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429|回复: 30

[随笔] 掠影浮光(2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8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盆栽菩提

1.分家

分家以后,那些纺车,织布机都去了哪里呢?没人告诉我。我跑到屋后的山上,种板蓝根的地种上了玉米,种棉花的地种上了红薯。可是我还常常梦见祖母坐在纺车旁,变魔术一样把一团团棉花扯成了线;母亲和婶子们在织布机跟前忙碌,手一甩脚一蹬,咿呀-----嘭,咿呀------嘭,然后我就看到了一块块布在织布机上成型,真白真干净;祖父和叔叔在屋后的柚子树下摆了几口大瓷缸,缸里倒满板蓝根熬煮出来的染布水。然后很多天之后,院子里的一条条竹竿就晒满了染黑的,蓝的布匹。
这些是1989年以前的事。
树大分桠。
1988年,小叔的第一个孩子出世;1989年,祖父祖母终于让他的孩子们分家了。
作为长孙,我亲眼目睹了分家时的情形。争吵,妥协,对话,抗议,这是一场谈判。人事,物料,资源,从共产划成为私产。一只碗,一双筷子,一堵墙,一棵树,一只小鸡,在第三方长者的监督与建议之下,都赋予了不同的主人名字。我们的地方习俗,提到谁家的物事,往往冠于所有者长子长孙的定语。比如这是一条狗,不能笼统成为狗,而是“小丽家的狗”,其他东西也是如此。作为长孙,我在大家庭中几乎享有所有东西的命名权,我把这个视为一种特权。和弟弟妹妹们吵嘴的时候,我会一下子将他们的军,我说:“说什么呢?连你本人也是我的,不信你到外边问问,人们会说你是我XXX的弟弟(妹妹)。”这一着往往杀伤力极大,弟弟们马上闭嘴,妹妹们则小嘴唇可以挂上油瓶。然而分家之后,这种优势便没有了。偶尔我运用这招对付我的亲弟弟,结果往往是招来拳头,做哥哥的总是落荒而逃,十有九输,偷偷赢了一次还担心他把事情告到母亲那里。做哥哥的,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文化里边总是那种忍辱负重的角色。父亲作为长子的经历,让我看到了父亲的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形象。我不知道叔叔们对父亲的尊重是怎样的程度,但是我知道,在我这一辈的家族兄弟姐妹里,我所得到的尊重远比父亲少的可怜。好在我也不期望这种以牺牲为前提的尊重来满足自己的老大形象。
无论是文革前还是文革后,父亲在大家庭里的作用明显的堪比祖父,甚至有过之无不足。
我们的大家庭,鼎盛时期是17口人。分家,是小叔的孩子出生后的事。这个时间的拖延,小叔起了很大的原因。他的借口是:“如果你们提早分家,到时候我家业搞不上全赖你们。”事实证明,分家后他的家业是最快发展起来的。他本人一改大家庭时期的依赖与懒散习惯,以其较于兄长们相对灵活、精明的手段很快走到兄长们前头。
我记得大家庭里存在的几次大风波,也记得大家庭里的快乐。我怀念与弟弟妹妹们相处的日子,我更想念家里那完全手工木制的纺车和织布机。它们无法像其他东西一样被分到几个小家庭里,那么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被当成木柴劈掉烧了。我有时候想一个极其无聊的问题,到底是祖父还是哪位叔父操起斧头终结它们的命运呢?在后来很长的岁月里,我曾经努力还原它们的全貌,但往往脑海中浮起的都是祖母一边纺线一边咳嗽的情景,还有就是母亲和婶子在织布机旁深夜忙碌的身影。真是无奈啊。

2.石磨与石臼

刚分家的两三年,大家过的还是十分艰苦。一年的主粮还是玉米饭,所以石磨这东西家家都有的。谁家煮上了白花花的大米饭,必定是孩子们快乐的事。那几年过年,除夕夜还是几个小家庭在一起吃年饭,挺热闹,我记得这个习惯一只延续到1993年。
分家时很多东西都分掉了,分不掉的也毁掉了------比如上面所说的纺车和织布机。只有石磨是不能分的,舂稻谷的石臼也不能分。
除了因为它们的体积、重量大的原因,还因为它们暂时还是有用的。
先说石磨,分家后一直放在我家。原因很简单,分家时候它的位置刚好在我家。这是一个优势,我们家可以吃一顿磨一顿;叔叔们就不那么方便了,每一次磨米磨面都要磨多一些,但是热天气对于米面粉的保管是一个问题,所以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个麻烦。
某个夏日的傍晚,我从学校回家,惊喜的发现家里出现了一个漂亮的大石磨。母亲告诉我是父亲从几公里外的大山石匠那里买回来的,要四个大人抬了大半天。磨米是需要两个人的(力气大的一个人也行),上面的磨盘侧面有一个口子,口子里装上木把手,两人手抓着木把子出力。我们兄弟俩常常在磨米的时候放声唱歌------这是母亲教给我们的劳动方式。过年节的时候,大家会自己做豆腐,磨豆浆的任务是母亲和婶子们的活儿。还有一件快乐的事,就是每年农历六月是我们收玉米的时候,用鲜嫩的糯玉米磨成浆,用粽叶子包成长方形的米糕,蒸熟之后那是非常的好吃,钥匙加点白糖进去那更是妙不可言。鲜嫩的玉米粒磨起来特别吃力,而且要加水才能顺利磨完,但又不能加太多水,以免把米浆弄稀了就不能包成型。
我家的石磨在1993年跟着我们搬了一次家。一直到1995年电动家用碾米磨浆机的出现它才退休。当然进入90年代,大家的主粮已经由玉米换成了大米,但是因为家里养的牲畜吃的杂粮很多需要加工,所以石磨的使命仍然存在。加上山区的电路常常因为大风雨出现故障,电动工具也有一筹莫展之时,故而石磨仍然尚未退出舞台。母亲不会使用电动碾米机,有时候给小鸡仔吃的玉米她会自己亲自用石磨磨成米碎,喂猪的米粉如若父亲偶尔忙别的忘了她也会自己磨完。几年前整房子,好像听父亲说石磨已经被打碎,充入了混凝土当中铺了地板。这惹得我不由产生了一丝伤感。
再说石臼。石臼这玩意儿远没有石磨那么复杂,就是一块大石头中间凿一个大窟窿,所以不用专门去石匠那里买。当然也不是家家都有,往往是一个大石臼放在街拐角那里,都是老辈人自己做好从山里抬出来的。舂稻谷的木棒很大,小孩子很难抬得动。小时候过节,一整天村里都响着咚噗咚噗的舂谷声,孩子们把这个当成是美好的音乐。而石臼的另一个用处就是给孩童们在上面尿尿玩泥巴,或者一屁股坐到石臼的大窟窿里学大母鸡下蛋。往往那时候路过的大人一声呵斥就作鸟兽散,但一转眼又卷土重来。
石臼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比石磨还早一些,因为村里很快有头脑精明的人买了柴油机带动的碾米机,一开机就几十斤上百斤的完成,这个效率不是石臼能够比得上的。
我们村里石臼不到十个,命运和所有的石磨都差不多,应该都是被打成了碎石参加铺路或者建楼房去了。
人类的发展就是这样,总是在不断的遗弃和破坏中行进。一些东西被无情卷进历史,历史却未必有它们的一席之地。我们所在的乡村,正在飞快的脱胎换骨,谁又能够再想起那些久远的物事呢?
而我却认为,那些东西其实本不应该是贫穷和落后的标志,应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标签,它们消退了。新的乡村文化,远没有形成,而乡村已经面临被城镇吞噬的境地。

2014.09.28佛山冷眼居
发表于 2014-9-28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8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土 于 2014-9-28 20:30 发表
顶一下


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盆盆装满了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尘一笑 于 2014-9-29 00:00 发表
小盆盆装满了水。

问候。写下这些,是觉得应该纪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9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段太有感触,它们不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而是珍贵的乡村文化,是历史的见证。
本人也是特别怀念这些东西,关于石磨与石臼带给我的童年的欢乐
永远像星星一样闪烁在辽阔的夜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9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尘一笑 于 2014-9-29 00:00 发表
小盆盆装满了水。

红尘说这些是水,我感到非常地不舒服。
如此实诚的文字都成了水的话,那这世上的水何其多?
这是历史沉淀下的记忆,何其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9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e_ke_lingmeng 于 2014-9-29 10:03 发表

红尘说这些是水,我感到非常地不舒服。
如此实诚的文字都成了水的话,那这世上的水何其多?
这是历史沉淀下的记忆,何其珍贵。


红尘之“水”非水也,只是相对“盆”而言。 可可误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9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村里有很多值得记录的事物人情,盆请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9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茨维塔耶娃之痛 于 2014-9-29 12:35 发表


红尘之“水”非水也,只是相对“盆”而言。 可可误读了

但愿是误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茨维塔耶娃之痛 于 2014-9-29 12:37 发表
村里有很多值得记录的事物人情,盆请继续。


谢谢呢。想起来就写几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e_ke_lingmeng 于 2014-9-29 15:12 发表

但愿是误读!


没事了。
水是生命之源!红尘诗兄赞盆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e_ke_lingmeng 于 2014-9-29 09:58 发表
最后一段太有感触,它们不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而是珍贵的乡村文化,是历史的见证。
本人也是特别怀念这些东西,关于石磨与石臼带给我的童年的欢乐
永远像星星一样闪烁在辽阔的夜空。


它们是我们生命里的印记,谁也抹不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9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茨维塔耶娃之痛 于 2014-9-29 12:35 发表


红尘之“水”非水也,只是相对“盆”而言。 可可误读了

说实话,今天才发现,茫茫人海之中,知己也不难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尘一笑 于 2014-9-29 22:03 发表

说实话,今天才发现,茫茫人海之中,知己也不难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24 20: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