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068|回复: 21

新巧构思,诗性行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9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巧构思,诗性行文
——学习这里有阳光的精品《我的岛》之《我的》
文/  山城子

这期《我的岛》专辑,主持人这里有阳光最后一个拿出作品,仿佛爱国大餐中的最后一道醒酒的美汤,读来令人甚为惊喜。
惊喜在于他构思的新巧与行文的诗性。仿佛说,诗这东西(即使写《我的岛》这样的爱国题材),也要这样构思,而不是那样——罗列历史之后同仇敌忾;不论何种题材,行文也得句句是诗句,而非散文句。

先说构思:主权之争,就从钓鱼岛的归属说起——自然是从明朝开始,钓鱼岛就是中国的领土了。那时,琉球国是中国的附属国,所以诗人有“怀里一串琉球宁静”语。琉球国的国界在姑米山,距钓鱼岛还有一夜的行程。这样的史实,记载于《浮生六记》。该书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作者为清人沈复。该书第五记记有途经钓鱼岛的文字“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笔记人是前往琉球国游览的。文中说见钓鱼台,自然是船上海图标示的了,必展图比对确认了,才提笔记录的。这个记录是1808年,早于日本人记录钓鱼岛76年。这一文献,不仅实证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同时也清晰地说明钓鱼岛也不属于琉球。此外,该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或许,史实与民间人物同载一书,于是就被诗人浪漫到诗里来,这才有了“董小宛立于钓台/甩出鱼线,浮漂独自开一朵/金色的花”,这番美丽又符合历史实际的想象。这就是构思的新巧。

再说行文:起句“明朝是模糊的风”,用的是暗喻格,因此新颖漂亮,很诗性。“它的前襟是水,很蓝的荡漾”。第二句既是比喻又是拟人,还有通感,前两格糅在一起,后边的通感又很创新,没法不诗意盎然。接下来3-4行的“纽扣”比喻钓鱼岛归属了明朝,“怀里”的拟人,暗示了琉球当时为中国的附属国。第一节就这样句句用格,句句诗意,没一丁点的散文化。
第二节的7行诗,依次用比喻、拟人、拟人、拟人、引用、比喻,完成了最重要的证明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行文,联想巧妙,符合历史,又有浓浓的诗意。
第三节,写日本人,连语言文字都是从中国借过去的,他们没见过这么美丽的岛屿,欲强抢在手,否则就要死了似的。这节稍有散文化的趋势,但不影响全诗的诗意大局。因为,第四节的4行诗,又连续暗喻得很是诗意翩翩,而落笔扣题——无可争议,钓鱼岛就是我们中国的。

2012-9-19于黔


附:《我的》

明朝是模糊的风
它的前襟是水,很蓝的荡漾
有人缝一枚纽扣
怀里一串琉球宁静,风声凉凉

还没有更合适的蓑衣
可以配合他凝立于夜海之上的身影
他是怎样做到的
像传说中的那点事儿,让四海跪下
董小宛立于钓台
甩出鱼线,浮漂独自开一朵
金色的花

矮人借来语言
他从未见过碧波与明月
孕育出如此美丽的岛屿
他真的就要死了

现在天空正在慢慢变蓝
明朝的头上有雪
模糊的风掠过小岛,蓑衣人说
我的
发表于 2012-9-19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好评,问好山城子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9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光总能出人意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9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圣歆 于 2012-9-19 20:24 发表
好诗好评,问好山城子先生!


圣歆网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凉风 于 2012-9-19 20:35 发表
光光总能出人意料


问好凉风!!
——他是另有蹊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星星谷 于 2012-9-19 20:46 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9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城子兄细致的解读,我是那么想来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9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凉风 于 2012-9-19 20:35 发表
光光总能出人意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9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我们有时候在句式上,在语态上可以尽力减少意象,而去使用喻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9-19 23:04 发表



感谢城子兄细致的解读,我是那么想来着的~~


不客气,是向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9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对历史的诠释和比对,分析的很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9-19 23:16 发表
你对历史的诠释和比对,分析的很明白!


你把历史给诗意了,我回到历史,则是审美的需要——阅读学习过程=作品的审美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9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望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9-19 23:07 发表
我想我们有时候在句式上,在语态上可以尽力减少意象,而去使用喻体


这也是诗歌本质中重要因素——精练、含蓄、形象的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1 09: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