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9153|回复: 56

【乡巴读诗】青蓝彼岸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2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蓝彼岸:极致是一枚很瘦的动词


    无须回避,在我所认知的圈子里,青蓝彼岸是个有争议的诗者。
   
    这种争议不是建构在诗文本真伪的层面,而是落脚于理解性阅读层面。一方面我们被她营构出来的繁复而绚烂的意象所吸引,另一方面却很难在这样一个繁复而绚烂的诗意空间里,捕捉到明晰的主题,我们时常在她繁复而绚烂的意象外围,感受到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词语碎片,我们就在这样零落到词语的外围,被吸引,被抗拒;被感动,被蒙蔽;被召唤,被驱逐……在这样的矛盾中,感受到词语蹂躏内心的喜悦。

    一个有争议的诗人,正是因为触动了诗歌的敏感部位,触动了阅读者的敏感部位。这种触动实事上是对阅读者提出了挑战,对惯常性的思维习惯、对惯常性的阅读习惯、对惯常性的文本营构习惯,形成了挑战,给进入诗歌文本设置了门槛,增加了难度,形成了阻隔,于是,读不懂就在所难免了。

    然而,青蓝彼岸的诗歌,绝不是那种经不起阅读和批评的诗歌,她的繁复与绚烂为我们进行多角度批评,提供了难得的蓝本。佛说,一切果自有一切因。在我看来,在为诗歌口号和流派写作的当下,青蓝彼岸是个坚持内心写作的诗人,因此,她诗歌文本的繁复和绚烂自是有着内心涌动和生活方式的关照,正是有着这种关照,才让我们在这种繁复和绚烂中,感受到诗歌的华美,并在这种华美的诗意空间里,感怀生活、感悟生命的内心痛感。

营构:给诗歌贴上意象密植的标签


    繁复和极简都是我们精神性需求的美学标准,繁复赋予精神以绚烂和丰富,极简赋予精神以干练和纯净。总体说来,青蓝彼岸的诗歌,在繁复的轨道上,行驶着绚烂的意象和丰富的内心情感的列车。即使在《简单生活》这首写简单生活的诗歌中,仍旧以她繁复的意象,对生活的简单实现着注解。

倒流的是一些水,与沙石无关
今宵梦寒,唐朝那面镜子洗净俗尘
将简单的极致,演化为一枚很瘦的动词
跳芭蕾的女孩向下踩着的,只是脚尖
她瞳孔里的星星,可以一直数到天明


    《数到天明》第一节就以一连串的物象,展开了诗意的营构。倒流的水、沙石、唐朝的镜子、跳芭蕾的女孩、瞳孔里的星星,这些看似无关的物象,被强制性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现实和梦境的图画组合。在我们眼前,是一个静静怀想的女子,在寒夜里,历史的纯净将现实世界的纷扰,涤荡的如此简单,只见一个光洁的芭蕾女孩,踮着脚尖跳舞。“她瞳孔里的星星,可以一直数到天明”这一句不仅仅点名题旨:数到天明,更在于诗人为我们营构出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理解和呼唤。的确,如纯洁女孩的眼睛一样,生活期待这种纯净和透明,我们看到一个在现实社会里被庸俗纷扰的女子,对纯净和透明生活的期待。

兰花指在黑与白之间走进来,走出去
手指的余力遮掩潮汐。听不到碰杯之声
晚开的紫玉兰,始终不肯闭上眼睛
晨曦来临之前,倒不如让她先飞起来


    进入第二节,诗人在夜晚继续在现实和梦境的边缘游走。那个舞蹈的女孩,在黑白间或的空间里,继续着她的舞蹈,但就在她的举手投足之间,那些现实社会纷扰的潮汐和交际的碰杯场景,逐渐远去了。只有那紫玉兰花依旧活跃,在这夜晚的空间里,缤纷飞扬。这是多么美好的场景,诗人用很多的笔墨渲染这种纯美的场景,恰恰是对现实社会纷扰的潮汐和交际的喧闹,形成一种对抗。

与欲望的汁水一起,寻觅归家的红马车
她今天就会来叩问你,菩提树的叶子
为什么夭折于颤栗的唇缘?优美的形体
只是道具,尖锐的黑点破墙而来
攀上没有峰顶的山巅后,她远行了
一个人,不孤单


    第三节紧接上文,在缤纷飞扬的紫玉兰花里,纯净和透明逐渐被欲望的汁水浸蚀,被现实社会的纷扰浸蚀,那些纯净和透明逐渐丧失和夭折。那些美的存在,只是欲望满足和获取其他价值的道具,纯净和透明的美好生活不在了,但追求这种纯净和透明生活的心,依旧活跃,依旧在求索的路上,尽管她是一个人。结尾“一个人,不孤单”将这种纯净和透明生活的追索,渲染得充满戏剧性,同时也表明诗人对纯净和透明心境的坚守与追索的坚定。因为,只有一个内心纯净和透明的人,并持之以恒的坚守这种纯净和透明的人,才不会感到孤单。

    由此看来,青蓝彼岸对简单生活的理解,不是生活形式的简单,而是内心的简单,是内心情感纯净和透明的简单。在她《简单生活》这组诗歌的另一首小诗《不赌江山》里同样表达了这样的简单:生活的简单是对内心洁白的坚守。

    但是这种简单生活的表达并不简单,青蓝彼岸通过繁复的意象拼接,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缤纷密集的诗意空间。你很容易陷落在这样的缤纷密集中,在我看来,青蓝彼岸的缤纷密集,是一种强制性的陷阱,她通过这种密集的意象组接,将我们的阅读笼络在她所营造出的氛围里,在这种密集里,即感受到诗意的美,同时也感受的进入内部的不易。
    意象密植成为青蓝彼岸诗歌的标签。

    在她写春的一组小诗《春风不度》里,短短十一行诗歌,几乎每一句都不止一个物象相互拼接,这种巧妙的拼接,让诗歌显得精彩绚烂、跳跃涌动、意绪流动不居。蒲公英在季节的背面练习飞,成熟的种子利用一滴水,趋向于倒伏……青蓝彼岸像她描写的春天一样,“大自然绿色的辞藻,串联成醒世良言”,而她用绚烂的辞藻为我们串联起了一个意绪跳动、繁复绚烂的诗歌世界。

浸润细胞的声音,微含了许多凉意
我转身于你的到来,又是谁的远去
春风如果不度,玉门关内可有知音?


    但是,这样一个诗歌世界,谁又到来,谁又远去?谁又能够明晰的停留,成为诗人“玉门关内的知音?”

解构:隐藏在隐喻和象征的世界里


    显然,成为这样一个女子的知音,绝非易事。
     首先,我们从青蓝彼岸的诗歌中,厘析出诗人传达的主题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一个诗友在点评其诗歌的时候,不无幽默的指出,看青蓝彼岸的诗歌,需要带足干粮。这种幽默恰恰反映了进入青蓝彼岸诗歌文本的不易。更有一些诗歌朋友和我交流青蓝诗歌文本阅读的技巧和切入的角度,“看不懂”成为比较普遍的认知。窃以为,这是一个需要正视的诗歌命题。对创作主体而言,这种正视,即是对诗人的尊重也是对诗人的疗治。

张力依靠密植和组接
     在对结构主义理论之父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的解构中,德里达精彩地指出,语言符号本身的“能指”与“所指”并非相互对应的关系,一个“能指”能引发出一系列与它相连又相异的其它“能指”,从而使之具有无数潜在的歧义,造成意义的不断延宕,变化。
诗歌语言是一种消解和重构的过程。

     不过,在我看来,青蓝彼岸的诗歌在词语的能指和所指上,有着这样一种倾向,她几乎隐没了词语和“象”在所指层面意义,将词语能指层面的意义,直接拿来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词语初次命名的存在。

我闭上眼睛向外边撒网。芳草枯黄
一柄霜花般的长剑,刺向翅膀
关于绿肥红瘦,是我三步以外的怀念


     以《喜鹊登梅》这首小诗的结尾一节为例,这里的网、长剑、翅膀……词语本身的意义已经消失,按照青蓝彼岸自己的解释,“网为畅想,或对心灵上的,或对自然的。剑是矛盾,也涵盖二方面的。但我有翅膀,我就能飞翔,我的心中永远是春天,三步以外就是海阔天空啊。”这种“词语取代”(网取代畅想、长剑取代矛盾、翅膀取代飞翔、绿肥红瘦取代春天、三步以外取代海阔天空)本身所建立起来的联系,能否在读者的思绪中建立起来?一旦这种建立在读者中失效,这些意象的连接就会失效,成为华美的词语堆砌而沦为失效的写作。

     从意境营构上来说,青蓝彼岸不是靠建立意象之间的联系,来达到主题的营构,而是靠意象的拼接,来扩展意境的空间。仍以上面这节诗歌为例,“我闭上眼睛向外撒网”是为一个镜头,“芳草枯黄”是为第二个镜头,“一柄霜花般的长剑,刺向翅膀”是为第三个镜头,“绿肥红瘦”的怀想是为第四个镜头。每个镜头独立存在,互不发生关系,而是在这种组接中,营构出整体的关系。青蓝彼岸诗歌的张力就是靠这种相互独立的镜头,组接着诗歌的画面,延展着诗歌的空间,营造着诗歌的意境。
这种意象的密植和组接构成了青蓝彼岸大部分诗歌文本的基本风貌。

对世界的思考与重构
    语言具有能动性,但是语言也具有遮蔽性。这种密植能够增强文本的丰富性,但是这种密植也很容易造成意象的破碎和模糊,很容易形成诗意主旨的遮蔽。

     或者,青蓝彼岸的诗歌本身就不曾给我们聚拢一个明晰的核心主旨。解构主义认为,在对世界的书写中,并非同一化的,我们认识的世界本身就是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当你给世界下定一个结论或者给定一个命名,必将是僵化的,是对世界本身存在的失效,我们只能是在不断消解和重新建构中获取认知的喜悦。

     由此,给书写的世界一个明晰的核心主旨,本身就是对书写的世界的否定。诗歌应该还原到意识和认识本身,但是,或许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本身就是片段性的、零散性的、模糊性的,诗歌是否应该将这种片段性、零散性和模糊性真实的呈现出来。诗歌归根到底是感受的书写,而非对世界认知的学问。
    青蓝彼岸的诗歌给了我们对世界书写的重新思考与营构。

彼岸抒情与当下关照
    那么,青蓝彼岸以怎样的身份,出现在这种思考和营构的世界面前的呢?
     在我看来,当下新诗的主流,存在这样两种路数。其一,沿着朦胧诗的脉象发展而来的一路,西化的语感和语言的贵族,重在诗歌精神性的营构,其二是以第三代口语写作发展的一路,追求语言的反叛、粗粝与口语,重在诗歌语言的反叛与重构,所谓“诗到语言为止”、“拒绝隐喻”、“诗歌要说人话”。在这样一个草率的划分中,我觉得,青蓝彼岸沿着前一种创作路向,在她的贵族般的语言中,锤炼着诗歌的精神性空间。

     在青蓝彼岸诗歌的精神空间里,却过多渲染了精神或者思考的“在路上”或者“在别处”,与当下的关照形成一种距离,即使是对当下心境的书写,也往往以一种“别处”的风貌,呈现出诗意的拟写。即她很少直接切入对当下生活的关照,对当下心境的写作,往往将精神放置在一个“别处”的语言情境里,从而实现了对当下生活和心境背离。

     我所说的“路上”、“别处”,是基于诗歌精神和主旨呈现的状态。诗歌语言在一种隐喻和象征的话语场里,挑选意象而后进行密植,以这种密植的状态,实现意绪的涌动和画面的组接。比如写《春》的两首小诗。其一《春风不度》单从这种题目上看,即可看出她和那首古典小诗形成了一种联系,“春风如果不度,玉门关内可有知音?”这种化典本身,让我们放置在一个特定的场景里,这种场景显然和现实的春天场景形成隔阂,仿佛是存在于彼岸,你只是在此岸,远观彼岸的女子,在古典意境的情思里伤怀。这种将古典诗句和意境进行当下情怀的化用,在青蓝彼岸的诗歌中非常常见,几乎成为其诗歌语言的招牌。

人文背景与整体营构
     青蓝彼岸在强化诗歌语言的调用,无形中将我们从诗歌本身或者“象”本身的诗意关注与创造引入到一种价值、意义、文化乃至历史的范畴上来,从而才智的彰显消解了诗歌的原创性。才智在诗歌中的出现,固然有利于增强诗歌的美学价值,却很容易沦入价值的文化陷阱。“象”的所指弱化了,更直接的说,“象”本身的呈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象的隐喻的、象征的、能指的价值空间。诗歌的张力与空间,从“象”本身的张力的空间滑了出来,而靠词语的外在空间来实现诗歌的张力。这样,词语的累加,做繁复化处理就成了无法回避的创作路径了。

     沈奇在论述诗歌的张力时说,“诗的张力有二:一是产生于阅读过程中的局部张力,我称之为前张力,一种是产生于阅读后的整体张力,我称之为后张力。真正优秀的现代诗人,多着力于对后者的探求而成就大气。”又说,“实则大多数诗人所经营的意象,多属于流质的、不能自足的意象碎片,个体质量不足,便难免要靠密植取胜,到了却成为意象浮肿,反为其害。”

     实然,青蓝彼岸在意象密植而达到整体诗意营构中,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尴尬:在看似宏大、繁华的背后,隐藏着灵动的虚弱,隐藏着顿悟的缺失,隐藏着直指人心的快感的不足?这是需要正视和思考的命题。正如,在《数到天明》里说的那样“将简单的极致,演化为一枚很瘦的动词”,是的,极致是一枚很瘦的动词,那么,诗歌的美何尝不是呢?
   
    以上,与青蓝彼岸共勉。

2009年4月22日于上海九里亭

[ 本帖最后由 乡巴 于 2009-4-22 22:2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蓝彼岸:意象都是承载我的心梦而来的
——简评《梦呓的海岸线》


    佛说彼岸极乐,但佛的心在此岸。佛只在此岸,只在当下,将更多的魂灵普度到彼岸去。而当下的诗人却好像生活在彼岸的多,在彼岸感受梦想和灵魂的颤动、慈爱与悲悯,然后,把此岸的身躯渡过去。所以,佛和诗人都在这样一条海岸线上做梦。佛面朝当下,身在彼岸;诗人面朝彼岸,身在当下。
   
    在读青蓝彼岸《梦呓的海岸线》这组诗歌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忽然呈现以上这样的感受。诗人和佛比肩背向而立,用灵魂来完成对灵魂的救赎。就像诗人在《奢侈》里所指出的那样“意象都是承载我的心梦而来的”。万物都是因为人所赋予以心梦,从而显现生动。因心梦浪漫而浪漫,因心梦豁达而豁达,因心梦慈爱而慈爱,以心梦悲悯而悲悯;因心梦明而阳光普照,因心梦暗而凄苦悲戚,因心梦宽而辽阔无垠,因心梦窄而狭隘孤僻;因心梦激昂而壮怀激烈,因心梦坚韧而苦中作乐……心梦赋予生命以价值,赋予生活以意义。

    我忽然觉得青蓝彼岸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种为诗的方向,“意象都是承载我的心梦而来的”。无论是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诗缘情,心显然都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从这一点上来说,青蓝彼岸的诗歌将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国古典诗学的某些主张和特色。但是,我们对诗言志的误解已经太深,这个立足诗歌接受层面的诗歌价值判断,时常被我们引用来作为诗歌创作的方向指引,它将我们从对诗歌本身或者“象”本身的诗意关注与创造引入到一种价值、意义、文化乃至历史的范畴上来,从而才智的彰显消解了诗歌的创造性,而把现代汉语诗歌引入到一个仿写的想象世界,所谓海德格尔所言“图画的世界”。同时,现代诗歌也并不在诗缘情的疆域里打转,现代性的介入,增强了“思”、“理性”的成分,几乎成为一个标准很多但实质上缺乏标准的文学体裁。青蓝彼岸这句并非论诗的诗句,“意象都是承载我的心梦而来的”,我觉得恰恰可以引来作为青蓝彼岸诗歌风貌的注脚。

    “象”的出场,都是为了心的发言。但象的出场,在我看来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身体性写作,一种是精神性写作。身体性写作是“象”自身在发言,精神性写作更多的是靠“象”在隐喻系统里通过嫁接、组合等策略,以联想、想象而呈现一种图画的世界,精神实质上被文化意义的才智所取代。青蓝彼岸似乎更倾向于后者。

    从这一组诗歌里来看,《春天里的角色》这首,苦丁茶、玉笛、梅花雪、镶上绿花边的大地、海水……等等纷纷出场,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新春图;《雨水》,实质上和真正的雨水无关,而与雨水季节有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清通明镜、蒸蒸日上的图景,诗人更是在这样的图画里,领悟到“今日的枯瘦,也许就是明日将起”的感悟,一种赋予生之价值、意义的“心梦”烘托而出;《奢侈》一首情是通过思展开的,“象”的介入更加模糊,而成为一种情绪呈现或者爱情观念的传达;总体来说,《爱情,或另一种》也是试图全部说出来,带有一种阅读的强制性,意象随着表达跳跃,但它并不明晰,而是在才智和词语能指的搀扶下,呈现一种繁华的绽放。

    在这样一种写作策略中,情思或者“心梦”被表达的圆润、饱满,厚实。有一种繁复的外在呈现,这本身需要诗人具有非凡的才智作为支撑。才智在诗歌中的出现,固然有利于增强诗歌的美学价值,却很容易沦入价值的文化陷阱。“象”的所指弱化了,更直接的说,“象”本身的呈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象的隐喻的、象征的、能指的价值空间。也就是诗人自己所说,“意象都是承载我的心梦而来的”。所以,诗歌的张力与空间,从“象”本身的张力的空间滑了出来,而靠词语的外在空间来实现诗歌的张力。这样,词语的累加,做繁复化处理就成了无法回避的创作路径了。

    因而,我觉得在青蓝彼岸的诗歌里,才智固然能够彰显诗人所持有的诗歌水平,但同时也把诗人引入到了另一种陷阱。在看似繁华的背后,却少有直指人心的痛快,在一个繁复的帷帐里,更大的空间和张力被遮蔽了或者消解了。

    所以,在我看来,青蓝彼岸的诗歌意象就是一些梦,而非更多的心。梦是图画式的、拟写性的、嫁接性的、呈现性的。梦落在意象的外在,生活的外在。因此,梦很容易在传统中寻找创作冲动,即使是当下,也往往写得具有一种古典意境的美。就像《春天里的角色》这首当下意义的诗歌,玉笛和梅花雪的介入,一下子古典意境出现了,这些意象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因而它显得亲切,但是,从诗歌的陌生化和创造性上来说,它又是无意义的。所以,现代诗歌的创作者很容易落到这样一种传统的梦里,自觉或者不自觉重复着先人的脚步。当诗人更多的陷落在其中,不自觉者成为古典主义的复写者,自觉者往往把现代性引入进来,靠哲学的、思考的,来规避这种重复、这种仿写、这种图画世界的重现。梦很容易让我们“生活在别处”,因为精神在别处,精神在古代,精神在“象”外的空间里,而与当下无关,精神在当下的缺席,让更多的现代诗歌写作者无法在当下找寻到诗意,只能从古代、从传统、从外国、从别处来仿写生活。倘若,在别处的象,能够被诗人牵引到对当下的关照,那么精神便被召回,而成就诗中上品。只有心才能够从梦里走出来,因为梦本身就是心的产物。那么,心能够把梦从别处召回吗?

    所以,在我看来,繁复赋予青蓝彼岸以宏大的开场,但是也赋予诗歌本身力量的羸弱。这些外在的繁华,让才气和智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升腾,在升腾的朦胧中,诗歌内在的尖锐性消解了。被词语的累加,被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遮蔽了。在看似宏大、繁华的背后,隐藏着灵动的虚弱,隐藏着顿悟的缺失,隐藏着直指人心的快感的不足,总之,诗歌尖锐性的羸弱消解了青蓝彼岸在更大境界上寻求突破的可能。因而,在我看来,青蓝彼岸的诗歌需要作减法,把限定性、修饰性等的词语剔除出来,让更简约的词语来彰显诗思。在简约中切入意蕴的繁复,而非在繁复中寻找诗歌的张力和空间。回到词语本身,回到“象”本身。也就是回到词语的形、色、味、气息上来,回到“象”的形、色、味、气息上来,心才能把梦召回来,召回到当下。让一切象,都为当下服务,都为诗歌的创造服务。

2009年2月15日于上海九里亭

[ 本帖最后由 乡巴 于 2009-4-22 21: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生活》

文/青蓝彼岸

◆ 数到天明

倒流的是一些水,与沙石无关
今宵梦寒,唐朝那面镜子洗净俗尘
将简单的极致,演化为一枚很瘦的动词
跳芭蕾的女孩向下踩着的,只是脚尖
她瞳孔里的星星,可以一直数到天明

兰花指在黑与白之间走进来,走出去
手指的余力遮掩潮汐。听不到碰杯之声
晚开的紫玉兰,始终不肯闭上眼睛
晨曦来临之前,倒不如让她先飞起来

与欲望的汁水一起,寻觅归家的红马车
她今天就会来叩问你,菩提树的叶子
为什么夭折于颤栗的唇缘?优美的形体
只是道具,尖锐的黑点破墙而来
攀上没有峰顶的山巅后,她远行了
一个人,不孤单

◆ 不赌江山

截断寒江的一缕烟云,歌过也泣过
瓷器般的冰纹之美,将何以堪?
挤掉体内的毒液,流溢出的樱桃红
读不懂任何坚硬,而这条路上的风
一直没有人吹

浊酒醉入苍凉,一定是无心的过失
前行中的风帆,像我的诗句一样破烂
幸好我有一张陶制的脸,还有一把伞
那些伶仃外的背景,足以让我行走百年

霜来的日子,苞蕾垂落下来
盐变得更咸了,路也都要仰望了
只有即将下雨的世界,还躲在天边
守住一片洁白的岁月,不赌江山

《春》

◆ 春风不度

季节的背面,蒲公英练习慢慢地飞
成熟的种子利用一滴雨,趋向于倒伏
渴望再度升起,风暴抄袭着别人的美丽
大自然绿色的辞藻,串联成醒世良言

云天的襟怀反复煎熬,此中有真义
无须归避,我会在追赶上闪电之前
保持一种被雨水冲洗过的洁净
让那些倾斜多变的幻想,继续变蓝

浸润细胞的声音,微含了许多凉意
我转身于你的到来,又是谁的远去
春风如果不度,玉门关内可有知音?

◆ 喜鹊登梅

不要纸上谈兵,老月光在剪刀上扑腾
剪喜鹊登梅,剪到东厢房的土炕
窗棂摇晃。斜影把红汽球吹到空中
冬天的唢呐,不再是最寒冷的抒情

残存中的招手,没有春风就永不开口
天空长满雁的眼睛。向绿色聚焦的快门
在闪念间穿行。灵气至处,掌中更轻
女儿把蜻蜓点水,描摹到七彩画板上

我闭上眼睛向外边撒网。芳草枯黄
一柄霜花般的长剑,刺向翅膀
关于绿肥红瘦,是我三步以外的怀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呓的海岸线》

文/青蓝彼岸

《春天里的角色》

一杯苦丁茶踩不到点子上
春天的到来,像一场不小的震颤
我要拯救你
玉笛吹落的梅花雪,荡来荡去

它携带所有的祈祷,将冬天抛开
大地镶上绿花边
冰凌也变得颓丧起来
躲藏在另一个角落里浮想连翩

在午夜无眠的殿堂,袖子抬起又垂下
而季节鸣啭的意义一直清脆锋利
扬帆的汉子,会继续磨醉海水
领略下一步烟波浩渺的含义

《雨水》

湖沼的光泽比天空还明净
雨开始寂寞,而流水开始活跃
剔除斑驳、杂乱,它与太阳的对比很强烈

别听信那些死殆将尽的树林
它们之间并不形成责任与被责任的关系

把根基沤得发黑的烈焰抖动,今日的枯瘦
也许就是明日将起。我说的并不一定有道理
无论如何,你都要活下去

《奢侈》

别在这里跟我谈什么哲学之果
奢侈也并不是一道阴森森的鬼门
我要让爱情奢侈一些,不怕它把我的鲜血煮沸
我要让明天奢侈一些,大不了让我的黑发继续变少

这些真切的意象都是承载我的心梦而来的
它们能够陪伴金鸡的长啼,日月起落

一定还要有块青苍的石头,坚硬我构建下的智慧
一颗心儿超然于外物,并岌岌可危于虚幻时刻
它才会一半关里,一半关外

与鬼门无关,而与生命的脆弱一直有关
面对流离,再坚强的人也会低泣

《爱情,或另一种》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争
更不是连灵魂一同出售的冰封之露
我把它定位为很高雅的厮杀
心灵的打劫胜过惶恐不安

它自由落体的动作具有磁性的一面
在宣示一些秘密的告白之前
它不是罪过,只是另一种繁花

它总是轻轻吻过心壁堡垒的斑斓
甚至吻过悲戚的秋霜,恣肆的语言
可谁也不能总泰然于它的背面
它的前面,就是世外桃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青蓝彼岸的诗歌,绝不是那种经不起阅读和批评的诗歌,她的繁复与绚烂为我们进行多角度批评,提供了难得的蓝本。佛说,一切果自有一切因。在我看来,在为诗歌口号和流派写作的当下,青蓝彼岸是个坚持内心写作的诗人,因此,她诗歌文本的繁复和绚烂自是有着内心涌动和生活方式的关照,正是有着这种关照,才让我们在这种繁复和绚烂中,感受到诗歌的华美,并在这种华美的诗意空间里,感怀生活、感悟生命的内心痛感。


------------------很赞成乡巴客观的表述。红起来大家读。感谢乡巴的评论,使版面增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乡巴的评论非常有建树。专业而有人情味,它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读,而是一种直抵诗者创作内部的实质性论断。乡巴的这些字,直指青蓝创作的痛处,刀刀扎在我的软肋上,是我所不能归避的。这些对我以后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纲领性的引领,并且这种指引是恒久远的。我会继续在尝试中慢慢领悟转变。

谢谢乡巴这么用心的评论。青蓝收藏、学习、体味。争取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能有一点小小的进步,也不枉你这二篇长篇大论呢。辛苦了,青蓝奉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09-4-22 22:01 发表
然而,青蓝彼岸的诗歌,绝不是那种经不起阅读和批评的诗歌,她的繁复与绚烂为我们进行多角度批评,提供了难得的蓝本。佛说,一切果自有一切因。在我看来,在为诗歌口号和流派写作的当下,青蓝彼岸是个坚持内心写作的 ...


谢谢阳光兄来读,我一直认为需要给予评论应有的文体的独立性。。
谢谢阳光兄的认同,乡巴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蓝彼岸 于 2009-4-22 22:35 发表
乡巴的评论非常有建树。专业而有人情味,它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读,而是一种直抵诗者创作内部的实质性论断。乡巴的这些字,直指青蓝创作的痛处,刀刀扎在我的软肋上,是我所不能归避的。这些对我以后的创作本身就是 ...


谢谢青蓝,我的这些字你是最有发言权的。。首先评论是最好的学习,深入学习一个诗人的作品,其实是在和诗人的心灵沟通,和灵魂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歌。。应该减少应酬性和问候性回帖,潜心和静心读诗歌,这是乡巴的梦想,当然我做的很不够。。
其中的观点只代表个人,不当之处见谅

练习刀法是件愉快和富有挑战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归根到底是感受的书写,而非对世界认知的学问。

嗯,乡巴的观点,及对诗句的剖读,很见功底。

而蔓芷的诗句,呈现出的对世界融到内心,一种很灵性的触动。这样的触动感受,在诗句里会经常出现一些令我们惊艳的意味来。而不由然的要好好的玩味与体会。这样的触动与感受,又会因为在惊艳当中,因为内心思接万物而任意穿行,重新组合着这个我们陌视的熟悉的世界,又产生了一种一如乡巴在点评当中提到的问题。

于是要说,我赞同乡巴在点评提到的这个观点。诗歌是感受的书写,不是对世界认知的学问。举个例子,如李白,就是顺应心灵飞翔的,而杜甫则是感受着万物间的。但反应到他们的诗句里,无论我们给他们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其实均是他们对心灵当中的还是万物间的一种感受。若提到一个极致的观点,就像当年的哲学家巴克莱说的:当我把眼睛闭上,世界上就没有悬崖。客观物,其实永远与我们相隔。除非,我们能对万物有感受。当你感受到,眼睛闭上而世界的悬崖不存在,那真就没有悬崖了。当你感觉到悬崖处处存在,那么把眼睛睁开时,任意一个对面的事物,都是阻挡我们的墙。

反过来说。我们以为我们的文字能自现,以在不动声色里,表现表演表达。其实,很可能我们高估了文字自身。除非你扪心问已,你感受了吗。如果你没有,那么你的文字,一样的无法对自己的心灵或万物有所感受。

欣赏啦。

[ 本帖最后由 风浩荡 于 2009-4-23 13: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严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潜读青蓝之诗,见观乡巴一评,谓之信然!
今人跨越时空,梦回远古,也只是触到其冰山之一角。而青蓝诗作曲径通幽,用诗歌的形态诠释精神内涵,无功无力当难能高屋建瓴。
青蓝的诗歌特点鲜明。
从立意到拆解主题,多向的角度与开阔的思维,纵横情绪的经纬。遣词大胆,造句辛辣,使诗文充满张力,极易带动读者的情绪。
女性的细腻,在诗意中隐约呈现,意象和描述写情写意,有浓墨之凝重,留白之呼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砍刀很大很雄壮很锋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用心的文字!
一方面我们被她营构出来的繁复而绚烂的意象所吸引,另一方面却很难在这样一个繁复而绚烂的诗意空间里,捕捉到明晰的主题,我们时常在她繁复而绚烂的意象外围,感受到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词语碎片,我们就在这样零落到词语的外围,被吸引,被抗拒;被感动,被蒙蔽;被召唤,被驱逐……在这样的矛盾中,感受到词语蹂躏内心的喜悦。
确实,我也总是这样被“哑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浩荡 于 2009-4-23 13:28 发表
诗歌归根到底是感受的书写,而非对世界认知的学问。

嗯,乡巴的观点,及对诗句的剖读,很见功底。

而蔓芷的诗句,呈现出的对世界融到内心,一种很灵性的触动。这样的触动感受,在诗句里会经常出现一些令我们惊 ...


谢谢浩荡诗长,很认同你对这个观点的剖析

诗歌的高低,有时候拘泥于感受的高低,现代诗歌因为感受的缺场,导致大量非诗文本的存在:)
再次谢谢浩荡兄来读,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了无痕迹 于 2009-4-23 13:33 发表
学习严重学习。。。


兄弟多发言,发言对诗歌来说是重要的。。
应酬贴也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6 23: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