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37|回复: 8

汪抒再论(陈柳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3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抒再论
——从“仓库”的意象谈起
  
                                                              ○陈柳傅
  
  
  1
  
  一只潜水之鸟,是否从此变成飞翔的鱼
  一个穿着雨衣的朋友,湿漉漉地将我的门敲开
  我有一颗疏懒之心,凡我经手之事
  无不变得越来越旧
  2010、9、24晨
  (《失题》)
  
——读者细心会发现 “凡我经手之事/无不变得越来越旧”这两行诗句,是汪抒的长期用心。这是本文由头。
我将从汪抒诗中多次使用出现一个词:“仓库”说起,并作跳板,指向对汪诗来说更具意义的词:“旧”。
  
汪抒的《轮胎》(2008。详见本文附件:《汪抒的诗》)有“仓库”。另一首《仓库》(2004)——指一座“在我家附近的巷口”的“老房子”。
  《轮胎》中“仓库”作为一个词,是地点标示,更多指向背景,暂无意味层次。《仓库》的“时间”显然在多年之前,少年时代。少年时代对仓库的期盼是“又满足又失望”,特别是一声“原来如此”叹惜。
  仓库("老房子")产生孩子的神秘感——或在提升“仓库”的某项姿态。“仓库”一词会使人联系到生活积累,有参与写作的机制——但是另一码事。偶一为之写仓库,总体破碎,支吾,诗人处在“零敲碎打”写诗状态。
   《通往梦幻的仓库之路》(2005),“仓库”已经上升至新的层面。作为具体的仓库,才演变成写作的财富理念。《通往梦幻的仓库之路》以及《伤心的老板》(2004)含有作者回顾早期朦胧的写诗练习,写诗情景。到《泥沙》这首另具意味了——
  
  《泥沙》/汪抒
  
  我有一个波光粼粼的仓库
  它在一个秘密的处所
  从来未用
  没有任何人知道它是空的
  我在青春年少时打开过
  但时光很快悄悄地疙瘩成一把锈锁
  并毫不留情地将我瘦小的身躯
  扳转过来
  从背后狠狠推走
  它是我一笔无望的财富,也可能是
  一份纠缠的负担
  我多少次路过波光粼粼的河边
  流逝的不会重现,它更不会在虚妄里涌出
  那泥沙长驱直入,汹涌地漏过我张开
  的五指
  2006、10、29夜

  少年的仓库随着时间的推进变“旧”,而对旧的怀念与思索,表面上也随之而“旧”。他的几首诗将仓库写成“旧仓库”。
为“旧仓库”写诗——我以为这不是写具体的仓库,或是放到仓库里的东西。旧是“仓库”的质变,使仓库的实体淡化才具象征。我注意汪抒不是到此为止。他对汪抒仓库来个“旧”的界定与“我有”的特定——显然他是将仓库公共性排除,将在“仓库“与他的一个写诗的“本子”(也就是规划),建立某种具有“一已”色彩的关系。
他在为另一种诗而命名。一个人的写诗有无进益与上升空间,可能在于能不能,从囿于具体,也就是从具体中解脱出来。诗肯定大于“就事论事”能力,同时跨出现实的逻辑等。汪抒将“仓库”冠个“旧”字,认为旧比“仓库”大,或者说旧是“罩”,是氛围。实际上他已从围于“仓库”写,转到围于“旧”上来……
  
  2
  
  或者换一个角度。从文学创作的积蓄“机械性”来说,我们称"仓库"为题材。到我们称"仓库"为意象时候,我们会为前者的“零敲碎打”,顿感可卑,简陋。"仓库"为意象,才出现了一个“诗核”的视角”。写诗方案从“仓库”一跃入"旧",写诗才有脉搏。
  《烟尘》中“旧地图”的不那么“具体”而获“烟尘”感。《旧车站》的“脉搏”与诗人的“脉搏”一致的,才读到的比《旧车站》本身更多的东西。
  
  《烟尘》
  
  我是一个老旧地图爱好者
  收藏日丰,还在不断搜集
  我不能停下来,不能让我的欲望和野心变薄
  不能让自己像一只陀螺
  只在原地狭隘地旋转
  
  我常常趴在那些发黄,甚至霉变的破纸上
  激动的怀旧的手指
  在一个个存在或已不存在的地名上缓缓移动
  我风尘仆仆、灰头土脸
  不倦地从那些历史的疆域里穿过
  
  葱岭、鞑靼,一片蝴蝶翩翩飞舞
  时光的质地多么脆弱,我的内心楔进深深的悲凉
  2008、10、15
  
  
  《旧车站》
  
  一股、两股、三股……
  那么多股铁轨,我甚至听到了
  它们还在不停地“滋滋”生锈
  
  那长长的一节一节木制的车厢、铁皮的车厢
  以及攒聚着坚硬之力的火车头
  早已不见,仿佛有一个遥远的
  神秘的“时间”
  将它们一吸而空
  
  污黑的枕木早已失去方整
  那些挤压紧密的碎石子却未能按住
  丝丝的青草
  
  那么多股被废弃的铁轨,袒露天空下
  仿佛大地瘦弱的肋骨
  2008、10、20
  
  我们想起柏桦的非常优秀的《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这是事实。
  诗人是预言者,是一面。另一面,诗人也因特别怀旧,才写诗。“旧日子”是诗人共有的题材,时代变化了,各代诗人必然“自己有自己的”“旧日子”。
  写的人多,也写多了,“旧日子”,司空见惯。共有的题材出好诗反而难。
  汪抒写诗之法,仿佛时时刻刻用“相机”。但所不同的是,他的“相机”经常摄取出旧的画面,他不是细嚼慢咽,而是快速浏览,而精准定格。
  下面诸旧均出现于汪诗中,来自汪氏旧仓库:旧衣裳,旧中山装,旧的算盘,陈旧的摇椅,旧瓦,旧砖,陈旧的烟囱,旧式的刮胡刀,旧书,旧地图,旧报纸……乃至旧的教学楼,旧公路”,旧四川,旧址,旧信,旧照片……乃至“旧事,旧日,旧日情人……
  “旧日已冷,心肠却一直热到现在“(《坦然》)
  “呵,窗外下雨了,那雨真旧”(《深度》
  诗人是潜伏者,潜伏在所有认为有意义的“旧”当中。
  旧,就是诗人永远的旧疾!
  
但汪抒的努力,即对“旧”更多的不是沉溺其旧,他使旧的泛出新鲜,露珠般的新鲜,创造出的“旧”,不仅只是动荡不安感,他怀旧,欣赏式,全景式,立体的,后来越陷越深,越来越空荡荡。
  
  《那思想的香味经久不消》/ 汪抒
  
  我所传达的都是
  一个肉体最细致的经验和哀痛
  
  我是一个强烈的个体!
  是那个群体的边缘人甚至局外人
  但还是被他们掩没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也传达出
  与我一样的经验和哀痛
  
  我的声音——其实我一直闭口无语!
  
  我留下的东西不多
  几根落发,陈旧的外套,瞬间即逝的面孔
  那思想的香味经久不消
  2007、10、14深夜
  
  
  《我能否把这个旧车站移到我更喜欢的地方去》
  
  一个人正刷洗自己的车子,他的妻子
  又提来一桶水(他们应该就是附近居民)
  好空旷呵,阳光耀眼
  再无其他人迹
  
  仍然有运煤的火车隆隆通过
  把煤炭从淮南运向裕溪口,然后装到船舱之中
  此刻的长江上,春天正明亮得一览无余
  
  一个被阳光逼住的旧日小站
  曾经多少旅客匆匆的脚影,都在时间中瓦解
  
  废弃的水塔
  红砖红得仿佛在光谱中滤去任何其它颜色
  它身下那一排低矮的平房(应该是昔日的职工宿舍)
  墙上的字迹依稀可辨:
  “……违者罚款
  车站公安宣“
  每个笔划明显是白色石灰刷写,粗糙、丑陋。
  
  我能否把这个旧车站移到我更喜欢的地方去?!
  2013、2、24
    
  3
  
  ,汪抒以“仓库”跃升到“旧”,才放进诗的历史之。旧,或者说写作的传承之途,继承法,是创作的源动力。旧才有比较,借鉴——你在比较,借鉴,读者也在比较,借鉴。
  于坚与《新民周刊》访谈有一段,我想就是这个意味:文学和行为艺术不同,行为艺术可以横空出世,完全可以断绝和历史的关系,你在空间上可以用最新的材料、最怪异的想象,马上可以获得成功,但是文学的束缚就在于,你后面有一个书架在那里。读者不是开天辟地从你开始看书的,读者是从那些经典文学开始阅读的,你逃不脱这个书架对你的审判,有成千上万本经典书籍放在那儿,他们会去看,会去比较。读者看作品基于经验,他们根据经验判断一部作品的好坏。
  汪抒的《改变》也有这样的含意——
  
  《改变》
  
  我在读一本旧书
  我翻动一页
  窗子就改变了一下
  因为这页书牵扯着窗外
  射进来的光线
  沉默了很长时间
  我又轻轻地翻动了一页
  窗子又改变了一下
  光线一直从我的右上方
  追随着书页
  我一直没有抬头
  只是久久才翻动一页书
  在清白的光线中
  窗子已被虚化
  并且不断改变
  2005、2、24
  
  《改变》点“旧书”。写读书的非常特别的感觉。如果是一册“新书”如何?肯定趣味大失。
  “旧”对一个人深刻影响,汪抒用一册“旧书”来“最大化”的表达。这首有形象性,也有思想性——是避免明显的或抽象的思想性,获得诗而不是非诗的。
  汪诗有许多思绪的记录。诗人也是常人,浑浑噩噩生活的常人,并不在意,更谈不上收集自已身体发出来的信息以及自已对周遭世界细节上一一原本在心宁静的时候才有灵敏性的反应。汪抒显然很在意于此。
  他的思绪,还在于经常的白或浅白色,后来是银白色(后面将提及)——非颂歌,非讽刺诗,非讨伐,又往往另出意味,如《下午四点钟》。写出灰色的天安门广场广场。一个平民的,发生了许多事件的广场。这是有“颠覆”的意味,但不出格,妥贴。而事实上汪抒常用“颠覆”的写法,并彻底用于“仓库”及其“旧”上。
  
  《瓦解的力量》
  
  如此铁锈,
  就像一大片触目的红漆。
  被几声鸟鸣所照耀。
  
  它有一种瓦解的力量,对于人心。
  
  嫩蓝的春天欲滴。
  旧仓库,也许是一个旧车间前,锈蚀的铁轨——
  车头已无,四节静静的车厢,仿佛亲密的、
  孤独的兄弟。
  锈蚀从车厢铁质的外侧深处浮现出来,
  如一块抹不去的浓雾。
  
  而树木是美好的轻烟。
  而一个人的一生,比他身外之物更不值一提。
  世无巨细,皆坚实又缥缈。
  2013、3、15
  
  颠覆
  
  全部都是陌生的东西
  仿佛波涛,冷静地呈现
  
  烂熟于心很久之后,还是无法命名
  多少年盘踞的看法
  彻底颠覆
  
  一日千里呵,我是说我未离开它们一步
  如论陈旧,我对自己有了
  
  越来越浓的怀疑
  2008、5、1晨
  
汪抒确能做到“无一事一物不能入文”。重要的是他“用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描绘这一切”(里尔克)。所以他在下首诗中出现的“ 地点不明……记忆不存……。”这两行可以理解为对“仓库”及其“旧”的抛弃,不如理解为对旧的新的层次上的把握与守住,而“旧”获得更辽阔的背景。
此恰与里尔克《诗是经验》:“没有名称”的境界是一致的——“只有当回忆化为我们身上的鲜血、视线和神态,没有名称,和我们自身融为一体,难以区分,只有这时,即在一个不可多得的时刻,诗的第一个词才在回忆中站立起来,从回忆中迸发出来”
只有“仓库”(题材)“化为“鲜血、视线和神态”(意象),新的表达在汪抒的诗中出现了——
  
  《这才是我胸中永久回荡的问题》/汪抒
  
  那年春天——
  (那年春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什么也没看到。
  (那年春天我还远远没有出生。)
  
  究竟哪一年春天?
  (时间我可以随心假设。)
  是谁?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面目?
  他所穿过的道路,和经历的场景
  都已经毁坏,或者湮灭。
  正因为无所依据,我才可以任意复原。
  
  那一年春天。
  火车站的阳光多么轻细,杨花似雪。
  (是呵,
  从青春到衰年只是一瞬。
  从衰年到少年也只是一瞬。)
  (岁月如门,静者自可自由出入。)
  
  地点不明,才有无穷的回味余地。
  记忆不存,一切才可以让我充分敷演。
  (而我是谁,
  这才是我胸中永久回荡的问题。)
  2013、1、29
  
在这首诗中,汪抒好像失去了对回忆的温暖感,使我想起维特根斯坦一个“观察自己的方式”——“冷冰冰地评价某物永远是公正的。”
(允许下面一段引文略长一点):
  
  最近,我和阿维德在一家电影院看了一部旧影片,我对他说:—部现代影片对一部旧影片的关系,就好象一辆当代汽车对一辆二十五年前制造的汽车的关系一样,旧影片给人的印象荒诞愚笨。…………
  我也许正确地说过,早期的文化将变成一堆瓦砾,最后变成一堆灰土。但精神将萦绕着灰土。
  ………
  恩格尔曼告诉我,他在家里的一个装满手稿的抽屉中翻弄时,豁然省悟到手稿对于他人是有用的(他说,当他阅读已去世的亲友的信件时也有同感。)然而,一旦他想象出版一本文集时,这项工作顿失魅力和价值,无法付诸实行。我说,这与下述情况一样:没有什么比一个自以为从事简单日常活动而不引人注目的人更值得注意。我们想象在一个剧场里,幕布拉开后,一个男人独自站在一个房间里,他来回踱步,点燃香烟后又坐下了。我们突然从局外以通常不能观察自己的方式观察一个人,好象在亲眼阅看自传的一章。——这当然是离奇的,精彩的。我们应该观察比剧作家设计的剧情和道白更为动人的场面:生活本身。然而,大家每天见着它,但没有留下点滴印象。这是真实的,可是人们不从那种观点看待生活。——恩格尔曼望着他的手稿,发觉它们巧夺天工(虽然他不愿意单独发表任何一篇),他认为他的生命是上帝创造的艺术品,和一切生命,一切事物一样值得探索。不过,只有艺术家才能描绘艺术品一般的单个事物。确实,事先对手稿没有热情的人单独地。特别是兴趣索然地对待手稿时,它们将失掉价值。艺术品迫使我们——可以说——从正确的角度看待它。离开了艺术,这个物与其他事物一样只是自然的断片。或许我们会热情地抬举它,但这不授予任何其他人权利使我们与它相对立。
  (我不停地思索着一幅乏味的风景照片。这是一个对风景饶有兴致的人经历某事时亲自拍摄的;不过其他的人将非常公正地,冷冰冰地对它进行评价。冷冰冰地评价某物永远是公正的。)
  (《维特根斯坦笔记》(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著。黄正东唐少杰译)
  
汪抒确实在“地点不明”“记忆不存”中出现的深切表达,我以为就是回忆从温暖的评价过度到冰冷的评价,并做着这种哲学的思考。
他进入“冷冰冰地评价某物永远是公正的”序列中,以《车过西山驿》为例——
  
《车过西山驿》

已经忘记他许多年了,这才
猛然记起。

自从修建了高速公路和高铁线路
这条原先的省级公路
便不再那么重要。

早春的田畴面貌全都相似,一扫而过的树干
全都相似。
这普通的市集,还是没有多大变化。
时光急骤,但有些东西却强硬地巩固了自身。

当年他和同事赌博,输钱若干
妻子争吵,——哦,我真的记不清他自杀时年轻的岁数了。
2013、2、26  
  
他将这个自杀的人放在更大的背景(“公正”的背景)之中说出來,其意味在于使人感到生活辽阔。"高速公路和高铁线路?",显然是死者死后发生的,与之无关的,但这样的一幅时光飞逝,世界变迂,更突显一个人命运的渺小。最后才点出死者在发生的渺小的事中自杀。《车过西山驿》成为对一位旧人反思的主调。
  
  4
  
  杨黎说:“诗和语言是一种东西,一块玻璃的两个面:当其面向人时,它是语言;当其面向“仙”时,它是诗。”(转引贺念《诗与维特根斯坦的对话——对《逻辑哲学论》的一种解读》)
  汪抒沉浸于“一个意象”,虽然还未必需要“改弦易辙”,但他至少为之让诗呈现出自己的颜色——在语言上。
  有的人,诗是铜之古拙;有的人,诗是铁之俗世;有的人,诗是金之精贵。如果延续上述说法,我以为汪抒的诗是白银,是他向往美学,理念与“效果图”。汪抒的诗趋势是他的素质决定。他“充满谦和之气”,但暗中坚定一一
  
  《各自》
  
  我心不在焉
  无论什么事,
  我都不能投入
  
  我看到不同人的背部
  如果我回头
  将看到不同的面孔
  我不是领袖,
  
  从未想过
  要把这不同的人
  ?招拢到一起
  2008、12、4夜?
  
  《态度》
  
  我知道
  他们是强大的
  他们无处不在
  但我完全回避开了他们
  我只低首专注于面前细微的事物
  ——那些细微得不能再细微的事物身上?
  都闪耀着宇宙的灵魂
  2008、12、3凌晨零时许
  
  《银饰》
         
  
  说真的,那些宏伟的寺庙
  都被我轻视。
  
  云与松,我也没看在眼里。
  
  山下弯曲的小街,多少游客和信徒呵
  五光十色。
  只有一个冷清的铺面
  日影进出的铺面,
  我在它的门前,反而找到了温暖的默契。
  
  有一些手工艺品(不少都有异族的风格)
  其实我并不能
  一一把它们辨识。
  但说不出的由衷的喜欢。
  
  一个人之外
  肯定还有另一个人
  也在努力地走遍天下。
  2013、3、29
  
  《银饰》汪抒透露出来的“诗和语言是一种东西”的氛围。
  是的,他拥有一个“仓库”。但这个“仓库”跟他《银饰》无疑同属于"一个清冷的铺面",如同月光色的拥有者。
  与黄金相比,银是美丽的白色金属,永远闪耀着月亮般的光辉。汪抒直接写银并不多。《银饰》像忽然间露出“真容”。
《银饰》有多个内涵:
一是他与其说轻视“宏伟的寺庙”,不与说轻视“热闹”——那里贴金的。“云与松”则因相对于“手艺”(他喜欢“手艺”)——也被他忽视了;
二是“冷清的铺面”仿佛由月亮般的光辉的银饰带来,既写了银饰店,也写银饰本人以及自己的感受——从冷清那里所获的“温暖的默契”也许正他诗歌的境界;
三是末节的“含混”正是喜爱银的人的共有写照。银饰的手工艺人与银饰的拥有者从来是相互理解,相得益彰的关系。
  这里重点是银饰制造者与拥有者的共有心态。
  "闪耀着宇宙的灵魂?"
  "一个清冷的铺面"这是他的诗呈现的冷色,月光色即银白。
  从这首诗还透露出一个信息:汪抒写诗与读者读汪诗,也存在这种相互理解。汪抒诗的受众面,看来多数他看中的诗,或读者看中的诗,也处于相互理解,相得益彰的关系(这也许也是《抵达》的氛围)。
  他的诗氛围终归于从“五光十色”之中得“一个冷清的铺面”。这是汪抒写诗大法。
  创作与思考并进这一点上,汪抒接近马拉美。创作上的恒产伴随一贯的思考,他在“旧”中获得平静,包括内心的平静。
  
  5

汪抒是有充沛的创作热能的“创作型”诗人。他对诗艺的思考一直没有中断,却不正式着手理论,其明智在于用数量不算少的“问题诗”“涉及”他的至今不着手的理论。他别出心裁,无为(理论)而治——被他看似“束之高阁”的理论,是“高悬“的镜子,供他境界。他将“闪闪发光”的思考成果融解入诗作。他的理论,用作品呈现。
  《作为一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汪式"自谓诗"的重要表达。这里的"一波三折",皮料一一皮包一一材质,其实饱含一种思考:最终不失自我。
  这是人生有收获的"景象",未段两节的担心就是成熟(成功)时"警察"(警惕)。更深的人生之乐正在交界处。排脱人生的恐惧,防止内心的分裂——也是汪抒对他人写诗的意义
  
  《作为一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
  
  作为一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
  我当然记忆最深的就是七十年代。
  我知道七十年代是乏味的
  但它却常常无限温暖地浮上我都心头。
  我觉得我手上有一块品质优良的皮料。
  很早以前,不知道将它做成什么。
  半生过去,我的设想渐渐清晰、成形,
  我要将它做成一只皮包。
  
  这个愿望可能即将实现。
  技艺在细节的磨练中成熟。
  这只皮包像一片影子一样初显轮廓。
  但我总是担心它会在瞬间停止成长,迅速消失,
  退回它原始的材质。
  2013、1、19深夜
  
  《妄想》
  
  我用眼睛
  手掌
  和躯体
  接触的城
  不断变旧、衰颓
  我陷入悲哀和骚动之中
  
  我拆除、重建
  
  我用眼睛
  手掌
  和躯体接触的城
  再次变旧、衰颓
  我陷入重复的悲哀和骚动之中
  
  我不知道哪一次
  才能让我停下我的手
  清除附之于上的妄想
  终止不断交替的悲哀和骚动
  
  《妄想》是汪抒诗美学的深刻反应。一,三两节的相同,在于为了“再次变旧”。这才是诗人“颠覆”的目标与目的——“我不知道哪一次/才能让我停下我的手/清除附之于上的妄想/终止不断交替的悲哀和骚动”。
也许创作就是这样的一个个人的过程。旧是依凭。我们并不是要将作品写得多旧,而是让旧显示我们的由來与根基。

享有寂寞的人,并不痛苦。诗人的努力于一个意象,生活质地为之升华,他倒陷入困境。许多诗人是这样的状况。诗坛寂寞要多于热闹。一些过分的热闹,过分部分往往属于主要制造者自己的需要。
  芦山地震后,不少诗人写诗,不少诗人未写诗。当时有诗友寄纸条问我“写不写?”。后来又问用“我”或“我们”写,问得相当怪。才知道有个争论,我没有细读。芦山地震前后,汪抒写了一些母亲的诗,是自己的母亲,不是芦山母亲。但并不会对不起芦山的母亲!汪抒的诗,做到话说到必须保持沉默处,不再喋喋不休。维特根斯坦说的“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应是写作上良心之语。
  本文即将结束,对用“我”或“我们”写诗——我认为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思考深入有益大家!我想说:诗人永远单数!
我在《汪抒论》中说过:称得上诗人的诗人必“狭窄”持有几个心爱的意象,贯穿某一创作期,有的甚至贯通一生。心爱的意象于别人只是一个词汇,对他则是整个世界。
汪抒以执著与耐力持久地拥有"仓库"的这个意象(他拥有的意象之一),用一首首诗来构建(同时思考),意象的丰盈过程,也是这个"仓库"拥有者的成长史。
持有意象即承受诗歌的“某种程度的纯粹的风险,臣服于艺术品、受它的奴役”(里尔克:《永不枯竭的话题》,史行果译),以达到“一个人与其在一生中写浩瀚的著作,还不如在一生中呈现一个意象。”(庞德语。王长俊《诗歌意象学》)这个境界。汪抒有这个境界。
  
                     2013年1-4月断断续续写于天津杨村
                         2013年4月14-15日写于天津至福州45次列车上
                       2013年5月23日定稿于福州康山。
  

说明:
本篇绝大部分文字(初稿)用“天天记事”软件,“搜狗输入法”写于手机。
用手机写作无需台灯,桌面,笔……更主要手机写作,有随时随地的舒服及“现场感”。这四个月,我常往返于京津之间,一次从杨村去京(6452次),黄村站下车,在车站前广场阳光下写了近一小时,才下去坐地铁。这四个月,在手机上我写了一百多首诗稿及其他(为保险,包括万一丢失手机,我向自己邮箱发备份。
现在我外出,笔记本电脑已经不带了,带手机及一块只有笔记本电脑六分之一体积与重量的移动电源……
发表于 2013-5-23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我正需要阅读诗论,谢谢汪抒提供!并感谢陈柳傅!先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9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诗评虽是代贴,却是对大厅诗歌作者的认真评论,所以放在大厅也无不可。
评论对汪抒诗歌的关键意象的深入解读,对理解汪抒诗歌很有帮助。其立足文本的质实态度,有别于夸夸其谈者。挂上去,大家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0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评不容易写,特别是要做到公正客观。读一个人不是读他(她)的名气与地位,而是读他的阅历与内涵。发现文字中的美,用不夸张的手法呈现出来与读者分享。陈老师做到了。这一组的诗歌也精彩。诗歌与评值得反复品味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1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固顶的理由似乎说不过去。大厅的作者这说法还是满空的,这些诗难道贴在大厅过吗?
这个贴子若是那姓陈的贴的,还差不多能说得过去,可以在大厅放放大家参考一下。可惜不是,那么如已删除了的半遮面言,这个只算转贴,大厅一向是原创区,不是转贴区。
所以不好意思,这个意思我先取消固顶,然后转到评论区了,想看的那边请。

[ 本帖最后由 风筝没有风 于 2013-5-31 17: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1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作者想觉得自己的诗需要评论,可以鼓励别人把你发在大厅里的诗歌拿来评论,哪怕你自评也成,我们热切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1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规矩也无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8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评很不错,发在哪里都可以,问候老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0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评论是很费心神的,想必理论版的冷它也耐得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24 00: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