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太白酒桶

◎ 蹲在土坎儿上赶麻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你空间的我全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太白酒桶 于 2012-11-2 22:31 发表
《捡回来的色弱老哥》,非常好啊。


这个家伙今年八月一个周日午后,一个人开车出去玩,喝了点酒,又犯了小困,车子撞断一棵小树,飞出去十来米,掉入一个落差有近二米高的沟外一片地里。新下过雨,地是软的,压倒一片玉米,眼镜都摔变形了,安全气囊全爆开。人只受了皮外伤。车子送去大修。我和老公赶去现场,又是心疼又是恨,又是庆幸。
他经历过三次车祸了。第一次他差点丢了小命,第二次下雨,又是一个穿黄雨衣的女人骑车,他色弱分辩的差了些,撞上了,差点要了别人的小命。第三次还好,只是要了一棵小树一片玉米的小命。估计该长记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少林酒桶 于 2012-11-2 22:36 发表
在你空间的我全读了


那些。。。哈哈。。很不入眼。都是初学时的玩意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竹丫头 于 2012-11-2 22:48 发表


这个家伙今年八月一个周日午后,一个人开车出去玩,喝了点酒,又犯了小困,车子撞断一棵小树,飞出去十来米,掉入一个落差有近二米高的沟外一片地里。新下过雨,地是软的,压倒一片玉米,眼镜都摔变形了,安全气 ...

你这个哥哥要严加看管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太白酒桶 于 2012-11-2 22:55 发表

你这个哥哥要严加看管哈。


左撇子,打人时左手一巴掌上去,比你右手还利索。他开的第一辆车是蓝鸟,方向盘在右边,我当时想还真适合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个很特别的人。而且很有造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太白酒桶 于 2012-11-2 23:02 发表
真是个很特别的人。而且很有造诣。


留级生,其父是教管会小官员,管教育的。数理化成绩当年全年级顶瓜瓜。结果考砸了。为此她姐对“弟媳”看不惯多年,认为是早恋影响了其弟。现在嘛,一谈到弟媳就赞不绝口。
这个哥哥考副科时不屑于顾,在试卷上画了只大乌龟,被他爸拎回家用皮带狠抽了半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有意思了。常说湖北出人物,果然不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美好的记忆

清风徐来的午后,多么不适合打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 屋 追 思
   
       老屋未见,已是多年.
       从我上初中后,全家搬离了老屋,老屋,便成了我一个永久的回忆.以前,每年都会回乡探友,顺便总会看看老屋.虽然久没人居住打理,门前已是”芳草萋萋”可熟悉的青砖红瓦,以及门前已长大许多的彬树,总能引起许多儿时的回忆.后来,村里屋基地紧张,许多长大成家的人想在村里建房,苦于没地.经不过一再”游说”,母亲终于于前年,将老屋卖掉了.
        从那后,我便只能在回忆中,一遍遍的想念我的老屋
    老屋应该是建于我上小学一二年级时.传统的砖木结构,面南背北.主体有三间房共200平米的样子.正中对着大门的一间,我们叫堂屋,是最宽敞明亮的一间,用于会客和吃饭.堂屋迎面摆着一张高大的”五屉柜”说它是”五屉柜”,并不因为它有五个抽屉,而是我们这里对于这种放堂屋用的大柜子的统称.五屉柜,面南背北摆放,做为放在最显眼和最”神圣”位置的家什,一般是家庭里最贵重的物品,全由红木或上好的实木做成.雕于精美的,喻意美好的花纹,比如牡丹,跃鱼,蝙蝠什么的. 我家五屉柜上,左右各雕有一”耳”,可以挂东西.那只右耳断缺了,是因为妈妈添了咱小妹,爸爸搞了条一米多长的大鱼回来,挂在那儿,每顿割一块儿吃,鱼太重,把耳拉断了.
        五屉柜上,高挂着”中堂”画,内容常常就是”松鹤延年””观音送子””年年有鱼””开屏孔雀”什么的.五屉柜前放着的八仙桌,也是实木做成,很笨重,一张好的八仙桌,过几年都要上一遍桐油,都是要用上几十年的.家里的那张八仙桌,是自我记事起就有的.听妈妈说,分田到户时,村里唯一的一棵皂角树分给了咱家,这桌就是皂角木做的.童年时,八仙桌除了当饭桌外,更多的时候,是我和妹妹写作业用的书桌,和听收音机的地方.就在是这张桌上,我们写aoe做﹢-×÷听小喇叭和长篇评书.
        堂屋左右,各摆着两排”靠背椅”.就是带着椅背,坐时可以靠着的那种.一般是八个.来客人时,与八仙桌配套可以使用.左边的墙上,贴着年画.年画的内容可丰富了,有时是美丽的八仙图,岁寒三友,瀑布什么的,有时是故事,比如”燕青卖线””董永和七仙女””红楼梦”等.过年时,贴年画,到别人家拜年时看年画成了我的一大爱好.由于故事型年画的内容常常是节远,看了一个感兴趣的年画后,回到家想方设法找外公给我讲,外公不识字,可打小在地主家给人家陪孩子,天天泡茶馆听说书,所以,各种传说呀,四大名著呀,没有讲不来.再不,就让爸爸给我买,爸爸在邮局工作,给我买了许多书.也就那时,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还能就着张单独的年画,自己编故事给小朋友听.现在看来,就叫看图编故事吧.也因此成了个孩子王,身边有一大帮跟屁虫.小学时,寒假考试结束后,学校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常常就是年画.所以,我家的年画,一般都不用买.年画上还加着学校的盖,挂上去,比买来得荣耀得多.出以自豪,只要不破损,对于奖励的年画,母亲也不遵循一年一换新的规矩,而是继续保留,只是每年添加新的.几年下来,一墙年画,几个大红章,很是有些耀目.农村人过年也就有了个习惯,到有学龄期孩子的家庭拜年时,数墙上加章的年画,看印章的年份,对着孩子表扬一番,对没奖的孩子鼓励一番,也就成了一大文化景观.除了发年画,学校也发奖状,所以这堂屋右边的墙上,就成了奖状的”独立”园地.我家姐妹三个,当时小妹尚小,未到学龄期.我和大妹两个是远近闻名的”女状元”, 右边墙上,可就是红彤彤一片.每学期结束,拿个新奖状贴回家,满足一下小小的虚荣心,成了童年时努力学习的动力.
        堂屋左右两间房,分别分隔成了两部分,也就是四小间.前面两小间,叫前屋,后边两小间,叫后屋.左边的前屋,是母亲的卧房.父亲长年在外工作,这里就是母亲带着小妹住着.卧房南面的窗下,是一个梳桌,梳桌上放着一面镜子,和一个木制的梳妆匣.梳妆匣里,装着梳子,发卡,珍珠霜,大众雪花膏,发油之类的东西.琳琅满目,我常常偷跑进去,把玩许久.梳桌上,还放在一台燕舞牌的录音机,当年这个录音的广告至今历历在目,一个动感健康的帅小伙唱着”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后来听说这个男孩因什么原因入狱了吧,我还感叹了一番.家里最初的磁带还象就那几盘,张菊霞的第一盘个人专集,当然,张菊霞的艺名大家更熟悉些,就是唯维.还有凤飞飞,包娜娜,邓丽君.还有张儿歌,是爸爸专门买给我和妹妹的,里面有小罗号,春天在哪里.梳桌旁,是个比梳桌高许多的衣柜,好多次,我偷偷试穿母亲放在里边的衣服.衣柜上,有个襄阳牌的黑白电视机.当年的襄阳电视机厂,生意火暴,供不应求,提前预订才能拿到货,村里有电视的人家,全是这个牌子.正对着梳妆台,是母亲的大床,床边有个缝纫机和一个竹编大摇篮,那个摇篮摇大了我们姐妹三个.可惜摇篮后来送人了,不然,我一定把它弄来布置一番,当装饰品放在现在的家里.由于家教严格,除了下午放学后看一会儿米老鼠和唐老鸭,其它时间,母亲是不允许我们看电视听歌的,所以,只要母亲不在家,她的卧房绝对会锁住.因此,这间屋子对我和大妹,一直是充满吸引力的.在我们的眼里,这里有着一切对女孩子来说,美好而具有诱惑的东西.可以让人变美的”香香”.可以唱歌的”匣子”,可以看故事的电视,可以让人婷婷动人的高跟皮鞋……在我的映象中,这间屋一打开,就是满屋的香气,而且四季的感觉都是带着苹果香味的温馨.后来再大一点儿小妹偷偷告密,说妈妈每次出门回来都带苹果了,让她每天躲在这里吃一个.在那个年代,买水果吃可是件奢侈的事,大人一般心疼最小的孩子,只给小妹一人吃,也就不足为怪.那时我就想,哦,难怪感觉这屋是甜的,原来里面有苹果.除了羡慕小妹有水果吃,最羡慕的就是小妹可以睡在这么好的屋子里,而我只有二种情况可以享受这种待遇,要不生病了,妈妈要在一边照顾我,要不就是打雷闪电,怕我们害怕,妈妈会把我们姐妹三个全放在一起挨着我们.而平时,我和大妹,只有睡在右边的前屋.
        右边的前屋,只有两样家什.一张床和一张大书桌.这间屋的窗前有四棵小彬树遮挡,所以采光不是很好.书桌上放满了我和妹妹各学年的书,但我们很少在这张桌上作业.况且那时木匠做的书桌都只有一个统一的规格,书桌的高度对我们来说是不太合适的.我在这张书桌上,就是摆弄自己的一些小收藏,比如图片,糖纸,各种用完的搽脸霜的袋子.图片的内容一般是花呀朵呀,糖纸多是卡通动物,象大白兔阿童木,搽脸霜的袋子就是美女头像图片了.这些收藏装在一个母亲弃用的梳妆匣里.每次拉开,都充满新鲜感.自小,我们上床睡觉的时间都是很晚的,和其它农村的家庭不同,母亲很看重我们的学习,除了不让看电视,家务及地里的活儿也从来不让我们沾手,每年她都会借来下学期我们才会学的书,晚上一定要让我们坐在床上拥着被子提前自学两个小时.只是她忘了收缴我的全部课外书.我在那时,偷偷把童话大王故事会少年文艺之类的书压在数学或语文书的下面,每期都看了一遍又一遍.除了经济条件限制,没可能常常吃水果外.母亲也有慷慨的地方,比如爆米花,米花棒,家里几乎天天都有的,就用塑料袋子装着,放在我床头的空地上,随时可以抓一把敞开吃.家里地少,收得有限得玉米棒,都用来给我们爆米花了.糖也可以每周到村前的小卖部拿两次,记账,母亲会按时去结账.
        左边的后屋,是家里的杂物间.堆放着粮食呀,农具呀.过年的淹肉呀.这里还放过十几口大缸.外公是个有心人,在地主的酱园和食品厂看会了酿醋酿酱油,及点心的制做.所以,家里先后搞过酱品和食品加工.特别家里酿的醋,不是一般的纯正.那时的醋呀酱油呀全是粮食制作,连颜色也是用糖稀(做麦牙糖的一种原料)熬制的.哪象现在,醋精加色素.打小我喜欢吃酸的东西,家里开酱品生产前,每次家里派我去打醋,回来后,一瓶就只有半瓶了,另半瓶,在回家的路上装进了我的肚子里.家里开酱品厂后,一到放醋的时候,我就会积极请战,主动要求打头炮.也就是拿一根管子插到酿好醋的大缸里,使劲吸,然后醋就会自动流出来.一般情况下在醋流出来的瞬间,吸醋的人冷不丁会被呛一大口.我不怕酸,也就不怕呛.时间久了,能控制力度,做到吸出醋来,还不被呛着.而且,品醋的功夫见长,一缸醋酿出,我放醋时闻一闻,尝一尝,对每缸酸度香度做做点评.以至后来与现在的老公交往,他们同学聚会,逼着我喝酒,我说这样吧,你们喝一杯酒,我喝一碟醋,人家硬是骂老公不地道,说我有情况.小时家里酿醋的最终结果,导致我现在对市面上的醋普遍不满意,也就慢慢改掉了爱喝醋的习惯,因为,我再找不到那种香的感觉了.
        缸里除了装醋,让家里酸了很多年,正常时,主要用来装粮食.小时零食少,地里产了花生也不可能全给孩子吃.一般家里”重要”的缸上,都压着块大青石板,孩子搬不动打不开.我家不同,外公疼孩子,每天晚上我们爬在八仙桌上听广播时,外公都会装一大瓢花生剥给我们吃,每月还会炒一次熟的.所以,青石板是没用的.母亲无奈,每年偷偷选些饱满的留做种子.有年,家里的花生全被吃完了,连外公也找不出一颗了.我到处翻,后来打开一个坛子,发现里面装着麦子,心想麦子都装在大缸里呀,怎么捂在坛子里?有问题!结果往下一掏,哈哈,亏妈妈想出这样一个办法,上面一层是麦子,下面全是花生.那个得意呀,花生吃了不说,外公还一个劲儿夸我有心眼.这坛子里故事还不止花生这一样儿,小时顽皮,有次把老菠菜近一米长的杆子扔到装淹肉的坛子里去了,母亲取肉,以为是条青蛇,吓得把坛子放倒半天,想让蛇爬出来,可半天见没动劲儿.外公拿火钳夹出一看,暴笑了半天.这两个故事,至今被家人津津乐道的提起,每次,都会惹得大家开心的大笑.
        当然,我还用缸里的麦子呀,蚕豆呀缝沙包玩,第一次拈针拿线,好象就是从缝沙包开始.惭愧的是,至今我的针线功夫,也就限于可以缝个沙包钉个纽扣什么的.
        右边的后屋,是外公的卧房.与我的卧房仅一墙相隔.我很少过去,是因为那儿的光线的确不怎么好,阴森森的.也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与外公卧房间的隔墙上有个方洞,停电时用来放油灯的,一盏油灯可以两边共用,节省不少灯油.经常在隔墙两边窜来窜去的是我家的花猫,那个方洞,俨然是为它开的方便之门,进进出出目中无人.为此打翻过二个油灯.被外公拎起来一顿好揍,结果没敢在上面放油灯了.我曾专门在洞前欣赏花猫进出时的风范,那么小一个洞,花猫在一米外纵身一跃,准确的就跳到洞的另一边了,比起杂技中跳火圈的表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洞也出过让人伤心的状况.一次家里新找人要了只小猫,怕跑,用绳子拴着,这只猫也喜欢上了这个方洞,钻进钻出时,因为绳子过短,吊在那里,等发现时,已一命呜呼了.从那后,家里养猫,再不用绳拴,也没因为没拴而丢过猫.
        出了正屋,左边,有间单独的房子,是家里的伙房.做饭的地方.村子里七八岁的女孩子都会做饭了.很惭愧,我不会,所以常常就是帮着烧锅.每天背个大背篓,到稻场上自家的柴垛上扯一背篓的柴禾回家,倒在灶间.烧锅是件很舒服的事儿,产苞谷时顺便烧个苞谷,产红薯时烧个红薯,也烧山芋和土豆.冬天烧锅还能取暖.灶上一般两个锅,一大一小,烧饭时一把把的往灶里前锅下面填,时而把柴往灶后送一下,因为这样可以把后边小锅里的水烧热,吃完饭,刚好洗碗.热的刷碗水,舀起来加点糠麸拎去喂猪.
        农村喂猪,一般是两只猪一起喂.据说这样猪会抢着吃,上膘快.是不是有这个道理我不知道,不过我们这里如果哪个孩子不好好吃饭,有别的孩子一起吃马上就会吃得快得话,大人就会说”一个猪娃儿不吃食,两个猪娃儿抢着吃”.我家的猪圈在伙房旁,与伙房隔着条通往邻居家的通道.十多平米的样子,猪是年年养年年换,和猫狗不同,猫狗养久了心生不舍,猪不同,反正养的目的就是为了吃肉卖钱.所以对家里养过的猪基本没什么印象.只有两只除外.这两头猪,很是奇特,耳朵比一般的猪尖,很瘦,跑得飞快,特能吃但不长膘.重要的是圈不住,纵身一跃,就飞出圈外,跑了一遍又一遍,抓回家一遍又一遍.家里把猪圈加到了一米多高,还是圈不住这两个家伙.抓猪成了件让家里很头疼的事儿,外公曾用玉米粥搀酒让猪吃醉了再抓过.这两头猪,让全村人称奇.我家就住在学校旁边,所以我曾多次发动全班同学帮着抓猪,连老师也知道我家有两头”会飞”的猪了.班上因此出现了几个”抓猪”英雄,多次帮我把猪赶了回来.妈妈总要奖赏这些”英雄”一把花生什么的.家里最终忍无可忍,把猪卖了,当然是贴本卖的,白喂了几个月,还不长肉呀.后来大家说没准这是野猪与家猪的杂交.长大了想到这事儿,我想,是不是现在的瘦型猪的原型呢?长得慢,爱运动,没准肉更好吃.
        猪圈旁还有个厕所.农村厕所是不分男女的,入厕时咳嗽或是唱唱歌可以说是一大厕所文化,不然可能遭遇尴尬.现在出门旅行时导游都把入厕说成唱歌,不知道是不是源于此,没研究过.
        农家门前都是要种树的,咱们长江中下游地区,不用种,几乎家家都自动长有槐树楝树和榆树.春天飞榆钱飘槐香,秋天落楝果.如今看来,倒是件美极的事情.当时怎么就不觉得.爸爸在门前我的窗外额外种了四棵彬树,挡了我的采光,却从来没有要挖掉的意思.还不知从哪儿移来了棵这里罕见的无花果树,成活了,但从未见结果.听说后来我们离家多年后也结过,只是我没见到.我也忙着在树边种过很多花儿.有美人蕉,指甲草(学名凤仙花),含羞草,菊花,爸爸还给我带回过大丽菊,可是未及开花,常常就被村里其它的女孩偷走.只有美人蕉易成活,繁殖快,另外也不能轻易拔起,所以长了一大片,红的黄得,开得很是茂盛.
        除了种花,我还爱画花儿,画动物.用粉笔在家里的墙上画了很大幅的一朵花和一只带着蝴蝶结的猫.年复一年,风吹日晒,竟然没有完全褪掉,直到前几年回家,还依稀可见,包括我同样在母亲房里墙上画的一朵花也是这样.睹”画”思情,心潮可想而知的无法平静.不过当年我沾着清水在墙边的水泥地上写得毛笔字是无法保留的.也罢,至今我的硬笔字都还写得都让人看得浑身起鸡皮疙瘩呢.
        字也好,画也罢,终有一天会从眼前淡掉.只有对老屋的情结.今生今世,我想都无法解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歆 于 2012-11-2 23:23 发表
清风徐来的午后,多么不适合打盹。

圣上晚上好!多批评再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放二天,再删除。这三个好象是抢救出来扔在诗歌报的空间里的。趣事,旧事,丑事。。一一呈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捉蝉
    我的童年,是在汉江边一个小村子度过的,那时我是很野的一个丫头,象阳光暴晒下从豆荚中炸出的黄豆一样,整天嘎蹦蹦到处乱跳.用妈妈的话说就是:一天到晚不落窝.一到吃饭时间,全村都能听到妈妈唤我回家的声音.那时的日子,万花筒似的,总有着无穷的乐趣.偷瓜摸枣.抓鱼捕虾,打弹珠捏泥人……节目繁多,玩儿得那叫一个尽兴.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当属捉蝉.
    捉蝉,是在傍晚才开始进行的.蝉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树根下.这时的蝉蛹,在地下呆不住了,蠢蠢欲动,从地面开个小天窗,想要爬出来了.捉蝉者的功夫,就是要在地面的蚂蚁洞呀,蟋蟀洞呀等等,大大小小的洞中,分辩出哪个是蝉蛹的洞.看准了以后,就用手指头一点点的去把它抠大.一点儿不用担心伤着手指,有蝉蛹洞的土质,一般是不那么坚硬的,而且常常只是洞口哪么一点儿土,下面是空的.抠到一条蝉蛹那么大时,就可以试探着把手指伸进去,摸摸里面是不是真是蝉蛹了.笨一点儿的蝉蛹,一被触动,就会用自己的”小手”一下夹住你的手指,说时迟那时快,当你飞速的将手指提出来时,哈哈,绝对有条胖呼呼的蝉宝宝傻傻的爬在你的手指上.钓鱼要用钓鱼杆,捕蝴蝶得用网兜或衣服,只有捉蝉的工具最简单---你自己的手指.很是有姜子牙垂钓,离水三尺,愿者上钩的味道.
    当然也有些蝉蛹是很狡猾或说是很胆小的,你使劲的拿手指捅它,它就是不敢”回敬”你,急你半天.没办法,这时只有借助工具了.插一截小树枝到洞中,不一会儿,以为安全无事的蝉就会顺着小树枝爬出洞来了.
    捉蝉最让人有成就感的,就是雨将来临时.可能气压大地下太闷吧,一个个的蝉争先恐后的打开天窗想要出来透气,不用费什么功夫,只要守着你自己的一片”地盘”一眼就能看出三三五五的蝉洞,和洞口摇头晃脑往外爬的蝉.每每这个时候,就是大丰收的时候,竹篓里密密麻麻装满了蝉.
    天黑后,在地面是不可能看到蝉洞了,而且一般蝉也都从洞中爬出来了.勤劳点儿的会打着电筒,从树干上将努力往上爬的蝉捉下来,收入囊中.我是不这么做的,因为我手高呀,总能发现很多蝉洞,”钓”出很多蝉,在天黑前捉的蝉就足可在小朋友们面前卖弄一番了.天黑后,那是看<射雕英雄传>或者<霍元甲>的时间,舞刀弄枪的,很是精彩,不能错过的.
    清早爬起床来,第一件事,当属查看自己的蝉笼了,数数有多少蝉蛹褪掉丑陋的外壳,长出了美丽的翅膀.说实在的,刚褪掉壳的蝉是很漂亮的,青翠透明的双翼,轻颤着,做着飞着的力量积攒.不过它们将没有飞的机会了,因为等待它们的只有油炸火烧,竟管它也有短暂的美丽.
帮我炸蝉的,一般都是外公.一把火把锅烧热,倒进油,丢进蝉去一炸,捞起来后拌上盐,那个香呀….啧啧,至今让人想起来都流口水.
    蝉蜕也是不能丢的,拿柳条穿起来,挂在家里,五串能换一根冰棒,十串能换一碗黄酒呢.
这种快乐的捉蝉生活,随着童年的结束,也慢慢的离我远去了,小学毕业,我便离开了小村.离开了捉蝉的日子.
    而惊喜还是偶然光顾了我一下.
    那日,晚上下班回家,走在熟悉的人行道上,偶而发现一棵万年青树的根旁,竟有着三五个蝉洞,蝉!一定有蝉!这个发现让我狂喜起来,童心大发,不顾路人狐疑的目光,逐棵树根逐棵树根的查看下去.终于,在一棵树下,那记忆中熟悉的小洞出现了,激动的用手抠开,一个胖胖的小宝贝爬在了我的手指上.小心翼翼的捧回了家,把它放在了纱窗上,欢天喜地的看它慢慢的往上爬,然后停止下来了.
    等夫君回到家,兴奋而又神秘请他观看纱窗上的新景观,没想到人家不屑一顾的瞅了我一眼,甩了句:”肉麻的东西”.便直奔餐桌上的西瓜去了.气得我只骂这个一样从农村出来的小子忘本.
    第二天一大早,照样的爬起来看我的蝉宝宝,看他美丽的翅伸展在晨风中,似乎想要飞进我的童年去.
    中午回到家,蝉已变黑,不再美丽.二天后,从我家消失了.只有那只蝉蜕,执著的扒在纱窗上,一如我执著的怀念捉蝉的日子.怀念我蝉鸣般喧嚣快乐的童年.
    一场大风后,蝉蜕从纱窗上消失了.至此以后,我再没能从人行道上找到一只蝉,居在钢筋水泥的围城中,从此只闻蝉鸣,不见蝉影.甚至那个曾常常帮丫头炸蝉的人,也于前年离丫头而去,他连蝉鸣也听不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丫头这几个散文诗写的真不错,可以整理一下单独发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屋。也非常好。
跟我们小时候生活有很多相似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0 19: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