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一仆 于 2016-8-5 11:30 编辑
长卷《乾元集》第十一章《基因密码之大唐如莲》
1
莲的语言,被水洗过
写进盛夏的粉红偏旁、紫色高雅 或草字头洁白;或内含的车子不是那年辗过历史、扔一溜血辙
而是水里清影;我挽起涟漪的鞭子,走成折,回成折
没有杀声,只滴水的音乐,拍向岸边 坐于莲字中间,我开放成花,并一瓣一瓣说给岸上行者
他们,蒙着尘有着尘的生生不息亿万年都是
打开四季,放上种子和果实,放上子女、周而复始 正是接近尘土的人,才可称做万岁
我持一瓣鲜艳一叶清澈,只为了借几粒尘土 喂养莲根。我不过是开在水面上
一朵短暂芬芳的朝代,我不过名叫世民
而不是民,谁知道他们山呼万岁时
我泉呼泪水?龙袍镂衣,每一天都在拧出波澜
2
在他们蓄养的一汪绿水间,我的检点 是每一朵绚烂都要绚到经典,习百莲之长为一香 集百莲之美为一姿,于是,这是我的芳菲
晨不敢稍迟,昏不敢稍颓的芳菲——谦卑,不只是低下头来
还是用刀逼退时光,又用嘴咬破时光以祈祷的方式
忏悔那些日子,或者自己的命运——睡莲是怎么睡的
那两朵莲是怎么睡的?为什么供千百朵花儿盛开的水域
却容不下相亲的两朵?历史像间苗的老人 只保留孤独
这是可怕的事情,亲人成为倒下的对手
自己孤身与自己作战!每一点慵懒都是敌人 每一点骄纵都是敌人,腐烂的征候,不能绵延的气数 像每一道皱纹、每一丝牙齿松动的出现,都是敌人 每天都在杀死一个自己,每天都活来新的自己 而且必须更加的灿烂,抓住每一秒的新,和精彩
3
拼尽全身的力气顶起我的草。每一根 都来自于岸,来自于瓦岗寨、清风寨大大小小的寨子 以发芽之力顶起,人间的沉默,摔八瓣,碎出哈哈的笑声 我的草兄弟,拾起野火烧去了黑,留在脸上黑黑的汗水 一道儿一道的,烧伤了自己也依然笑迷迷。他们拣起三板斧 拣起双锏、罗家枪便潜入污水中,与浊流抗争 与污泥的掩埋抗争,以骨节胜于铁的铮铮,让我生根 那时我只是一颗莲籽,他们以浑身的青翠滤出满目黑暗 让我发芽;一同成长,肩并着肩,手拉着手 让我粗壮着突出水面,成为新新莲花,我的草兄弟 就坐在最上面,每一摇每一摆,都摆出我的姿势、我的命 必须这样,每一摇每一摆都是打王鞭一样,帮着我 战胜自己。必须这样,我的草兄弟,本已同气连枝 在我枯萎之前,绝对不能先倒下
4
打铁人还在岸上经过 铁还在岸上行走 铁与铁碰击的一朵朵红光 炫目地照亮了岸,和我 而我,是不能碰的 而我必须派出一朵朵水花带着我的香与柔 送进一个个门扉 如果每一颗心都不能明亮和清澈 又何必点燃一盏盏莲灯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说的就是我的莲舟
5
我说来吧,每个心情对应一个模样。七月适合 回归绿水、青苇、新荷,扔掉指尖的小鸟语 啼在腕上的聒噪,回归牧童时光,慢生活小道旁 蝉鸣仲夏 莲上的心事,清凉。隐于一瓣摇曳,与另一瓣相识 间隔半寸天光、半寸小街,放出 放出你牛儿的嫩黄蹄音、嫩黄哞哞 我心里紫色光线或白月光,被爱接住 织成款式衣衫,其它颜色也丝丝扣扣 朵儿间不说短暂,只说风儿吹来 是我半寸唐朝,也是我全部唐朝,小轩窗于花脉隐约 小桥也是,滴水儿的小情绪,也滴出醉姿 滴出小陶人桥头回眸。驿路隐现睫毛上 牧童仿佛,一站又一站,一站一颤。波斯花红 带异乡色调,还有万邦来使之颜,浓浓淡淡交织我满心风景
6
隐居于摇曳,在我体内放牛,抚亮笛声 看不够的是自己,更是爱。眉睫挑一挑月光,也挑出你的弯弯 织我。织出我一躬之姿,图案弥香,让你们两瓣对视 不区分天上人间
初一之后,你欠他一个半弦,努力亮起,小躬身,形象弯弯 初七之后,她欠你一个十五,等待 织出更亮的圆满,完成照耀
“思念,只为结束思念。”前是七夜 后是七夜。时光驻留当下。心如梭,悬着 弯着
7
只要告诉我,爱心是旷野,我的心马上呈现平阔 让你耕耘快乐。野野的,懂爱的懂。叫董郞时 要记得竖心:小牛气灿灿,送入她的肤质,是一颗痣 是美人美的核心,她,是你的牛女子;驮着力气 和结实,你,也是她的牛男儿
耕我织我,驮来的白色 也姓了李,叫了白,那小子,搓热雪花、棉、月光 就煮熟了诗句
就有了你们炊烟袅然,朵儿间做花餐 互相喂食花样。我的心很小,小得只有半寸小街 我的心辽阔,装得下每个人的七夕,天天七夕 8
这是我一朵唐朝,半寸小街上我的莲脂小马、金鞍、玉车 只为运载亲情、爱。但半寸小街上
相隔人声就相隔欲壑、天涯。兽语、蝼蚁跳起来
又咬着谁?推不动半夏,小柴门,为谁紧闭
蝗虫*展翅遮黑半个天下。这个通灵的虫儿
是为我而来。它的幼卵趴成灾型,莲心之疼
即将疼起,蒙着尘土的岸上人,因同称为民将与我一同
疼出万岁之泪。那不如我先流泪
我打开嘴巴,让它们爬进去,咬我的心
不是把我咬死,就是被我咬死,用我内心的牙齿
用恨的尖利。不要说这会患疾,既然它们来吞噬爱情 我不维护则先有心疾。我是世民,与蒙着尘土行走的岸上人
本无二致,只是我不能万岁
*注: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