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60|回复: 3

与为水而生的对话——读《现代汉诗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29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蓝光

写在前面的话:最近,蓝光开始读一些名家诗论,力求在实践之后的理论学习中能有所启发。前几天在网上读到为水而生的《现代汉诗思考》这篇文章,颇有感慨。对于诗歌写作,蓝光算是初入门者。蓝光自以为,自己是个想诗歌想了很久,写诗歌时间不长的人。从初中开始就开始想诗歌了,想诗歌的美妙,想如果能成为会写诗的人,是多么厉害的人啊。真正开始写作诗歌并正式发表却是高中毕业的三十年之后。仰望诗歌的星空,汲取诗歌的营养,获得诗歌给予的心灵上的启迪。一种对于诗歌的敬畏之心,现在仍在。对诗歌评论,蓝光知道没有一定造旨,是不可乱作为的。不过,谈些感想总是可以的。这些年来,对于诗歌的喜爱,也触发了蓝光对于诗歌问题的一些思考。作为练习,在品读为水而生的《现代汉诗思考》这篇文章中,临屏有一些感想,没有什么观点交锋。现在把点滴感想归集一下,发在这里,还望前辈们指教。



为水而生:中国新诗是九十年代被读者日益冷落的,在此之前的七十年代末和整个八十年代,是新文化运动新诗发端之后的最具革命意义的发展时期。那一时期不仅造就了大批的优秀诗人,而且还培养出大批诗歌读者。

蓝光:是啊,七、八十年代正是蓝光念高中及毕业之后的一个时期,文革结束之后,人们的伤痕还在,前途迷茫。这一代人经历了很多的困惑。寻求变革的声音也开始产生。这个特殊的时代,成就了诗歌,这种快速发展当然来自于读者的需求,这种需求形成的潮流,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的确,读者群对于诗歌有一种反向推力!这种推力多少左右了诗歌的走向。蓝光以为,成就诗歌的是时代,而不是诗歌本身。只是诗歌是回应那个时代最好的物件——群体能够产生精神共鸣的物件。诗歌在回应中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回应的好坏、快慢,也都能让人感到诗歌的力量。而当下诗歌的冷落,也来自诗歌本身,而关键是因了这个时代。

为水而生:有人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快节奏的经济生活中去了,已无暇顾及诗歌的阅读了。这一观点似乎不无道理,但从许多地方举办的各种诗歌朗诵活动中,众多诗歌爱好者投入的极大热情,又使我们不能不对这一观点产生疑问。如果不是读者的原因,那么就只能从诗歌本身来查找原因了。

蓝光:蓝光认为,只是没有觉醒吧!因为这个时代正处于转型期,思想动荡、心灵不安产生于物质世界急速增长的时候。心灵没有跟上身体的感觉在许多人的身上都有所呈现,这必然带给人们困惑和焦虑。精神荒漠的扩大,渐渐开始吞食人们的灵魂。而精神荒漠是需要滋润的,这必然逼迫人们思考解决的办法,而一部分人寻找到诗歌作为一种精神救赎的通道人。他们力求从诗歌中获取心灵的抚慰。而诗歌的特性,也能满足相当一部分人的需求。一些人在重温诗歌的内涵性、音乐性和启发性中获得愉悦。一部分沉迷于此,一部分人用一用而已。

为水而生:诗歌不景气的状况并没有使我们的诗人觉醒,除了对他人的指手划脚,我们很少看到他们针对自身的反省。对于自己的创作,他们孤芳自赏,对于读者的冷漠他们又显得无奈和委屈。我一直也不认为读者放弃了诗歌,相反,我倒一直认为诗歌抛弃了读者。

蓝光:诗歌的不景气,是因为诗人的原因吗?大多不是,是因为这个时代。因为时代需要,才是诗歌枯荣内在的真正推力。诗歌固然会有自身的原因,但不是因为诗歌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就让人失望而远离诗歌,更为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人们对于诗歌这种形式在现实中的亲近感、信任感或温馨度。这就涉及到诗歌存在的现实意义。这个时代的人需要诗歌或不需要诗歌,从诗歌自身上找原因从来都是一个命题,即便在诗歌发展鼎盛时期也一样。作为诗歌爱好者来说,感到对于自身的反省的确不够,诗人群体中难以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而通常是“山头林立,各霸一方”。纷繁复杂的诗歌门类,各自占着一席之地。对于一种诗歌现象,也难以引起争论,“怕得罪人”是中国当下诗歌甚至文学界一直致使之伤。诗歌的争论或批评的欠缺,只是不同的小众或这几个与那几个争执,成为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的教量。或也有一些批判进行的很巧妙,多半是歌功颂德,或熟人之间的脸上贴金。这种现象在当下的诗坛中很常见。不过,有一些争论才好,它总有一些正面意义。不争论,诗歌更是死水一潭。

为水而生:新时期诗歌最大的成就就是朦胧诗的产生和发展,朦胧诗不但打破了原有的诗歌创作模式,树立了崭新的诗歌理念,而且还将中国新诗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境地,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可惜的是,后续诗人们忽略了朦胧诗语言的民族性、艺术上立足于传统的探索性和内容上对于现实的关注性。

蓝光:对于朦胧诗,最为流行的是这样的“结论”: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我以为,当下诗歌群体中,看不出已经形成主流意义上的当初 “朦胧诗”所具备的特质即一种潮流所产生的精神体现。由于当今物质财富急速增长而同时对人们的精神构建形成冲击的时候,呼吁“朦胧诗”精神的回归当是时候了。正如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艺思潮研究所《新诗界》常务副主编霍俊明在《公信力、底线与当下诗歌批评的命运》中指出的“全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诗歌话语方式和局部生态”。正是诗歌话语方式和局部生态的改变,让这种回归更加急迫。福建著名诗人哈雷提出打造“诗歌榕城”的构想,正好契合了福州这个地域这个节点上“城市精神”塑造的需求,所以得到了许多人的呼应,也得到官方的认可。这种精神塑造的行动,也只有通过诗歌民族性、艺术性和现实性的体现来综合反映,这或许就是诗歌力量能成为城市精神的一部分的主要原因。只是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诗人认识到这一点,而共同给力!当下,这种精神,虽然现在还没有形成,但是,我预想在经历不长时间的精神觉醒之后,这种回归力量会渐渐增大,因为它与城市精神的塑造有契合点、有关联性。

为水而生:从当今新诗的创作状况可以看出,许多诗人缺乏作为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良知和责任感,他们忘记了他们的衣食父母——读者,忘记了他们创作的土壤和源泉——生活,近乎癫狂地躲在单一的个体思维活动中,以西方现代派为蓝本,生吞活剥地进行所谓的探索和实验,这样的探索和实验只能将中国诗歌引入歧途。

蓝光:为诗歌的“衣食父母”——这个时代和身处这个时代的民众而不断创作出好的诗歌,这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是,当下诗歌的形式多样,良莠不齐也是现实存在的现象。诗歌来自大众和根植于生活的判断,是一条颠覆不了的真理。而当下诗歌的“群体狂欢”,让一些人对于诗歌也有失望的情绪。这种情绪,多半是对于当下诗歌游离社会游离生活而逃入自我封闭的空间——在自我空间里“自恋”。当然,当下诗歌群体中,也有一些“创新和探索”之声。各种声音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诗歌”。我认为,宽容也应该是诗歌发展很重要的特质,包容性增长能体现和谐进步中的特质,这是合乎时代的。诗歌,如果是个有用的“工具”,那么它必然要有济世为怀、礼贤廉耻素质。当然,夸大诗歌的作用,是不当的思想。既然是工具,谁就都能用。一些人用了以后,功成名就;一些人用了以后,舒筋活血;一些人用了以后,自我感觉良好; 一些人用了以后,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增;一些人用了以后,排斥他人;一些人用了以后,丢弃不用。诗歌的艺术性、娱乐性中存在着精神引领的功能,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就是一件好事。如果能这样,诗歌就会更接近民众,接触它、亲近它的人就会更多。

为水而生:雷抒雁指出“现在有些人写诗追求一鸣惊人,尤其是网上一些人”,对网络诗歌现状及怎样的诗才是好诗做出评价,认为“网上游戏式的诗跟我们期待的真正的好诗是不一样的。”……对于网络上的诗歌恶搞和篡改,雷抒雁认为那些只能当游戏看,不能把它们当诗看……当下流行的“网络体”、“微博体”诗歌堪称网民的集体狂欢,他认为这跟我们跳迪斯科一样,想怎么扭怎么扭,它所提供给读者的,跟读者所要求的好诗是两回事。

蓝光:网上游戏式的诗,是跟我们期待的真正的好诗当然不一样。对于诗歌发展有责任感的人,总是希望诗人们所撑起的诗歌大树,能枝繁叶茂,走向繁荣。在这一过程中,对诗歌门类的认同,往往与自己的喜好相一致,与自己的价值判断趋同。雷抒雁具有宽容的胸怀,他认为某种诗歌形式,你要玩就玩吧,无关紧要,你有权力通过网络或什么形式提供出来,但接纳的人,接纳不接纳、喜欢不喜欢,那是他们的事。对啊,好诗,总是存在的,你可以去寻找。对于美的标准,每个时代从来都是存在的。

什么是网络诗,在没有准确定义之前,你很难说它出现或没有出现。蓝光认为,网络诗的出现,只是一部分承载体转移罢了。它必然让人们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它的突然到来,的确让人眼花缭乱。网络不可怕,也只是一个平台而已,它也就象一张纸、一堵亭台楼阁的墙、一座石碑、一本书刊、一个宣传栏等一样,它承载写作者的诗歌,让人阅读。网络的目前规范,让更多的人能跳在这个上面跳诗歌的舞。对于好诗,你在大胆阅读中去甄别,当然也要靠诗歌写作者的努力,一个好的诗歌群体的出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引导,要靠批评,也要靠读者推动。我乐观地认为,时间会沉淀下真理,当然也会沉淀下好诗的。

为水而生:雷抒雁认为,诗歌自古以来就是养心的,用袁枚的两句话来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也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人的精神内涵。

蓝光:说得真好!诗歌可以养心,才造成了现代这么多人开始尝试通过诗歌来解决一些精神方面的问题。不过,诗歌当然还可以用来战斗、还可以用来避世和忧世。这是诗歌属性所固有的。当下人们喜欢诗歌,用来战斗的属性已经开始退化,用来避世和忧世的倒不少。因为自我欣赏、小资情调和逃避 “精神追杀”,让一些人或更多的人走进诗歌,接受它的恩赐、它的虚荣、它的安抚、它的回馈、它的激励。总之,这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因为你一旦接受它亲近它,你要接受它的全部,当然也包括它矫情的一面。蓝光开始学习写诗,其实从高中就开始了,那时候只是一种朦胧的喜欢,当然也是乱写一气,充满了“描红”的印迹。皆如,写给弟弟的劝学之类的诗歌,还有一些寓景于情的诗歌。开始学写诗的时候,正是朦胧诗开始并兴盛的时期。当时,看了很多的外国诗歌,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荷马史诗、古希腊诗人如萨福的诗、古罗马如维吉尔的诗、但丁的神曲、海涅的一些诗等,而对于中国的现代诗歌却看得很少,只看了很少的一小部分,了了无几,所以对于中国诗歌代表人物也不甚了解。但是对于古代的诗词却是特别衷情,学了不少,也背诵了不少。因此,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对于什么是好诗,形成了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会有片面,或者说只是感受多于理性。

为水而生:随着白话文运动的蓬勃发展,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陈独秀﹑鲁迅﹑周作人﹑李大钊、俞平伯、康白清、朱自清、王统照、梁宗岱、郑振铎等人举笔为旗,推波助澜,使得“中国新诗”这个新婴儿越来越引人注目。但这个时候的中国新诗,还依然残存着许多古典诗歌的痕迹,文白夹杂,显得十分青涩。

蓝光:新诗的发展,也如其他文学形式,初创时期都经历了摸索和尝试、成长和成熟的阶段,就象婴儿诞生之初的幼稚、无助一般,睁眼看世界,在努力与生存中搏斗,才渐渐向人们展示它的生命的活力和内在力量。新诗一旦出现,就注定了它将波澜壮阔,它将前途辉煌。通过新诗充盈精神、疏解困惑、表达心声,甚至声讨黑暗。新诗,让许多中国人进入了全新的阅读和认知的领域,享受着新诗带来的身心解放和不一样的感受。

我以为,由于社会发展到每个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特殊性,而造就了不同的诗歌门类,我想这在当时的社会进步发展中都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人们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也开始对于诗歌的加深认识。而诗歌更注重于在突破理性思维、归纳时代精神和解决人们心头更多的纠结、困惑上体现它的功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对于诗歌寄予希望。好的诗歌,表面特点之一是不要口口声声喊出时代或社会这样的大口号。诗歌的战斗作用,其实不必那么直接。当然,特殊时期,诗歌作为战斗的武器时需要那么直接。而这其实不是我们所提倡的,那是因为需求压制了理性的判断。诗歌的潜在威力是对于人们深层的精神的引导,如让一群人精神受引领,这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变化的一股力量,物质控制着发展达到一定平衡点时,精神的引领会表现的更为重要。
为水而生:至于“朦胧诗”之后的诗歌,还仍然在艰难的跋涉中。因为一眨眼就是物质化、娱乐化、游戏化、世俗化时代了,人心浮泛。

蓝光:当下时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在市场化急速推进的过程中,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已经淡化,或者说中国人的“软件”也面临着疲软,而且在整个社会秩序的构建中也失去它的位置,追求利益至上成为一种现实的潮流,社会整体道德水准普遍性下降。在西方所宣扬的价值观面前,许多人失去对于所面临世界的理性判断,表现为人心浮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精神空虚。在这种背景下,诗歌也被一大群人推崇为“精神疗伤”的一剂良药,或者重构文明或寻求更高层的精神需求的一种载体。从实践看,虽然诗歌在艰难中行走,但是也跌跌撞撞地向黎明的方向走去。走的人相信,诗歌的远处是光明的。选择诗歌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因为每个人在这个世上都是过客,过客总是会在爬山涉水中受伤,而伤者是需要疗伤的。而诗歌的确能满足一大部分人的精神饥渴,也能让人精神上“过把瘾”。
为水而生:自古以来,文体是越来越分得精细,从最初的两类韵文类和非韵文类,发展到诗歌、词、小说等,现在社会发展了,而文体反而倒回去了?其实不然,这是因为一些伪诗、伪诗人混杂到诗歌队伍中,导致了模糊了人们的判断标准,弄坏了人们的审美胃口。

蓝光:诗歌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仍在争论,这需要时间证明。一些人走在诗歌的路上,一些人正往这群走的人张望。但我相信,对于诺大文艺形式,诗歌还是小众的。特别是当下时代的多元化造就了只能是一部分人在走,而不是全体人在走。不过,虽然只是一部分人在走,但却能吸引很多人的目光,或成为一道风景线,这种影响力是巨大了。诗歌的发展,极可能影响社会。而在诗歌群体中,必然会一些人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诗人。他们不能成为真正诗人的原因是什么?我也难以下结论,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总觉得他们是脱离现实的、脱离时代的或过于自我的,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或没有更多的人生追求的,只是一个囿于自己世界的,只写自己懂而别人不懂的诗的,出世无忧或自寻烦恼的。这样的一些人,不能称为真正的诗人。当然,每个人的定义或不同,这就是争论存在的原因之一。



注:“为水而生”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ianmenshan999
发表于 2013-7-30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坐沙发,品诗歌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水而生:中国新诗是九十年代被读者日益冷落的,在此之前的七十年代末和整个八十年代,是新文化运动新诗发端之后的最具革命意义的发展时期。那一时期不仅造就了大批的优秀诗人,而且还培养出大批诗歌读者。

时光不能倒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诺大文艺形式,诗歌还是小众的。特别是当下时代的多元化造就了只能是一部分人在走,而不是全体人在走。不过,虽然只是一部分人在走,但却能吸引很多人的目光,或成为一道风景线

座右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5 08: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