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39|回复: 14

第二期同题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7 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同题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冠军作品:
22《黄河一滴水》
    文/梅紫
1      
从格拉丹东的第一个落差开始
你就做好了无数次狂腾和暴跌的准备
吞天吐地的姿态,淹没了所有语言的苍白
一滴水飞溅起一个大写的人生
一滴水是一枚穿行在体内的秒针
一滴水的质地,常常使我困惑和不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我柔曼的手指,能否拔动命运的琴弦
2
几千年的孕育,几万代的嬗变
向前奔放的信念不会静止
西北风雄浑的歌喉不愿回顾失声的黑暗
纤夫的苦难,已陷进历史的深潭
黄河绝恋在梦里永久定格
洒落在书页里的泪水已经风干
因此,我不再担忧
昨天的残破会装进今日的框架
3
天鼓轰鸣,地气涌动
你轰轰烈烈的转弯,平平静静的扬帆
圣火蔓延的每个地方
燃烧起金色的麦浪和丰盈的水乡
一滴水可以喂养无数张嘴唇
一滴水也可以净化无数个灵魂
今日,我是黄河怀里安睡的婴儿
在母爱的光芒中,忘情享受生命的感动
4
从磨难中走来的一滴水啊
你浑身的风骨,越过急流和险滩
在入海的刹那早已升华
不断刷新的章节,重新改写的故事
十三亿双眼睛的凝望,神六的飞腾
见证了每一滴水的透明与辉煌
我的经脉里流淌着黄河的血液
对每一滴水,都送上最虔诚的祈祷和祝福
********************************************************************************************
自己的拙作,简单说几句。第一次写这种比较大的题材,多少有点放不开手脚。面对题目,第一反应就是来个纵横交错的构思,从时间,空间,历史三个不同的角度切入。可是写的中间却发现根本无法驾驭自己,只能跟着感觉走了。等到完成了,觉得整体不够饱满,历史写的少,空间上没有适当铺展。写黄河哺育中华民族和对未来的展望与祝福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最初的构架打破了,虽然看起来比较大气,可我个人觉得远远没有得到我最初预想的那种效果。
********************************************************************************
亚军作品:
15《黄河一滴水》
   文/张明昭
  释迦牟尼问他的弟子: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面面相觑,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题记
一滴水
来自世界的屋脊
跌宕起伏蜿蜒而来
历九曲十八弯前世今生
望不尽的万里黄尘
几度沧海几度桑田
吞吐两岸氤氲
一路向东一路奔腾
风一程雨一程
流——淌——流——淌——
在黄土地的肩上
一滴水渴望流成辽阔
流成一条黄色巨龙的图腾
它开始细微的轻吟
发自心灵的声音
在水波中激荡昂扬
任轻盈的身躯
随波漂流
漾起浪花一朵朵
自在逍遥
寂寂长夜
月落星稀
太阳沉入又升起
一滴水在浪尖上
闪烁、跌落、翻滚
如音符
淋漓尽致酣畅无比地倾泻
无数次跌碎
又无数次默默地积聚
痛苦而幸福的漂流
无所谓开始
也无所谓结束
一滴水
是一条河的宿命
情归大海心系远方  
汇万流纳千川
涓涓滴滴渐渐恢宏
于是,一滴水
浪滔滔汹涌成巨澜
如雪崩如飓风
刹那间
跌跌撞撞的躯体
崩塌为一片涛的疯狂
无数的一滴水
汇成无边无沿的浑黄
象巨龙耀眼的鳞光
波峰浪尖上飞旋
凌空站起那一瞬
惊涛裂岸
雷鸣电闪
那是亿万颗渺小的“一滴水”
吼出共同的呐喊
令全世界都为之战颤
一滴水一条河
一滴水一片汪洋
缥缈的遐想眩晕了目光
前方是无边的空旷
且一泻万里吧
飞腾——飞腾——
一滴水跌落下来啦
连同无数个自己一样
重重跌入
烟波浩茫的海洋
*******************************************************************************************题记用的很精彩,不仅扣住了题目,而且阐明了主题: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作者选取的意象比较鲜明形象,许多的动词运用让人觉得热烈奔放,阔大雄壮,结尾2节不错,适当的突出了主旨。“一滴水跌落下来啦/连同无数个自己一样/重重跌入/烟波浩茫的海洋”有所提升。但是就整体感觉而言,笔力着重于表象的描摹和渲染,少了实在的细节捕捉,仅仅抓住情感流程的波跌浪涌,缺乏严格的汰选,没有把其烘托的事物凝聚成情感体验,使得诗的整体和内核出现了脱节。   
********************************************************************************
《黄河一滴水》
     ——3000年狂想曲
  文/张明昭
  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
  将是自己的眼泪
                ——题记
            
这是黄河
最后一滴水
是黄土地最后浊泪
嘶哑的喉咙
再挤不出浪涛的声音
只有浑浊的泪光
灼烧着心扉
多少流淌的回忆
如滚滚的风沙
弥漫黄尘
浩瀚的河水啊
曾泛起成吉思汗凶悍的骑兵
长河圆月
曾映照盛唐巍峨的宫墙
苍天当死黄天当立
漫山遍野飘扬黄巾的旌旗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黄水黄皮肤黄土地
上下五千年
纵横十万里
俱往矣
弓弩已换成坚炮
装甲车取代了铁骑
蘑菇云越爬越高
战争的阴云遮天蔽地
环境污染能源危机
恐怖分子的人体炸弹
惊悚着世界末日
唉——
一声叹息
又过了千年
人长成了机器
没有思想也不再有感情
在流水线机械轰鸣中
索取再索取
钢筋水泥树克隆了原始森林
塑料花的艳丽
覆盖了大草原的神韵
而水
一天天一滴滴消逝
黄河已断流
抽水机日夜吼着
榨取黄土地最后的血液
水啊
漫过时空
卑微而高贵的身躯
被无休止索取
如今
这最后一滴水
打不湿大地的渴望
也梦不回浪涛的旖旎
马背上的人影
飞驰远去
皲裂的黄土地
在炎炎烈日下凄迷
一滴水
最后一滴泪
在沉闷中叹息
在无奈里哭泣
终于被无情的烈日晒干
消逝在
烟波渺渺的梦里
********************************************************************************
3000年后,对着黄河最后一滴水,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慨和无奈?作者以此为出发点,纵观昔日黄河滔滔英雄遍地,横看今天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一种悲凉凄迷的结局让人喘不过气来。用二者之间的强烈对比暗示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整体感觉自然流畅,虚实恰切统一,夸饰的语言,拟喻的意象,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我个人觉得语言不够节制,和上面的一样,过分铺张蔓延,让人感觉比较臃肿,适当缩减一下水分会更精练,更完美。作者立意不错,其实,题记“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就已经突现了主题。
********************************************************************************
26《黄河一滴水》
    文/沙蓝
黄河肋骨一样柔软,在山的羽翼下面
一群女人洗衣做饭。哺乳。我一直在思考关于
黄河和这群女人的细节。或者渴望在一滴
水珠中,明白黑与白怎样在一根巨大的鱼刺上
分道扬镳。我知道。一些石刻的故事已经被人遗忘
包括那些颤巍巍的乳房和黄皮肤
一滴水可以涨停潮汐。人不能一直停靠在岸上取暖
迁徙。向北。还是向南?
人们在风停的时候从屋子里走出来。打井
学会等待浓稠的泥浆沉淀并陷入睡眠
族里最年长的女人舀起第一碗水。泪流满面
********************************************************************************
这是一篇浓缩的精华。构思巧妙而精细,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引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过程。最初由一个画面展开原始的生活状态:人们初期对黄河的依赖。然后由我的思考“一些石刻的故事已经被人遗忘/包括那些颤巍巍的乳房和黄皮肤”转入对人类进化的描述:人类离开黄河的庇护逐渐繁衍壮大,生活范围也不断扩大,渐渐走向依靠自己力量生存的状态。结尾“泪流满面”很有张力,体现了黄河对人类的哺育和影响,是那种艰辛的,激动的幸福和喜悦。可见作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歌功力。整体空间比较大,想象丰富,形象而精微的画面,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
季军作品:
《黄河一滴水》
  文/鲁齐
拐弯的地方就是河源
黄河水,润泽城市的第一滴水
平缓,安详地来到新床之上
那些湍急的,打着旋涡的母体
依然奔海而去
芦苇,突然多了起来
脆弱地摇曳
黄河鲤鱼紧随其后
——离开故道的河
被人们接生过的水
沉淀了淤泥的河
一袭晶亮,拍打着自己的身体
被棉田麦地接纳
走进城市脉搏
多像刚融化的冰
说雪山故事
巴颜克拉山贮存的童话
第一滴水,怎样成为母体
又怎样走出。孪生的河
为大雁,白天鹅和人们
吮吸,漶满堤坝的湖
不再枯竭
********************************************************************************
这诗是写引黄新形象的吧?整体感觉清新透亮,表现得内在而自然。第一节:支流进入城市,母体依然流向大海。第二,三节:改造后新的黄河面貌,芦苇丛生,鲤鱼跳跃,曾经浑浊的河水变得晶亮,走进城市和麦田。结尾融进了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悟,第一滴水不再枯竭——诗的触角进入到生命意识,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中间两节感觉不太自然,也许是语言的力度不够,我读几遍,一直觉得有点刻意了。
********************************************************************************
《黄河一滴水》
文/龙袭长空
浑浊的   黄河水
滚动着   一滴泪
不知它   属于谁
或许是大禹的
来自三过家门时的孤单
要用这滴泪
堵住黄河的泛滥
或许是屈原的
来自汩罗江之畔
要用这滴泪
透射楚王的昏聩可叹
或许是岳飞的
来自血脉突张的贺兰
要用这滴泪
清洗溃烂的旧河山
或许是闻一多的
来自拍案而起的怒颜
要用这滴泪
擦亮国人麻木的双眼
或许是毛泽东的
来自共和国的开国大典
要用这滴泪
见证历史新的起跑线
黄——河——水——呀
鸣——溅——溅
这——滴——泪——呀
终——不——干
这滴泪
分成千万
汇成恢宏的诗篇
记录着
中华民族不屈的钢骨铁腕
染血的历史
被永久封在
这颗泪水的   最里面
流淌在     滚滚黄河
沉默的心间
********************************************************************************
此诗的切入点很巧妙,作者没有直接写大势磅礴的黄河奔腾形象。而是紧扣题目,以小见大,柔中见刚。从一滴泪入笔,沿着历史的河流,从古到今一节一节渐渐铺展而来,一滴水就是一滴泪,一滴泪就是一个英雄,泪不干,水不干,中华民族的英雄精神世世代代传,由此强大的主旨脱颖而出,结尾是全诗的思想升华和精神凝聚,让读者顿生慷慨之感。整体脉络清晰,意蕴丰厚,唯一不足的是语言方面磨练不够,连续几个“或许”语气,消弱了全诗的韧性和力度。多个句子有点浅显直露,换一种含蓄凝重的表达方式感觉会更精彩!
********************************************************************************
13《黄河一滴水》
  文/海上升明月
一.格拉丹东
寂静
……
鸟飞过
牛羊满坡
雪莲微笑
播送王者之风
经幡猎猎
阿妈的经筒转动念青唐古拉
卓玛哭了
我来了
叮叮冬冬
二.河套
戈壁遍布尸骨
驼马的 还有人
我已看惯 知道
那是历史的页码 已经焦枯
重见草原
重见牛羊
太阳丰满娇艳
乌云珠年方二八
我匆匆而过
只亲了一下她的脚丫
三.壶口
没有人看得到我的面目
我已长久思想过
没有人看得懂我的爱情
我玷污着也被玷污
这一道燃烧着酒液的情绪
是我捶胸顿足的呐喊——
给我一个落差——
如果不升腾
那么就让我粉身碎骨
四.入海
让渣滓归于渣滓
让纯净归于纯净
一切都是注定
我已历经喧嚣
我看到 一个男子 恸哭无声
才又记起了
我是卓玛的那颗泪水
亿万人为我战栗 或者沉思
亘古到无穷
我是卓玛那颗泪水啊
身后有恒河沙数的祈祷
我打理一下衣袂的皱折
接受了海洋最隆重的邀约
********************************************************************************
融入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丰满而富有情韵,立体感很强。作者好象站在高处,极目远眺,面对滔滔黄河,截取了几个比较特殊的片段。一,起源:从雪莲,经幡,经筒,卓玛几个神秘的意象中引出黄河源头。二,三描述黄河的流程:《河套》里有一种对比,以黄河为主体,从戈壁到草原匆匆流过,见出历史和今天的变迁。《壶口》地域位置的改变,使得落差出现,黄河飞腾的气势,作者很巧妙的比喻成猛烈的爱情宣泄。四,入海:历经喧嚣的河流平平静静走进大海的归宿。“男子”与“卓玛”又和开头遥相呼应。整体以“情”为主线,用第一人称表达,极具感染力。前面2节觉得单薄了些,有的地方感觉隐秘了些,最后才读出味道。
********************************************************************************
20《黄河一滴水》
  文/平平仄仄
一片纯洁的雪花,迎着晨光
从高山之巅,向下,扑向丘陵平原
逐渐灼热、枯萎
封闭于一粒黄沙之中
膨胀的种籽发芽分叶
一株胡杨生息于苍茫沙海
久久挺立,黄了又绿
习惯了体内水火交融
在昆仑与蓬莱之间,泥沙曲处
夸父的足印是大地的伤口
黄帝的鼓椎早已长成广阔
丛林,如破旧的锦袍,掩映着
电视塔、铁锄、堠子-----盐
风吹过,遍野黄花拂动
如轻盈的蝴蝶
********************************************************************************
从古今角度见证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的变化。开头以“一片纯洁的雪花”“封闭于一粒黄沙之中”见出恶劣的生存环境。第二节借“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喻示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第三,四节好象是古今鲜明的对比,这两节意象比较密集,可我读不透其中的喻意,一滴水代表一种精神?一个变迁过程?好象作者只是捕捉了瞬间的感受,和题目相联系我个人认为有点牵强了,诗的语言张力比较大,很沉静的抒发了更为深远的东西。前两节和后两节之间的转折似乎有点断裂,少了适当的铺垫。
********************************************************************************************
〈我在汶水之阴〉
我在汶水之阴
我的家在汶水之阴
在大片麦田中央
在一棵老梧桐底下
一群幸福的蚂蚁
幼时的梧桐已被连根伐除
成了存放废旧杂物的柜子,现在
破败的土墙围成的
虚空,张着饥饿无助的嘴
生于斯死于斯的父亲
的坟墓,孤独于麦田中
算是家的证据
汶水不再泱泱,不能挣脱
大地的束缚;执意向西奔流
或许大海本不是它的归宿?
它只是不能自主的逝者?
池中的睡莲花已谢叶将枯
红鱼在云影中穿梭
瞑眬暮色里,母亲从60里外打来电话
说,少喝酒多穿衣
********************************************************************************
用细腻而内敛的笔触抒发浓郁的思乡之情,“幸福的蚂蚁”让人不自觉得就想起了儿时的快乐,可是
事过境迁——第二节是最为精细的描述,从物到人,依次营造出一个凄凉的氛围。随后介入了自我的思考,也许“我”是汶水中的一滴,“不能挣脱/大地的束缚;执意向西奔流”表达离家的无奈。结尾母亲的电话和嘱托让人倍感亲切,由此思乡之情得以升华。作者能够较为深沉的把握细微的心理感受,既融入鲜活的意象组合,又能恰当的描绘出自己独特的心灵轨迹。但是,有的地方存在着重复的表达(比如开头两句),稍有逊色。
*******************************************************************************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7 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同题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各位斑竹和大侠,不好意思哈,因为这几天生病,第二期同题点评让大家久等了。我不会评诗,想到啥就写啥,完全是凭自己最真实的感觉。因为时间关系,更因为本人水平有限,也许有的地方说的不对,请大家指出来,本人诚恳接受哦:)
发表于 2005-10-27 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同题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辛苦了,上去大家看
发表于 2005-10-27 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同题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很细心地评了~
问好!:)
发表于 2005-10-27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同题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感谢!辛苦!
发表于 2005-10-27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同题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评得很好,建议精华
发表于 2005-10-27 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同题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不错。辛苦了
发表于 2005-10-27 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同题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陌秋桐在 2005/10/26 10:07pm 第 1 次编辑]

作品的优点和缺点都有说明,评得客观细致。。辛苦!
发表于 2005-10-27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同题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感谢。辛苦,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7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同题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谢谢各位斑竹的阅读和鼓励!
有大家关注和指教,梅紫会努力的:)
发表于 2005-10-27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同题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细致入微的评,复议老树,建议精华。
发表于 2005-10-27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同题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确实评得到位。不错。精了。
发表于 2005-10-27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同题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感谢梅紫!
该精!
真诚的谢谢你!
祝笔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8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同题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今天有空进来,再次谢谢大家鼓励和指教,问好:)
发表于 2005-10-28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同题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好评,受教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9-23 10: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