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487|回复: 14

《花土21首自析》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6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K561次》
窗外的山上掀起了波浪

你消失的地方叫贵港



每首诗,都携带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能把一首诗所传递出的信息寻找出来的话,那么,读诗的障碍就不存在了。

《K561次》这首诗有多少信息呢?我们不妨来寻找一番。

题目《K561次》,‘K’是快速的简称,‘561’是车编号,《K561次》就是就是一趟列车的班次,这些是题目《K561次》的基本信息。

正文“窗外”最有可能指的是车窗,“山水”是风景,“掀起了”是是一种动态,其中“了”含有时间性,即由静至动的转变。“波浪”是由山水掀起来的,所以“波浪”不是波浪,而是一种感觉,或视觉,这是需要仔细思考的地方。

“你”指的是谁呢?是陌生人还是朋友?又或是自己?“消失”就是看不见“你”了。“贵港”是地名,广西贵港。

以上这些信息是可以直接找出来的,我们拿到这些信息之后,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

《K561次》是一趟列车号,因此我们可以给这首诗定义为行旅诗,而作者是这趟列车的乘客,作者在车窗内看到“窗外的山水掀起了波浪”。后一句“你消失的地方叫贵港”,则是作者的心理活动。诗的前一句是动态描写,后一句是心理描写。接着我们再来推敲前一句。“掀起了”存在时间性,所以我们可以推理出窗外的山水之前是静止的,这样一来,就必须再补充信息,才能解释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我们可以想象,由静至动是列车启动的过程,联系起后一句中的贵港,我们还可以补充信息进去,即列车所处的地方是贵港,因为贵港不是始发站,也不是终点站,所以我们可以得知,贵港是“K561次”列车的中途站,列车经过贵港,并做了短暂停靠,而就在这时,诗中的“你”下站了,与“我”分手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呢? 与“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到这里,要解开这个迷就需要更多的信息补充了。

这首诗所有有用的信息中,“你”是关键所在。我们知道,火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火车上人流密集,进入车厢就如同进入一个小社会。我们肯定,作者是“K561次”列车中的一员,他肯定是个有火车情结的人,或许他常常乘火车旅行,也有可能在他有限的一两次旅行中,这一次给他留下了深刻难忘的记忆。“你”下车走了,列车再次出发,窗外的山水不断地向后退······可以推测作者刚刚经历了一次道别,有分别就有故事,显然作者与“你”就在“K561次”上共同度过了一段短暂的时光。可是作者为什么对“前事”只字不提呢?由此又引发了作者对《K561次》这首诗的构思问题。

我们可以从这首诗的后一句发现构思的痕迹,作者的心理活动透露了这是一个故事的结尾,我们可以想象的到,作者与“你”在车中度过的那段时光是美好,但要如何去讲述那样一段故事呢?

作者使用了一个地名“贵港”,“贵港”之前用了一个很俗的“叫”字,这里面透露了什么样的信息呢?要理解“叫贵港”的使用,我们还要从作者采用的语调来分析。“你消失的地方叫贵港”,这是什么语气?这是作者的自言自语。我们仿佛能看到“你”离开后作者百无聊赖的情景,作者看着窗外移动的山水,心头默念着“贵港”。我们甚至还可以猜测,作者是第一次经过贵港这个地方,之前从来不知道有个叫贵港的地方,现在身处贵港,但贵港不是自己的目的地,现在认识了一个生活在贵港的朋友,但朋友到站了,下车消失了···

回过头再读第一句,“窗外的山水掀起了波浪”,波浪是巨大的,也是骇人的,窗外的波浪不也是作者内心翻涌的波浪吗?这波浪在列车启动的一刹那涌动,羁旅的酸甜苦辣也顿时在作者心头难以抑止······

(另一篇旧的。编辑有点乱)

原诗;K561次

窗外的山水掀起了波浪

你消失的地方叫贵港

   诗作于98年途经贵港市的一次旅行中,并以当时所乘车号‘K561’为题。

   首句写的是黎明时分车窗外的景象,车窗外的景色由暗到明,静态山水在奔驰的列车中感觉是浮动的,就像是波浪。借此来映衬我微妙的心理变化。窗外的波澜因长夜的消失而呈现,而我心中的波澜却因你的即将离别而兹生。

   诗中所传达出来的空间质感是很真实的,一列火车在漆黑的夜晚中行驶,我和新结识的友人促膝而谈,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当天色现出微明,友人即将离车而去。

   ‘了’和‘消失’是开启本诗的两把钥匙,‘了’把黎明拉回到漫漫长夜,而‘消失’则把两个站点分割开来。抽象地再现了一列火车黑暗中穿梭而来,又呼啸而去的景象。你消失在一个叫贵港的地方,而我消失在离开贵港的路上。

   诗总体散发出来的是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这种失落来自对美好事物,纯洁心灵的怀念与留恋。

k651次 是列车班次。

   贵港是广西贵港市,当时火车途径贵港,并做了短暂停留。

   一列火车在漆黑的夜晚中行驶,我和新结识的友人促膝而谈,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当天色现出微明,友人即将离车而去。

   之所以没有对诗进行铺展,不是因为我喜欢写短诗的缘故,而是缘于心中的那份遗憾,恰好适合这样残缺地表达!

   实际上这是两句结尾,省略的是已经过去了的漫漫长夜。

   试图解说自己的东西的人,其效果都不会太好,但是论坛确实缺少真正的诗歌!这是所有论坛的普遍现象。诗歌语言是不是只有通过扭曲变形去获得所谓的张力,它发展到什么时候会出现一个死胡同不得而知,但是诗歌意境正在因单一变化的象征主义而已经出现了飞快的萎缩,但凡懂诗的人都有目共睹。

诗写好有好多年了,想过给这首诗加上您说的副标题!后来放弃了,因为我和他并不是真正的朋友,只是上天安排同坐一排。
我不知道您有没有“火车情结”,我个人是有的,而且不一般。我家中保留着一叠火车票,有一百多张,全国各地的站点差不多都有,如果你喜欢火车,经常坐火车的话,就不会说这首诗不适合欣赏了。
K651次列车是从广州到昆明的一趟火车,途径广西瑶族自治区贵港市。(如果你误读了贵港,呵呵,只能说您太大意了)
火车是交通运输量最大的一种出行工具,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火车上度过。火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人来自天南地北,只是因为不同的人生轨迹而暂时相逢在一起,很快他们就会随着一个个站点的到来而又各奔东西。因此,短暂的相处
,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心灵里产生不同的触动和碰撞,但是诗人(权且这么称呼)具有比常人更敏感更柔软的神经,尤其对一个长期流浪在外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人在旅途,萍水相逢,他更懂得珍惜...
相逢是偶然,分离却是必然,人生之中,太多这样的无奈!短暂的相逢却在彼此的心里烙下了永远难于磨灭的美好印象,彼此只能恨旅途太短,不能一直到终点...



除此之外,这首诗的创作也不能说毫无特点。诗虽然是短了点,但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首先诗充分发挥了题目的作用,不仅起到了开锁钥匙的作用,而且与诗本身描写的精神状态相契合。体现出了人在旅途那种浪漫感觉和淡淡的哀怨。

诗的正文部分前一句写景,后一句写心情,情和景也基本做到了情景交融。
我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读这首诗必须抓住后一句“你消失的地方叫贵港”
“你”是从贵港下车的,我也知道了有一个叫贵港的地方,那里风光旖旎,并且还记住了一个人,这个人虽然以后再也无缘相见,但是这个人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是反向逻辑推理,可以一直推理到诗的题目,直到诗意和意境完全释放为止。只有这样做才能一步走进诗的内涵里去。



《冬》

一顶雪白的帽子,
压着弯弯的两条眉毛。

98年冬,南京郊外,下着雪,她来电话说,要来看我,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
午间,有人叩门,打开门,她门口站着,头戴一顶雪花帽,双目清澈,宛如两汪湛蓝的湖水。她的身后,是一片洁白的世界。


◆冬天的早晨

云提着桔灯
在高天上漫步
梧桐树静悄悄
张开乌黑的枝丫

这首诗也是写于98年冬天的南京郊外。真实的画面是,旭日即将在地平线升起前的那一刻。天空刚刚呈现出瓦蓝,几朵游云被阳光照亮了半片身子,看起来就像一只点亮了的灯笼。但大地仍然灰蒙蒙的,从地面仰望,梧桐树黑漆漆的枝桠,脉络分明。
描写中,有两个个动态的变化,就是一二句和三四句,一二句写红云在高天上“漫步”,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云也在随旭日的升起而越来越亮。三四句是写梧桐树,由漆黑的一团慢慢变成朦胧枝桠,再变成乌黑而又清晰的枝桠。这样一对比,意趣就产生了,梧桐树高举着乌黑的枝桠,好像是在等待云儿把桔灯挂上去似的。

◆红苹果

-----(写给我亲爱的小不点)

月亮在云中穿梭
在云中穿梭
月光在窗前列队而过
梦聚集在狭窄的河口
画船摇摇,小小船儿
只要再爬上一个山坡
就能触摸到我那熟睡的红苹果

从字面看,这首诗的笔墨基本上是在描写月亮和月光。只是在最后几个字“我那熟睡的红苹果”言及到了“小不点”。
结构上前三句为一部分。即:

月亮在云中穿梭
在云中穿梭
月光在窗前列队而过

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即:

梦聚集在狭窄的河口
画船摇摇,小小船儿
只要再爬上一个山坡
就能触摸到我那熟睡的红苹果

第一部分纯写景,夜空中白云朵朵,月儿在云中穿梭。窗前的月光一晃一晃,感觉好像是列队走过。
第二部分是情景结合在一起描写,这里的情景比较复杂,要从写作背景去理清思路。

《红苹果》写于2010年12月深圳,当然,在发帖的时候忘记了把这个信息附加上去。作为一首完整的诗,应该有诗的出生地点和出生日期。这里传递着很多至关重要的信息。
从时间上看,12月,这是年末。从地点上看,深圳,这是特区。深圳的年末,是一大批人即将返回家乡的日期,人到了这时候,返乡的欲念日益迫切,小不点显然是我思乡之情的焦点。

月亮在云中穿梭
在云中穿梭
月光在窗前列队而过

这是一幅常见的夜景,是年初离开家乡那夜的夜景,正好也是写这首诗时的夜景,因而,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梦聚集在狭窄的河口
画船摇摇,小小船儿
只要再爬上一个山坡
就能触摸到我那熟睡的红苹果

有了前面那些信息的补充之后,这里的情景就很容易梳理了。“梦”,是思乡梦,“画船”、“船儿”都是指月,“山坡”既是月亮下的黑色山影,也是年末这个时间上的山坡。很明显,在看“月亮在云中穿梭,在云中穿梭,月光在窗前列队而过”这个夜景时,我已经出现了幻觉。那夜空中的月儿好像是顺着河水向家乡划过去似的,而我就在小船上划着浆,努力的划着,向家乡划去。

就能触摸到我那熟睡的红苹果

最后一句是对应前三句,因为在我离开小不点的那夜,月光一晃一晃,照在她红扑扑的脸上。而这时候,如果我乘着小船划过天边那个山坡,月光顺着山坡下去,我就能再次看到相同的画面了。

《红苹果》对我个人来说,写得很轻松,但是,读者要读进去,有一些不太容易跨过去的障碍,尤其是在缺少必要信息补充的条件下。因为诗中的情感和体验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

[ 本帖最后由 花土 于 2012-11-9 22:3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占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早上赶的3首。花土土早完成了。等着我的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是以前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土以逸待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土 于 2012-10-26 11:57 发表
呵呵!这是以前写的

这个我基本读对的。只是我写出来的是线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没有读出“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消失的地方叫贵港
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土 于 2012-10-26 12:04 发表
你没有读出“故事”

故事在花土心里。读不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半遮面 于 2012-10-26 12:11 发表
自析?!

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10-26 12:34 发表

故事在花土心里。读不出。。。

那是,要读出来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0 23: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