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72|回复: 1

我写《相看两不厌》及对《独坐敬亭山》的一己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7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写《相看两不厌》及对《独坐敬亭山》的一己解读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徽地学人胡适的最为有名的名言了。面对浩瀚,只身涉入,首先考验的就是无畏的勇气。闲话少讲——
      李白“相看两不厌”,其实透露着无奈。这无奈不显沧桑,反显生气,生气风骚的是敬亭山的山水。看看这20个字吧,“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整首诗写的是一种环境,却萦绕徘徊着一种心境;如果细细参透,应该是隐含苦涩的,苦闷又孤独。不管怎么说,这是敬亭山的庆幸,一座山见证了一个失意的人,虽然山沉默不发一言。
      这诗是有衬托的,有映衬的,却不太多寄托。力透纸背的是悬着的一颗心的重量,众鸟之“高”其实已经点明;鸟已把心噙走。诗人心想的自己是众鸟群中的一个,却又独独撇下了自己,只剩下四顾瞻望,因而自问孤不孤独?(诗已点明了“孤”与“独”。)可是青幽皖碧的敬亭山水,此时才是真正不“厌”自己的亲人朋友。“厌”应该有那么一些厌世的意思,也有一些讨厌的意味,李这时是看轻自己的,通常应该是慨然浩瀚一声长叹的,但他没有,他隐忍不发。因为他明白,自己毕竟是一个至高至贵的诗人(只看轻自己这个人,却从未看轻诗!),就是说话发牢骚怎么得也应该有一些水平的,不想让世人一眼看穿看透吧,但一腔情绪终究不平,从字音上看,“众”“高”“尽”都是一些有力度的字,皆因心积而发。虽没有千年一叹,但这20字诗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叹息声皆消散在青碧山水间了,留下千古余音余韵。
      是山水映衬一颗心的明与暗,是一篇诗衬托一颗心的高与远,这是一颗不死之心,是一颗不屈的头颅,方显心性与灵魂的高贵。高贵了诗人,也高贵了敬亭山;敬亭山确实沾光了。大多古诗是有寄托的,这诗好像不显,要说有,也至多是寄情,寄情山水而已(这来自我不准确的臆测,但用在李的身上是不太贴切的,他确实比别人旷达,有惧有怕的人才寄托)。此时的李白还不算太老,也读不出“安放”自己在这儿的意思,哪怕是一点宿命的启悟,事实是他把最终的自己安放在了采石矶。
      作为那个时代的诗,前两句是见不出水平的。倒是后两句的组合,虽平白,却奇幻,无须生发,极其自然,这是真正的天才手笔。这后10个字,还有一种山与人齐平的意味,有儒家思想,不似前10字有“高”(对应低)、“孤”(对应群)。可见这诗最大的成就是,它把可能出现的一声浩瀚长叹演化为一首内心隐忍的诗,写的是这个范围的环境,但其高远是远超这个范围的。心与诗的高远无疆,地域之远应该是西望长安。我一直疑惑,李的隐忍是因为敬亭山如圣人般的温和吗?这在李白那样性情的人,是不多见的,可见它们相互的影响。这至为可贵,有可能改变李在我们心目中某种一贯的诗人形象:在有些时刻,他是清醒、自知又自持的,甚至还有一点对命蹇的迁就。
      我写《相看两不厌》,也是想写一种环境,真实的我所生活的如诗幻一般(有所提炼)的环境。我写不好,是功力、学识、才气、技巧诸种不济所致。我甚至没有修改,一气呵成,是不想破坏那种内在的气韵,尽量写出某一时刻最真实的自我;就把它当作自已的一种代表吧。
      2014.2.23傍晚时匆就
发表于 2014-3-7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到诗歌理论和诗歌评论版块怎样?

来读,问好梅府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5 10: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