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沉郁是土,心愿如金
——2013红颜诗国第十期赏图诗赛金奖15号作品点评
圈点燕歌的这三首题图诗,还要回到原图所给出的一些参照。这是本位的阅读方式,对诗歌“意向”的把握也即有了抓手和支点。其实抛开图意,直接面对这几首诗,你的心灵感悟一样也不难融入文本所搭建的诗意维度——它延展的纵深、细节的开掘、乃至词语的取用都有动人之处。
《然后》一诗首先是形式上的别致。开局和结尾分别用一串儿省略号过渡,看上去是节省,实则有放大的功效。诗意的空间取向被这种形式固定开来:“……然后你低着头/喧嚣散去只留下空余的尾音/美好放于水上,花瓣一样的故事只有你才会懂/沉默,数泪。青春的纸边落满春枝散去的题联”。头一句的“……然后”,显然是一种断开后的承启。之前的“喧嚣”已然略去,不再赘叙,我们只言说现在。铅华洗尽,徒有余悲。“我们终究要奔走在时光的掌心,穿过/失意忽明忽暗的廊道。并/在每一个颓废的时刻遇见自己”。准确而形象地照见了那个默然、空茫、失意又略显颓废的华年。然而,悖论总是供给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诗歌的最后一节:“……然后站立。像树一样”。这里省略的应该是人生的奔突坎坷,包括际遇或者不幸。人性的光芒必将在一个又个“然后”之后闪烁。诗意骤然回暖,升华。
《神化》里的线性结构很容易把读者的阅读情趣带入到诗歌的语境当中。“就这样。黄昏将世界切开”,在诗者眼中“黄昏”是一把利刃,而世界是个谜团。一刀下来,世界是怎样一种呈现,诗中自有交接:“里面是悒郁的蓝色之梦——睡熟了/哭泣的翅膀掠开了梦殿的木门/如婴儿般稚拙的面色,还原着这片黑暗的本真”。这是基于原图的觉察和延展,一个“切”字,生动还原了世界的“本真”面目。也就“在这个时辰(黄昏)”,你听见了“忏悔穿透尘世,白衣赞颂着死亡缄默的回声”;你看见了“长满精神的坡地掩盖着泪水的恹恹残迹/或许会有隐藏的香火从雾幔中聚集而来/匍匐在漫长原野上等待着一次更大的遗忘和清洗”。词语中忏悔的回音,白衣的影子,精神的坡地,隐现的香火在原野上匍匐,仿佛都有神祇的驱使,肃然而庄重,弥漫出一种蓝色调的宗教色彩。于是唱诗响起:“翅膀是永存的精神/像一滴蔚蓝的泪水悬在天空”。这种听觉上的设置,与文本的内蕴起到了支撑作用——梦,经由蔚蓝而通向永生。
“久持在天空的那枚烈日,在雾霾的掩映中/发着微光”。雾霾是当下很时髦的一个说辞,同样也“笼罩”在《残骸》这首诗歌当中。“这世界,搅动着僵硬阴郁的残骸”,烈日不见,鸟雀飞绝,城堡倾斜,童话遗失。甚至“陌生的泥土”都已“漫上了我们的额头,贯彻着那些疼痛的震动”。这近乎是一个悲惨的世界了,当然这不是真实,是诗者对图画的有机延伸。与其这么说,不如说是诗者有意设置的一个语言包袱。而抖开这个包袱,“大地深处总有不能腐烂的丝绸和粮食/咒语散去灰烬。晨光升起……”。这才是诗歌的主旨所在。
纵观燕歌的这几首诗,你会发现“二段伦”的特征尤为明显。就是先大把铺垫,再作精当凝合。先暗后明,先抑后扬,先土后金。特别每到结局之处,煞有拨云见日之美和提拔之象,匠心由然可见。
2013年12月8日 帕萨
附金奖15号作品 作者:燕歌
□然后 (图一)
……然后你低着头。喧嚣散去只留下空余的尾音
美好放于水上,花瓣一样的故事只有你才会懂
沉默,数泪。青春的纸边落满春枝散去的题联
不要那么相信。月色空茫,热切余悲
我们终究要奔走在时光的掌心,穿过
失意忽明忽暗的廊道。并
在每一个颓废的时刻遇见自己
……然后站立。像树一样
□神化 (图二)
就这样。黄昏将世界切开
里面是悒郁的蓝色之梦——睡熟了
哭泣的翅膀掠开了梦殿的木门
如婴儿般稚拙的面色,还原着这片黑暗的本真
在这个时辰,忏悔穿透尘世
白衣赞颂着死亡缄默的回声
长满精神的坡地掩盖着泪水的恹恹残迹
或许会有隐藏的香火从雾幔中聚集而来
匍匐在漫长原野上等待着一次更大的遗忘和清洗
是谁在领唱:“翅膀是永存的精神,
像一滴蔚蓝的泪水悬在天空。”
光明与黑暗此时都与我无关。而
梦想在血液中如风中的芦苇,倒下又扬起
□残骸 (图三)
久持在天空的那枚烈日。在雾霾的掩映中
发着微光。不再有任何一只鸟
倾斜的城堡,文质彬彬的童话
空旷的壳子如归雁的羽毛飘离了家园
这世界。搅动着僵硬阴郁的残骸
陌生的泥土甚至漫上了我们的额头
贯彻着那些疼痛的震动——
可是。大地深处总有不能腐烂的丝绸和粮食
咒语散去灰烬。晨光升起……
[ 本帖最后由 帕萨 于 2013-12-8 15:5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