断不可把正常的文艺批评演变成对作家人身的攻击和人格的污辱。若此,势必会重蹈孔子、李斯的覆辙。

[ 本帖最后由 胡济卫 于 2009-8-13 08:33 编辑 ]
发表于 2009-8-9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就老老实实把主题挂上,搁那多说辞做啥?性情像个小孩子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9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文心意是非常好的,带给社会的意义也很多。如你文所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想一想也就释然了吧。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9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分明是“文人相害”嘛,还咬文嚼字的说成“相轻”。难怪说人如果凶残比动物还要百倍。
其实从来就不会有什么圣人,那是后来的人给他老人家带的高帽,让大家都学他。
如果非要冠以“圣人”的话,你看看爱迪生的故事吧。
整天耍嘴皮子,弄笔杆子,东家长李家短,还圣人呢,你到是干点实事啊,你把人弄到火星上去,叫你上帝都行。
什么为官之道,中庸之道,教育思想,看看当官的,看看那些保守懦夫,看看大学毕业的学生都在干什么吧
有点思想的人能这样想,另一些人呢,评论一下孔子不知扎了他的哪跟神经,不是想污蔑谁,而是应该在新时代下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umour21 于 2009-8-9 15:56 发表
这分明是“文人相害”嘛,还咬文嚼字的说成“相轻”。难怪说人如果凶残比动物还要百倍。
其实从来就不会有什么圣人,那是后来的人给他老人家带的高帽,让大家都学他。
如果非要冠以“圣人”的话,你看看爱迪生的故 ...


还是烈火的轻云说得对,是她们不知道我要表达的是什么,既不知道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点过了),故而才导致了以上结果。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诚请飞雪和妙妙版主恢复本文的加亮。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囹圄围困 于 2009-8-15 14:52 发表
楼主说的是权利、政治斗争,为谋高位、重权,必然铲除异己~

文人入朝,则成为权臣,其品行与文人身份就不再相称乐~


非也。成为权臣的只是极少数人,而绝大部分文人入仕还是固守着道德和良知的。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囹圄围困 于 2009-8-15 16:44 发表

入朝不为权臣,只能任人鱼肉啦~

司马迁是个例子,韩非也是例子,孙膑还是例子~

文人风骨值得推崇,蛋是,不切实际~


每一个王朝在其行将灭亡的时候,都是权臣当道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囹圄围困 于 2009-8-15 17:12 发表

康乾盛世仍然是权臣当道~

读书人是老实人,带上乌纱帽就不老实啦~


不能一概而论。这要看是谁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在历史上很多呀……看看历史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0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囹圄围困 于 2009-8-15 17:42 发表

好,我这就去看看历史~


谢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0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杀少正卯,一说是政治道德观点不同,犹如苏格拉底之讨厌智者。当然为什么杀他,在学术界意见不一,我们不能一口概论。

“能把别人的学生吸引到自己的门下,确实得有一套独特而过人的本领”
——智者派也有很多学生,可惜他们赢得的方式是狡辩。而不是您所说的“要么你的教学设施齐全,办学条件好;要么你的收费标准低;要么你的教学质量高”,只能说合众人胃口罢了,正如孔子杀他的理由里就有“言伪而辨”,这与孔子一向的观点“正名”倒也一致。我们也不能排除少正卯也是这个原因。而且春秋战国很多名士以辩纵横各国,说服国君,有奶即娘,这类人不能不说有问题,偏偏这类人又是当时的主流。

“孔子之所以得位“有喜色”是因为鲁国的司寇掌握着鲁国的刑律和生杀大权,给孔子排除异己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那我们也不能排除他喜是因为可以一展政治抱负,当然我不是反对你的观点,只是提出反面的观点来综合,大家一起讨论。

“自从孔子杀了少正卯后,“文人相轻”的恶习就一发而不可收”——只能最多说孔子开了先河,而至于影响则未必那么大,而且后世文人相轻也从不以孔子为模范。李斯与韩非的关系是利益关系,因利益关系而自相残杀的早在孔子之前便数不可数,历代篡位弑君的都是为了利益关系,因为李斯是听了有人提醒,认为韩非会威胁到李的地位和富贵,李才下定决心杀的。而且一说李斯行使韩非的政策是因为秦王很后悔杀韩非,所以李便用贯彻韩的方案来讨好秦王而不至于被秦王杀害,李斯追求利益的另一个证据就是伪造秦王遗诏。

孙膑和庞涓也是利益关系,而孔子和少正卯很有可能是政治观点不同的原因,一个纯思想一个纯利益,区别很大。(当然您的观点也是一种)

中国文人相轻是因为这些文人往往限于“文”,没有思想的高度,画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就不用说了,纯思想家是很少的,孔子也只限于道德哲学。

粗浅观点,仅供参考

[ 本帖最后由 静仔 于 2009-8-20 11: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0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一提,您这样的文字,很容易激起“文人相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仔 于 2009-8-20 11:12 发表
孔子杀少正卯,一说是政治道德观点不同,犹如苏格拉底之讨厌智者。当然为什么杀他,在学术界意见不一,我们不能一口概论。

“能把别人的学生吸引到自己的门下,确实得有一套独特而过人的本领”
——智者派也有很 ...

问好静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仔 于 2009-8-20 11:17 发表
顺便一提,您这样的文字,很容易激起“文人相轻”

是吗?你不提醒我倒没觉得。文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8 09: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