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139|回复: 5

参赛感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赛感言

[这个贴子最后由东方寻根在 2006/05/09 09:21am 第 4 次编辑]

               《浅论中国诗歌》
      在世界文明史中,各个民族竞相展示智慧风采,奇峰凸起,气象万千,但是“玉白无瑕”者并不多见,许多伟大的成就,同时伴随着惊人的副作用,中国古诗词(以下简称汉诗)却是少数例外的“梅苑奇葩”。它给人以美、幽、雅、奇、深、哲、惊的感受,回肠荡气,美不胜收,余味绵长,受用终生,荫泽万代。只是近代以来,由于思想冲突,认识不足,使这一人类文化瑰宝倍受冷落,实为中华民族之巨大遗憾,也使人类文明蒙受巨大损失。
      汉诗从诗经成体系,到唐宋成为世界文化奇观,一直到清代;虽然朝代多次更迭,但始终是中国诗歌的主流。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必然有其内在的原因。我认为,汉诗在汉语言、汉文字,这一世界独一无二的人类交流工具背景下,主要表现了出以下三美:
      一、内容美:1、意境美。 汉诗表现性极强,许多时候,一字吟“安”,顿时能够产生“画龙点睛、柳暗花明、百媚皆生、茅塞顿开、千里穷目”的效果。这是世界上其它任何语言文字无法比肩的。所以汉诗,往往寥寥几字,便具有极其丰富的 “哲理性、形象性、情感性”的综合效应,让人感慨万千,回味终生;而且能够老少咸宜,古今同叹,中外皆惊。2、形象生动。无论是窈窕淑女、相鼠有皮,还是长河落日、千里婵娟,都具体、真实、感人,可触、可视、可嗅、可思。3、情感强烈、哲理深邃。这二点是世界优秀诗歌的共性,但是,汉诗能用如此简明的文字,普遍性地表现出或强烈情感、或深刻哲理、或哲理和情感并重,却是独树一帜的。
      二、听觉美:汉诗主流押韵,其中许多类型直接就是曲歌的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声音上给人以巨大的美的享受,这也是是世界上其它任何语言的诗歌无法比肩的。
      三、视觉美:汉诗常见的形式是每行三、四、五、六、七字。长短句,各段各行字数也都是有规律性地变化。这种外在的形式符合自然法则。大自然中的生物,分动物和植物,二者之间区别十分明显。比如树有根、干、枝、叶,所有的树基本都是如此,但这绝不影响其丰富多彩性;人都有双腿、双手、躯干和头,这同样也未影响人的多彩性。如果有人不信这个邪,非要长出三只手,或生出许多根来,以示个性,恐怕就会成为笑柄。所以汉诗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长短句之规律性的简洁的外在美,也是世界诗歌中罕见的。
      中国是诗的王国。诗是人类的灵魂,是文化的精髓。民族振兴,首先要文化振兴。文化振兴,经济才能真正振兴。而文化振兴,首先要诗歌振兴!这个话题看上去比较沉重,但是诗歌确实具备这种功能。我们大赞诗歌的美、诗歌的怡情养性,也没有必要否定它的共有功能。
      中国诗歌要振兴,走汉诗之路是最优方向。因为中国诗歌是用汉语写作,汉字的表达力之特长,是制胜法宝。如果我们由于认识的狭隘,认为自由就是一切,否定汉诗之超绝美,因噎废食、扬短避长,是十分愚蠢的。历史是无情的,数千年来汉诗发展的符合规律的成功之路,将是任何因素都无法长时间干扰的,人类诗歌史必然对此给予充分证明。
      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古汉诗也不例外,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平仄定韵,极大地束缚了作者的手脚,但这仅仅是改进的问题,决不是废除的问题。我认为,现在我们可以把汉诗发展为《新汉诗》、《新汉词》两种。并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意境:汉诗必须有意境,具有“哲理性、形象性、情感性”;既有现代感,更有唐宋风韵,但不用生僻字词。
      2、韵:不拘平仄。双行句末有韵,首行句末也可入韵。诗韵顺口即可,不必过严。
      3、字数:每行二、三、四、五、六、七、八字均可。《新汉诗》整首每行字数统一;《新汉词》整首分段,各段各行字数有规律性地变化,词牌名有无皆可;节奏以朗朗上口、有抑扬顿挫感为标准,不作硬性规定。
      总之,汉诗的写作要求,以“意境”为核心内容,“韵”和“字数”是必要的表象,三点足矣。每首每行字数统一的称为《新汉诗》,每首各段各行字数有规律性变化的称为《新汉词》。
      当前,诗歌界对汉诗有一定的误解。一是认为提倡写汉诗就是复古。其实这是概念混淆。诗歌以意境高、美为标准,并不是以今和古为标准,再新的诗歌形式,只要不高、不美,就是垃圾。二是认为汉诗是用文言文写诗,难写、难懂。其实这是自己吓唬自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诗经和唐诗的句子,谁人不懂?在此我为汉诗强烈正名:汉诗不仅不能同文言文同日而语,而且它是白话文开山鼻祖;无数汉诗名句,都是中国口语文字的最早典范。三是认为古汉诗,已经是最高境界,无法发展,谁斗胆写汉诗,谁就是自找难看。其实这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诗歌是以人的认识和文化水平为依据,随着人类思想、文化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产生更高水平的认识成果,诗歌作者只要抓住了这种成果,就必然产生更高水平的诗歌。就象世界上有珠穆朗玛峰这座最高山,并不影响泰山的成名,而且后者更具有人文特色,是人类在文化上更需要的东西。
      让我们坦然的接过先祖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充分利用汉诗的“三美”及其“超链接、蒙太奇”特效,把功夫用在提高思想境界和文字功力上,创造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子孙的诗歌精品,让汉诗这颗世界文化皇冠上的璀璨明珠,永远放出夺目的光彩。
有诗为叹:
《汉诗》
星采灿烂,
花取香瓣。
云注变换,
山集雄健。
海现无边,
鸟送哀怨。
合铸明珠,
万古璀璨。
词绝律联,
骚体四言。
李杜苏陆,
曹植屈原。
炎黄子孙,
披肝沥胆。
惊涛拍岸,
春绿江南。
大漠孤烟,
千里婵娟。
一吟双泪,
斗酒百篇。
忧国忧民,
问地问天。
气冲霄汉,
心弦震断。
文学桃潭,
精神九天。
世界文明,
开山金剑。
发表于 2006-5-1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赛感言

问好东方寻根,诗歌理论~~好象是发错地方了~~
一样欢迎~~
发表于 2006-5-1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赛感言

这个提提,不错的思考。问好:)
发表于 2006-5-5 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赛感言

有见地~~~~~~~
发表于 2006-5-5 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赛感言

是不是参加了这届的世界汉诗大会!!
 楼主| 发表于 2006-5-8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赛感言

谢谢诸位!这是我近来反复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中国诗坛需要一次“汉诗运动”,以承前启后。世界汉诗大会倒是没有参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1 23: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