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7123|回复: 36

草叶上的悟禅者--品读《水珠》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7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三年时间未认真玩诗,2012年秋第N次“复出”。再次走进诗歌报后,被坛子里一股自然之风吸引了。以太白酒桶、花土、山城子为首的诗友们,追求语言的干净、精练,推崇使用自然句。为陷于歧义、畸联、累赘、隐秘中而呼吸窘迫的我们,带来了清新空气。

    最近遇上太白酒桶的《水珠》,短短几个自然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五觉清醒随之踏上一场感受阳光、青草、露珠和生命之秘的禅意旅途。

◎水珠
准确地说你无法描绘一粒水珠
一粒水珠裹着一只小蚂蚁,在草茎上徐徐滑动
阳光穿透它们,恍若你无从知晓的
那个生命隧道



   一滴水可以做什么?答案是众多的。一滴水可以看见大海;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滴水可以穿石……. 而太白酒桶的这滴水,我认为可以坐在草叶上悟禅。

      悟禅也称修禅,是通过解放自我束缚,获得世界真相的方法。悟禅者,察知心念生灭,在念头生起来时,作为旁观者来观察自己的念头,就象观察天空中的白云一样随来随去,而不依赖现成的理论和逻辑概念。从而解脱心念的控制,成为一个自由的心智,与世界真相接触。

    太白酒桶的这滴水珠“在草茎上徐徐滑动”,不正如心念生吗?心念生,只在心神一动间。徐缓不可查,如水珠轻轻的滑行。心念是心里的念头和想法,不同于物质。它不能被看见,也不能被听见,更不可能被旁人所描绘。所以太白酒桶道:“准确地说你无法描绘一粒水珠”。

    而太白酒桶,或者说悟禅者注意到了自己细微的心念“一粒水珠裹着一只小蚂蚁”。很多时候,我们的心念正象是小蚂蚁,微小、几不可见,总是被我们无视或忽略。然每个心念都应该有它的走向,并最终指导我们的行为。若非瞬起瞬灭,必将有因有果。“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有谁曾注意到并客观的体察过,这是只什么样的小蚂蚁?善的还是恶的?千山万水的还是沧海桑田的?参透、顿悟的还是执迷不悟的?

    所幸,太白酒桶有一个自由的心智,没有陷入小的“自我”,没有迷失。他有自己的觉悟。阳光普照,如佛法无边,瞬间顿悟下,恍惚走进生命隧道中,看见世界真相。“阳光穿透它们,恍若你无从知晓的那个生命隧道”。隧道尽头,必走出一个“大我”。

    抛开字里行间所契合的禅意不谈,《水珠》文本本身,亦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从视觉上来看这颗水珠。文字本身如同水珠般,小巧,温润,通透。 它是晶莹的,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泽。
    从听觉上,我们恍惚听见水珠滑动的细小声音,听见蚂蚁抖动着触角在四周造成回响。

    从嗅觉上,我们似乎能闻到青草的香味,水的清甜。

    从触觉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清新的,自然的,温润的气息,在周朝漫延。

    在这篇文本中,我们看不到其中的招式,看不到所谓的写作技巧。它没用到什么修辞手法,没有他似乎只是在如实的叙述眼前所见。可是我们能感受到其间的“内力”。它给了我们强烈的光、影、时空感。我们如同进入一个微观世界,我们的五觉瞬间被调动到另一个空间。

    这是一个高超的诗人,用白描手法搭建出来的神秘通道,向我们展现了最自然状态的文字张力和阅读空间。

    何其有幸,我看见了。出于一个读者对作者的感激,我强烈的需要说些什么。

    以此为谢!

[ 本帖最后由 竹丫头 于 2012-9-17 13:5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珠》的出现,让丫子一直强烈的“想说话”。不吐不快。今天忍着眼疾敲完了这些后,终于踏实了。以此为做为对太白写出此好诗并分享给了诗友们的感谢。偏颇之处,相信太白也不会怪。
休歇二天,再回来与大家笑谈畅聊。各位诗友,秋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丫头好!看见这么多字很兴奋,晚上再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读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读得好,推一下丫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竹丫头 于 2012-9-17 14:01 发表
《水珠》的出现,让丫子一直强烈的“想说话”。不吐不快。今天忍着眼疾敲完了这些后,终于踏实了。以此为做为对太白写出此好诗并分享给了诗友们的感谢。偏颇之处,相信太白也不会怪。
休歇二天,再回来与大家笑谈畅 ...

那是。俺也是前几个月看到他进了诗歌报,在红颜,只是发现好多诗友还不习惯他的表达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嘴丫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丫头读得这么细致。
酒桶不才,努力写好每一首,以慰各位厚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有过一个简评,这次很详细,周到。
竹子诗评倾注了满腔热忱,领悟中拓展了生活的底蕴。
感谢酒桶好诗,感谢竹子力评。跟着千一起推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7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竹丫头 于 2012-9-17 14:01 发表
《水珠》的出现,让丫子一直强烈的“想说话”。不吐不快。今天忍着眼疾敲完了这些后,终于踏实了。以此为做为对太白写出此好诗并分享给了诗友们的感谢。偏颇之处,相信太白也不会怪。
休歇二天,再回来与大家笑谈畅 ...

竹子多保重。康复再来,我们祝福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8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太白酒桶 于 2012-9-17 19:27 发表
谢谢丫头读得这么细致。
酒桶不才,努力写好每一首,以慰各位厚望!

不才不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8 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我拉进去了,那我就说上几句。
作诗,句子需要写干净,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的一种写作习惯。因为句子忌讳陈旧,忌讳没新意。因此,追求新句子新表达这是必然的,而就在我们追求新的同时,不干净的因素遍紧随而来。这里既有新的东西难于被读者接受的原因,也有作者自身的原因,但多数问题应该出在作者自身。诗的写作,一方面是在追求意境和语境表达,另一方面又是作者自己对诗歌语言以及表现手法的一个论证过程,就像宇宙飞船的设计和制造,必然离不开大量的实验,而实验就是论证过程。诗不是机械的,但也不是可以任意而为的。其判别标准当然是以审美为主,在能产生审美的前提下,我们才能信任诗和诗歌句子,无论你使用什么手段,其归根结底就是审美,读者得不到美感体验,功夫就是白做的。诗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有句无诗,我们写作一首诗,不应该是碰运气,起码应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思路,这个思路将决定诗的各种走向,比如说完整性上,如果不经深思熟虑,要写成一首诗并使其结构完整,也许就需要非常好的运气了。再比如语调的把握,当我们不确定诗写的发展方向时,语调必然难于得到贯彻始终,甚至连基本语调也定不了,这样写出来的诗,气息将是散乱的。写一首诗,由其中的某一个问题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带来的必然是组织上和句子表达上的缺陷,有缺陷的诗句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字词上的牵扯消耗,消耗过度就会变成无效写作。

[ 本帖最后由 花土 于 2012-9-18 01:3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8 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大家喜欢‘张力、歧联、能指’什么的,首先,我们必须确定,这些东西不是随心所欲的,如果我们不按实际要求去追逐它们,要将其融入诗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只会得到有句无诗的结果。可以说,有张力的句子唾手可得,一些似是而非的能指也唾手可得,问题在于我们是如何平衡‘能指’与‘确指’的。‘能指’的目的绝对不是什么也不指,或者什么都指了,又或是什么都指不到,这样的‘能指’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的情感终究有一个清晰的落脚掉,否则我们就是没有带着情感去写诗。
‘能指’与‘确指’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诗写本身是一个游戏过程,就好比射箭,我们有数量不等的箭,我们要一支一支发出去。靶心是确定的,我们射出去的不会直接命中靶心,但不是盲目乱射的,射出去的箭应该是向导,所有射出去的箭都应该导向情感这个着落点,也就是靶心。当我们自己箭路清晰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哪一支箭射出去是无效的,哪一支箭射出去是产生了误导的,哪一支箭又是一锤定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8 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更半夜的,乱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8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珠
准确地说你无法描绘一粒水珠
一粒水珠裹着一只小蚂蚁,在草茎上徐徐滑动
阳光穿透它们,恍若你无从知晓的
那个生命隧道

天人合一的闪念。好诗好评。问候两位。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1 06: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