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恒心永在

回乡随感手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雨珠儿 于 2007-9-16 23:00 发表
好好活着,快乐就好,总是心中最温暖、阳光的迹象。

真的,这里有阳光 。

问好。谢谢珠儿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3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3. 在医院陪床的日子
       岳父在旗蒙医院住院。那几天,我就每天住在医院,也算陪床吧,其实也不用我管,家里有很多人都在这,我就是睡觉的份。
      每天在医院,自然而然融入了其中。看见一个个病人,听见阵阵痛苦的呻吟声,那种对生命的怜惜,对生活的渴求,让人心里阵阵发痛。白色的墙壁、白色的床位,白色的大褂……没有给我干净纯洁的印象,却是 惨白的灯光,惨白的房间,惨白的世界,始终萦绕着死亡的气息,一点生气都没有。没有生气的日子和我的生活一样,了无意趣。窗外的绿树长得挺高,几朵淡淡的黄花,好像也得病了一样,摇都不摇。
       晚上,躺在病床上,好象自己躺在太平间一样,那嗡嗡叫的蚊子,在充满消毒水的房间里,依然放肆,可能是生存在医院里吧,也有了抗药性了吧,叮的身上一个个肿块,痛痒难忍。让心理一阵阵恐惧,害怕把别的病人的病毒传染给我。

    现在,人就怕得病,就是感冒,没有百八十元好不了。医院的护士告诉我,现在老百姓就怕得病,有很多人因为得病把家拖垮了,拖穷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我在医院里见到了一个三十二岁的小伙子,叫乌力吉,是固日班花苏木南胡吉图嘎查的。他告诉我,现在乡里的医院人才都走了,有的人开了个体诊所,有的调走了。他母亲胃出血,只好来到旗蒙医院,好在是个平民医院,只住了四天,花了五百多元就治好了,明天就回去了。他说要到大医院,根本住不起。他说,他哥三个,他是小的,父母跟他在一起,他们夫妻俩有一个孩子。家里有三十多亩地,十几头牛,一年收成两万元以上,生活还可以。我问他,母亲的药费用弟兄分摊吗。他说,不用。只要我能付起,我就不跟哥哥们说的。他们也经常来我这看父母,每次也带些吃的、用的。他的母亲在旁边不住的点头。一对母子,平静的语言,默默的承诺,蕴涵着浓浓的孝心。
       大人的病还好处置,小孩得病就难治疗了。有一天,一个生下只一个月婴儿。孩子的奶奶抱着,儿子、媳妇也来了。孩子不停的哭,孩子奶奶着急的头上直冒汗。医生诊断完了,说是胃病,护士给孩子输液,扎头皮针,就是找不到血管。奶奶着急了,又抱着去大医院,还是一样,又抱了回来。护士长来了,在脚上输液才算安顿下来。一家人的心才塌实下来。
        我在医院见到了张天文院长,这是医院少有的汉族医生。他说,现在老百姓看病难。我们这是一个民族医院,要为老百姓着想。他们采取很多措施控制医疗费价格,主要是进一些常规处方药,自己还制造蒙药,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他说,有些做广告的药很贵,其实是一般中草药制剂,只是换个名字罢了。所以来这里看病的多数是农牧民……是呀,看那些来往穿梭的医生、护士,都是用蒙语跟病人交流,那么亲切自然。院长每天跟医生一样会诊,也有主治病人。护士长也亲自给病人测体温、打针、换药……每天在病房里巡诊,不住的叮咛病人家属,注意这,注意那,一刻不停,真是很辛苦的。想想她们,这样的医德,还有什么医患矛盾不能解决的。
       门前的马路,车来车往。车来车往都有方向呢,而我没有。我好想要逃开医院,我不想面对那些病人,不想倾听他们的呻吟和叹息。在充满悲戚、冰冷的病房里,我目光呆滞,好像也大病了一场。只有在医院陪过床的人才能体味这种随时面对死亡的心境。近来喜欢在自言自语,不企盼有谁听懂。有如我去烧香,佛不与我对话,我依然祈求不要得病,好好活着,活出洒脱。
    在医院陪床的的日子,日子没有静止。我曾经写过:幸福很简单,痛苦是自扰……其实没有病,也是幸福。
    在医院陪床的日子感觉时间好长好长。

[ 本帖最后由 恒心永在 于 2007-9-23 10: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3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这种纪实性的文字,我一向都是很喜欢的。读了这篇手记,更是如此。

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3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在描写亲情的同时,不忘将一些社会问题放置其中,恒心的关注,很够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候大哥,中秋节快到了,唯愿诗心永在,只是不要太累了,偷空就睡会。
大哥的文字在写身边的事的同时,总能通过对这一简单现象来揭示一种本质的东西,这需要一双智慧的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3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4.升学宴
       八月份,我回老家,正赶上,学子们陆续收到大学通知书的时候,这对家长、学子来说确实是一个大喜事, 古人曾把“金榜题名时”作为 人生的一大喜事,父母的脸上、学子的脸上挂满了一串串的喜,一脸的笑。对于这样关乎一辈子的大喜事,找几个亲朋好友庆贺一下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我们家乡那个小县城,却刮起了一阵办“升学宴”的旋风,被人们称为“黑色的八月”。
        办“升学宴”,一般都在几十桌,有权、有钱的,能办近百桌,搞铺张,讲气派。有的人孩子考上大学了要办,有的孩子刚办了升学宴,明天就到工地打工,有的干脆就没有考上。甚至有个派出所长没有孩子,还给干女儿办“升学宴”。在“升学宴”上,请的客人非常广泛,很多人是按照电话号码本,凡是认识的人都给打电话,下请贴。礼金一般在二百元以上,多的上千元。我的同学在请我吃饭时说,他都去了几个酒席后才来的,有时一天就四五家。“都是这个时候呀”。我的同学,她是一个公务员,就这一个月时间,她参加了五十多个“升学宴”,礼金支付了一万二千多元。在我见的同学、朋友心中,每个人都有一本礼金帐,真是苦不堪言。“升学宴”是化缘、是暴敛,终不能说明。
        升学,原本是高兴的事情,却成了人情债。你请他,他请你,有关系的请,没有关系的也请,让人不堪重负。这个黑色的八月,因教育而起,又因教育而蒙羞。“升学宴”犹如黑色的旋涡,让人喘不过气来。犹如一股黑色的浊流,污染了人们的心境。犹如一阵强大的黑色风暴,把人们掀翻于谷底,许久才爬上岸来,在心中烙下黑色的影子。
         一个学子的阶梯,却成为借机敛财的手段。我不知道,在他们心中会留下什么痕迹,是自己的骄傲?是父母的摇钱树?是文化的虚伪或堕落?也可能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但我有一种想倾诉一下的念头。想了想,如哽在喉。
        我记得1980年8月,我接到中专录取通知书时,父亲也没有多少惊讶,只是脸上多了几分笑容,我知道那是高兴,是骄傲,是心底里迸发出来的,是父亲寄予的期望。父亲只是简单的给我收拾下行李,筹集些学费,就送我上路了。没有张扬,没有铺张,对人,对己,都没有心理负担。没有心理负担,是人最快乐的心境。
         由“升学宴”引发的一些故事,在我寻亲觅情的故乡小镇, 年幼时我多么喜欢炫耀自己每次升学的经历, 想起每次升学都留下一些精学的典故。七十年代末,在全乡初中统考升学考试,一个我不敢爱的女孩给过我一句留言:你真的很聪明,别人考了一百分,你怎么就考了一百零五分呢?!我想没有呀,我只是把附加题也做了呀。没有人因为我这个成绩过得好或不好。 我还有怀念,那时的师生情、同学情谊,是多么真挚而又纯朴;那时对学子的关爱,没有铜臭的味道,尽管怀念没有具象,却是一个时代对文化的尊重。
        风一直吹一直吹。是老天叹息吗?我依稀还记得那只静默而解语的手电筒,那用报纸罩着日光灯下的学习情景, 那是不遥远的美好事物。 是我老了吗?我喜欢回忆这类琐碎的生活镜头,并会为此微笑:喜欢儿时的单纯,喜欢儿时的轻狂。
         在这里,我站成了一盏孤灯。我的身影摇曳,我的眼球不再清明纯澈,而是浑浊迷茫,我如今想对着孤寂,让微火照见自己彻头彻尾的茫然。看得我心虚。这就是生活的一景,已不再真实,不再清纯。 我不是个虚伪的家伙,绕了半天就是想说,不要把“升学宴“闹得那么复杂,不要把这样陋习传染开来,只有给教育一块净土,不要让学子背着装满铜臭气味的袋子起程,人生才能缘源绵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3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07-9-23 15:18 发表
问候大哥,中秋节快到了,唯愿诗心永在,只是不要太累了,偷空就睡会。
大哥的文字在写身边的事的同时,总能通过对这一简单现象来揭示一种本质的东西,这需要一双智慧的眼。

问好,谢谢飞雪.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4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你所想
思你所思
写你所写
问好
中秋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5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牧歌悠扬 于 2007-9-24 21:51 发表
想你所想
思你所思
写你所写
问好
中秋愉快!

问好,我正在努力.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5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5、经缘寺
         8月25日,旗政府常务副旗长李玉山请我吃早点,吃完早点,他说要去章古台苏木经缘寺开个现场会。让跟他一同前往,我也乐此不疲,欣然同往。
        我在奈曼旗工作了十几年,还真没有到经缘寺去过。我跟李旗长坐一个车,有关部门负责人分头前往。汽车在柏油路上疾驶,虽然已进入秋天,车窗外却是一片绿幽幽,满目郁郁葱茏。已记不清走过了几个村庄了,只是觉得道路的延伸,天空变得越来越亮彻,好象走入岁月的深处,那红色砖瓦房、村庄流动的猪鸡鸭、飞于蓝天的小鸟,风霜侵蚀的脸庞,缕缕上升的炊烟,它们共同汇成了一首古老的乡村歌谣,在大地上悠然回响。推开车窗,田野长风习习而来,挟着田野特有的清香,让人迷醉。
        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就远远看见一个白色的塔。李旗长用手指了下,那就是经缘寺,是个古塔,建于清朝中叶,距今约有200余年历史。为保护这一历史古迹,旗政府从今年起用五年时间,分三期工程对经缘寺古塔进行维修,预计用一年时间完工。目前已完成白塔的整体修复工程。
        我们到了后,有关部门的人员也到了。原来,现在白塔已经修完了,要恢复修建大殿,原来的建筑公司给修了一半就停工了,而且工程质量也有问题。李旗长就专门召集有关部门来研究更换工程修建人以及资金问题的。我不知道,修建佛教圣地是积德行善的事情,为什么这个包工头还投机取巧,欺蒙佛祖,我对那些商人家中、办公室供奉的佛的虔诚产生了怀疑。看来有的人只求佛祖保佑发财,不想为佛祖施舍。反映了一些商人只求回报,不想付出的贪婪本性。
       在他们开会时,我去拜蔼白塔。当走到白塔跟前时,被它的气势所折服。据文字介绍,该塔塔体高15.24米、底宽7.12米,塔上是有几百个雕塑的佛像,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不知道是从哪了发出的一阵阵佛歌的音符,有两个喇嘛,或站或坐,在白塔的阶梯上,接待来上香的人。
在我登上阶梯时,已有四个从外地来蒙古族牧民,两男两女,在上香,上香后,沿着塔转一圈又一圈,并不时的用头在塔上磕一下,是祈祷,是敬仰。
        我跟一个年龄大些的喇嘛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他是旗里从别的寺派来的,一共两个。他告诉我,胡硕庙(白塔)过去是很大的庙,远近闻名,过去经常在这里搞祭祀活动,举办庙会,在“文革”时,白塔被破坏,原来的大殿被烧毁,人们的宗教活动稍减,对于蒙古族而言,一般信奉的是藏传佛教,就跟呼吸一样不可或缺。他说,在去年白塔维修奠基时,有一个小白蛇在塔周围转来转去,那是吉祥的象征。在今年白塔修完开光那天,当时下着毛毛雨,到开光的时辰时,雨也停了,太阳也出来了。他用笨拙的汉语跟我说,满脸神秘的色彩。当时,我不置可否,返回的路上,我向李旗长求证,他说,确有其事。当时,步进来(当时是旗长)书记也在,大家也感到惊奇。
       表面看来,这里的宗教氛围并不浓烈,这里很少见到成群的喇嘛和林立的经幡,很少见到成群结队拜蔼的牧民,当你用手抚摩那坚硬的塔壁、飘散的檀香味和佛歌传递的信息,我不由得对佛教圣地的博大精深而迷惑,感受到冥冥中一股强大的超乎宗教的气势和氛围。
        我仰望着白塔,我默然,看着那些雕像在闪烁。我从一个个朝拜者似乎有些木然的表情里,那只是一个个影像,却像敲打着的雕塑,闪烁在雕塑的凝重里。
        阳光让一切都能看见,我可以触摸,这个塔上所有的东西。这就是一个世界。我小心翼翼的站在塔的影子下。似乎只能跟从这束阳光。因为我需要温暖的感觉,阳光又温暖,又很刺眼。
我不是佛教信仰的忠实子民,望着那些在塔前虔诚的身躯和跪拜的身影,我除了崇敬,还萌生一种莫名的力量。
       我保持沉默,看一匹马悠闲地走过。

[ 本帖最后由 恒心永在 于 2007-9-25 12:2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6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6、养猪的遐想

     猪,是今年一个关键词,是人们念叨最多的一个词。金猪年,猪肉贵。猪价大幅度上扬,在人们心中激起了波澜。这还了得,猪肉一涨,什么东西不都跟着涨呀。猪肉原来是七八元钱一斤,现在是十三四元,涨幅不小呀。人们开始恐慌起来,生怕刮起新一轮涨价风。
       我的家乡也不例外。 8月22日我回老家白音昌时,去肉店里买肉,一斤肉是十三元钱。我买了三斤多,花了四十元钱。我问老板娘,猪肉价格这样高好卖吗?她说,还行。多数卖到附近的城镇市场了。她说,现在猪毛重收购一斤达到六元五角一斤,为了多赚点,有的人养了一百多斤就卖了。她告诉我,村里有一户,最近卖了四头猪,进帐六千多元。我说,这样的价格能坚持多久,她说,不一定太久。可是,老百姓养猪合适了,赚钱了。有很多人家开始大规模养猪了。 我从她肉都都的脸上看出了是喜悦,是高兴。我觉得农民高兴,那全国人民更应该高兴了。因为他们处于最低层。
       我买回肉,回到父亲的家。我问父亲,猪肉这么贵,还吃吗?他笑着说,贵就少吃点。自己家有鸡,多吃点鸡蛋,营养更多。我说,哪天鸡蛋也涨价了呢?他说,总也饿不着。看来猪肉涨价,对父亲他们这样生活水准的人来说,好象影响不是很大。也表达了一般老百姓的心态。
         猪自远古以来,最先进农家院子里的。就象家庭成员一样,在院子里比邻而居。人们养它,也吃它。猪肉成为人们基本的肉食。猪肉成为反映农村经济状况和生活状况的一个缩影。我记得,1971年,毛主席就发表了一个“关于发展养猪的指示”,那时我刚上学,还站在村部门口,也是村里梁冈的最高处,用一个黑铁皮制作的喇叭筒,一遍遍念,宣传了几个晚上。
       对当时猪的发展情况,我不是太清楚,对农村影响不大,那时过年才杀猪,据说城市猪肉供应有了问题。时间过去三十五年了,中央政府又开始重视养猪了,又是补贴,又是保险的,不亦乐乎。我担忧,等大家忙乱了半天,猪发展起来了,又开始不好卖了,受害者还不是农民呀。
       对于,猪肉涨价,我常跟人们开玩笑,猪肉涨价已经炒作了好多年呀。不是吗,连“猪蹄子”都叫成猪手了,地位早就上升了,何况今年又是金猪年,那不涨价才怪。虽然是开玩笑,但是也蕴涵了一个道理。猪肉涨价是多年来忽视农业,谷贱伤农,城乡剪刀差扩大的集中反映。粮食不值钱,养猪不赚钱,农民坐在草堆上,啃着干馒头怎么支撑那些追逐形象工程的城市和粗制滥造的工业?!
       在猪肉涨价的同时,也掀起了大力养猪的热潮。一种从根上关注草根的口号在流淌,此时,人们在重复多年以前的事情,鸣唱的亘古久远的歌谣。猪的宿命,是谁的忧伤,是谁的遗忘,是谁的畅想?!  
        我铸笔为犁,在夜里种下一茬茬粮食,养一茬茬猪仔,等待适当的季节,在某一天里出栏。

[ 本帖最后由 恒心永在 于 2007-9-26 09: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6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恒心永在 于 2007-9-25 11:40 发表
5、经缘寺
         8月25日,旗政府常务副旗长李玉山请我吃早点,吃完早点,他说要去章古台苏木经缘寺开个现场会。让跟他一同前往,我也乐此不疲,欣然同往。
        我在奈曼旗工作了十几年,还真没有到经缘 ...


因为对寺庙感兴趣,所以先看<经缘寺>.想看看不同的人对佛教不同的态度和情感.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6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这样的随感,有空来慢慢读。
问好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6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猪的遐想》
老大
你不是在想放弃工作回去养猪吧
我胆小
别吓唬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6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升学宴 》————————我们这里泛滥成灾了,我都懒得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0 01: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