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言钝语》(3)
文/钝刀
1.
上周六在图书馆借了三本书:《空事》(路佳瑄),《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写碑之心》(陈先发)。我用了三天时间,终于看完了第一本《空事》。今天晚上洗澡的时侯,偶然回想起最近一个月所看过的书(你看,明明是知道的,但我在做着一件事的时侯,心里想的仍然是另外一件事),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冷色调的,都是关乎破碎与疼痛的。以下便是这些书目:《世界很好,我们很糟》(路佳瑄),《大地之灯》(七堇年),《双生莲》(乐双生),《渴望激情》(皮皮),《大浴女》(铁凝),《无雨之城》(铁凝)。我知道我所阅读的这些文字,无论它经过怎样的加工和雕琢,它都是源于生活的,始于对生活的感觉。如此密集的破碎和疼痛,让我开始怀疑,生活给人们的感觉,除了破碎和疼痛,是否还有别的色调?我曾经以为破碎和疼痛,只是属于少部分过于敏感或忧郁的人,比如我。但现在,我想活着是一场苦旅这句话,可能具有某种普世的喻意。如果说七堇年和路佳瑄之辈因着年轻,因着沾染着伤春悲秋的少年情怀的话,那么铁凝呢,为何她笔下的文字,仍然是如我曾经看过的一本书的书名般,只呈现出《一地鸡毛》?虽然还有两本书没有看完,但凭着史铁生之名,和《写碑之心》之名,我就几乎可以确定,那两本书,也必定无关乎圆满。或许,疼痛和苦难与年代无关,而只是与我们对生活的感觉有关。而不同的年代,原是有着类似的苦难的。而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便是摘下这句话前面的“或许”,然后直面它。
2.
在这个人均年阅读量按本来计,只是个位数的国度和时代,如我这般沉迷于文字的人,或许多少也算是个异类。我想,这可能也是我心中那种想要更深入了解生活本质的本能使然吧。有句话,常被用来作为励志之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现在我开始觉得,在这句话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刻的禅意,更像是一句偈语。因为其中暗含着抵达悟境的两种可能的途径:行走,或者观看。所谓行走,就是穷尽山水,走到无路可走,行到无法再行,方能明白,行走未必抵达,于是终于安于静,安于止,安于定。佛陀当初,便是如此走过来的。他不曾在行走的过程中领悟,却在放下对行走的执着之后了然。观看呢?阅读就是一种观看,即使观看的,可能是一种经过加工和提炼的生活,仍然是生活。或许我们需要看破经卷,才发现,生活的情节可能是不同的,但苦难与疼痛是一样的。然后我们才肯放下对看的执念,对感觉的执念,而回归静,回归止,回归定。行走,是为了不再行走。观看,是为了不再观看。起点便成为终点,时间的幻觉或许便会在那个时侯,灰飞烟灭。而真相,方可浮出水面。这是一种多么惨烈和温柔的兜与转啊!
3.
佛陀曾经说过:烦恼即是菩提。这同样是一句简单却神秘的偈语。简单到人人都可挂上唇角,却又无人可以破解。但我想,很有可能,所有的行走和观看,所有的破碎和疼痛,正是因了这句话,才得以免于空虚和了无意义。若非碰到过,经历过,遭遇过,体会过那些如影相随的碎与痛,我们又如何能察觉,那些碎与痛的不可避免与此起彼伏?所有的行走和观看,无非是为了寻找和摆脱,寻找所谓的安乐与幸福,摆脱所谓的苦难与疼痛。当我们发现苦难与疼痛是行走和观看所无法摆脱的,我们会不会开始尝试去直面它们,去接受它们?当我们开始直面和接受的时侯,或许我们会发现,原来那苦与痛,并非来自是外在的世界,而是来自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外在的世界,本是无苦无乐,无悲无欢的。因着这份发现,或许我们会开始去尝试,撤掉架设在在世界与感觉之间那条钢链。当链条断裂时,真相会不会也就在那电光火石之间崩现?这是一个谜,一个或许需要多生多世来在破解的谜。但此身,或此生,亦有破解的可能。这便是活着的意义吧!这也是生命的价值吧!
4.
缘份是一个古老而具有浓烈蛊惑意味的词,就象塔罗牌,有人信,有人质疑。如果换一个更清新,更具科学意义的词呢?比如吸引力,比如念力,又会如何?吸引力法则与量子力学息息相关,它的精髓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你遭遇的世界,都是被你自身的念力所吸引而来的。如果吸引力法则真的一直在运作,那么小到进入我的视野的书,大到进入我的生活的世相,都是始于我内心深处久远以来所堆积的对尘世的感觉。因为我认为这个尘世是苦难的,疼痛的,我置身于其中的尘世,便为我呈现苦难与疼痛,并以此印证和加深我对于苦难和疼痛感觉。若真是如此,这真是一个可怕的循环,可怕得看不到出口。但当我开始怕,开始要找出口的时侯,我其实在那个循环中已经沦陷的更深了。但是,这尘世间,又有多少人,对于沦陷,尤其是沦陷于苦难与疼痛中,是抱持着淡然无惧的姿态呢?所以,闻道者众,得道者寡。这就是原因,这也是结果吧。好吧,既然原因就是结果,因即是果,且让我试着去生,去活,以不问因果的姿态。且看,如何?
(于2013年10月22日)
[ 本帖最后由 鈍刀 于 2013-10-23 11:1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