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97期临屏诗赛第15—18首诗评述·
前言:有幸第三次学习评诗,如有不周之处,望各位诗人体谅!
97期临屏诗赛第15—18首诗评述
文/ 龙袭长空
15 冬,在窗外成熟
—— 一位唐朝女子的独白
文/ 菩提萨埵
在你离开的这些不幸日子里,人们用粗麻换我的丝绸
此刻,我依然穿着那件你熟悉的绿裙
倚着门框,不停咳嗽
我能望穿秋水吗?又是薄暮
盘旋的孤雁能将我的哀愁带到你身边吗?
那不公正的面容为何这么难以接近?
你甚至连一个影子都未留下,我的梦因此什么也抓不住
我只能把枝头的鸟凝望成雕像
天色已完全暗下来,我关起门,街上除了狗吠
偶尔传来几声卖碳的吆喝
我燃起蜡烛,什么也不想吃,我真的不饿
因为有誓言可以充饥,那时你把那么多甜言蜜语放在我嘴里
还有那些誓言和美酒;我继续弹我的古筝
我每天都为你演奏一遍《出水莲》
可荷塘里的莲花都凋零了,月亮的泪水从荷花的枯茎上滑下
忧伤就这样通过流水一直传到天际的尽头,古筝啊
我的命运到底是什么?谁又握着温暖的羽毛在时间里转身?
一阵寒风透过窗棂袭进来,把烛焰吹灭;今夜月光又这么含糊,我睡下
但是心在呼喊
我要让远方的山峦听见,让一逝不回的江水听见
囚禁者和被囚禁者 你也会在异乡哭泣吗?
所以在梦中,我只能经过鸟的雕像
在贬低的快乐中,我才能如此接近你
而幻觉是自由的,当我醒来,我又看见远处那张不公正的脸
我想,我已不能将他抹去
真不知道,当死亡在窗外成熟时,我该如何逃亡
[浅析]
菩提萨埵的这篇诗作虽代言唐朝女子,但仍有自身意象与思想的影子在其中。研读之后,摘取其中几个颇让人费解的意象作一阐述,不当之处,菩提谅也!
意象有:1.“不公正的面容”:此种意象出现两次,首先是“不公正的面容”,第二次为“不公正的脸”。凭长空臆测,这个“不公正的面容”指的是冬吗?因为诗者有下列提示,也即判断的标准:“你甚至连一个影子都未留下,我的梦因此什么也抓不住,我只能把枝头的鸟凝望成雕像。”与“当死亡在窗外成熟时”。若是冬,那冬天的不公正则表现在何处?冬天,萧条冷寞,有种死寂的味道,与此时女子的心境相符合——心中的那个人仍然不知消息,自己也只能独自守候在曾经相识的地方。然而这种留恋却无法排解,虽然她“把枝头的鸟凝望成雕像”、“每天都为你演奏一遍《出水莲》”“心在呼喊,我要让远方的山峦听见,让一逝不回的江水听见”,但是仍然无法眠休对爱人的依恋与思念。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冬天作为宣泄的对象,以缓解由思念转成的怨恨。
2.“鸟的雕像”。鸟被死冬凝成雕像,此雕像意境妄揣如下:鸟,似是女子心灵的象征,她希望自己能像小鸟一样,飞去寻找自己心爱的人,不管高山阻碍,还是凄风冷峭。“又是薄暮,盘旋的孤雁能将我的哀愁带到你身边吗?”。可现实的残酷,却让人难以承受,也许唐朝女子的心态便是如此,也只有被雕塑的小鸟,才能了解自己的心事了。
3.“你”。其中的你,应是远方的游子,是“我”深爱着的人。甚至让“我”“望穿秋水”,“燃起蜡烛,什么也不想吃,我真的不饿”。然而,远方的人儿对这种控诉式的思念会有所感知吗?虽然此女有点失望,但内心的渴望仍然让她发出诚心的问候,“你也会在异乡哭泣吗?”同时,也产生了“如何逃亡”的思考。“当死亡在窗外成熟时,我该如何逃亡?”这是一种绝望的思考,既然事实无法改变,又何必固守这份缠绵?
4.“握着温暖的羽毛”的人。此意象出自“我的命运到底是什么?谁又握着温暖的羽毛在时间里转身?”一句。“转身”与“温暖的羽毛”有何意蕴呢?仔细研读,不难发现,冻僵的鸟虽然不能动弹,却正如女子对思念的失望。反过来讲,但是失望越重,希望则越大。口虽难开,心中的那种渴望却仍然存在。鸟儿虽然不能动了,可鸟儿思念的羽毛一如展飞的翅膀,早已飞到爱人的身边,可见思念的急切与深刻。
本诗营造了一种凄切思念而不得的哀怨之境,把女子复杂而幽深的心思用细腻的笔触较好地表达了出来。自言自语的语言风格,似与另一个我进行彻心地交流,能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这种感觉能使人发出由衷的轻叹,被深深地感染着。如果再把形式,结构得疏朗一些,则更易读易评了,同时对主题的表达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此乃长空一家之言!
==============================================================================
16 <<冬,在窗外成熟>>
文/长篙
眼前的雾镜
云是灰色
成熟,也不是金黄色
一点透过玻璃的光
是夕阳……
浮冰缓移
如潜走我的天空
我,只是生长在地球的南极
一个僻静而寒冷的天地
窗外,四季都是冬天
分不清哪一季是成熟的日子
分不清方向和寂寞的来历
只能默守
默守着一遍皑皑……
也许,也许丰收是座冰山
那透过积雪的厚沉
重重地压住
压抑着心跳……
我,只是一条南极的鱼
不知道窗外的春是不是来过
心不会冷
因为,我的世界
——永远清纯!
[浅析]
研读长篙的诗作,长空可以察觉,此诗以一条南极的鱼儿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冬。冬在诗中已不是被阻挡在窗外的纯粹的季节,而是一个“永远清纯”、“僻静而寒冷”的世界,南极在诗人的笔下显得那么从容可敬。这个世界,这个季节同样有诱人的情节,同样也是收获的季节:只不过果实不同而已,是座“透过积雪的厚沉”的冰山。冰山成了收获品,然而此种收获带来的却不是诗者——那条鱼儿内心的喜悦,却严重压抑着心跳。是什么让诗者有如此难受的感觉,也许是这条鱼儿对生存的环境过度疲倦,失去原有的新鲜。它想努力地冲出只有一片皑皑的单纯而无聊的色彩,到另一片天地畅游。窗外都是冬天,严飒的氛围,使得鱼儿无法正常的呼吸,可是那座山既是一种收获又是一种负累,它仍然逃不出。只有用平静的心态独自承受,不管窗外的春是否来过,都会静候这份无忧而清纯的天空。
此诗中,后半部分用冷色调描出南极的清纯,而全诗则以暖色调开场,有独特的构思吗?我想在诗者心中,再凄冷的氛围也需要一点热度,来保持生命的鲜活与灵动。虽然“眼前的雾镜,云是灰色”,但心中的向往或是理想,却让诗人道出不同一般的感言:“成熟,也不是金黄色”,在此时又引出一点希望“一点透过玻璃的光,是夕阳……”此处的夕阳,虽然只是“一点”,还是“透过玻璃”,但朦胧的色彩依然让人心中有一种向上的温和的感觉。这也许是诗人身虽冷而心却热的写照,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可窥见一斑。也许成熟的不仅是窗外的冬天,有理由相信,那条南极的鱼儿也会在自我磨练中逐渐变得成熟而稳重。若必论短长的话,语言稍平些,长空虚评,见谅!问好长篙!
===============================================================================
17 寄
文/易州米
多次问过,远方的远方
有没有这样的浓雾
在一个早晨,让太阳开始思量
应该把温暖给谁
其实此刻,我正收起视野的钓杆
车子的平静让旅人
在哪儿都像拥有一个角落
他们寄与的未来
被长路垂钓
我是旅人中的一个
却被雾越捆越紧了
我挣扎着,寻找路边那些纯朴的父辈
让他们将一颗心寄走
即使肉体会有
越过冬天的刑期
---------------------
[浅析]
本诗写出旅人的彷徨、苦闷、无奈且又从容面对的心境。此时的旅人被浓雾阻拦,之后展开的语言自然贴切,意象明晰。也许这雾不仅指的是此刻的迷雾,其实也指的是人生的迷雾,在人且长且短的生命旅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令人或悲或喜或怒或乐的场景或情形。如何面对,确也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一道没有客观答案的问题。人生的试卷,一切都没有答案,只有用损耗生命的代价去慢慢找准人生的坐标与航向。“远方的远方”也许也是雾气重重,也许是晴朗的天空,但在没有条件探知之前,我们还是应该认真考虑眼前的困难,或是眼前的心理考验。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这样的处境看成是“垂钓”的乐趣,“在一个角落”,静静地守候长路的尽头——何其从容!
处万千危难于安闲的心态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如何达成自己的目标——把这颗期盼的热切的满怀希望的心带到所属的地方。虽然“远方的远方”尚未卜知,但是希望之火不能熄灭,对未来的信心不能消失,人就是在不断的希望与信心中生存,成长与成熟的。“纯朴的父辈”,是一种方向,道德的方向,指引的方向,努力的方向,让人心存感激的方向。他们真诚地生活着,真诚地快乐着,这也许是诗人所崇尚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的生活态度。“即使肉体会有,越过冬天的刑期”,人生旅途像是四季一样,总会有或此或彼的变化,谁也无法改变,沐浴春风,不思淫逸,遭遇寒流,不畏风雨,这也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即使自己受到伤害,但心中的梦想不会破灭,不会枯萎。这也是此诗,带给长空的思考。谢谢易州米的诗作。
-----------------------------
冬,在窗外成熟
冬是我的
说这话的时候
冬,正在窗外成熟
身体开始对冬麻木
正如冬对城市的麻木
像一对揉着七年之痒的夫妻
已经穿起了薄袄
不知是谁的针线
不知是哪块地里的棉
很想到窗外去
用耳朵测测风速
然后让风烧红我的鼻尖
旁边暖和的教室里
居然有男生为女生焐手
他们的荷尔蒙令人羡慕地在冬天疯长
[浅析]
此诗开篇点题,“冬,正在窗外成熟”!“冬是我的”,展开了思路与视角。身体的麻木,与冬对城市的麻木相较,从而达到一种效果:在委婉中道出了麻木的成因。麻木即没有感觉,原因竟是一种矛盾,像夫妻间的矛盾,也许太过熟悉而致陌生。矛盾至极,心便麻木至极,不再考虑也不愿考虑相关事宜,一切都是随风飘,随水流,随他去。连穿的薄袄都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追问:不知是谁的针线,不知是哪块地里的棉。这种追问也能说明内心始终在乎的问题。冬的成熟只是陪衬,人的成熟才是真的主旨。人往往就成熟在麻木的感知上,等被冬的严寒吹得回过味来时,才记得仍有如此的温暖与体贴在守候。
“很想到窗外去,用耳朵测测风速,然后让风烧红我的鼻尖”,反映了矛盾时解决问题的单纯与模糊,想用刺骨的寒风打醒孤独的曾经,听风的呐喊,嗅风的味道,看看能否在风中寻求或触摸曾无意遗失的心情。那段非常美好的时光以及带来的美好感觉,也许已被风送吹而至,就差用心去搜索了!等悄悄地参透某种道理后,竟又羡慕“旁边暖和的教室里”“男生为女生焐手”的情景。本诗借用了冬天某些不确定元素作陪衬,写出了“我”的心理成熟过程,麻木——思考——羡慕。虚写冬之成熟,实则写“我”内心的成熟。从此点看来,可谓高深矣!易州米的诗,平素之中往往暗藏玄机,长空觉得受益匪浅,谢谢易州米。
==============================================================================
18 冬,在窗外成熟
文/小小土拨鼠
端坐房中,电视里传来马蹄的清响
一些声音把这个夜晚踩碎
我想起多年前走失的自己
日子被固执地停在摄氏13度
这些年,终于学会闭上嘴巴说话
让一根刺远离心脏
天高的日子
把菊香浸在东篱的酒中
然后 期待来年
写这些的时候 我并没有动
桌上的一杯茶开始见底
冬在窗外安静无声
它 已经先我成熟
[浅析]
小小土拨鼠的诗作首次品到,果其有别样的滋味。语言利索且有张力,耐人寻味。“声音把这个夜晚踩碎”,化抽象于具形,既写出了内心真实的感觉,又让人思考此时诗者切入的基点。房中——地点;马蹄的清响——快乐的往事回荡;走失的自己——意识里的迷失,也许无意,也许有意,难有定论,但那段难堪的记忆,却永久留在心里;“摄氏13度”——也许是天气的温度,也许是迷失时心寒的温度。
第二节,用喻、借典道出了隐逸的倾向。学会闭上嘴巴说话——把想法埋藏在心里,让五脏六器消化;让一根刺远离心脏——刺,砭也,针砭或直言,虽为好意,实却常伤到人,故此,提出“远离心脏”之说。即使要说,也说一些与主题无关紧要的话,即使必说,也就说一些与自己真实意图相违的话。天高的日子——云淡风清,秋之洁净尽显视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雅兴所至,不必惆怅于凡尘俗事矣!“把菊香浸在东篱的酒中”——菊,隐逸者也。“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实乃闲逸舒心也。两者如此巧妙地结合,更看出诗者颇具惠质之心思。
其实,隐逸的是心境,而现实的生活仍是继续的,所以诗人在平静心气后,便又面对现实,期待着更积极的生活,由“然后,期待未来”!“写这些诗的时候,我并没有动”两句诗可见。正如有句名言所说:你可以尽情欣赏路边的美景,可别忘了前进的路。是的,愁归愁,春江水仍是不断地向东流不休。生活也是这样。自己的心路历程自己写出,那窗外的冬呢,如何道白?也许冬已经在无穷尽的旋转中变得更加成熟,已经找准生命与生活的核心——平静面对一切,包括自己。谢谢——小小土拨鼠带来的佳作,长空妄评,见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