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587|回复: 39

疯子的歌(给安妮.赛克斯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6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丁香》
听那枪声
我的血……
.
把那些池塘烧开。先生们
把她挂起来
风干
多么欢乐吱吱跳舞的小钉子!
飞出木板
飞出那些该死的润滑,我的骨头们
飞……
去坟墓。
是的宝贝,我就是说教堂。
.
他们说招供。
我的烟味
甜蜜,寒冷,拍打银像边蜡烛的火
吸一口吧,妈妈们。多么生动血热快死的小孩子!
我就是说婊子
吸……
是我的罪吗?我拽你进那些门?
我把你骗出山洞?
我拔光你的毛,在市政大街?在成衣店?
在疯人院十五道骨头栅栏?
半夜用一根腰带,用尖底靴?我黑制服的先生们
我放他们走了,我放他们走了。嘘……
放走了
.
纳粹兵的脚步犁过一大片金盏花。
铁线莲
雪一样飘落。
小甜饼和水晶花瓶,印度镶边的古旧桌布
绿地毯一直铺向天空
明天毛茸茸的爪子,金色。像太阳
抚摸死尸苍白的跪祷
他们说婊子。他们多快活!
妈妈。妈妈。子弹穿过我喉咙
我甜蜜、寒冷、五月夜深的喉咙
我不招供。我不招供。
我不
.
《绿罂粟》
我要求
建一所疯人院
去结婚
.
新娘草抱起一大片百合
自林谷深处,坐着鸣笛的栗色小马
越过
播放世上所有浪漫场景的印刷封面
字母内部镂空的旋转阶梯
越过从那儿升腾的无边无际的
爱的幻象
——隐身一磅磅寒冷。溶化
在四周迷惑不解的、香味的水池
瞧我多么激动的女邻居!
.
别碰我的绒毛,姑娘们
你们还不如赶快去撕碎山毛榉
躲在隐蔽院落的紫红色衬裙
趁天还没有黑。快去!
听那些马靴用尖叫塞满花园,开窗……
让一粒子弹穿过额头
在老锡壶上方的玻璃框。那双眼睛
祝愿孙女们从嫁妆各产地挑个丈夫
你们早等得不耐烦,就盼打碎
电视机。经由小旅馆,子弹呼啸
穿过卸掉未来稻谷的空谷仓
.
死去的时辰回到我们指骨中间
不安地反复
山毛榉叶子强迫亚麻光线松开
百叶窗结束的空虚感
月亮从十五年后跑过来
推着消毒车
十分轻柔洗净我的前额
让某件神圣,雪一样覆盖直至双脚
拖我出去
拖出去
.
《银杯草》
“瞧那巫婆
又该拿她的小银花盆
去叫糖果”
.
姑娘们姑娘们,承认吧
我知道你们半夜溜进
雪房子外十公里
塞满树叶和死尸的月亮冰箱
偷走多少磅珍贵的一氧化碳?
.
我天鹅般的小贼,皮肤胜过奶油蜜蜡
为你们我像太阳底下激动的蜜蜂
戴着孝歌唱
唱啊,难道叫妈妈的蛋糕
——叫早餐的谎话塞满了嘴?
姑娘们

.
那些天鹅绒拍打阳光的下午
诱骗你永远不会从那儿
向着癫狂
你歌声光滑如海豚,如妈妈脑后
纹丝不乱的中古绸缎
南方的露水一架架爬满阳台
银蝙蝠撕碎了你的心
.
银杯草啊,银杯草
我们被劝导,我们穿上雪色衣裙
跟一圈手捧恭维的律师轮番跳舞
跟石头一样冰冷的瘦弱男孩
深度恋爱
银杯草啊,银杯草。你们是月亮
你们是妈妈
你们吠叫
.
听那些百叶窗
听那些银色的花瓣渐渐撕碎了
.
姑娘们再见,姑娘们
今天下午我钻进我的银色小车
碾过梵高,眼睛,一大片无花原野
是我的婴儿年代。向哪儿?
但愿
不在大西洋某部侦探小说
或者其他什么类似的
精神监护
.
银杯草啊,银杯草
向着“无限”这个大抚育院
隔断喉管
.
“活的。
她——”

《莫太太(妈妈)》
你,贵重的宠物
——有着月亮般的名
是房子深处的回声
你发怒前,一百万海军战舰
翻过阳台的“婴儿蓝眼”
但随后
爬出一个湿漉漉的小女孩
像洒了香水的长信
从拆封
终于到十点钟乏力的晚安吻
.
你水仙花封面的脸
深深插进我不能启齿的晚间阅读
我以窥阴的语调偷窃你身体每一样
除却喉咙
二十余年你紧紧攥着它
放出一窝夜里挠墙的蚂蚁
二十余年我被蛰伤
恨不得叫一双哀恸的尖底靴踩得稀烂
或者翻起身把你杀死
.
我早该扯断那些……
你最擅长脖子上挂着我的小心肝
沿街兑换原谅。你说原谅我,原谅我。
我有一整街的叔父,打着酒嗝
野兽的皮囊装满神谕
他们的老婆领圣餐,用某种奇怪的
默契眼神
然后把我粉红的内脏一切两半
你这美丽的母亲,赐我美丽的大眼
让我看着你把街头大嚼弄得像战后庆祝
我早该动手,我早该动手,
但我早已死去——
全身覆盖洒了晚祷的白餐巾
.
我不明白,哀恸的中心
是一篮烤得金黄的苹果馅饼
芳邻们为草坪修剪玫瑰花束
香槟溢满池水
树叶间的装饰音符,虹彩般闪烁
“他们都有宝石的脸,而你尤为贵重”
我这样记录的?忏悔室密不透风糟糕的墙
告诉我,我是的
.
你开始读信,就像我活着
就像你真的成为所有假定的爱
我爱着那女郎,她坐在云彩上
瞭望一大片湛蓝的原野
向另外的男孩播洒皎洁
我用幻象填平原该出现臭水沟的地方
现在那儿的郁金香足够打败荷兰
我情愿从那儿反复爬进子宫
问题是,我该怎样把一团揉皱的草稿
变回十五岁?
.
你的老式缝纫机,还在出产老式花样
就像为节日蛋糕准备待嫁的奶油
我已经死了,我已经死了
我要我立刻回到你身边
或者召回那些婴儿,你曾经所有的流产
他们撅着肉嘟嘟,无辜的小嘴
朝我的信件
吐唾沫,吐果皮

[ 本帖最后由 橙子 于 2014-9-16 06:41 编辑 ]
发表于 2014-9-16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个爪印先,表示我正在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6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是给赛克斯顿,所以要用她听得懂的方式么?
我的意思是,致敬(?)的歌谣,完全可以用你自己的风格
以及,更多地涉及到当下。(当然也可以说你已经涉及了)

感觉这样比较纯粹的西化写法,对你来说,是轻松讨巧的。
(我是从外国诗歌入门的,也非常喜爱所谓的西化)
你可以用很多种手法来进行这次写作,但你好像选择了最表相的一种。
好处是,对于了解自白派的人来说,进入得更加轻松。
坏处么,我认为文本过于依附于歌咏对象(安妮.赛克斯顿),对作者自我的挖掘和发现会产生强大的阻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6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亮欣赏。
因为有值得推荐以及值得讨论的地方。

推荐理由:文本深刻、技巧纯熟、可挖掘的东西很多。以及我个人对自白派的偏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6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存经验(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决定文字的视角。
后现代语境所特有的破碎感,呈现出一种敏感、多疑同时又过于浮于流光的文字表象。
当然,如果这一切都在一首做为给安妮.赛克斯顿的献诗中,就并不显得奇怪了。
做为美国50-60年代最富争议的女诗人,安妮的诗歌不同于苏联女诗人阿赫玛托娃,虽然同为对于女性自我内心的”自白式“叙述,但前者的文本充斥着一种”决绝的撕扯与力量“而后者更像一部”女性咏叹调“。就我个人言,我更偏好于后者文本中所特有的”俄罗斯式的厚重与感伤“。

最后,对于作者这组诗歌的阅读,如果能够有对安妮诗歌的阅读经验做为基础,其实是比较容易进入的。但就本作语言层面的个人感受而言,语感不旬,但显得杂芜且浮夸了些。

个见,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6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玫瑰之冢 于 2014-9-16 11:58 发表
生存经验(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决定文字的视角。
后现代语境所特有的破碎感,呈现出一种敏感、多疑同时又过于浮于流光的文字表象。
当然,如果这一切都在一首做为给安妮.赛克斯顿的献诗中,就并不显得奇怪了。 ...

简直想给您的评论加个精。。。呃。好吧,原谅我的疯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6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读过安妮.赛克斯顿的生平及诗歌,仅百度了解了一下。
就本作品而言,很娴熟的语言,富有生机的转换让人感觉口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6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对于流派与名人这些在我这里都要失效了,我只知识唐诗三百首。如果这也算一个流派的话。我很少去在意流派及名人及他们的效应,这样话好像我完全是个乡巴佬,好吧我坚持我乡巴佬的特色及口味吧

说了这么多好像与文本无关。

去百度一下,对于外国诗人确实没认识1,2,3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6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白派是1982年曾来华访问的纽约大学罗森塔尔教授在评论洛厄尔的诗集《人生研究》时明确提出来的。从狭义上讲,典型的自白派诗人是罗伯特・洛厄尔、约翰・贝里曼、W1D1斯诺德格拉斯、安妮・赛克斯顿和西尔维娅・普拉斯。从广义上讲,不少文学史家和评论家把金斯堡和西奥多・罗什克也包括在内。自白派诗人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沉溺于表现个人隐秘的、受压抑的内心感受。对心理现实进行近似残酷的剖析,剖析自我和自我体验的之间的关系。他们开辟了一个先前被视为禁地的领域———流产的痛苦、精神的失常、月经的紊乱、性与婚姻的烦恼、子女亲人之间扭曲的关系,把这些常人避之不及的话题暴露在众人面前,这在那个时代看来是不合适的。在诗风上,他们的诗刻意追求逻辑和语法上的自由、想像诡谲、隐喻奇异、文笔犀利。自白派诗人试图用自己的诗歌开拓诗歌和审美的另外一种可能性。然而却同时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们以一种静静的,自毁、自虐的方式与社会习俗进行斗争。他们坎坷传奇的人生经历连同他们惊世骇俗的诗构成美国诗歌史上一道瑰丽的景色。 一、自传性 自白派诗人的诗歌可以说是诗歌体写成的自传,因此具有极大的个人性和主观性。当然,就自传这个定义本身而言,究竟这个自我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在多大程度上包含虚构的成分是很难确定的。 11对现实的自我的描述。自白派诗人诗歌中的 叙述者大多是第一人称的“我”。他们的题材是有关诗人个人的经历。罗伯特・洛威尔的带有自传性的诗歌创作始于他1950年发表的《生活研究》。在这本书里,他不仅记述了洛威尔家族的历史,还讲述了几年前脱离天主教的经历,在二战时的遭遇,童年的往事以及与妻子、父母的关系。也正是这本诗集奠定了他作为自白派创始人的地位。在1960年出版的《为了死去的邦联》和在1973年的《历史》以及后来的《献给丽子和哈里斯》《日复一日》中,他更加细腻和大胆地对自己的生活、思想情感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算。他这种坦诚的创作风格直接影响了安妮1赛克斯顿和西尔维娅・普拉斯等人。安妮・赛克斯顿的第一部作品《去精神病院,病情部分好转》与其说是对精神的探讨,不如说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写照。它是赤裸裸的,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审美加工,描绘了扭曲的 ・ 401・2004年11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Nov12004第23卷第6期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Vol123No1
6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心理现实。除了使用第一人称之外,诗歌的选词也符合她作为60年代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波士顿高雅阶层的身份。自白派诗歌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仅说话者是有名有姓的真人,而且诗人假想的听者和提到的地方也往往有所特指。在安妮・赛克斯顿的《年幼时分》“Young”当中,她提到了记忆中家里的车库、草地,房子以及父母房间的窗户。在《你,马丁医生》中,诗人明显地是在和那位建议她写诗的精神病院的医生对话并记载了她在精神病院里的生活。《小姑娘、菜豆和我可爱的女人》是一首写给她女儿的诗,诗中出现了她女儿琳达的名字(其真名为琳达・格雷・赛克斯顿) 21对深层的自我的描述。所谓自传,也并不仅 仅是按编年顺序发生的真人真事的客观的记录。诗人心目中的自我并不仅仅包含那个表象的自我。对于他们来说,自我永远是一个诱人的难解之谜。他们不断地在诗歌当中探讨自我的身份和存在,探讨个体内部的分裂和错位,探讨个体与世界的联系与隔阂。位于表层下的充满焦虑和失望的自我也许更加真实可信。安妮・赛克斯顿在她那首《她那一类人》中,把自己认同为一个“孤独的”“追逐着黑风的”“住在洞穴里的”“总被人误会的”被绑在了火刑柱上的“永不会羞于死亡的”那一类不像是女人的女人。这个女人与现实相去甚远,这个“在夜里更大胆”的自我只存在于无意识的黑暗混沌而蛮荒的丛林当中。而在《新教的复活节》中,赛克斯顿对人类这个集体的自我提出了质疑,她这样问道:“到底我们是谁?我们属于谁?我们是那个我们吗?”西奥多・罗那克在一首名为《在一个黑暗的时候》的诗中,他以丰富的想像和敏锐的直觉探索那“与环境龌龊不和的高贵的灵魂”。诗人把自己描述成一个“不远万里来寻找自我的人”,一路经历了险径、猛兽、残月和恶石,处处充满阴暗、恐怖、死亡和疯狂,“比这黑夜更黑的是我的欲望。我的灵魂像热昏了头的苍蝇,在窗格上嗡鸣。”诗人不禁问道:“哪一个我是我?”整首诗歌充满相互对立的意象:光明和黑暗、疯狂和理性、生和死、分裂和整合、表面的自我和压抑的自我,这些意象在整齐的格律下呈现出一种有序的混乱。他们反映 了诗人埋藏在看来和谐、理性的生活下的对于自我和生活的难解的矛盾。在普拉斯的一首名为《镜子》的诗中,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面镜子的自白。实际上,它更像是诗人纳西索斯般地面对着镜子絮絮叨叨,对其个体的认知上存在怀疑,迷失在拉康黑暗的镜子期,不能把自己与表象相认同,而试图透过镜子看到镜子另一面的我。 31对女性的自我的描述。虽然自白派女诗人, 包括安妮・赛克斯顿和西尔维娅・普拉斯在内,对于个体的身份都心存疑虑,但她们却确定无疑地以女性的身份出现在诗歌当中,写一种毫无“女人味”的女性诗歌。她们以女性的生理和心理作为诗歌的题材,以女性特有的坦诚和直观的词句作为诗歌的语言,以女性自我身体和家庭生活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并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去看待男人,试图确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自我。普拉斯和安妮・赛克顿诗歌的主题涉及离婚、堕胎、疯狂和自杀,这在一个妇女仍然以传统的家庭主妇为主要形象的社会里,其影响几乎是革命性的。可以说是她们开创了女性主义诗歌的先河。 二、历史沿袭性与颠覆性 自我揭示内心世界的诗不是自白派所独有的,从莎士比亚到雪莱、拜伦、美国的安妮・布雷兹特里特、惠特曼、弗罗斯特等等都写过精湛的自白诗。而且,读者很容易把自白派的女诗人和那个不拘泥于传统的,不断与灵魂和自然对话的,关注死亡与永生的,并以普通平常的事物为主要意象的新英格兰女诗人迪金森相联系。难怪德格拉斯从来没有视自己为自白派诗人,他曾在一次被采访时说,我过去的诗和其他诗人写的诗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在爱略特时代被轻视和中断。爱略特主张现代诗人要“对诗人的个性 (情感)作最少的要求,对诗人的艺术(技巧)作 最大的要求。”“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一个诗人的进展,既是自我的不断牺牲又是人格的不断消失”。于是他要求诗人应该“促使其个人的私自的痛苦转化为丰富的、奇异的,具有共通性的泯灭个性。而新批评则进一步把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分析排斥在 ・ 50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文学批评之外。坚持以文本为中心,主张诗是有完整内在结构的自给自足的有机体,并一再强调“秩序”。这样,艾略特和新批评理论影响了二战前整整一代诗人。像庞德、威廉姆斯和叶芝等一些诗人对技巧和形式的关注也多于对人本身的关注。他们的目的大多在于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再现客观世界。他们试图使艺术非人性化、非感性化。然而,到了50年代初,年轻的诗人们开始对这种精致细密、竭力隐藏个体情感的诗风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强烈的反感。 黑山派的诗人针对学院派的“关闭诗”,提出了“放射诗”理论,此后又衍生出“开放诗”。查尔斯・奥尔森曾强调诗人应该通过诗歌把其间的能量传给读者。1955年,艾伦・金斯堡在旧金山六号画廊,跳上桌子朗诵他的长诗《嚎叫》,以革命性的暴力姿态向学院派提出公开的挑战,倡导诗人敞开心扉,直面惨淡的人生,展现曾经被竭力隐藏的诗人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垮掉派以他们看似荒谬的诗学“把诗歌从讲堂和教科书里拉回街头”。于是,掩藏在历史意识之下的“我”终于打碎了象牙之塔,自白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受开放诗冲击的学院派诗歌,它的产生标志了学院派本身发生的巨大变化。 第一位诗人是罗伯特・洛威尔。他早期的诗精致、细密,充满反讽和宗教象征,明显地反映出新批评派的文艺原则。他试图把个人的经历融入非人性的神话传说中去。1946年霍普利策文学奖的《威利老爷的城堡》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可是1959年他出版的诗文集《生活研究》,一反新批评派传统,把笔锋转向人的内心,采用口语化的自由诗体,以惊人的袒露描述个人体验和家庭生活,成为学院派的叛逆。安妮・赛克斯顿的早期作品如《去精神病院,病情部分好转》和《我所有的亲人》等十分注重风格和技巧的使用,格律也很严格、整齐。而到了后来,她基本上运用自由体来写诗以表达她更加狂放不羁的思想。从西尔维娅・普拉斯的《巨人》这首诗来看,仍是在T1S1艾略特诗学影响下,其诗风:晦涩、反讽、精致。本来,这和当时新批评占统治地位的学院派风格是一致的,而且普拉斯本 人也理应成为学院派的优秀代表。她从小成绩优异,从史密斯学院毕业后,又获得奖学金到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可是《巨人》发表后,无论在批评界还是读者中,反响都非常一般。这时候普拉斯自己开始意识到了需要一些改变。这期间,她精神的错乱、来自评论界的批评和丈夫的不忠像一杯能激发灵感的毒酒,使她终于在50年代末新的诗歌思想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写出了她最优秀的诗篇。在写《爱丽尔》的时候,她发现她的思绪不可节制地蓬勃而出,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热忱来写诗,先前那种刻意追求的诗歌技巧远不如日常的、朴素的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总的来说,自白派诗人突破了T・S艾略特的“人格面具”或新批评的“美学疏远”等等的清规戒律,它融合了学院派和非学院派的特点。诗人们的目光终于从“远处的物体”落回作为个体的存在。诗人不再躲藏在诗歌的叙述者后面,诗人不再充当民族、国家和群体的代言人,不再肩负历史和文化的重任。诗歌中也不再饱有隐晦的象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是恢复了诗歌个人的、狂放的和感性的大好传统。罗伯特・菲利普曾说:这是一个自传的时代。因为我们不再相信有任何关于人类的普遍真理的存在,只有作为主体的个人。从此,我们的作家们开始叫卖他们自己的故事
。参考文献: [1]张德兴1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C]1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 [2]辜正坤1英文名篇鉴赏金库诗歌卷[A]1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3]朱琳.病态生活中扭曲的个性[J]1生活研究, 2000(1)1 [4]李公昭120世纪美国文学导读[M]1西安交通大 学出版社,19991 [5]杨仁敬120世纪美国文学史[M]1青岛:青岛出 版社,20011 [6]唐俭1美国文学指南诗歌篇[M]1哈尔滨:黑 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6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一下,百度来的。把这些基本知识弄过来,,方便大家阅读进入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6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自白派女诗人, 包括安妮・赛克斯顿和西尔维娅・普拉斯在内,对于个体的身份都心存疑虑,但她们却确定无疑地以女性的身份出现在诗歌当中,写一种毫无“女人味”的女性诗歌。她们以女性的生理和心理作为诗歌的题材,以女性特有的坦诚和直观的词句作为诗歌的语言,以女性自我身体和家庭生活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并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去看待男人,试图确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自我。
--------------------------------------------
按这部分的论述就能相对清楚的知道了自白派的写作目的意义及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6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是给安妮.赛克斯顿的我要以胡说两句,主要是对其诗作及写作背景这样问题一概不知,所以还是不胡说八道的好,闪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李李李 的帖子

谢谢李,么么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苏紫烟 的帖子

亲爱,你是懂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玫瑰之冢 的帖子

好喜欢你这样的评。尤其第一句不能同意更多。按说阿赫玛托娃的调子我更钟爱一些,但是安妮让我爱上她,因为读了她的蟑螂和圣诞夜之后,我感到她决绝背后更强大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渴望,我想她面对眼里并不美的世界仍然那样无可救药爱着它。我没有办法也只好爱上她,这个为爱挣扎的姑娘。
再次谢谢你,感动我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6 14: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