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诗网2016年小雪人评诗十首 
 
 
 
1 《坡地上》 
 
文/这里有阳光 
 
远处有森林的声音 
这片斜坡是史前孤本 
我忽然想坡尽头最绿的部分里 
走来村姑,光脚而行 
风停在很低的位置 
反复供应野草的味道 
 
点评:诗歌与绘画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不仅是形、色、光,更是精神上的通达。《坡地上》让我想起美国画家怀斯1952年的作品《幻象》或有人称之为《远方》。画中只有一片冬天的枯草地以及草地中坐着一个自己将自己抱成一团的小男孩,穿黑衣戴毛茸茸的黑帽望远方。 
     跨度百年,不同时代,但是有类似的工业社会背景,《坡地上》寥寥几笔勾勒出这块坡地的远景近处,以及我的幻想. 这不仅是指环境更是心灵的最后栖息地,“走来村姑,光脚而行”。所有风景都汇合在"史前孤本"点睛处爆破. 
 
2 《古城》 
 
文/王志彦 
 
青砖在年代之唇中是单薄的,它的肉身 
虽然磨掉了时间的一颗牙齿,落日的战栗 
依然划过飞鸟的妄想,留下了伤口 
 
就像飞檐和鸟鸣的统一,同时把静谧的果核 
移向苍茫,而所有游走在城墙上的风韵和宗教 
面对旧时代的乳房,都来不及悲伤 
 
点评:《古城》诗之好,不仅在立意,而且从画,形,意上都呈现多维之美。 
    古城不仅是物质的遗留,更是精神的遗留,就像飞檐和鸟鸣的统一。那些半空的飞檐是悲伤的,又来不及悲伤,因为美的秩序或风韵和宗教,那些曾经滋养过我们的民族精神都已飘零成这个尘世的浮萍,都站在苍茫里。 
 
3 《鹤壁之言》 
 
文/骆文新 
 
 
 
鹤壁之言,言中有物 
有事物不断地呈现出来 
可供考证与揣摩 
豫剧的唱腔由来已久 
像一只长矛,投入太行山东麓 
便缓缓地落在华北平原的大地上 
 
拾起一根长矛,就会有更多的盾牌 
予以遮挡。朝歌已无可救药了 
被姜子牙的咒语死死地卡在鹤壁的 
墙壁上,动荡不得 
 
神仙是有过错的 
不该让鹤壁之言过早地暴露出来 
暴露出鹤城的踪迹,让我们不停地 
寻找,与挖掘—— 
此时,又一片羽毛落下来  
 
点评;诗歌从一种地域的外在言语深入腹部,挖掘出深度的思考与历史借鉴。让厚与重在诗歌构思的轻与巧之内流淌。 
 
 
 
 
4 《挥手》 
 
文/呆瓜 
 
我确信,从茶店里出来时 
太阳是美好的 
她隔着车窗一直挥手 
我更确信 
她的手触到了我深藏多年的软肋 
形成强大的磁场,使两个城市靠的更近了 
只隔着一辆叫32路的公共汽车 
 
惊蛰过了,清明过了 
我们像上牙齿和下牙齿,时不时 
切断春分和冬至,成为 
彼此可以温饱而不可忽略的一段桥梁 
 
点评:诗歌以微镜头的场景,挖掘现代都市的孤独与人物之间若离若即的情感现状。这种现状不是孤立的,而是当今普遍的社会状态。对于此诗歌的文字之美与张力,按作者的话说是:”我觉得陌生化不一定是指词语,熟悉的词语组成陌生的句子也是一种陌生。“ 
 
5《远声》 
 
文/楚木 
 
蛐蛐在黑夜的笼子里叫 
它要找的对手 
不是明朝的锦衣王也不是清朝的黄麻头 
而是隐居在月光里的 
琵琶翅 
 
点评:远声是一种什么声音,作者没有言明,因为这种声音无法表达,但是可以感受或说共鸣.蛐蛐的叫声对抗的不仅仅是黑夜的黑,还有一种由内而外溢出的黑.人的最大敌人往往不是外在的威胁,而是内在的对抗,是自己的内心的敌人. 
     说完共鸣,再说说这诗歌表达的美.声音-----琵琶翅, 那些内心的波浪是一对振动的翅膀.听觉到视觉的通感转换,运用的如此巧妙于融洽。 
 
 
 
6 《黄昏辞》 
文/静水(作仁) 
 
一只灰鹬在池塘踩着高跷 
池塘水枯,那浅水 
比一张纸还薄 
 
 
一朵红莲举着的夕阳 
苍老的光芒也是光芒 
把灰鹬映得好小 
 
点评:诗歌抓取自然之景表达一位智慧老者的黄昏心境。人间的美好和充足,不是在于你拥有多少,而是在于一颗自足和享受的心态. 
 
7《冬日》 
 
文/纳兰寻欢  
 
 
午后,读何三坡的文字 
品茶 
窗外那棵阔叶木(不知道她的名字,也好) 
脱光了衣裳,一身乳房 
天空干净,阳光安静,远山 
有涛声  
 
点评:何三坡的文字有一种自然中的人性之美,“窗外那棵阔叶木(不知道她的名字,也好)/脱光了衣裳,一身乳房”。其实,任何一段语言评论这首诗歌都是多余的。就像那轮明月挂在天空,我又又何必伸出手指,又如何说其光辉。只需要接受冬日的洁净、温暖与流淌。 
 
 
8《空椅子》 
文/贵州张世德 
 
在院中,我坐过 
太阳坐过,月亮坐过,落叶坐过 
有时云影坐过,雨水坐过 
 
 
它是清静的,也是孤独的,风来了 
听着树叶的笑声 
更多时候,它坐在自己的影子里 
 
 
空椅子并不空 
我不坐的时候,它的怀里 
坐着天空  
 
点评:这是一首有禅意的诗。诗人目之所及,"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但说禅太远,我们只说心灵.空椅子是心灵的容器,第一段是过去是有,第二段是现在是空,第三段是当下的感悟是非空.空与有相对,非空与空相对,非空便是当下豁达开阔的心胸。 
 
9《秋天的去处》 
 
文/钱松子 
 
告别不需要仪式。我们返回生存本身 
为忧患续杯。灯火空置,雁群摆下人字阵 
试探秋的起伏,下坡后总是辽阔。风从心上落 
要在杂草中找出当初许下的善意谎言 
与暮色较真。一只狐狸披着前半生 
穿越我们的葡萄园,这以后,它的智慧将高过藤架 
呈现透明。消失的事物都有不可深入的身世 
它们继承了偏方,在夜深人静时 
卸下身上的鳞甲,一片片对照自己 
并假装与月亮神交已久。相对于人间 
我们仅是投宿者,一旦天亮,各有去处 
 
 
点评:“一首诗歌需要通过新的语言形式再次抵达好,至于至善。”这首诗歌不仅体现诗歌最根本的抒情言志性质,还在中华传统文字之美上融合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具有作者语言表达的独特标识。 
    人生至秋,即中年,已是经历后懂得,懂得才会开阔与豁达.因为"红尘并非是废墟",我们是投宿者,在其间夜夜自省,”一旦天亮,各有去处“。 
 
 
 
10 《春天,有些人陆续回到他们的土地》 
 
文/石棉 
 
出村口往西,跨过沥青路 
下坡、过河,路变窄 
再走是上坡。春风在上坡路微微倾斜 
一个人喊着号子,一群人跟着 
在不宜悲伤的季节 
集体悲伤 
 
汗津津的春天,唢呐连着唢呐 
那些从土里钻出来的人 
陆续地回到 
他们的土地 
 
这让人想起盛夏,炽热的中午 
阳光飘在山坡上 
他们直起身子,抽烟、擦把汗 
随后悄无声息地俯下去 
消失在厚密的庄稼里 
 
点评:于常中挖掘非常是诗人的天性。诗歌抓取农村生活最普遍的场景。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但是,正是这个季节,那些一生耕种这片土地的人离去了,但他们又沒有离去而是又将自己埋入土地,在地下的另外一个世间继续耕种这片热土。这首小诗不仅写出了中华大地上农人生于斯死于斯的现状也深刻蕴含了互生互死的透彻人生观。 
 
2017年1月1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