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41|回复: 0

相信诗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4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相信诗歌


                                                 陈宇

      第一次看见李元胜的诗歌,大约是在1989-1990年间,是在一本文学期刊上。 当时觉得写得很有个性,与众不同,从红极一时的朦胧诗包围中跳脱而出,不晦涩,其表达的意象能为人理解,并产生共鸣。一组诗歌,其中一首诗的题目是  《手指停留过的地方》, 印象很深,虽然不是他较好的作品。
    几年后在和一位女诗人交谈时,说起喜欢的重庆诗人。我提到了李元胜和这个题目。 那时好像正值刘德华到重庆开演唱会。说起李元胜在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她说就好象刘在歌坛一样。虽然我对李元胜非常推崇,仍对她脸上自然流露出的神情感到震惊。后来我通过她得到了《李元胜诗选》, 对他更是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对他的诗歌的喜爱与日俱增。 然后是《重庆生活》。从此我坚定了自己对于诗歌的两个理论或者认识,一个是中药理论, 一个是灯泡理论。因为李的诗歌正好支持了这两个说法。
    一、中药理论。我是这样认为的:诗人有时候就像是尝遍百草的神农氏,默默地、不知疲倦的对我们的母语---汉字、词语进行品味、琢磨、试验,哪些字、词可以入诗,成为诗歌建筑的基本建材,如同从无以计数的植物中遴选出可以入药的品种。汉语的语感、字词的内涵、音韵等 ,都是需要考究的。比如:雨、水、雪、风、山峰、花朵、月亮等,从字音、字形、字义来说,是非常适合入诗的‘中药’。而诸如:魔、鬼 、尸体、凶杀等字词不太纯粹而又面目可憎, 难以成为我们诗歌的基本元素。这也是一种诗歌形式的唯美吧。比如李元胜的《雨》就是我喜欢细品的作品。“只有雨代替我们的手指∕把终身不能相见的人∕抚摸”。这样的主题,感受是相通的,容易带给我们美感,引发心灵的共鸣。
    二、灯泡理论。李元胜的诗歌意象比较丰富,转换也比较频繁而自然,但又不会产生晦涩难懂、不知所云的效果,反而能够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油然而生“心有戚戚焉”的认同。仿佛他就是那个将自己内心最隐秘的感受,用最恰当的语言描述了出来的代言人。重庆诗人中有个别人的作品好像就怕人看懂,追求意象的过度繁复,让人找不到入口,更找不到出口。这样的作品就像是雨水流经水泥路,太阳一出,什么也不会留下。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就诗歌而言,从题目第一个字开始,到结束的最后一个字止,每一个字就是一个灯泡。我们一路读来,灯泡次第亮起。好的诗歌自始至终灯火辉煌。前一盏灯是后一盏灯的引导、启发、预示,而后一盏灯是前一盏灯的补充、说明、强调、升华。这些灯泡或串联,或并联,是一座没有黑暗区域的光芒四射的宝塔。质量低下的诗歌,下一盏灯刚刚亮起,前一盏灯已经熄灭。一首诗读完,就像是吹了熄灯号的学生宿舍,早已被夜色淹没。李元胜的诗歌,朴素自然,没有复杂的技巧和哗众取宠的所谓探索,  娓娓道来,如清泉汩汩流淌,而又直至读者的心灵,不再是他个人的感觉,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大众体验。这样的诗歌是经得起阅读者和时间的检验的。在当今的时代,这样的诗歌无疑是稀少而尊贵的,能让我们浮躁的心宁静、自省,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
     “莫非未来的方向早已确定∕莫非∕人们到春天也不会相信诗歌”﹝李元胜•迟疑﹞。不会的,我认为:即使没到春天,我们仍然会相信诗歌,相信诗歌背后美好的事物。                                       2012.8.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5 20: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