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421|回复: 35

我的图库——备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30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肯特海滩 1827年 泰奥多尔.居丹 法国 264cm×420cm 布 油彩 巴黎 马里内博物馆藏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个怵目惊心的瞬间:《肯特的海滩》描绘的是在狂风暴雨的海浪中即将倾复的帆船,人们纷纷逃离帆船,乘上救生船逃命,狂涛汹涌,人们在挣扎。在黑白两色的对比中,表达的是生命与意志的不可战胜。



[ 本帖最后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8-30 10:2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2、不相称的婚姻 1862 普基寥夫 (1832-1890)俄国 173cm×136.5cm 现藏于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在这幅作品中,画家体现的是妇女命运的主题。特写式的构图,展示一个结婚场面: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正与一白发老者举行婚礼,神父为他们祝福,新娘低头无奈地默认了悲惨的命运,而成为新郎的老者则一幅傲慢的神情。画家抓住了这一病态的社会现象,用自己的艺术揭露了卑劣的社会交易和对女性的摧残。



[ 本帖最后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8-30 10:2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3、深渊 (又名:夏天的傍晚) 1892 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 (1861-1900) 俄国 150cm×209cm  现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深渊》取材于民间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磨坊主的女儿与一青年农民相爱,而女儿的父亲坚决反对。设法买通征兵局,结果青年给抓去当了兵。(旧时俄国的兵役制是终身的)姑娘闻讯深感绝望,便从该桥跳入水潭。



[ 本帖最后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8-30 10:2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夜 1880 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 俄国 179cm×135cm 现藏于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这是一幅被人誉为“爱情诗”的油画,它继承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性与文学性,叙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画家用银灰色的调子,来渲染恬静的夏夜,没有微风,参天的菩提树显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蔷薇花散发出清香。这样的时刻,一个穿白色衣裙的美丽少女,独坐池塘边的长椅上,她面前的池塘中漂浮着睡莲和菖蒲。人物与环境处理得十分和谐,迷蒙的月光洒满林中,恍若仙境,令人向往,使人陶醉。与作者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5-1887.3)9年前完成的《五月之夜》,可称为姊妹篇。



[ 本帖最后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8-30 10:2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5、白桦林 阿尔希普.伊凡诺维奇.库茵芝 (1842-1910) 俄国 97cm×181cm 现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库茵芝在1880年举办了一次只展出一幅画的展览会,展出的作品是他的名作《第涅伯河上的月夜》,轰动了彼得堡城,每日参观者拥挤不堪。一年后库茵芝又举办了一次只展出独幅作品的展览会,这幅作品便是《白桦林》。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朴树的校园民谣《白桦林》,或许就是从中获得灵感呢?



[ 本帖最后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8-30 10:2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6、伏尔加纤夫 1870-1873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1844.7-1930.9) 俄国 131.5cm× 281cm 圣彼得堡 俄罗斯博物馆藏
  
《伏尔加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1844.7 -1930.9)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 本帖最后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8-30 10:2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7、1879年8月23日,维苏威火山爆发 1881年路易斯.埃克托尔.勒鲁 法国 190cm×303cm 布 油彩 第戎美术馆藏
  
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刻画了维苏威火山爆发瞬间人们的惊恐与绝望。远处是黑暗中爆发的火山,滚滚的尘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着白衣逃难的女性。这幅作品运用古典的手法,刻画了女人们的表情与神态,体现出古典式的理性与严谨。



[ 本帖最后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8-30 10: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8、缠毛线 1878年 洛德.莱顿 英国 100.3cm×161.3cm 布 油彩 悉尼 新南威尔士美术馆藏
  
画家沿用古典绘画法则,以学院派绘画的严谨,描绘了缠毛线的母女。年轻的母亲坐在凳子上,姿态优美地绕着毛线,衣裙的表现呈现古典风格;小女孩全神专注地配合着母亲,扭动着身体,一幅稚气。莱顿以古典手法去表现生活,因而使作品有呆板僵化之感,并且流露出缺少真实情感表现的缺陷。



[ 本帖最后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8-30 10:3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9、九级浪 1850年 I.K.艾伊瓦佐夫斯基 俄国 221cm×322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九级浪表现的是风暴中飘泊的人们,他们栖居在帆船的残余物上,为了生存,拼命挣扎,狂风巨浪,呼啸而来。暴风雨中的船与人,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抗衡,表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与不可抗拒性。画面气势逼人,色彩动人,借以烘托人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幅关于人和自然的颂歌,使人震动,也使人动情,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 本帖最后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8-30 10: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10、阿尔卑斯山的雪崩 1803年 菲利普.卢泰尔堡 英国 109.9cm×160cm 布 油彩 伦敦 泰特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以严谨的手法描绘阿尔卑斯山雪崩景象的风景画。画家十分注意造型与色彩的关系,近景的暖色与中、远景的冷灰形成对比,产生了纵深的空间感,块状的山岩造型及不同斜线的构图,造成了雪崩的动感与恐怖气氛。画家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雪崩的奇异与壮观景象,形象地表现了山崩地裂、气势逼人的自然威力。



[ 本帖最后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8-30 10:2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11、无名女郎 1883年 I.N.克拉姆斯柯依 俄国 75.5cm×99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



[ 本帖最后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8-30 10: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12、1503年-1506年 莱奥娜多.达.芬奇 意大利 77cm×53cm 板 油彩 巴黎 卢浮宫藏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 本帖最后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8-30 10: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13、入睡的维纳斯 约1510-1511年 乔尔乔内 意大利 108.5cm×175cm 布 油彩 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乔尔乔内最成功的油画作品,最后由提香完成。作品中的维纳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没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征:在自然风景前入睡的维纳斯,躯体优美而温柔,形体匀称地舒展,起伏有致,与大自然互为呼应。这种艺术处理不是为了给人以肉感的官能刺激,而是为了表现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体和纯洁心灵之间的美的统一。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美的创造,是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美"的典范的。



[ 本帖最后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8-30 10: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14、向日葵 1888年 文森特.凡.高 荷兰 91×72厘米 布 油彩
  
《向日葵》是凡.高在法国南方时画的。南方阳光的灿烂令画家狂喜,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日葵》便是这时的代表作。画家以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显出画家狂热般的生命激情。



[ 本帖最后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8-30 10: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15、拾穗 弗朗索瓦.米勒 法国 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 巴黎卢浮宫藏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 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在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拾穗》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 本帖最后由 江边鸿雁 于 2012-8-30 10: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27 11: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