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弄潮襄江 于 2016-6-14 12:02 编辑
一首精巧而有创意的小诗 ——评朱志生先生的诗《竹》 ◇弄潮襄江
无论写诗歌,还是写小说、散文,都必须不断创新,只有做到角度新、立意新、题材新,才能不落俗套,不拾人牙慧,出奇制胜。
朱志生先生的短诗《竹》,无疑是一首颇具创新和创意的短诗,值得让人研读。 一般来说,竹子的主要特征是虚心、 有节、清高,往往用来形容一个人高风亮节,有君子之风。其次,竹子的特征是坚韧不屈,往往用来比喻一个人不畏挫折、不畏强权,百折不挠。郑板桥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竹子的这些特性,在诗歌的演进中,慢慢被固化并形成了清高、孤傲、不畏冰霜严寒、有气节、不屈服的意象和内涵。古往今来的诗,也大抵围绕这些意象而成,鲜有出乎其外者。 而朱志生的小诗《竹》,则另辟蹊径,抛开了这些传统的意象,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尝新,诗人不是从竹的外在特征上着眼,而是深入竹的内心深处,把竹当一种有生命的个体,竹子本身也有情感需要,有一种表达自己内心、需要发声的愿望,一下子就把竹子写出了生命,写出了活力,一个长期默默无闻、低调寡言、突然爆发出高亢声音的竹子形象,便跃然纸上。这种借竹言志,把诗作者希望在生活中,或者在诗歌这片天地中,希望有一种自己声音或者天地的内心观照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而诗人的这种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是凭空想像,而是有具体的指象的,这种指象就是“竹笛”、“笙”、“箫”等乐器。其中,竹笛最为常见,并在很多古诗中与牧童骑牛等形象共同发现,但其清脆悦耳,高亢清越,让人忘却尘世喧嚣的声间,却鲜有人关注,诗人却关注到了这种意象,并进行了拟人化,赋予了生命,让人产生了心灵共鸣,从而达到了创作上的成功。 读朱志生小诗《竹》后,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显然,竹是在沉默中爆发,“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迸出了宏亮的声音,而这种声音,是长久积淀、厚积薄发的结果。
这首小诗,除了立意上的新颖、别出心裁外,在形式、节奏、语言上也非常有特点,可谓独具匠心。 一、在形式上暗合了竹的形态。此诗在结构上,共有三小节,第一节三句,第二节两句,第三节又是三句,形成了两长夹一短的结构,恰似竹子的形态。诗人的精巧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二、在节奏上暗合了竹的特征。此诗在节奏上简洁、明快,颇有《诗经》中古诗的特征,第一小节前两句,是四言两顿,第三句也是两顿,但做了变形处理,对“爆竹”进行了强调,加上破折号,形成了另一顿,有一种读起来抑扬顿挫的感觉。第二节,两句,字数虽然不同,但也是两顿。第三节,三句均是两顿。这三个小节形成了节奏上的统一,均为两顿,读起来显得精短、不拖泥带水,与竹子直上云霄、不旁生枝蔓的特征相吻合。
三、在语言上暗合竹的性格。此诗语言精短,最短的句子仅三个字,最长的也不过六个字,字数精短,可以说在用词造句上十分节制,每一个句子都做到了最大程度地凝练,每一个字都用得十分精当,可以说全诗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没有一个多余的标点,这种冼练、节制的语言运用,如果没有一定功底,是很难以达到如此境界的。而这种节制的语言也暗合的竹子孤傲、高洁的性格,可以说起到了增强意蕴的效果。
附:朱志生的小诗《竹》:
胸有成竹 势如破竹 爆竹——
我只想 借你一尺三寸
开七窍 迸出胸中 最高音
2016年6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