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评人:庄墨显 
 
  诗题对于一首诗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哪怕是“断章”“无题”,哪怕是序号123和个性符号--只要是首完整的作品,作品的标题都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就本人的视野来说,新诗发展至今,还真没有讨论诗题的专门论述或著作。也许是人们认为诗题就如人名,重要性和作用都是不言自明的,无须赘述。但在我看来,对于诗歌习作和欣赏来说,诗题的作用和意义都不容忽视! 
  前段时间看到陈白衣的一首《开春盛世》,并在回贴中讨论诗题的问题,借此机会重点讨论一下诗题类型及其对于作品的意义和作用。也试图以习诗者的角度来谈谈诗题的形成规律和事后修订的可能。 
  第一种:宏大主题 
  一般来说,诗歌是无法绕开宏大视野及期主题,比如人间,灵魂。正如诗歌无法绕开形而上的时空、心灵、存在和虚无等哲学范畴。因为诗歌说到底是人性之歌,包含作者对于世界,时空,人世的思考、追问和把握。但是通常很少人会直接以此为题,因为这类主题很难驾驽,容易不由自主的使用臆想的宏大叙述来表达,使文本落入假大空的窠臼。就像我这一段的表述一样。 
  西流尔宁,一个陌生的名字。“人间好”倒是一个老题目,让人想起川剧,想起“莫相忘”,想起红楼里的《好了歌》。诗歌前两行,就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需把戏台拆掉。把普照尘世的灯盏吹灭/甚至连肉身都可以舍弃”,直截地,从反面入题,表达了只有解构(拆掉、吹灭、舍弃)既有世界(戏台,尘世,肉身),“相信魂魄不比肉身更轻”,才能看见一个好人间。相信本真,就会发现“江山尚好。江湖尚好”;相信真爱,就会发现“与你在人间的风雪中提灯而行尤其好”;相信友谊,就地发现“在冻硬的酒旗下烫一壶酒尤其好 ”。人间好,就好在现在,就好在你的此生,因此“千万不要去碰路边的还魂草”! 
  《人间好》 
  作者:西流尔宁  
 
  需把戏台拆掉。把普照尘世的灯盏吹灭 
  甚至连肉身都可以舍弃 
  千万不要去碰路边的还魂草  
  要相信魂魄不比肉身更轻 
  江山尚好。江湖尚好 
  与你在人间的风雪中提灯而行尤其好 
  在冻硬的酒旗下烫一壶酒尤其好  
  2015.1.28 
  ………………… 
  标题类型:宏大 
  文题关系:反入后正点,解构再重构。 
  读诗评人:一位新人,却似老手。有哲学视野和理性思维,行事踏实。心远路近,声高听寡! 
  ………………………  
 
  第2种 物像主题 
  写物,最高境界无非是物我两忘。即李白的“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是也。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算得上是。看与被看都“不厌”,见与被见同“悠然”。 陌上寒烟的《琵琶》末尾在拟人化的同时,采用了角色互换,“你抱着我,渐凉的身体。”让第三人称的琵琶从物像变成了叙述主体。应该说也达到物我两忘的相同境界。 “夜色”、“风声”、“雷动”、“马蹄”和挂下来的“河水”,这样一些传统的意像,能够那么自然的过渡到这么当下的“身体”确实出人意料。 
 
  《琵琶》 
  作者:陌上寒烟  
 
  夜色如水。风声从无到有 
  如蝉鸣,细而疏。 
 
  俄而,雷动。踏破紧逼的马蹄,河水横挂下来。 
  你抱着我,渐凉的身体。 
 
  ------------ 
  标题类型:物像 
  文题关系:经典点题法,相关联但不露题。从声音到故事,再双关到题目,旨趣颇新! 
  读诗评人:古典文学修养高深,也有创新意识。趋于成熟的写作,也面临着程式化的思维和表达惯性。 
  -------------- 
  第3种:私名(以小见大的专有名词) 
  现在应该说是小众时代,说到主题,中心思想不免让人笑落门牙。写乡愁,古有贺之章的《回乡偶书》;今有余光中的《乡愁》,流沙河的《就是那一中蟋蟀》。古人谦虚,用了个“偶书”;除了余光中是直截了当(多少有点当仁不让的意思)用了类名外,连流沙河这样的大家也是用了个私名“蟋蟀”来暗指乡愁。庾成林的《小名》也是这类私名。通过乡人喊出的“小名”来写回乡的情景。在这里“小名”包涵了乡土“空间”和38年的“时间”,还起到了引领全文的作用。虽然整个作品一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比阅读上文提到的三首诗),但标题的使用值得学习! 
 
  《小名》 
  作者:庾成林 
 
  当我的小名 
  从皱巴巴的围裙,旧得发白的棉袄 
  土菊花的脸,没有牙齿的嘴 
  蹦出的时候,这个 
  沉寂了38年的呼唤 
  带着粗煤渣,菜籽腥,油枯子气 
  又卷土重来  
  王大棒子居然还活着 
  只是矮了一截 
  矮了的,还有这条夕阳里的老街 
  那些青灰色瓦檐 
  只有老油坊后面的那棵黄角树还是那么高 
  树枝上,那仅剩的几片枯叶 
  又被秋风翻动 
  ……………………… 
  标题类型:私名 
  文题关系:赋有内涵,引领全篇。 
  读诗评人:整体看很一般的作品,但诗题的用法有巧思。失也在此一点!开篇显得罗嗦!勤思擅饰,不够直接。 
  ------------- 
 
  第四种:类名--有时代特征的类 
  如果不了解那个时代,对于这首《燎原水库》就很难准确把握,甚至很难进入和阅读。就像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么直白明了的表达,如果不了解历史,不了作者所处的时代特性,是很难理解诗的深层次内涵。同类型还有穆旦的《防空洞里的抒情诗》,感兴趣的朋友可参阅。 
  《燎原水库》写的是那个时代的一类人,题目是一个引子,也是有符号意义的时代特征。诗中的他,“去修燎原水库,/被一个哑炮炸断了脚/他还捂住半条腿开玩笑/脚不在身上了,不知道它痛不痛”,他的乐观、豁达并没有改变他的人生和命运。“水库修好后他去偷鱼/自制的雷管没来得及扔出去/一只手炸没了,他想哭却哭不出声”,现实是残酷的,哭也没用,只有顺其不自然啦。“那以后他空着左袖管,/晃荡着右裤筒,/在脚下的土地上左右摇摆”,直至生命的沉没。“1976年的阳光踉踉跄跄/散碎在燎原水库,/他浮起时脸面朝下衣着齐整”。即使是死了,浮出水面的生命形象,却是那么文雅、冠冕堂皇。没一点狼狈像。“完全不像那时代缺胳膊少腿的中国农民”。 
  诗歌的末尾,突出了时代性和农民这个群体,这个类名。也即紧扣了诗题。 
 
  《燎原水库》 
  作者:李不嫁 
 
  他去修燎原水库, 
  被一个哑炮炸断了脚 
  他还捂住半条腿开玩笑 
  脚不在身上了,不知道它痛不痛 
  水库修好后他去偷鱼 
  自制的雷管没来得及扔出去 
  一只手炸没了,他想哭却哭不出声 
  那以后他空着左袖管, 
  晃荡着右裤筒, 
  在脚下的土地上左右摇摆 
  但到底还是站立不稳 
  1976年的阳光踉踉跄跄 
  散碎在燎原水库, 
  他浮起时脸面朝下衣着齐整 
  完全不像那时代缺胳膊少腿的中国农民 
  ………………… 
 
  标题类型:类名--有时代特性的类名 
  文题关系:在诗的第一行包涵了诗题,这是常规用法。但主要写人,看似有点文不对题,却在诗的意味上,“燎原水库”就像那个时代的熔炉,而有些人会了无声息地成为炉灰--而这就是更深层次上的题旨。 
  读诗评人:低调内敛,脚踏实地,淋着记忆的雨,沐着精神的光。有写诗史的实力和野心!赞! 
  ------------- 
 
  第五种:动词--动作行为类 
  相类的诗题,古诗有杜甫的《登高》;新诗作品中类似标题相对较少,台湾诗人有一首《咳嗽》“坐在/图书馆/的/一室/的/一角// 忍住//直到/有人把一本书/历史吧/掉在地上/我才/咳了一声/嗽”。有意思的是相类的这两个古今诗作,包括很久不看电影的这首《散步》,都把“健康”作为关键词。杜甫的视野可谓横贯古今,商禽也通过“历史吧”作了相同的努力。《散步》以日常行为,通过“想起”,拈来了一段历史,并以当今的“血脂”来对照,以散步行为的对身心健康的作用,引申到对历史及当前的观照和反思。 
  《散步》 
  作者:好久不看电影 
 
  走过水池时想江西的一些旧事: 
  同学饿得偷鸡了,顾之茹夜里去大队部 
  没有回来。这些让我想了很久 
  回来路过水池 
  就想去年的事 
  主要是偷鸡同学 
  血脂的事 
  ----------------------------------- 
  标题类型:动作行为类动词 
  文题关系:以日常行为开篇,自然入题;并以心理活动展开,以小众命运观照历史和时代变迁。 
  读诗评人:低调,向内,睿智。 
  ------------------- 
  第六种:达名--着意而达,欲而得名 
  说实话,走饭我不知道。余秀华我也不知道,除了在传灯看过一两贴她的诗。而网络上,这两位女性都火啦!一个在火中重生,一个在火中纵火(姑妄言之)。走饭诗一首《跳楼》“跳楼死的人比跳崖死的人多/是因为爬到山顶真他妈没劲跳了啊/就想坐着”。余秀华最火的一首,应该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通过标题,就要以看出作者所纵之火,确实能引燃大众的欲火,顺应了时势,也被时势所绑架!这和走饭的自虐虐人的走法完全不同。回到诗题,《木偶人》包含了作者对世事的思考,通过两位网络红诗人的对比,得出“她越走越像/一个可爱的木偶人”这个题中之义。另外“走饭走着走着就消失了”--这个“走”的巧妙运用,是很直得学习的。   
  《木偶人》 
  作者:好久不看电影 
 
  余秀华火了 
  我早就料到 
  她和走饭不同,走饭走着走着就消失了 
  她越走越像 
  一个可爱的木偶人 
 
  ---------- 
  标题类型:达名--着意而达,欲而得名 
  文题关系:诗歌本身只是一座桥,只是引领读者思考的一座桥,至于能否通过,功夫在诗外! 
  读诗评人:低调,向内,睿智,理性多于感性。 
  ------------- 
 
  第七种:预设--貌似全新标题形式 
  按理,标题在本质上,就是对文本形式及内容的一种预设。虽然,除了命题作文和填词,大多写作者也会在作品完成之后再加上或确定题目。但不论何种情况,写作者在写作开始前,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种预设--心理学上称为“心理预设”。(心理预设是一种潜在的语言预设,它对于注意力乃至思维的发散度有着很大的影响,它有时以"非常相信"的态度,接受预设表示的事物存在,从而也在无形中形成不可改变的"问题意识",阻碍了注意力的指向,限制了行为能力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在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打破思维心理的定势,使大脑思维"柔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时,只要对问题改变一下设想,调整一下进入角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不期而至.这就是大脑思维柔化的作用所在.它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活动不受常规思维定式的束缚,局限,不恪守一种稳定的有序性,其思维方式,方法,程序,途径等都没有固定的框架,允许思维的自由跳跃,它往往借助于直觉和灵感,以突发式,飞跃式的形式寻求问题的答案。)粘贴一段百度的解释,也许会对初习诗者有一定帮助。 
  懒懒把这种潜在的预设明确化,而且有意从反面切入--说不言物,偏偏从物开始,还到物结束。有意思的是这开始之“物”是只“汽球”,却用“一根针”结束。可谓一物降一物,言物有何易,不如“诗不言物”。或许这正是作者要抒发的直正情感--“谁知道呢?” 
 
  《诗不言物》 
  作者:懒懒 
 
  那只汽球 
  鼓鼓的 
  它温柔地 
  朝着接近天空的位置飘移 
  谁知道呢? 
  也许它喜欢的是 
  一颗针 
  ---------------- 
  标题类型:预设 
  文题关系:预设与反预设,反切与正切。语言反题诗意点题 
  读诗评人:富有哲思,且有创造性思维。 
  ----------------- 
  第八种:软逻辑--符号化的标题 
 
  顾城有一首《远与近》,诗是这样的: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个诗题是一种逻辑关系,诗歌作者给的是一个相对确定的判断。酒桶的《◎ Yes or No》,更符号化,更模棱两可。更能体现出“软逻辑”的特性。--“哲学是属于“硬”逻辑,非彼即此。然而文学创作与欣赏是个“软”逻辑,受到社会、教育、文化、时尚、宗教,风俗及习惯等多方面影响的“逻辑”,多样性并存。这也就有了作品的解读和过度解读等可能和问题。诗中叙述了“我懵懂无知”时“跟着漂亮的女老师/讨论儿子与情人。"的青春往事,这个“懵懂”也正说明了这个“软逻辑”的特性:yes or no所包涵的爱或不爱,是或不是,行与不行,有或木有,完或木完---等等诸多矛盾和诸多可能。这或许正是青春期的特性之一。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堪称经典。 
 
  ◎ Yes or No 
  作者:太白酒桶 
 
  其时我懵懂无知,不识得奇香,跟着漂亮的女老师 
  讨论儿子与情人。桃蹊李径,都是春风铺就。 
  一个柳色金黄,一个梨花雪白, 
  而今想来还心神摇曳,请允许我自弹自唱献给远去的韶华。 
  2014,5,8 
  --------------------- 
  标题类型:软逻辑--符号化的可能性 
  文题关系:把一首有关青春期的“懵懂”往事的诗歌,用一句英文,不失时尚的逻辑关系用语来概括,准确且意味无穷! 
  读诗评人:虽然是一首四行短诗,但是能看出酒桶细腻的情感,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还有横贯古今中外的知性的综合实力。 
  ------------------ 
 
  第九种:类名--有职业特性的类 
 
  以职业名为标题的诗应该说不少,但真正得以流传,得到大家认可的作品并不多。其中臧克家的《当炉女》应该算,除了作品的时代意义之外,诗中的句句押韵也给人深刻印象。还有,在那个时代,诗人借“当炉女”之口喊出的:“什么都由我承当!”也可谓振聋发聩! 
  古里古怪的这首《安葬师》,也同样富有当今的时代性--计算和效率、升官和发财。和《当炉女》不同的时采用了第一人称,且只在第二节里出现过一个“我”字。在第一节和第三节里都省略了人称,这一点很值得学习。这样不但显得简洁,而且容量更大,给予读者更广阔的空间。特殊的角色,第一节独白,第二节第一人出现后的对白,末节人称失位的独白,如己如他,如人如鬼!“我”的出现与消失,引号的出现和消失都在很大程度上扩展和丰富了诗歌!从纯粹的诗学来看,古里古怪的《安葬师》要比臧克家的《当炉女》强! 
 
  《安葬师》 
  作者:古里古怪 
 
  从市中心到殡仪馆一个小时 
  殡仪馆三个小时 
  从殡仪馆到山上一个小时 
  栽俩颗树半个小时 
 
  我坐在椅子上就计算出安葬一个人最短的时间 
  “能不能加个仪式?”家属问到 
  “不用了,你们在路上多看几眼就是” 
 
  山上树木茂盛 
  风水极好,能让后人升官、发财 
  ------------------- 
  标题类型:有职业特性的类名 
  文题关系:表面上是刻画一个充满职业精神的安葬师,更深层的意味却包涵(但不限于)了对社会,对个体生命,对时间,乃至死亡的思考。安葬师也不仅是种职业,更是灵魂的拷问者。这也是文题关系达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后,对整个作品的升华作用。这也是让作品,由语言的有限升华到意味的无限的必由之路。 
  读诗评人:冷峻的思维,热诚的思想,深藏不露的牛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