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505|回复: 30

桃花 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7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盆栽菩提

四野空旷。鸡鸣九里
打马来到桃花潭
汪伦家   酒席尚温
主客不在  我自斟自饮


此处并无桃花
潭已然见底
李白乘舟处,一只鱼化石
冷风中
咧嘴独笑



2013.01.27佛山
【附:依食神版主意见将标题桃花潭记改成《桃花  潭》,依空气版主意见行文较一稿有所改动,盆栽菩提在此感激二位,道声辛苦】

[ 本帖最后由 盆栽菩提 于 2013-1-29 18:32 编辑 ]
发表于 2013-1-27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感不错,我感觉思接千载的能量不足。思绪可在多一些古今的穿梭。浅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雾版辛苦。
俺刚玩穿越,辟邪剑没开始练。
谢您的意见。
给您上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鸡鸣九里,四野空旷
打马来到桃花潭,汪伦家
酒席尚温,主客不在
我坐下,自酌自饮
此处无桃花,潭已见底
当年李白乘舟处,一块鱼化石
冷风中咧嘴独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时空穿梭,情景交融,写得很有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您的简洁有劲,俺的缺点是太罗嗦,一有感觉就不舍得剪砍。
向您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空气 于 2013-1-27 19:29 发表
这首时空穿梭,情景交融,写得很有感觉


好,依照您的版本俺再改改,谢谢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盆栽菩提 于 2013-1-27 19:32 发表
还是您的简洁有劲,俺的缺点是太罗嗦,一有感觉就不舍得剪砍。
向您学习。

自己写出的作品就好像是自己的孩子,总是舍不得丢掉。其实,诗歌的好坏与长短无关。很多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只有两句话。如顾城的代表作《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庞德的代表作《在地铁车站》:“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空气 的帖子

您说的大神俺也草草读过。
顾呢基本看过,后边那家伙接触的比较少,也就几首上下,可能因为翻译的关系吧不大喜欢。外国的俺就喜欢雪莱跟惠特曼,前苏联那几个。
再次感谢您的点评。俺得抽空恶补一下名家心得了。
哈哈。

[ 本帖最后由 盆栽菩提 于 2013-1-27 19: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盆栽菩提 于 2013-1-27 19:48 发表
您说的大神俺也草草读过。
顾呢基本看过,后边那家伙接触的比较少,也就几首上下,可能因为翻译的关系吧不大喜欢。外国的俺就喜欢雪莱跟惠特曼,前苏联那几个。
再次感谢您的点评。俺得抽空恶补一下名家心得了。
...

而我对默温和勃莱的诗歌情有独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章诗(之三)
  □罗伯特·勃莱
  
  黄杨树的大叶子
  在风里猛摇,呼唤我们
  消失到宇宙的荒野中
  那里我们将坐在一棵树下
  永远活着,像尘埃
  (郑敏译)
  
  罗伯特·勃莱是新超现实主义诗派的领袖人物之一。一九五〇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诗集《身体周围的光》获一九六八年美国全国图书奖。勃莱的诗充分体现了新超现实主义即深层意象派的艺术特点。新超现实主义诗歌题材多数取自大自然,取自乡村,因而往往显得空灵、超逸、幽静。这首五行的小诗,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了鲜明奇异的形象,它的绝纱之处还在于:诗人创造的这一个境界给我们以无限的启示。每一句诗充满暗示,整首诗蕴含了关于命运,关于永恒与瞬间,存在与死亡,伟大与渺小的极为丰富的内涵。一首诗不在于长短,也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这首诗是否通过对象抵达生命和世界的终极问题,并最终指向永恒的启示。因此真正的诗人必须同时是哲人。诗,永远是对人类精神核心的一种掘进。
  在风里猛摇的黄杨树的大叶子在呼唤我们,这是不难理解和感受的,但为什么要呼唤我们“消失到宇宙的荒野中”呢?无疑,这个意象的深层,还另有一种需要细细体味的东西。坐在一棵树下就能永远活着吗?既然永远活着,为什么说“像尘埃”,尘埃是活着的吗?这种完全从逻辑出发的提问也许是可笑的,新超现实主义毕竟也是超现实主义,需要从新的角度——非常识非常规的角度去理解新超现实主义的诗歌。我们可以认为生命是渺小的,它就像尘埃,我们也可以认为尘埃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可以认为活着是一种死,也可以认为死就是永远活着。诗人给我们提供了显示诗人独特感受方式的意象,我们不必像解数学题那样去“精确”地解读诗歌,而只要开放自己的感觉器官和灵魂,去自由地感受就是了。
  这首小诗显示出勃莱的诗歌特色:恬静、超然、孤寂。诗人通过对抒写对象的灵敏、天才、富有想像力的直觉,领悟其内在意蕴(这种领悟是独特的,深刻的,富有洞察力的),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充满启示的艺术境界。
  如何用充满灵性的语言,创造出具有强大包容力、扩张力和辐射力的,使一首诗能够站立起来的形象?罗伯特·勃莱的诗给了我们极好的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距离》文/默温

当你想起距离
你想起
我们是不朽的

你想起它们是从我们出发的
所有的距离
都是从我们出发的
没有一个死去,没有一个被忘记

世界上各地都有母兽
仰天躺着
想起海

      赏析:“距离”指的是“两个物体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相隔的长度”。要将抽象的“距离”写出美感来,非常难,但默温做到了这一点。
      “当你想起距离/你想起/我们是不巧的”:诗歌中的“你”,指的是我们任何一个人;诗歌中“我们”,指的是“距离”本身。我们任何一个人想起“距离”,而每一个距离都在那里客观存在着,所以距离是不巧的。
      “你想起它们是从我们出发的/所有的距离/都是从我们出发的/没有一个死去/没有一个被忘记”:这第二节是对第一节的继续阐释,在阐释中,作者将抽象的“距离”拟人化,让我们进一步体验到“距离”本身所产生的美感。
      “世界上各地都有母兽/仰天躺着/想起海”: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就在第三节。当你读到“世界上各地”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浮现出,在地球的表面上,那些大大小小不同的地方,它们彼此之间间隔着不同的空间距离。“母兽”这个意象也用得非常好,它让我们想起生命的起源,让读者体验那来自于时间中的距离。它们“仰天躺着”,这就更好了,如果我们也试着像它们一样仰天躺着,我们就会看见天空,这就让读者又一次轻松地体验到一种来自空间中的距离。更妙的是最后一句,它们“仰天躺着,想起海”——首先,它们躺着的地方与海间隔着不同的空间距离;其次,如果我们每个人现在坐在家里,躺在床上,也试着像它们一样想一想那亘古的绵延的辽阔的无边无际的大海,那将是怎样的一种距离感?我敢说,那既是一种来自于时间的距离,也是一种来自于空间的距离,更是一种来自于心灵的距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您不吝赐教。
给您上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7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把题目改成《桃花潭》我个人感觉这首诗味道就更浓些了,菩提感觉呢?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8 19: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