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挑战者中秋会】之同题系列:《月亮上的树》
文:千朔
--其实,在你目光所及的月光
都滋养著我所种下的树
一片叶子都有一条秘密通道
每当有风拂过,就会有人听到小路呢喃
「树,是生命最巨大的依靠。」
我们就在这颗星球上寄养了想象力
一条东流到大海的春江
嬗递了体内每一季的思念,你听
有歌声复活了秋天
我寂静如水盘中的孑孓
从窗边发芽,并和月亮一同反光
在你目光所及的世界
让你看见
月亮上的树是每个异乡人的眼
小议:
先从第一句开始说起,“一片叶子都有一条秘密通道”,里面有一个字影响到这句的语气。“都”隐含强调的意味,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会这么来一句:连他都XXXX,你就怎么怎么的。
在我阅读的视野里,几乎每一首好诗,文本的气息都是一致的,虽然只是一个“都”字,但第一句和第二句的语境上的差别还是有的
前段时间在某论坛探讨文本的时候,与几个诗友谈到文本的合理性,我却以为,一个文本里的句子的搭配需要合理性的最大化。毫无疑问第二句非常好,它也可单独作为题记,”每当有风拂过,就会有人听到小路呢喃",
其实我第一遍读的时候,感觉第一句和第二句存在逻辑性的裂痕,尽管在第二次阅读,第三次,以及反复推敲后,它还是合理的,
说到树,不得不赞同意象用的非常精准,因为无论春夏秋冬,树遮风,挡雨。
说到第三句和第四句,我不得不提及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如果你想得到一个空间感,那必须画一个小小的点,再画一个平面。
这个实际上就是在视觉上的错觉进行处理。当然,这也必须联系到理论中的一种说法:如果想最大化的突出空间存在感,那必须以渺小的存在来衬托大的空间,其实也可理解为参照物、“「树,是生命最巨大的依靠。」/我们就在这颗星球上寄养了想象力"
其实从第四句,视野开始辽阔起来,角度变得很大很直观,这样的表达更能把一个人的情感张开,“一条东流到大海的春江”这句的视野基点在建立在星球以外看的,
当然,我最喜欢最后一句的用法:“你听”.它像一个对话角度的转换。既然是转换,那么下一节的语境又是不一样的,而文本在这一节变得内倾。从内倾这个角度上来说,它是在诉说内心的一个世界,隐秘,快乐或者悲伤。很多
而最后一句“月亮上的树是每个异乡人的眼”,树在文本中是这样描绘的“
树,是生命最巨大的依靠。”,而“眼”,其实我不说大家也能理解的,但是我还是想说一句,这一句还得推敲推敲,如果说上一节有那么一丝内倾的话,那这一句的意味上,起承转合上,整体发散上有些偏重了。
就说这么多了。
8:02 2012-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