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 屋 追 思
老屋未见,已是多年.
从我上初中后,全家搬离了老屋,老屋,便成了我一个永久的回忆.以前,每年都会回乡探友,顺便总会看看老屋.虽然久没人居住打理,门前已是”芳草萋萋”可熟悉的青砖红瓦,以及门前已长大许多的彬树,总能引起许多儿时的回忆.后来,村里屋基地紧张,许多长大成家的人想在村里建房,苦于没地.经不过一再”游说”,母亲终于于前年,将老屋卖掉了.
从那后,我便只能在回忆中,一遍遍的想念我的老屋
老屋应该是建于我上小学一二年级时.传统的砖木结构,面南背北.主体有三间房共200平米的样子.正中对着大门的一间,我们叫堂屋,是最宽敞明亮的一间,用于会客和吃饭.堂屋迎面摆着一张高大的”五屉柜”说它是”五屉柜”,并不因为它有五个抽屉,而是我们这里对于这种放堂屋用的大柜子的统称.五屉柜,面南背北摆放,做为放在最显眼和最”神圣”位置的家什,一般是家庭里最贵重的物品,全由红木或上好的实木做成.雕于精美的,喻意美好的花纹,比如牡丹,跃鱼,蝙蝠什么的. 我家五屉柜上,左右各雕有一”耳”,可以挂东西.那只右耳断缺了,是因为妈妈添了咱小妹,爸爸搞了条一米多长的大鱼回来,挂在那儿,每顿割一块儿吃,鱼太重,把耳拉断了.
五屉柜上,高挂着”中堂”画,内容常常就是”松鹤延年””观音送子””年年有鱼””开屏孔雀”什么的.五屉柜前放着的八仙桌,也是实木做成,很笨重,一张好的八仙桌,过几年都要上一遍桐油,都是要用上几十年的.家里的那张八仙桌,是自我记事起就有的.听妈妈说,分田到户时,村里唯一的一棵皂角树分给了咱家,这桌就是皂角木做的.童年时,八仙桌除了当饭桌外,更多的时候,是我和妹妹写作业用的书桌,和听收音机的地方.就在是这张桌上,我们写aoe做﹢-×÷听小喇叭和长篇评书.
堂屋左右,各摆着两排”靠背椅”.就是带着椅背,坐时可以靠着的那种.一般是八个.来客人时,与八仙桌配套可以使用.左边的墙上,贴着年画.年画的内容可丰富了,有时是美丽的八仙图,岁寒三友,瀑布什么的,有时是故事,比如”燕青卖线””董永和七仙女””红楼梦”等.过年时,贴年画,到别人家拜年时看年画成了我的一大爱好.由于故事型年画的内容常常是节远,看了一个感兴趣的年画后,回到家想方设法找外公给我讲,外公不识字,可打小在地主家给人家陪孩子,天天泡茶馆听说书,所以,各种传说呀,四大名著呀,没有讲不来.再不,就让爸爸给我买,爸爸在邮局工作,给我买了许多书.也就那时,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还能就着张单独的年画,自己编故事给小朋友听.现在看来,就叫看图编故事吧.也因此成了个孩子王,身边有一大帮跟屁虫.小学时,寒假考试结束后,学校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常常就是年画.所以,我家的年画,一般都不用买.年画上还加着学校的盖,挂上去,比买来得荣耀得多.出以自豪,只要不破损,对于奖励的年画,母亲也不遵循一年一换新的规矩,而是继续保留,只是每年添加新的.几年下来,一墙年画,几个大红章,很是有些耀目.农村人过年也就有了个习惯,到有学龄期孩子的家庭拜年时,数墙上加章的年画,看印章的年份,对着孩子表扬一番,对没奖的孩子鼓励一番,也就成了一大文化景观.除了发年画,学校也发奖状,所以这堂屋右边的墙上,就成了奖状的”独立”园地.我家姐妹三个,当时小妹尚小,未到学龄期.我和大妹两个是远近闻名的”女状元”, 右边墙上,可就是红彤彤一片.每学期结束,拿个新奖状贴回家,满足一下小小的虚荣心,成了童年时努力学习的动力.
堂屋左右两间房,分别分隔成了两部分,也就是四小间.前面两小间,叫前屋,后边两小间,叫后屋.左边的前屋,是母亲的卧房.父亲长年在外工作,这里就是母亲带着小妹住着.卧房南面的窗下,是一个梳桌,梳桌上放着一面镜子,和一个木制的梳妆匣.梳妆匣里,装着梳子,发卡,珍珠霜,大众雪花膏,发油之类的东西.琳琅满目,我常常偷跑进去,把玩许久.梳桌上,还放在一台燕舞牌的录音机,当年这个录音的广告至今历历在目,一个动感健康的帅小伙唱着”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后来听说这个男孩因什么原因入狱了吧,我还感叹了一番.家里最初的磁带还象就那几盘,张菊霞的第一盘个人专集,当然,张菊霞的艺名大家更熟悉些,就是唯维.还有凤飞飞,包娜娜,邓丽君.还有张儿歌,是爸爸专门买给我和妹妹的,里面有小罗号,春天在哪里.梳桌旁,是个比梳桌高许多的衣柜,好多次,我偷偷试穿母亲放在里边的衣服.衣柜上,有个襄阳牌的黑白电视机.当年的襄阳电视机厂,生意火暴,供不应求,提前预订才能拿到货,村里有电视的人家,全是这个牌子.正对着梳妆台,是母亲的大床,床边有个缝纫机和一个竹编大摇篮,那个摇篮摇大了我们姐妹三个.可惜摇篮后来送人了,不然,我一定把它弄来布置一番,当装饰品放在现在的家里.由于家教严格,除了下午放学后看一会儿米老鼠和唐老鸭,其它时间,母亲是不允许我们看电视听歌的,所以,只要母亲不在家,她的卧房绝对会锁住.因此,这间屋子对我和大妹,一直是充满吸引力的.在我们的眼里,这里有着一切对女孩子来说,美好而具有诱惑的东西.可以让人变美的”香香”.可以唱歌的”匣子”,可以看故事的电视,可以让人婷婷动人的高跟皮鞋……在我的映象中,这间屋一打开,就是满屋的香气,而且四季的感觉都是带着苹果香味的温馨.后来再大一点儿小妹偷偷告密,说妈妈每次出门回来都带苹果了,让她每天躲在这里吃一个.在那个年代,买水果吃可是件奢侈的事,大人一般心疼最小的孩子,只给小妹一人吃,也就不足为怪.那时我就想,哦,难怪感觉这屋是甜的,原来里面有苹果.除了羡慕小妹有水果吃,最羡慕的就是小妹可以睡在这么好的屋子里,而我只有二种情况可以享受这种待遇,要不生病了,妈妈要在一边照顾我,要不就是打雷闪电,怕我们害怕,妈妈会把我们姐妹三个全放在一起挨着我们.而平时,我和大妹,只有睡在右边的前屋.
右边的前屋,只有两样家什.一张床和一张大书桌.这间屋的窗前有四棵小彬树遮挡,所以采光不是很好.书桌上放满了我和妹妹各学年的书,但我们很少在这张桌上作业.况且那时木匠做的书桌都只有一个统一的规格,书桌的高度对我们来说是不太合适的.我在这张书桌上,就是摆弄自己的一些小收藏,比如图片,糖纸,各种用完的搽脸霜的袋子.图片的内容一般是花呀朵呀,糖纸多是卡通动物,象大白兔阿童木,搽脸霜的袋子就是美女头像图片了.这些收藏装在一个母亲弃用的梳妆匣里.每次拉开,都充满新鲜感.自小,我们上床睡觉的时间都是很晚的,和其它农村的家庭不同,母亲很看重我们的学习,除了不让看电视,家务及地里的活儿也从来不让我们沾手,每年她都会借来下学期我们才会学的书,晚上一定要让我们坐在床上拥着被子提前自学两个小时.只是她忘了收缴我的全部课外书.我在那时,偷偷把童话大王故事会少年文艺之类的书压在数学或语文书的下面,每期都看了一遍又一遍.除了经济条件限制,没可能常常吃水果外.母亲也有慷慨的地方,比如爆米花,米花棒,家里几乎天天都有的,就用塑料袋子装着,放在我床头的空地上,随时可以抓一把敞开吃.家里地少,收得有限得玉米棒,都用来给我们爆米花了.糖也可以每周到村前的小卖部拿两次,记账,母亲会按时去结账.
左边的后屋,是家里的杂物间.堆放着粮食呀,农具呀.过年的淹肉呀.这里还放过十几口大缸.外公是个有心人,在地主的酱园和食品厂看会了酿醋酿酱油,及点心的制做.所以,家里先后搞过酱品和食品加工.特别家里酿的醋,不是一般的纯正.那时的醋呀酱油呀全是粮食制作,连颜色也是用糖稀(做麦牙糖的一种原料)熬制的.哪象现在,醋精加色素.打小我喜欢吃酸的东西,家里开酱品生产前,每次家里派我去打醋,回来后,一瓶就只有半瓶了,另半瓶,在回家的路上装进了我的肚子里.家里开酱品厂后,一到放醋的时候,我就会积极请战,主动要求打头炮.也就是拿一根管子插到酿好醋的大缸里,使劲吸,然后醋就会自动流出来.一般情况下在醋流出来的瞬间,吸醋的人冷不丁会被呛一大口.我不怕酸,也就不怕呛.时间久了,能控制力度,做到吸出醋来,还不被呛着.而且,品醋的功夫见长,一缸醋酿出,我放醋时闻一闻,尝一尝,对每缸酸度香度做做点评.以至后来与现在的老公交往,他们同学聚会,逼着我喝酒,我说这样吧,你们喝一杯酒,我喝一碟醋,人家硬是骂老公不地道,说我有情况.小时家里酿醋的最终结果,导致我现在对市面上的醋普遍不满意,也就慢慢改掉了爱喝醋的习惯,因为,我再找不到那种香的感觉了.
缸里除了装醋,让家里酸了很多年,正常时,主要用来装粮食.小时零食少,地里产了花生也不可能全给孩子吃.一般家里”重要”的缸上,都压着块大青石板,孩子搬不动打不开.我家不同,外公疼孩子,每天晚上我们爬在八仙桌上听广播时,外公都会装一大瓢花生剥给我们吃,每月还会炒一次熟的.所以,青石板是没用的.母亲无奈,每年偷偷选些饱满的留做种子.有年,家里的花生全被吃完了,连外公也找不出一颗了.我到处翻,后来打开一个坛子,发现里面装着麦子,心想麦子都装在大缸里呀,怎么捂在坛子里?有问题!结果往下一掏,哈哈,亏妈妈想出这样一个办法,上面一层是麦子,下面全是花生.那个得意呀,花生吃了不说,外公还一个劲儿夸我有心眼.这坛子里故事还不止花生这一样儿,小时顽皮,有次把老菠菜近一米长的杆子扔到装淹肉的坛子里去了,母亲取肉,以为是条青蛇,吓得把坛子放倒半天,想让蛇爬出来,可半天见没动劲儿.外公拿火钳夹出一看,暴笑了半天.这两个故事,至今被家人津津乐道的提起,每次,都会惹得大家开心的大笑.
当然,我还用缸里的麦子呀,蚕豆呀缝沙包玩,第一次拈针拿线,好象就是从缝沙包开始.惭愧的是,至今我的针线功夫,也就限于可以缝个沙包钉个纽扣什么的.
右边的后屋,是外公的卧房.与我的卧房仅一墙相隔.我很少过去,是因为那儿的光线的确不怎么好,阴森森的.也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与外公卧房间的隔墙上有个方洞,停电时用来放油灯的,一盏油灯可以两边共用,节省不少灯油.经常在隔墙两边窜来窜去的是我家的花猫,那个方洞,俨然是为它开的方便之门,进进出出目中无人.为此打翻过二个油灯.被外公拎起来一顿好揍,结果没敢在上面放油灯了.我曾专门在洞前欣赏花猫进出时的风范,那么小一个洞,花猫在一米外纵身一跃,准确的就跳到洞的另一边了,比起杂技中跳火圈的表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洞也出过让人伤心的状况.一次家里新找人要了只小猫,怕跑,用绳子拴着,这只猫也喜欢上了这个方洞,钻进钻出时,因为绳子过短,吊在那里,等发现时,已一命呜呼了.从那后,家里养猫,再不用绳拴,也没因为没拴而丢过猫.
出了正屋,左边,有间单独的房子,是家里的伙房.做饭的地方.村子里七八岁的女孩子都会做饭了.很惭愧,我不会,所以常常就是帮着烧锅.每天背个大背篓,到稻场上自家的柴垛上扯一背篓的柴禾回家,倒在灶间.烧锅是件很舒服的事儿,产苞谷时顺便烧个苞谷,产红薯时烧个红薯,也烧山芋和土豆.冬天烧锅还能取暖.灶上一般两个锅,一大一小,烧饭时一把把的往灶里前锅下面填,时而把柴往灶后送一下,因为这样可以把后边小锅里的水烧热,吃完饭,刚好洗碗.热的刷碗水,舀起来加点糠麸拎去喂猪.
农村喂猪,一般是两只猪一起喂.据说这样猪会抢着吃,上膘快.是不是有这个道理我不知道,不过我们这里如果哪个孩子不好好吃饭,有别的孩子一起吃马上就会吃得快得话,大人就会说”一个猪娃儿不吃食,两个猪娃儿抢着吃”.我家的猪圈在伙房旁,与伙房隔着条通往邻居家的通道.十多平米的样子,猪是年年养年年换,和猫狗不同,猫狗养久了心生不舍,猪不同,反正养的目的就是为了吃肉卖钱.所以对家里养过的猪基本没什么印象.只有两只除外.这两头猪,很是奇特,耳朵比一般的猪尖,很瘦,跑得飞快,特能吃但不长膘.重要的是圈不住,纵身一跃,就飞出圈外,跑了一遍又一遍,抓回家一遍又一遍.家里把猪圈加到了一米多高,还是圈不住这两个家伙.抓猪成了件让家里很头疼的事儿,外公曾用玉米粥搀酒让猪吃醉了再抓过.这两头猪,让全村人称奇.我家就住在学校旁边,所以我曾多次发动全班同学帮着抓猪,连老师也知道我家有两头”会飞”的猪了.班上因此出现了几个”抓猪”英雄,多次帮我把猪赶了回来.妈妈总要奖赏这些”英雄”一把花生什么的.家里最终忍无可忍,把猪卖了,当然是贴本卖的,白喂了几个月,还不长肉呀.后来大家说没准这是野猪与家猪的杂交.长大了想到这事儿,我想,是不是现在的瘦型猪的原型呢?长得慢,爱运动,没准肉更好吃.
猪圈旁还有个厕所.农村厕所是不分男女的,入厕时咳嗽或是唱唱歌可以说是一大厕所文化,不然可能遭遇尴尬.现在出门旅行时导游都把入厕说成唱歌,不知道是不是源于此,没研究过.
农家门前都是要种树的,咱们长江中下游地区,不用种,几乎家家都自动长有槐树楝树和榆树.春天飞榆钱飘槐香,秋天落楝果.如今看来,倒是件美极的事情.当时怎么就不觉得.爸爸在门前我的窗外额外种了四棵彬树,挡了我的采光,却从来没有要挖掉的意思.还不知从哪儿移来了棵这里罕见的无花果树,成活了,但从未见结果.听说后来我们离家多年后也结过,只是我没见到.我也忙着在树边种过很多花儿.有美人蕉,指甲草(学名凤仙花),含羞草,菊花,爸爸还给我带回过大丽菊,可是未及开花,常常就被村里其它的女孩偷走.只有美人蕉易成活,繁殖快,另外也不能轻易拔起,所以长了一大片,红的黄得,开得很是茂盛.
除了种花,我还爱画花儿,画动物.用粉笔在家里的墙上画了很大幅的一朵花和一只带着蝴蝶结的猫.年复一年,风吹日晒,竟然没有完全褪掉,直到前几年回家,还依稀可见,包括我同样在母亲房里墙上画的一朵花也是这样.睹”画”思情,心潮可想而知的无法平静.不过当年我沾着清水在墙边的水泥地上写得毛笔字是无法保留的.也罢,至今我的硬笔字都还写得都让人看得浑身起鸡皮疙瘩呢.
字也好,画也罢,终有一天会从眼前淡掉.只有对老屋的情结.今生今世,我想都无法解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