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7208|回复: 43

【第五期赏图诗】《三眼看透了密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5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秋的秋里,无雨的雨后,掠过约翰·埃·密莱的《盲女》
                                                                     ——题记

1》第二眼

第一次无法与一个人
对视,寂静的脸
宛如缝在金黄色秋天的
一个补丁

这样的寂静
让放出的鸽子变得抽象
它是信的一部分,曾呼唤
流在浪上的人 ㊀

只是,坐田埂的唤不回
没有家的
唤不回

2》第一眼

该不该把田埂上的黄
和华兹华斯的相提并论?㊁
其实都是一条近路,一拐弯
就让影子
从脚下松开

多有戏剧性,可惜
我什么也看不到,只觉得饿
野花摇曳的弧度
太小,填不饱
羞涩的胃

3》第三眼

只是蝴蝶
只是偶尔路过
只是,
手指紧扣的细节,连个
背风的地方都没留

还好,琴声
仍然合乎礼数
威尔基,不也轻易破了
彩虹的毒吗 ㊂

彩虹也是礼数
分身有术
给她们姊妹,一人
一条

只留最后那笔
颜色,将她画成
一根吸管,把自己
慢慢地,慢慢地
吸干

20121015 凌晨 于深圳

㊀ 圣经《创世纪》述,上帝水淹万物,水上流浪的诺亚三次放出鸽子探路,以便可以回到陆地,第三次鸽子终一去不回。

㊁ 威廉·华兹华斯,英国人。年幼成为孤儿。湖畔派代表。著有《我看见彩虹在天边》(梁实秋译)等诗作。行文清新。

㊂ 大卫·威尔基,苏格兰画家。爵士。代表作包括《盲人小提琴手》,生动了音乐带来快乐的力量。
发表于 2012-10-15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句子转换灵性生辉不乏开掘的丰盈。问好。感谢支持赛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5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看题目就吸引了我。盲女-三眼,这对照本身就很强烈。加上诗人以深度的思考和严谨的结构来搭建诗歌,让这几眼看的很别致很有穿透力。

欣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5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独特的创意。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5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眼是否能看透密莱并不重要,看重的是从这幅画而联想到画家,以画家为角度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因而说一声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5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作品,支持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5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寂静
让放出的鸽子变得抽象
它是信的一部分,曾呼唤
流在浪上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5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散的好!确实是佳作,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2-10-15 09:16 发表
句子转换灵性生辉不乏开掘的丰盈。问好。感谢支持赛事。

呵呵云游去了,刚回来,很久没在红颜凑个热闹了哈哈
问侯秋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凌风 于 2012-10-15 09:20 发表
光看题目就吸引了我。盲女-三眼,这对照本身就很强烈。加上诗人以深度的思考和严谨的结构来搭建诗歌,让这几眼看的很别致很有穿透力。

欣赏学习!

功夫到家的人一眼就看透了哈哈!多谢来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10-15 09:52 发表
独特的创意。欣赏!

问好鸿雁!问好欣赏!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谈笑指间 于 2012-10-15 10:44 发表
三眼是否能看透密莱并不重要,看重的是从这幅画而联想到画家,以画家为角度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因而说一声赞!

经你这么一说,老夫怎么感觉恍若马王爷了呢?又或者密莱是马王爷?哈哈哈
多谢赏赞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梦寐梧桐 于 2012-10-15 10:52 发表
优秀作品,支持推荐!

问好梧桐哈,秋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5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光独特!那个  补丁  妙喻!
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5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刻而巧妙。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作者的现实主义关怀表现的淋漓尽致。是的,洪水虽已退去,人间灾难和泪水依然存在。
“只留最后那笔
颜色,将她画成
一根吸管,把自己
慢慢地,慢慢地
吸干”
最后,加重了悲剧色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05: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