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一组献给海子的挽歌!————浅读光头笑脸的125期临屏诗
一组献给海子的挽歌!
——浅读光头笑脸的125期临屏诗
————————————————————————————————————————
请大家先欣赏冠军作品的原作:
光头笑脸的诗:
《流星划过》
17年前的枕木,还留着尖叫的尘泪
你是安静的,尖叫来自四面八方
无法栖息于诗歌之外的石头
扛起坚硬的灵魂,被黑夜的鞭子放逐
低处碎裂的尖叫,来自划破夜空的精灵
周转一次,你都割伤夜空
那些碎裂成泪的叹息,都洒在你的枕木边
他们说,这下面有一个海子
《痛》
又是三月,麦子疼痛的长出肤色
有人在田野边臭出你的体香
躯壳挣扎着回到一张纸上
灵魂却困在一把希望收割的镰刀上
《承诺》
不必承诺什么,大海的疼痛象礁石一样
消解了浪花的归念
无形的碑,在遥远的地方 面朝大海
干旱的麦苗一样在体内疯长
在诗歌里耕种的灵魂
已经把三月打扮得春暖花开了
————————————————————————————————————————
以下是我对这三首诗的解读,个人浅见,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进来探讨;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梦,失去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一个回声,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海子只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学创作大概只持续了7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象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见西川:《关于海子的死》)
一开始,请大家先读读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在惊闻海子的噩耗后,写的这段文字,这将更有利于我们去理解我下面就要解读的这三首诗。
可以说,现在喜欢诗的人,恐怕大部分都是有“海子情结”的人。我不例外,光头笑脸兄也不例外。
海子将影响他身后一代又一代爱诗的人。
在海子辞世17周年的今日,光头笑脸兄用这三首诗,向他的偶像致敬,大概也可以说明他内心的“海子情结”不是一般的“重”。
下面请看我写在这三首诗歌边上的眉批:
《流星划过》
17年前的枕木,还留着尖叫的尘泪
你是安静的,尖叫来自四面八方 (现在是三月,距89年海子辞世的三月17年了,可是“17年前的枕木”还留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尖叫的尘泪”。这里请注意这几个词或词组:“还”、“留着”、“尖叫”、“安静”、“来自四面八方”,作者将对海子的全部情感一起蓄进了这些词或词组里了,使他在此处营造的意象充满了张力。诗人的辞世是“安静”的走开,可是17年来还是不断地引起来自各地的人们对诗人离去的“尖叫”般的惋惜!)
无法栖息于诗歌之外的石头
扛起坚硬的灵魂,被黑夜的鞭子放逐 (“诗歌之外的石头”是个“物欲的”、“残酷的”、“麻木的”现实,据说诗人海子是个不善于在俗世里钻营的人,这样的人,只能“扛起坚硬的灵魂”被俗世“放逐”了。这是宿命,我也为此一叹!)
低处碎裂的尖叫,来自划破夜空的精灵
周转一次,你都割伤夜空 (诗人短暂的生涯,就像“划破夜空的“流星”,每一次的显现,“割伤”的应是人性最柔弱的那部分吧?!“割伤”这个动词用的很有意味,耐咀嚼!此处点题。)
那些碎裂成泪的叹息,都洒在你的枕木边
他们说,这下面有一个海子 (再次强调人们对诗人海子的惋惜与怀念!其间也蕴涵了作者对诗人海子的浓郁情感。)
《痛》
又是三月,麦子疼痛的长出肤色
有人在田野边臭出你的体香 (选海子最常用的意象“麦子”来抒写在三月对海子的怀念之情!“有人在田野边臭出你的体香”,海子来自乡村,最后又在他那些优美的诗歌中回归了乡村,我们捧读他的诗歌,时时拂面的正是那一阵阵乡土的风抚慰着我们的灵魂。)
躯壳挣扎着回到一张纸上
灵魂却困在一把希望收割的镰刀上(揭示了“痛”的根源,点题!生活的悖论无处不在,我们别无选择。)
(三首里面,我个人觉得这一首写得最有灵气,虽只有短短的四行,但给我们呈现的诗歌的场却有很强的张力,经得起读者再三的咀嚼。)
《承诺》
不必承诺什么,大海的疼痛象礁石一样
消解了浪花的归念
无形的碑,在遥远的地方 面朝大海
干旱的麦苗一样在体内疯长
在诗歌里耕种的灵魂
已经把三月打扮得春暖花开了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是海子在自己的诗中给自己的承诺,可是,他最终还是没有为自己兑现,只是用他的死和诗给自己树了一个“无形的碑”,令人唏嘘不已,“疼痛象礁石一样”!但是,他身后那些依然“在诗歌里耕种的灵魂”还是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承诺,他们“已经把三月打扮得春暖花开了”。此处可以看出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也是我高兴看到的!热爱诗歌是一件幸福的事,让我们给自己一个有希望的承诺吧!)
至此,我已完成了我对这三首诗文本内外的一次探险,说出的也只是个人阅读后的一些浅见,不妥之处,还望光头笑脸兄海涵,请大家指正!
2006年3月2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