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891|回复: 19

他们读呆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2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穗穗读诗

文/紫穗穗

前言:

一个早上,近一个半时辰的光阴,我都在呆瓜的诗歌里沉浸。我在呆瓜,发在诗歌大厅的《2011,我的一些自言自语》两个长贴里反复地阅读,来回地选择,先粘贴了20首诗歌,在我的电脑上留存。然后我又反复的阅读,来回比较。说心里话,阅读呆瓜的诗歌,我会觉得气定神闲,会不由自主地不舍。所以选读他的诗歌来作为解读文本,第一件头疼的事情,也就是取舍的焦灼和两难。

我曾说过,呆瓜是一个诗意澎湃,可以随口随心,随题随时地写诗之人。他可以说是一个天才诗人,对于语言和意象的敏感度,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他仿佛精力过剩的大孩子,把诗歌当成自己日常最心爱的玩具,所以,他在诗歌报论坛,有着无数的小马甲。他自己或许都记不清楚到底有几件可人的小衣裳了。

其实在没有解读他诗歌之前,我已经知道,这次的解读某种意义上,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搜索他全部的诗作和一些文字,选择性地阅读,只想自己能内心更坦荡或问心无愧吧。因为我尊重每一首诗歌背后,隐匿的作者本人。我相信诗歌,是作者最贴己的衣裳,是他灵魂的窗口,他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点点滴滴的思考和困惑,都会在诗歌里,有意或无意间裸露或展现。由此,我才谨慎、认真地对待自己落笔的浅陋文字,甚至对自己近似苛刻、苛责地进行资料收集和文本的思索。如同风雨如磐《谵语》中的题记:我们无法也不该苛责他人,我们只能苛责自己。

在未来的诗歌点评道路上,我依然会如此地要求自己:认真地读诗,谨慎地批判,踏实地写作。

经过近一个半小时不间断的反复阅读和比较,最后我又在呆瓜的20首诗歌里,选定了其中的6首,以“一斑而窥全豹”的方式,贴近作者丰富且平静的诗意疆土,用仰视和俯视的两重视角,跟读和解析其诗歌领地里,最精彩的片段和瞬间领悟。

穗穗解读之前的絮语:

我并不排斥才气写作,我甚至羡慕那些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因为有时他们用三分的气力和心血,我却要付出七分的气力和心血,才能勉强和他们保持同等的奔跑速度。所以我曾经开玩笑地说:呆瓜同志,请在肆意挥霍诗情画意之时,借我一点灵感,或匀点才气给我吧。

在很多诗人的眼里,诗,诗句,都是墨守成规的叙述和抒情,他们不知道词语本原的秘密,他们害怕打破自己原本俗常和约定俗成的表达和意象本质。因此有着“言之有理的错误”论调和习惯思维。其实诗歌语言,是不断进化和演变,并且在进化和演变的过程中,放浪不羁地探索和尝试,以便发现词语、句式重新组合时,未必发现的密码和秩序。中国古诗中,有一个诗歌技法“通感”,尽管通感说法和定义的由来,出于西方之口,是指向感觉的挪移转化,从心理学借来的概念。但是在中国的古诗里,却处处闪现这种技法的灵光,并不停地翻新。在《红楼梦》一书里,大观园的一幅楹联,是贾宝玉题写的诗句,挂在林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门前。楹联是这样写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尤凉。这是大观园刚刚落成时,贾宝玉陪同父亲贾政,一群人去游园时提写的。这幅楹联的下句“幽窗棋罢指尤凉”,其中的指尤凉。就是绝妙的通感手法。

中国的新诗发展和变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西方的新诗发展史,却有千年的积淀,几百年的不间断的演变、夯实和扬弃。

之所以在解读呆瓜诗作之前,强调“才气写作”和中国传统技法的花絮,是因为我记得呆瓜在我编选的《外国诗人诗选》中说,他几乎不读翻译过来的外国诗歌,他更青睐于本民族字词的渊源和意境之说深厚内涵。我曾经毫不留情地批判他,那些翻译过来的诗歌,虽然因为翻译者的水平和能力问题,丢失了原作的一些韵律和原本的句式、语调、结构和气息。但依然有部分精华和精髓,呈现给我们的眼睛和心灵。既然现实世界,是一个极度开放、张扬的世界文化格局,我们就不能因为自身语言的隔膜,而闭关自守,盲人摸象。东西方文明,是世界文化遗产里,两座并置的文学和艺术高山。它们之间,不是用“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取缔东风”,来互相压制和唾弃的。而是该彼此学习、借鉴、映照、扬弃,最终融会贯通的人类精神家园。

而才气写作,就如同砍伐自己自性地球里的原始森林和能源,总有一天,他会把自己储备的内在能量,消耗溢尽。一个诗人,对语言天性敏锐和舒适表述,这是他不可多得、独一无二、别人无法抢劫的诗性财富,他要懂得不断地储备和充实自己,节制、警醒地写作。并且不执著于某一种类型、风格和语言表达,知道自己未来写作的途径、目标和最终的疆土。他才能珍惜自己的才华,才会真正的成就自己。我一生都非常尊敬台湾的老诗人洛夫,我尊重他的缘由之一,就是不断否定自己的勇气,和多年来“知行合一”的探索、为人和留下的丰富文本诗稿。未来,我会以他为镜,时时地提醒自己:写诗的时候,把自己当回事,写完之后,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


春节

一天催着一天,我不忍心
再回来。我爱着的很多人
都渐渐走失,或者正安抚容颜

挤来挤去的路上,每个人
都知道铁盒子会移向哪里
更知道,这个日子会滑向何处
喝酒,相聚,夜晚很深
星星一颗一颗
从小巷子里跌落下来

烟火会熄灭,桃花羞答答地
开满半边天。我又理所当然地
醒过来,听着夜半雨声


穗穗解读:呆瓜说:“天上有块美丽的云,你就站在上面,那想象多美好。那块云过去一百年了,你还说你站在上面,那要有多么虚假。”他用诗化的语言,告诉我们,留恋陈腐的表达和僵死的语言,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啊。

尽管呆瓜曾说,他不读外国诗歌,其实他还是潜意识地受到了中国许多诗歌前辈,其语言、叙述方式和结构的熏陶和影响,因此这些诗人,都在自我阅读,修养积淀中,拿来并融合了众多的西方技法和各种理论构架。所以说呆瓜的诗歌语言,并没有古典气息化不开的生涩感和迂腐之气。他在语言的水域和天空,自由穿梭,来回翱翔。像他层出不穷的马甲一般,有无数的化身,如同大闹天空的孙猴子,有着七十二变的上天入地的绝技,自由、自觉地变换着身形,抵达诗意的十方空间和多维表述。

在这首《春节》的小诗里,作者选择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这也是他惯常的叙述和叙事手法。诗题《春节》,总会带给我们无限温馨的联想和故土的归宿感。这是中国最传统的佳节,也是一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最长假期。作者没有过多地描绘,春节的喜庆气氛,而是用一个归途的游子,途中的琐碎画面和遐想,带我们进入诗意的梦幻之旅。

人都说近乡情怯,而时光总是无情之物,它不停地提醒我们:青春正在老去,亲朋正在消逝,佳节又在临近。所以作者一上来就提到了时间的流逝感:“一天催着一天,我不忍心/再回来。我爱着的很多人/都渐渐走失,或者正安抚容颜”。我们在呆瓜舒缓、舒适、舒服的语调,察觉一丝淡淡的感伤。这些文字,是让人能第一时间产生共鸣的旅途小调。

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异乡,所有的故乡,都渺无人迹。在游子归途中,我们大多数人,会选择铁路,来回归故土。每到春运时分,所有的铁路线,都是人满为患。呆瓜轻描淡写地着墨,并没有过多地渲染,这条归乡的旅途中人头攒动的窒息感。人的一生,就是客居人世的一场旅程,谁都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一站,主动或被动地下车。但是所有的人,都明白,这趟人生的列车,它会驶向何方。春节的诸多画面里,无非亲朋好友的团聚,吃饭、喝酒、聊天,交流各自的感慨和未来的希望,然后再次整理好行装,各奔东西。我喜欢呆瓜诗歌里,恬淡、安静的气息和内质。所谓四两拨千斤。“夜晚很深/星星一颗一颗/从小巷子里跌落下来”,在第二节的结尾,作者用一副清雅的晨曦图,衬托彻夜狂欢后,城市的静谧。这里再次暗含着,作者开篇提到的时间流逝感。

烟火当然会熄灭,至于桃花,或许是在未来的旅途上,正在酝酿着我们重新出发后的灼灼春色,所以他用一个“羞答答地开满半边天”,强调并传递,春天到来的必然性。由此,我们读到了作者,未曾说出的恍惚感。他在一场烟火寂灭之后,独自醒来,听见了夜半淋漓的雨声。在呆瓜的诗句里,我不止一次地感受到“诗的审美移情”功能,由此我更能理解,呆瓜有时近似游戏的写作和涂抹。康德曾经说过,游戏是:“审美快感的根源”。席勒更是认为,审美就是游戏,艺术起源于游戏。它们都是“过剩精力”宣泄的产物。什么是“审美移情”呢?简单地概括就是:物我合一,生命与生命的合一。我想说,呆瓜是一个情性中人,他把自己的生命和情绪,都融入了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砖一瓦,他将人和人,人和动物在审美中融为一体。而他的语言,放松,句式的转换,也自如妥切,其中的纠葛和绳索很少。于是我们在阅读的体验中,能够很好地进入,不会抗拒他语言呈现的诸多画面和瞬间领悟。

呆瓜还说:我坐下来慢慢读这些诗,是享受的。现在,我也要说:我一个上午的时间,都拿来阅读和比较他的诗歌,我觉得即便是选择、取舍的过程,也同样是享受的,这也是我自己的享受。我说着、念着、痴着。你们喜欢,当然好,你们若不喜欢,就请记住,这是我自己的享受和一个人的欢喜。


清明

你不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我一年只能见你一次

不再想象柳絮
是大面积飘移的纸钱
就不再假装着要去断魂

我只去陪一个风中
飘着银发的女人,从一个土堆
跪向另一个有着血缘的土堆

她弯腰的曲度
一年比一年深,深到快要进入
那里面


穗穗解读:如果说,诗并非不能翻译之物的话,那么赏析和批判诗歌的可能性问题,就迎刃而解。尽管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难免会带上自己的偏见和嗜好,但解读过程,本就是一次读者或诗评家,再加工的审美过程和发散性的再创作。每一个人的解读文本,只是提供了一条阅读诗歌,和解析诗歌的线索和路径。

我觉得一个好的诗人,需要有“拒绝成熟”的勇气。任何的先锋或主义,其诗歌文本,若没有想象力,都是极为失败的诗作,或者根本就不是诗。没有想象力的诗人,不是诗人。没有想象力,诗人就没有信马由缰的诗意疆土。而诗,并非凭空造出来的空中楼阁,它一定是和作者的生活、思考、阅历、修养和经验的积累,发生关联的。也就是诗,是生活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除此,别无他途。

我之所以,如此喜欢和阅读呆瓜的诗作,最大的缘由,就是它们都是活物,是能呼吸、可触摸的一个个生命体。不是博物馆里陈列的出土干尸、木乃伊等,也不是高高在上神坛之上的贡品和图腾。

在这首《清明》的小诗里,呆瓜继续用轻盈的笔墨,给我们讲述清明,并非仅仅是一个概念化的虚词,它仿佛就是一个阔别时日的老友,所以一年的光阴里,我们总要和“他”约会,遇见一回。这样的开篇,用拟人的手法,给我们打开了阅读的通道。

呆瓜的睿智,还在于他不动声色的冷抒情和冷叙述,这在诗篇的后三段,集中地体现了“举重若轻”和删繁就简的语言能力。清明,是我们悼念亲人、祭祖和上坟的特定假期。柳絮纷飞的日子里,杏花飘漫的丝雨里,踏青的游人和上坟的纸钱,引领着我们泪水宣泄的一幕幕场景。作者不说柳絮,不说纸钱,也不说断魂的脚步和肝肠。他用反衬的手法,写出自己独特的清明悲情。在《清明》诗篇的第三、第四节,呆瓜是这样描述的:“我只去陪一个风中/飘着银发的女人,从一个土堆/跪向另一个有着血缘的土堆//她弯腰的曲度/一年比一年深,深到快要进入/那里面”。一首诗歌,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语言的背后,始终站立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情感的草地、山峰、河道和汪洋。这样的诗歌,才具备可读性、可信性和可感性。而一首诗歌,细微之处的华彩或光芒的勾描和涂染,才能动人心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我无须一字一句地扣读呆瓜《清明》诗作里隐含的意义和能指,这些干净、透明的词和句子,至诚的袒露和呼吸,是作者血气的凝聚和情感的纽扣,何等的动人和鲜活。诗是生命本真的脉动,呆瓜的脉动,我在反复的阅读和沉浸中,触摸到了,感受到了。那么你们呢?!

掌心的草

不能伤害一颗草的。母亲
这样说过。我蹲下身子给花浇水
扯下幼小的草时,才记起来

这让人悲伤。整个四月里
母亲都在忙碌,拆洗了被子
擦净了窗户,地面磨亮了她的影子

母亲没在身边,她已经
回乡下好久了


穗穗解读:一首小诗,倒影一个灵魂。或清澈、或豁达、或明亮、或忧伤……在呆瓜的诗歌里,我不仅看到了传统诗的本质,抒情性,也看到了现代诗的本质“诗想”。对于诗性意义上的挖掘和构想,呆瓜总能在漫不经心的语言和句子里,用他直觉的第三只眼睛和思想的敏感,找到一首诗歌的内在能指和诗境的清澈“诗想”。

《掌心的草》,就像作者细腻、多情的小心思,心底保留着一片童真原色一般,青青的、嫩嫩的、淡淡的,在诗句的流转倾泻中,捧出一泓雨后的虹彩。一首好诗的本原色里,一定要有最基础的三原色。(三原色由三种基本原色构成。原色是指不能透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在美术上把红、黄、蓝定义为色彩三原色。)在呆瓜的诗歌里,我可以这样简单地总结:其语言的蓝,清澈,透明,安静,透着天空、湖水、山色洗练后的淡淡忧伤;其句式的黄,明亮,优雅,轻快,活力四射,充满希望的跃动,富有“起转承合”的弹性和张力;其内容、寓意、诗境上的红,喜悦,激情,尚真,带着诗想的体温、血气,让人掩卷沉思中,能随时实地激发他人联想、共鸣的诗性能量源。红也是一个人内心或隐或现的能量原色,心理原色之一。这三原色的诗歌构架,让他的诗歌,有着踏实的土壤,始终传递出自己本原的血气和活力无限的生活气息。他的诗歌是有根之物。

我把《掌心的草》,捧在自己的手心里,无限地怜爱。是因为,我透过这些质朴、清亮的文字,看到灵魂清澈的倒影。作者是一个跟我一样,有着同样心性的痴人。他对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带着本原的怜悯之心。若没有这样清澈透明的小心思,他就不会写下这样清澈透明的小诗句。我无意拔高呆瓜诗歌中隐匿的未言能旨。作者几乎用忏悔的姿态,写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负疚之情。

他不过是在给花盆浇水的空隙,无心地拔下了盆中长出的幼小杂草,由此联想到母亲平日的教诲:不能伤害一颗草的。只是这个联想,是在作者下意识的动作,完成之后,也就是完成时态之后,进行的追悔。所以作者在诗篇的第二节,才会由浇花、拔草的场景,自如地转向四月母亲忙碌的画面。且看作者是怎样自悟自觉的忏悔:“这让人悲伤。整个四月里/母亲都在忙碌,拆洗了被子/擦净了窗户,地面磨亮了她的影子”。

在生活中,人们越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越会让人忽视它的存在。而真正的艺术作品,是要找回人们的这种遗忘,让日常生活中隐匿的诗性凸显出来。我说呆瓜天生就是诗人,本原的性灵诗人。他能透过“掌心的草”,看到草木有情,人间有情,亲情无敌,母爱无际。这首小诗,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就像我们手边经济实用的生活必需品,用一种“清澈的悲悯”,撩动我们日益麻木的灵魂和遮蔽诗意的眼睛。

这样的诗歌,本无须我来一层层地剥离其中的意义,但我却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和喜爱之情。因为他总让我在语言的间隙,诗意的联想中,感受并领会“不可言传”的忧伤和淡淡的苦涩。尤如我现在手中、口中、腹中的单枞茶韵。有一种醇厚之后的回甘,在灵魂的舌尖缠绕。



秘密

我不知道,那些草摇来摇去
关节是多么痛。我不知道
那些鸟飞来飞去,是怎样的快乐

我也不知道,十八个人
靠近了又离开,却羞于说话
这多么黑暗,木头也羞于说话


穗穗解读:诗题《秘密》,的确藏有乾坤挪移、含沙射影的秘密所指。本来我不想,一开始就揭示作者,写作这首诗歌的灵感来源。因为这首诗歌,隐喻的力量,超过了许多人,声嘶力竭的谴责和呐喊。

我想,大家对小悦悦的事件,一点还记忆犹新吧。那“十八个人”,曾经有人说,就是人间的十八层地狱。这样的指责,难免有放大,和站住说话不腰疼的嫌疑。我曾经说过,一个人在批判他人的时候,首先要问问自己,当发生这样的事件时,你会如何去做。将心比心之后,你才有资格去批判和指责。

我还是言归正传吧。上一首诗歌解读里,我已经说过,呆瓜是一个善良、敏感、真实、多情的诗人。当听闻这样的事件发生之后,他没有像许多诗人那样,赤裸裸地指责、谩骂和呈现。他选择了隐喻、拟人、对比、烘托等传统的手法,甚至用一组看似毫无关联的画面,独辟蹊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涌动的血性和悲悯。这秘密,并不难解码并彰显。

“草”和“鸟”,都是人心物象的化身。当人性中善良的阳光,被冷漠的乌云遮蔽时,那十八个人,就只能是黑暗的荒漠和人世苦海里挣扎的愚痴的奄奄一息的病人。他们已经忘记了一个人,最起码的良知和同情怜悯之心。这让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心,五脏六腑,尤如针扎般疼痛。这样的人间,的确尤如地狱。

作者是睿智且清醒的。有时疼痛,并不是要扯着大嗓门,喊出来。有时,我们语言的拳头,伸出去的招式和凝练于内的力量,用形象的暗喻、隐忍地谴责,比之那些干巴巴的口号和谩骂,更有暮鼓晨钟的回响和无尽的穿透力。

这首诗歌,依然无须我来一字一句的解读和引导。大家不妨,就用压制不住的愤怒和疼痛,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感应吧。如同作者结尾的隐忍:这多么黑暗,木头也羞于说话!木头当然不会说话,但是这不说话的木头,比这群冷漠无情,不配为人的人,要善良、美好的多。至少它们不说话,但懂得彼此友爱,众志成“林”。我还想说,这首诗歌的秘密,还不仅仅在于揭示黑暗的缘由和本质。它还可以脱离这一社会道理伦理的悲剧事件,指向人间所有的黑暗和不堪。

小诗不小,“秘密”棒喝。写得好!呆瓜不呆。


偏头疼

现在,我已经褪去身上的花纹
不再是豹子,用餐的时候
你一定会发现,只是一具皮囊

同我一样忧愁的,是一群
奔波的蚂蚁,患上了潮湿的关节炎
缓慢地活下来

夜里,有一只怪异的鱼
是不说话的,坐在阳台上吸烟
控制着我的半个脑袋


穗穗解读:若不是感同身受,我或许无法知道《偏头痛》里,无法向人倾吐的痛楚和难受。这些年来,折磨我肉体的诸多痛楚里,这三个字,是我“疼痛”字典里,最为醒目的篆体碑刻。这是家族遗传的病史,也是我今生思考的天窗打开之前,最明亮的匕首和毒暗器。

我不抱怨老天爷的不公和窃笑。我常常在偏头痛发作之时,强迫自己安静地躺下,我曾经连续四个小时头疼不止,吃四颗止痛片也无效,畏光、呕吐,感觉头脑里、神经里,血管里有千根针在穿行。我把疼痛读作上帝的惩戒和嗔戒,独自默默地品味,它带给自己的疼痛启迪和神谕。疼是肉体发出的警报铃声,它用针扎、呕心、怕光的暗喻,告诉我要节制地写作、抒情和爱恋。

在呆瓜的《偏头痛》里,你看不到一个疼痛的字眼,他就像一个善于掩藏怀中之物的魔术师,凭空就取出了我们想要看见的神迹和愿望。不说疼痛,甚说疼痛。对于偏头痛的体验,我是最有发言权的人。这一生我都逃不出这三个字编织的天罗地网。我曾经也写过头痛的感觉,是接龙临屏的瞬间,表达的小感悟。呆瓜擅用其他事物和事件,借代、象征和暗喻五官五觉的灵敏度和潜意识发散。

一首《偏头痛》里,没有叙述疼痛的缘由和病痛的症状,他通过褪去花纹的“豹子”,象征地影射偏头痛发作时,一个活着的人,尤如一具空皮囊一般,失去了活力和能量。让人惊喜的是,作者诗歌的后两节。他很快地跳空这一组画面,直接将我们的视野引向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相。这一群奔波的蚂蚁——“患上了潮湿的关节炎/缓慢地活下来”,都说明了众生皆苦,非我独痛。现在我们跟着作者的镜头语言,继续向下看:“夜里,有一只怪异的鱼/是不说话的,坐在阳台上吸烟/控制着我的半个脑袋”。这第三节的诗句,多么的有趣,值得我们反复地玩味。这只怪异的鱼,居然从作者想象的领空,飞了出来,变成了一个“不说话,在阳台上抽烟”的人。其实就这就是潜意识的分裂症。作者用近似梦呓的句子,扭曲画面、夸张地显影。我们透过这张印象派的画作,四分五裂后,又在抽象的拼砌中找到了另一种冲突之后的和谐。

这首诗作,将纯感觉的超验体会,和象征、隐喻的几幅情绪画面,拼贴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错觉中的完整诗意。这里面的9句诗句,似乎和“偏头痛”毫无关系,甚至没有一点瓜葛的显像。但是象征主义的诗歌,(呆瓜无形中,借鉴了象征派诗歌的特征和特质)就具有这样扭曲、夸张后的隐晦内涵和“意义的关联域”延展,从而达到了,不说偏头痛,甚说偏头痛的强烈的诗意效果。它通过暗示、联想,甚至音乐性,从而达到发散性的诗境主题。诗中,所描绘的错觉、幻觉,都源于偏头痛发作时,直觉的“通感”。

这首《偏头痛》,或可归纳为象征主义特色的一首小诗。



剥洋葱

她安静的坐在那里
一层一层的掰,象灯光里
她一次一次的脸红

这样的核,象我居住的小城
你不会看到它的内心。每一个人
都陌生而紧张。在深处
用力捂住自己的胸腔。我们都是
似曾相识的蜘蛛,把嘴巴悬在半空
寻找活着的某一个出口

盘子里越来越高,我加入进去
她开始落泪。我下意识地
迷起起了双眼


穗穗解读:多么安静、甜美、馥郁、冲淡的画面,多么令人向往概叹的空灵诗境。我一路解析下来,仿佛跟随呆瓜——马良的神笔,一边点灯,一边磨墨,一边赞叹,一边剖析。他画下一幅,就跟着复活一幅。而这首《剥洋葱》的诗作,就像是一幕精彩的歌剧或戏曲,闭幕之前,压轴的曲目和场景。

在这高潮迭起、华彩奏响的时刻,我依然能感受到呆瓜内心湖光山色的颤音,涌动着一种恬静、舒适、安宁的水样脉搏。他的爱、他的情,就像他的诗,他的语言一般,可以穿在身上,捧在手心,含在嘴里,藏于心间。

开篇的三句,尤如初春绵绵的丝雨和深秋慵懒的阳光一般,带给我们无比舒适、慵懒的体验和气息。姑娘的羞涩,初见时的那一抹淡淡的桃红,是人间最美丽的春色。“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想纳兰容若爱上他的妻子时,或许就是因为,这可爱的女子粉颊上的那一抹羞红吧。美,美感的体验,在开篇阅读的第一瞬间,就会打动了你我的心扉。我跟着呆瓜的诗句,又在心底默默地读了一遍:“她安静的坐在那里/一层一层的掰,象灯光里/她一次一次的脸红”。

我想说,好的开篇,就是诗作成功的关键因素,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诗篇的第二节,作者点到未曾剥完的洋葱“核”,就像作者居住的小城。而住在这个小城里面的人,如何能看到城市的内心呢。由此作者,继续发散性思维和打岔。他转身尤如翻书一般快,但连续的动作里,你不会感到生涩和突兀。“你不会看到它的内心。每一个人/都陌生而紧张。在深处/用力捂住自己的胸腔。我们都是/似曾相识的蜘蛛,把嘴巴悬在半空/寻找活着的某一个出口”。

作者从剥洋葱的姑娘,想到洋葱的内核,从洋葱的内核想到了居住的小城;从居住的小城,想到其中的人;从其中的人,想到他们的生活状态,陌生而紧张;从生活状态,又想到似曾相识的蜘蛛;从蜘蛛的嘴巴,想到我们悬置的渴望,渴望找到一个活着的“出口”。可以说这是一气呵成的连轴转,仿佛胡旋舞撑开的石榴裙。处处暗喻、象征,并且呼应着剥洋葱的动作,一层层剥离并揭示其中的隐层密语。

我是在无意识的剥离中,感受到“剥洋葱”这个动作里,深层次的隐喻和能指。或许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或许这只是作者无意识的思维旋转。不管是哪种意味,这都是一种智慧的表达和语言功力的彰显。

我们在呆瓜的诗句,很少看到刻意堆积的词语和不必要的粉饰。他有着许多美妙贴切的意象,丰富的想象力,充沛的领悟力,所以他的诗句,弥散着自然的草木香泽,自性的体香。诗,需要添加最新鲜的元素,最野性的力量,最安静的波纹,最直觉的体悟。某种意义上,我十分看好作者语言的天分,他总是自觉地将诗歌中出现的物体、事件,转换为生命的物化,灵魂的场景。

诗篇的结尾处,作者用堆积的盘子,把我们带回现实场景,这意味着,由剥洋葱过程,引发的一系列思考和疼痛之旅,接近了尾声。“盘子里越来越高,我加入进去/她开始落泪。我下意识地/迷起起了双眼”。谁都知道,剥洋葱就是一个因外界气息诱导,而被动流泪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掌控和预知自己未来的命运,只能是被动地承受和感概。这个世界,多因多果,因果互换,无休无止。现在我也要在一杯见顶的茶水里,收回千里之外的视线,结束我今天的解读之旅。

12月月末的深圳,尤如秋高气爽的江南,慵懒、恬适的阳光,总在正午时分光临寒舍,然后一直延续到下午三四点时分,它们不请自来,透过我敞开的印花窗帘,遁入我十三楼卧室的书桌和床头。此时此刻,我和阳光,就像一对熟识多年的老朋友一般,彼此不言不语,毫不客套,各行其事。安静、磊落,彼此映照。各自读书、写字、微笑。这感觉真好,真好!就像我解读呆瓜诗歌时,旁若无人的沉浸,和心满意足、平心静气的舒适惬意感。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天读诗

文/淡若春天

*从诗歌的完整性来说,呆瓜的诗一直是莫家村的典范,正如莫家村这个名字一样,不做作,不世故,浓浓的生活情趣,满是生活的爱与温情。因此,他也成了一些人模仿和复制的对象。甚至,也成了自我复制的对象。

呆瓜也可以代表莫家村整体对生活的认识:自然而认真,低调而韧性。

由于每个人在写诗的时候,都有一定的假想对象群体。这也决定诗者在表现审美对象时,最后呈现出来后的反应。而呆瓜的诗一旦出来,即刻会引来“群蜂采蜜”,这正说明了他对生活的认识是具有代表性的。当然了,他对文字天生的敏感性,及驱遣力,是他将这些共同的认识变为独有特质的武器。

呆瓜从小生活的记忆:大海、村庄、劳作、伙伴,这种童年最美的经验,成了他最温暖的记忆。而一个高强的诗者,最大的能力之一,就是将过往的记忆变成想象力和情绪,呆瓜做到了,因此,他才会引得这一群有同样经验的人的追捧。

我承认,我没有村庄的生活经验,我对村庄的认知也没有那么美好,那么人性,但从呆瓜的诗里,我看到了,感知到了。谢谢他!

到现在,我还记得他诗里的枯井,会说话的植物,他的阿香,还有他的亲人们。

呆瓜的诗有一种土地般的温厚,淡淡的香。有着中国人对土地的迷恋与追随。藏着许多对自然的向往与农事的变化。哪怕他笔下的城市,也只是零零碎碎的小巷片断。如:

如果

如果你在黄河口一个平凡的小城里
喊一两嗓子,我有可能听到
如果你只是向我提起时光和太阳
我会躲进一个年久失修的房间里
翻翻自己的照片,翻翻
一页页印满数字的小纸,说
有些东西真的象月亮
初一十五不一样

从中可见,呆瓜关于城市与乡村的错位,他往往避开高楼大厦所带来的压力,极力返回乡村印象。他希望,哪怕是城市,也可以如乡村一般,有着村口呼唤,村尾应答的亲和力。有着如山壁回应般的反射,方能看得见自己的存在。
这也是久居樊笼的城市人,那种多数人挥之不去的迷茫。因此,他们愿意住在呆瓜的诗意里,看到想要的美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小村

我要埋掉你,象埋掉
一块骨头。有味无味都要埋掉你
不被拾荒的人捡出来。我真的要埋掉你了
趁我还能走回去。怕你继续暴露着
象一根针,生着锈,还扎着人

可是,深刻的过去,像雾霭,轻淡也浓烈,埋不掉,悠远又长久。

美与真是一对孪生兄弟,呆瓜的真,带来了他的诗之美。

之所以说呆瓜诗歌完整,并非仅是他的字句能力和情绪记忆的认同感。还有他独特的想象力,他朴实得很有新意,像一个牧牛的孩子,时不时有新鲜的曲调,因此,你可以久读不厌。可见,他前半辈子的积累,给他带来了充分的养分。

需要耐心的等一等。大雾
松开手,阳光靠上唇
它就会回来
——《迎春花》

你来得及时,你凶猛如虎
摆方阵,困住一层层的人烟
——《桃花》

我说,年久失修的滑滑梯
旁边围满了杂草
——《发呆是个什么样子》

呆瓜对诗歌的建构也是新鲜的。
譬如他写《桃花》:
他们是你的玩具。你让他们来
他们就来,你让他们走,他们恋恋不舍

一首诗,好与不好,建构很重要,入诗的方式不同,也可以带给观者快乐与喜悦。

呆瓜还有一个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对汉语的痴迷,他逐字逐句的去点化每一首诗,因此,他的诗歌很少有多余的部分。他看似惯常的写作手段,却是那么珍惜和疼爱汉语言的每一个字。他反感语言暴力,不喜欢把诗歌当作传声筒。

呆瓜是一个接地气的诗者,他不喜欢高高在上的说教,他认为每一句话,都应该来自心底,而非在天空游走。因此,他的温暖与亲切,是来自内心的。就如他自己的诗一样:
“笑,呼吸,或者松动旧颜
瘦小,无力,在一个偏僻的小城
将自己慢慢剥,慢慢老
线装的旧书一样”

只是,“情”虽是诗之基础,但“诗言志”也是诗歌思想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并非说呆瓜诗歌没有思想美,而是缺少一种辽远。虽然相同的素材被他的妙手不段翻新,但毕竟也会有审美疲劳的时候。一个高强的诗人,生活“视界”的多面性,也是促进诗歌进步阶梯,从音乐、美术到各方各面的热爱与探究,都将成为你厚积薄发的人文基础。自古以为,许多大家,谁不是博古通今?

呆瓜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相当排斥“西学”。其实,现代诗就是在白话运动后兴起的,说白了,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包括排列,写法甚至意象,无不受之。

其实,我也不大喜欢译诗,我也认为诗歌就是民族文字的精华,翻译的诗肯定会流失点诗意,甚至方法。但是,有时候,学习是应该的。只有通过比较与吸收,才能更强大。希望,在这一点上,你能与我共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淡若春天


《偏头疼》


文/呆瓜

现在,我已经褪去身上的花纹
不再是豹子,用餐的时候
你一定会发现,是一具皮囊

同我一样忧愁的,是一群
奔波的蚂蚁,患上了潮湿的关节炎
缓慢地活下来,对明天

充满了恐惧感。有一只怪异的鱼
是不说话的,夜里,坐在阳台上吸烟
控制着我的半个脑袋


【前言】呆瓜最好的东东,就是他完美的中国思维,几乎没有受西方诗学教化的大脑袋,因此,他可以装得下所有中式的灵魂。这里不仅指他的思想,还指他的文字。不过,似乎这样说来,有点抬举他。但这的确也是我最敬重他的地方。

诗歌是由最前台的文字和后台的思想所组成的。而这二者,均是呆瓜所熟知的写作模式。

所谓熟知,我认为他是一个理性的感性者,他对诗歌的建构了然于胸,而不像一些人,以为顺手拿来的文字就是诗歌。他清醒地知道,这些轻轻巧巧的汉字需要落在哪里,才能敲醒人们的那一部份神经!但他并不做作,对他来说,低姿态的生活,就是最平和的诗歌。因此,他所有的生活历程,均可以成为一首诗。平和地通达着,我喜欢!

这首诗,显然,不是呆瓜最好的诗作,这种城市写作显然比不上他那个有鱼腥味的家乡,那些在岁月中愈老弥香的阿花阿草们。

可是,正因为在城市里,这些乡土的缺失,才会制造出他的不适应症——“偏头疼”
扯这些,是因为我喜欢诗歌的“后台”,没有这些东西的支撑,再美的文字,都只是一块低廉的幕布!

现在,我已经褪去身上的花纹
不再是豹子,用餐的时候
你一定会发现,是一具皮囊

那褪去的不仅是“花纹”,还有激情与理想,那只刚出山的“豹子”,在现实的剥夺中,已经只有“一具皮囊”,这便是呆瓜对现实与当下的质问,用自身来质问,可能更悲剧,因此,更引人共鸣。
只是这一段不是我特别喜欢的,少了呆瓜的新鲜,直接长到藤上去了,洁净得少了泥土味。

同我一样忧愁的,是一群
奔波的蚂蚁,患上了潮湿的关节炎
缓慢地活下来,对明天

蚂蚁也是卑微的,和一只呆呆的西瓜或是葫芦瓜一样。他很喜欢这样去借代,由小及大的表达。
这样看来,特别是那些患了关节炎的蚂蚁,生活可能更为艰辛!
这一段,把我结结实实地伤了:仿佛我也是一只患了关节炎的蚂蚁,呆呆地对着明天,缓慢地活着,无力的望着,TMD辛酸!
这一节,是我最喜欢的,是姿态最呆瓜的!这偶尔的一呆,就能让你顺便跟着呆的。

充满了恐惧感。有一只怪异的鱼
是不说话的,夜里,坐在阳台上吸烟
控制着我的半个脑袋

喜欢呆瓜这样来点题,不像一些人写诗总像作报告,非要总结一下。

只是这只“怪异的鱼”,游走的厉害,一下串出来,吓了我一跳。
当然,鱼便直指瓜瓜本身,或者是他那大脑袋里想家的眼泪,以及,对现实、生命和未知的恐惧感。只是那个“恐惧感”几个字没必要写出来,太实了就没了余味。

总之,从有效性来说,这首诗达到了。只是我更喜欢呆瓜那些更口语,像碎碎念,像拉家常,东家长西家的短短的小诗。那些东西,会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温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睡睡姐,感谢春天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羽读沉鱼《下午茶》等一组诗

“南方有嘉木”,生在南方,每天少不了与茶为伍。久而久之,渐渐地,由此萌生了一些对生活的体悟。茶的“色、香、味”,大抵在三五泡之间最佳,随后便越泡越淡,直至无味。生活亦如此,在短暂的热忱消退之后,慢慢地便会露出它的白和淡来。

沉鱼的诗,不艰深、不晦涩,简单、随意,选取的素材又大多来自身边熟悉的“小事”“俗事”,这样的诗,容易淡化与读者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

读沉鱼的诗,你会看到生活中熟悉而又陌生的一面。说熟悉,是就诗歌描述的事而言,说陌生,是就诗人借助简单的物象为我们呈现生命的本质而言。

“阿猫打老远的来看我/我很虚伪,隐去了假装的高兴/请她去喝茶”(沉鱼《下午茶》)。和一个远方来的朋友,一起喝茶,是一件再平淡不过的生活小事。但到了沉鱼的眼中,却别有一番情趣和蕴含。“我”的忠厚的“虚伪”——“ 隐去了假装的高兴”,憨态——“ 我一直笑,透过她的眼神”“一定是很阳光,很可爱”。两个朋友的率真——“ 最可爱的是,我们说实话”“我喜欢用透明的玻璃杯,看着茶慢慢淡去。”“她说,她喜欢喝酒的”。开篇简单的几句,为我们揭开了一幅生活富有情趣的画面,人物的个性和本质也随之被形象地勾勒出来。结尾,作者似乎是想把这种生活的表像提升到一个更大的生活反思的哲学范畴中,只是,高羽个人以为,有点说教的意味,没能很好的把想要的东西呈现给读者。

《酒分谁喝》是一首很纯粹的心绪表达的短制。生活,是因人而异的。酒,到诗仙李白的嘴里,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助推器,但到了作者的口中,则是另一种况味。这就是生活。

《跛脚的小镇》相对前面两首诗来说,渗入生活的思考也许更多。生命是无奈的。置身在漩涡之中的人类,总是身不由己。诗歌借《跛脚的小镇》这一意象,道出了生命的脆弱——我想“呼喊,挣扎,摇摆”,把生活的“淡而无味”抠出来,但最终发现,“我”只不过是“一片软弱的叶子,翻来复去”“ 来来回回”总也走不出“街心”。像所有的理性的人一样,在命运的漩涡中,尽管无奈,但必定会去寻找一种寄托(或者解脱)——无法挣脱的“ 我只能充满歉意地;对街口一个流浪的易拉罐;笑笑,顺便指一指;一到傍晚就脸红的落日”。

生活,就像下午茶一样——在慢慢地淡去。但它留给我们的咀嚼和回味,永远不会随之而淡去。诗歌的表现技巧有很多种,也许,沉鱼的技巧不是非常高明,但作为一个诗人,能用最简单的方式,简朴的文字,近乎白描的手法去刻画生活,从慢慢淡去的生活中,品出茶一样的味道和蕴涵,给人思索和启迪,无论如何,都有值得赞赏的一面。

附录:
沉鱼的诗歌:


《下午茶》

阿猫打老远的来看我
我很虚伪,隐去了假装的高兴
请她去喝茶。那天
我一直笑,透过她的眼神
一定是很阳光,很可爱
最可爱的是,我们说实话
我喜欢用透明的玻璃杯
看着茶慢慢淡去。她说
她喜欢喝酒的,吓了我一跳
大家都知道,灯红酒绿里
总会有人醉倒的,所以,男人和女人
在一起还是不要喝酒,容易犯错误
比如高兴的时候
比如失意的时候

《酒分谁喝》

不用和我这样的俗人争论
酒是分人喝的。比如
李白喝完酒,会写出好诗歌
流传很多年。我喝完酒
码不出字,歪在自家的床上
一个人晒月亮

《跛脚的小镇》

风来来回回,我也
来来回回。好象,我已经无力
说出一些什么。有几次
我试图用几个词,呼喊,挣扎,摇摆
来惊醒它的安静,或者陈述出
它的淡而无味。还未出口
就想到我,至今还是街心
一片软弱的叶子,翻来复去
天空的蓝罩着,空中的尘
下坠着,有一些湿气
还看不清,我只能充满歉意地
对街口一个流浪的易拉罐
笑笑,顺便指一指
一到傍晚就脸红的落日

随评沉鱼一组
文/重庆子衣

《挥手》

我确信,那个时刻是美好的
她隔着车窗一直挥手。我更确信
她的手摩着我深藏多年的软肋
形成强大的磁场,使两个城市靠的更近了
只隔着一辆叫32路的公共汽车
惊蛰过了,清明过了
我们象上牙齿和下牙齿,时不时
切断春分和冬至,成为
彼此可以温饱而不可忽略的一段桥梁

子衣简评:短短小诗,一读便感觉有无限魅力。全诗不着一个显露的“爱”字,却将一段亲密的爱情写得深入骨髓。这种温饱是有质量的,也是有温度的。可喜之作。

《黑夜,我看到灯光》

这黑的夜晚,如果有一个人想我
那她一定是在外地的小村,安抚着身上的
小腰疼絮絮叨叨地想我。那样的姿态
安祥的象佛前的灯光,普照山川

评:本是絮絮叨叨的小女人之爱,却因安详得像佛前的灯光,普照山川而显得大气深广,从世俗之爱到神佛之灵,更显爱的圣洁与深广!这便是诗人的力道之笔~


《框中人》

你现在是凉的。微笑是凉的
白发是凉的。你看着我们的眼神
也是凉的。你一个人坐在框中
你的亲人都是凉的。这是一个
允许凉的时刻,框里溅出的一些湿润
是泪水。我向框中人深深鞠躬
她给了我最温暖的母亲

简评:反复地说着凉字,虽嫌有点哆嗦,但这份深情,这份湿润的疼痛的深情,却让人深深感动。

《松软》

我常常觉得我是松软的。松软的
土地生长松软的庄稼,松软的庄稼
压成松软的面粉。我活在面粉里我是松软的
我松软的筋骨,爬不出松软的村庄
攀不上松软的庄稼人一路走一路咳的背影

简评:诗人拉开诗作的思绪与上一首相似。但足让我感动的是,松软的面松里,隐藏着松软的村庄,松软的村庄里,却有松软的庄稼人一路走一路咳的背影。读到最后句,有点疼,诗人要的是这份深厚的乡情,读者读到有点疼了,诗人的目的也达到了。

《爱不可以重来》

他来了。跪在坟前
伸出巴掌,把自己的双脸
打的巴叽巴叽直响

简评: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示一幅场景。诗人没有作任何议论,从剧中人巴叽直响的巴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份沉重的爱。而这份爱,还能让她从坟前回来么?读着有些生疼的感觉。我在评析之时,更有一种揪心的疼。哦,子衣记住沉鱼这位诗人了!

《寻债》

你从乡村来。乡村里人老实
装得象个龟儿子,还是
要不出你的钱。我说
你要装得象龟孙子的爷爷
打手只是朽木雕出的狗
硬软不一。可是,这个城市
太大了,所有的人都与你为敌
包括那个破败的火车站

简评:这是沉鱼这组诗中,我唯一不太看好的一首诗。诗的结尾我倒是蛮喜欢的,但我一直不主张把脏话带入诗中,无论表达得多么口语,多么痛快,多么到位,我都不欣赏这样的写法。这是我的个人偏好,不是沉鱼诗人的表达错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高羽,感谢子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2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亮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2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抽些时间去读读沈鱼,改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3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3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读。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江南雅月 于 2013-3-23 20:33 发表
来看看


有水份的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宋腾腾 于 2013-3-23 22:00 发表
读读。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4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哎,请给我等施舍两片鱼鳞充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1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解读有意义。来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7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看呆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4 14: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