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660|回复: 6

[随笔] 日月潭四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5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秋歌 于 2015-8-5 22:40 编辑

日月潭“拉鲁岛”
        涟漪波光,春阳正好;四围山中,突现清潭;山环湖,水映天,人恋山水,真可谓美景天成。翻上山坳,刚转过山湾,第一眼的印象感觉还不错。其实不要说几大天然的湖泊,就是稍有规模的人工湖,大陆比这美的,也不知有许多。但因为她的特殊地理位置,独特的人文源流和历史背景。使其在华夏人眼中,有很重的分量。这宝岛第一大湖,和与其渊源甚重的阿里山,在很多人心中几乎成了台湾的代名词。
        其实日月潭和阿里山并不在一起,一个在南投县的鱼池乡,一个位于嘉义县的北部。我们从埔里的中台寺来,只有几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水社村,确切的说算村镇。午餐自然是湖鲜,仅是餐具奇特,并不很合口味。大家并没多动著,心思或许都去了湖上。据说是由台湾中部山脉,玉山主峰和阿里山的断裂盆地,积水形成。环潭有三十多公里,平均水深达三十米,约比杭州西湖大三分之一左右。潭中现有一小岛,原名珠仔山。本是两个单独湖泊的分界线。日占时期因发电需要,在下游筑坝,升高水位,两湖就连为一体了。只有中心最高处留下几十平方,形成一个小岛,远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故名珠屿,也叫光华岛。现因归还邵族作祖灵之地,按他们的发音叫“拉鲁岛”。
        我倚在船舱,随着邵族船长的叙述,在游艇卷起的浪花白沫中,仿佛看到一群兽裙系腰的壮汉,在晴岚癔雾之中追逐一头白鹿,从阿里山撵到潭边,白鹿化为一道白虹,跃入一棵矗立在岛上的茄冬树中不见了。却意外发现了这块美丽丰饶的土地,和盛产鱼虾的清潭。遂返乡邀集一些亲友族人迁徙于此。因感念神鹿指引,这茄冬树成了邵人的圣树,拉鲁岛也成了祖灵安息的圣地。世代相传,邵族成了台湾唯一的“湖栖”渔猎民族。这时游艇已经靠上岛边人工搭建的浮屿,上面有各种花草,很是漂亮,被称为浮屿文化。船长兴奋地说“这就是我们的祖灵岛,请大家上去看看!”岛上建有“神社纪念碑”,长着由邵族人共同种植的,象征最高祖灵的圣树,当然作为圣地的拉鲁岛,一般是不许客人上岛的。据说邵族目前才七百多人,还是个半母系的氏族。全族事务由七个女巫掌管,只有她们才有登岛资格。
        我感觉,其实这样最好,望着近在咫尺的小岛,岛边的灵鹿塑像。岛上蓊郁的茄冬树,岛周凄凄的芳草。似乎伸手可及,实如船未靠岸,短短的距离反而更增添了美感。更利于环境保护,否则在游船如织,游人络绎不绝的脚下,这岛恐怕早就人满为患,丧失应有的灵气了。我倚着扶栏,身不由己的随浮屿自然摇晃,感觉那神鹿也仿佛活了。便用刚听到的传说,写了首小诗:“追随白鹿逐晴岚,阿里山来日月潭。茄苳珠屿祖灵在,邵族从今有伟男”。
        浮屿上风大、太阳大。有一批年青人在排队等候,要在一块写有日月潭,三个字的木板前照像。上面还站立着一只猫头鹰,据说那是他们民族奉为的神鸟。船长始终保持着热情,这就是地方当局的高明处。把这岛归还给了他们,周边的水自然不消说了。把这里的管理服务全交给他们,更是一种明智。主人身份一树立,什么事都好办。



日月潭的传说
        “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今天的遭遇和当年居士的感悟,殊途同归。大家都说,日月潭以岛为界,北半湖状如日轮,南半形似上弦新月而得名。故昔日台湾八景有“双潭秋月”。偏我没一点感觉,从多个方位选择,也没拍出一张略为形似的照片来。
        船长开足马力产,带我们作环湖游。并和导游配合默契,如数家珍的一、一指点介绍环湖景物。包括一些似是而非,看得并不真切的即兴延伸。如对面青龙山的玄光寺、山腰的玄奘寺、山巅的九层八角慈恩塔。据说塔基至塔顶高四十五米米,加上青龙山高九百五十五米,恰为大千圆满之数。若登塔远眺,非旦日月潭风光通览无遗,还隐约可见西子湖畔六和塔尖,盖海眼相通也。虽如神话,却也颇蕴两岸山水相连,同源一脉的深意。其他诸如:某处整栋以桧木打造的大木屋,为亚洲第一的 哲园会馆,超五星级饭店。特定接待贵宾的行馆,曾吸引多少国王、元首、总统、总理、名流雅士到此造访。某处是涵碧楼,是以极简、禅风,为建筑设计核心思想,特意以木头、石头、竹、藤等原始建材加玻璃、铁等量身定做的昔日蒋公行馆。还有宏大、高级的教师会馆;喷珠溅玉、怒吼雷鸣的源流入水口;聚诸神、集众圣之大成的文武庙。几乎是处处藏珍,步步嵌宝的人间仙境。对这些可望不可及的景观,我并不十分在意,往往连镜头还未打开,早已船工过景迁。到是导游不经意间谈起的有关日月潭的传说,引起了我的注意……
相传日月潭古称水沙连,又名水社里和龙湖。那时湖边住着聪明勇敢的大尖哥,和漂亮温柔的水社姐,一对在潭边长大的恋人。为了让世间重见光明,一起勇斗潭中私吞太阳和月亮的孽龙。从阿里山下取回了金斧头和金剪子,这两件能制伏孽龙的法宝,诛杀恶龙。为让沉在潭中太阳和月亮,重新升上天空,他们化作巨人,用潭边的棕榈树支撑起日月,矗立成永镇潭边的大尖山和水社山。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仿佛在民间文学上读过。另有一说,就简单得多,此水原本叫“明潭”。到了清朝因忌讳“明”字,被尚未即帝位的嘉靖,微服访台时侦之。故将“明”字折分,从此称“日潭”。
        至于何种说法最接近事实真相,现在已经并不重要。这个宝岛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的确堪称岛内明珠。在清朝时即为台湾八景之一,有海外别一洞天之称。特别是将高山九族之一的伊达邵圣地归还后,由原住民参与管理。他们深受祖灵信仰的影响,敬畏自然,其独特而神秘的文化,族人的图腾崇拜、体质特征、生活起居习惯、服饰打扮等都与外族不同。特别有利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现已有景观、自然、孔雀、蝴蝶、水鸟、宗教等六个主题公园,八个独特景点,以及水社、德化社两大服务区。
         日月潭因气候特点和特殊地理位置,拥有独一无二的美丽景观,悠然湖景俨然就是一卷灵动的录像。春之明媚、夏的艳丽;秋天优雅、冬日开阔。一年四季都以不同的风情,吸引着游人。虽然早已不是世外桃园,却是当之无愧的度假天堂。行文至此,感慨颇多,仅以一诗作结:烟波浩渺水纱连,四面青山一面天。堪念圣湖容日月,何愁华夏不团圆。



千古唐僧举世钦
       接待大陆来客,青龙山是必到的地方,导游如是说。其实这里并非什么古迹,和台北故宫一样,这里是国魂国宝的安置地。“玄光寺”、“玄奘寺”和山巅“慈恩塔”。设计师表述的核心理念是,以从山脚到塔顶的千米高度来对应玄奘的“千秋苦旅”。一部西游记把唐僧取经的故事,传得来家喻户晓。现实中唐僧的生前去后,人们所知的并不太多。这位出生于河南洛阳、偃师缑氏镇,凤凰山下的绝世名僧。从二十八岁开始了“西天取经”的壮举,用了近二十年,经历一百多国,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功德圆满。鲜为人知的是虽然他游学结束后,带了六百多部佛经归来,以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震动朝野后。曾在洛阳行宫受到唐太宗的接见和赞赏。更兼其后专心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和以其亲历、亲闻的阅历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录了一百多个国家的地理特点、风俗习惯。成为当时一部重要的史、地经典。以至当 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寺时。唐高宗曾悲痛万分的长叹:“朕失国宝矣!”并下旨为玄奘举行国葬。但出去时却没有这样堂皇,按现代话说就是偷越国境线,叛逃。说明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确是我们的老传统了。
       或许是命中注定吧,玄奘身后依然在继续着生前的漫游。自安葬在长安东南白鹿原起,次年就迁葬于樊川北原,并建塔安奉。但在唐末的大混乱中,一直不得安生,在战乱中几经辗转。一直到宋仁宗天圣五年,才终于金陵天禧寺,建塔安奉。再一千年,兴亡更替,兵火不断,直到倭兵入侵,南京城破。小鬼子拟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兴建“神社”时,发掘出玄奘顶骨舍利石函。迫于舆论压力,日本人未能独吞。只好将玄奘灵骨分为六份,分别在南京、北平、等地供奉,并将部份运回日本,供奉于琦玉县慈恩寺。战后,台湾佛教界通过交涉、商谈,日本始同意分部分顶骨到台湾。于一九五五年底,终将玄奘顶骨舍利从日本迎回。玄光、玄奘两寺就是当时建的,只不过,前者先修、规模小点,是临时存放地。后者建了灵骨塔,是永久存放的地方。
       台湾同胞向来尊崇佛教,认同风水,玄奘舍利到岛,各地争请。据说有一风水大师,侦得这块“青龙戏珠”的风水宝地上呈,由蒋公亲自拍板,并赐有手书“国之瑰宝”匾,才为日月潭边又添一宗教、人文胜景。玄光寺完全按唐时风格所建,庭院看上去很小,或者说风水太好,游人实在太多。一块刻有“日月潭、玄光寺”的石碑前,等待拍照的人起码排了几路上百人的纵队。一看到这长龙,我不由想起那些为了紧俏商品或便宜贺抢位钻空的人群,感到头痛得很。
       其实,这寺虽小,建筑却很到位,前后两层,分别供奉玄奘法像与释迦牟尼佛金身。面潭立一块大石浮雕,玄奘负笈像,背面就是刻的那六个招蜂引蝶的大字。寺前院坝很小,大门悬有一幅佛联:高潭悬日月;法幢起国魂。阶前陈列着十二生肖的小石凳,形态活泼、甚为传神。以至没人舍得坐,都当作艺术品来欣赏。后面庭院也有一石,上镌“千秋苦旅”算对玄奘一生的精妙概括。石后是朝聖步道,直达山后的玄奘寺,现玄奘塔就永镇在那里。
有意义的是,在此寺建成四十年后的一九九八年。在纪念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之时,台湾又到南京灵谷寺,恭迎回一份玄奘顶骨分灵舍利。使这里成为中、日、台佛教同道的友谊集结地。台湾僧众到南京迎请玄奘顶骨舍利,自是出于对玄奘的挚爱,更是出于对祖国、对中原割不断的血脉深情。恰如当时代表台湾人士发言的新竹玄奘大学董事长了中长老所说:“这一份中华民族的感情,像山高,像水长,永久不断!”唯祈玄奘在此能获得永久的安宁,阿弥陀佛!



走进全世界最小的民族
       离开日月潭的最后一站,是大巴车转运站坎下的邵族文化村。这里是现在世界上人数最少的民族,伊达邵部落。从理论上讲,他们已经丧失固有的族群特色,说是一个民族显得有些牵强附会,最多列为高山族中的一个支脉足矣。如果硬要说特点,他们算是台湾唯一的鱼猎民族。至今仍是个半母系的氏族,全族事务由7个女巫掌管。以前是以父认族,即父亲是邵族,子女才算。据说新世纪起,才刚争取到正式承认其为原住民部族之一。出台了保护其发展的政策:父母中只要有一方是邵族,子女即可为邵族人。还有鼓其生育的奖励政策,每添一个孩子,奖六万台币,上学实行免费。从最初的二、三百人,经过保护性繁衍,现有七百余人。分属袁、石、毛、陈、高、白、丹,七大姓氏。历史上以捕鱼为生,现在是以旅游业为主要收入。这邵族别看其人少,在原住民中,政治上却历来都是很活跃的一支呢!
        村子临水聚族而居,有邵族文物陈列;高山各族的生活用具;有山胞手工艺术雕刻;兼有售吃、穿、用和各种旅游纪念工艺品。还有歌舞组织,经常为慕名而来的人表演民族歌舞,邵族的歌舞很不错,主要是启动得早。据说在台湾光复后,当年蒋公来访问,对部落歌舞表演称赞有加。族人受到鼓励,自动请缨往外岛前线劳军,甚受将士欢迎。足迹远达舟山群岛,算是台湾艺工队的前驱。有道是:不看民族歌舞,不算真正来了日月潭,不算真正认识了邵族。
       我们访问的是邵族部落德化社,导游说这是部落重点,只接待贵宾团的。这是一幢从外形到内部装饰陈列,功能布局都有民族特色的大厅。店里基本都是美女,十分大方开朗,基本上已完全汉化。主动热情地与我们交谈,带我们参观、陪同解说。表现出见多识广和博学。精神也很开放。在一件比较大型的木雕制品前,说得年青女游客的脸都红了。从那些略显原始、笨拙、粗糙的木雕形状看,那么多“巨无霸”作品,我猜测男根应该是他们的原始图腾崇拜。这和他们人丁不旺,或许有极大关系。从其介绍的源流看,邵族只有口传历史,来源难以考据。自认是伊姆兹大社之旁支,在迁离阿里山后受到地形阻绝、逐渐失去联系。而母族又早已灭绝,他们在近百年来也受到布农族、埔里平埔族、及汉人的通婚同化。造成事实上的汉化、母语流失、濒临灭族。只因为邵族居住在日月潭这块风水宝地,早在日据时代就引流筑坝,开发水电。使台湾进入“近代化”,当然日月潭也随之成为当时日本的山地观光据点。算原住民中最早接受开化和现代文明的氏族。我年青时曾在民族地区生活,多少有一点关于少数民族方面的知识。就以他们现有的人数,分布面积、语言、文字、各个方面,软件、硬件都不合格的。但这又并非梦幻,而成了眼前亲见的事实,或许是现代的人权因素,经济、政治诸多原因造成的。
       这里是邵族的聚金地,重点是向来客推销滋补壮阳药。当我们团队有人购买了,那有胳膊粗的新鲜鹿茸后,马上有一支歌舞队出来慰劳。歌声清越、节奏轻快。并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跳了表现妇女丰年舂米时欢愉的“杵舞”这可是她们的保留节目!因成诗曰:“脚铃金镯舞弦琴,邵族女郎知汉音。诸葛七擒先例在,精诚始得众归心。”
发表于 2015-7-5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踉着秋歌的精品游记文字游日月潭,值得推荐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望远 发表于 2015-7-5 23:42
踉着秋歌的精品游记文字游日月潭,值得推荐的佳作

谢谢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31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读到日月潭,就是一番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亮亮 发表于 2015-7-31 20:00
小时候读到日月潭,就是一番向往。

是呵,可能和以前小学课本中有日月潭有关系。当时我还以为是天生奇景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7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读了第一个,老练的文字。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杭 发表于 2015-8-7 12:54
先读了第一个,老练的文字。喜欢。

谢谢关注,欢迎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24 10: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