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8557|回复: 56

浅说《挑战版第24期探索者.对峙.失地》部分作品阅读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1 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纯为阅读后个感,纯为參考与分享~

  本次挑战版第24期探索者的写,由诗人白小宇主持活动,诗人的写作要求是必须『深度意象写作』;然而,何谓『深度意象写作』?

  有人说,深度意象就是「以超然的视觉,丰富而深刻的联想」,展现了有关社会、人生或精神等方面的深度写作;也有人说深度意象是「诗人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其深度醒悟、探究心灵;或从情绪反应添加理性深度的思惟、使之诗的文字不仅是意在言内而已,还必须饱含更多的弦外之音」等,即是深度意象的写作。但诗人西丘于<诗论语.17>提到:「深度意象作为艺术化的表达符号,应该可以基本被解读,也应该可以用较浅易直观的话语大致地表达。」故他又说:「诗是文字的艺术,是真性情理的载体。理过其辞,或辞过其理,或情过其辞,或辞过其情,皆非至善。」

  因而在通过诗人们所传叙的理论,笔者个人认为,所谓深度意象写作的要点,应是诗人要传达语言的深度表情,让诗作在不失诗味,又不失真善美的艺术感里,掌握其意象组合的紧密度、有机度和完整度。使之诗作能以最佳最好的阅读讯息传达给读者,启发其深度的思考;这个「深度意象」不仅是在诗人的创作,不仅是在诗作的字里行间,更在读者的心上,烙下深刻的省悟──对社会、对生命和对自己的人生。

  诗人小宇在本活动以深度意象写作诗人詹姆斯•赖特的作品为范例,故笔者也以诗人詹姆斯.赖特的《重回乡间》(余西/译)为例来浅谈其写作:   
   白房子是安静的
   我的朋友已经不可能收到我的消息了
   那只啄木鸟,站在田边的秃树上
   啄了一下,然后便是长时间的沉默
   我在黄昏中静静地站立
   我把脸转过去,背对着太阳
   一匹马在我拖得长长的影子里
   咀嚼着青草

整首诗读完,不是单独从诗句里得到美句或佳句的感受,但却令人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或许有些人认为一说东,一说西,如何联想在一起;然后,这才是真正『深度意象写作』的作用,透过看似无关的事物,引发出读者看似不可能想起的事物,从而得到深刻体悟,这也就是诗人希望透过诗作,让读者能从自己的生命,获得深悟体悟的创作力。

  而以詹姆斯.赖特的诗作来说,诗人虽写重回故乡,但故乡却已人事全非,物换不止星移,景物也变迁荒芜,因而在黄昏里,只剩他的孤影;这也其实传达异乡游子在外的心情,当游子在外以渴望回到故乡、重温家人亲情之心,面对不能回,或回到故乡,却又必须像一个异乡游子面对一个新景象时,那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正是此诗最终的意涵。而人生──在能把握的当下,还是不要让它空手错过。所以,接下来,就以本期活动的作品,浅说笔者对此次活动的写作心得有感。

  首先从本活动的命题里先审其题旨,对峙的意涵有二,一是「相对而立」,一是「相抗衡」,而「失地」就古意的觧释有「丧失国土」和「沦陷的领土」二意。故就其个人的理觧,在创作深度意象的表现,前者要能写出一种「矛盾的平衡感」,后者是「失去所能立足的……」或「丢失(沦陷)自我的…..」,从其所感,先由我个人作品浅说。

  从本次回帖中发现,读者多数偏爱千朔<失地>一文,而我个人则对<对峙>一文较有其感触。<对峙>的写作发想于诗人剑客无剑本次活动作品,故在引言上我的写了「我引用他偷偷长出的翅膀像引用自己的灵魂」,因为剑客的作品提到了「狮子」「命运」「不存在的国土」「黑乌」「月亮」「怀孕贝壳」和「真实与虚幻」。这些意象串起了我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其「相对而立」所存在的矛盾感。因而在写作题材选择,以自己个人生活环境为主轴,从最近大雨成灾,到各地灾情所影响到人的心情感受,反应成为社会问题,或道德问题,以及当媒体只报导它们认为有卖点的新闻成为一种惯性之后,一般可以清闲生活的人们,也就有事不关己的生活态度。然而我们的生活环境乃至生命品质,真的可以让我们活得这般事不关己吗?我想这该是由读者自己来思考,因为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学不会关心自己,又如何来关怀别人呢?

  当然,从我自己写作的发想来看诗人剑客无剑的作品,也就可以感受到他此次的作品,算是成功写作的作品(至少就我个人而言)。第一首<对峙>的三节里,其末句的句势表现──「有狮子躲在风中/渴望那不存在的国土」「舔着手指的孩子睡着了/火车越过窗外的山坡,也睡着了」「从山坡上滑下,掉进狮子的嘴/整个夜空的星光,瞬间就被捻熄」都展现出诗人的表现意图,「狮子」是领导性意象,「孩子」是属于真实性、纯善性,但在其后却接连「睡着了」,「火车」常被指为「时间」,所以由这里接到末段「(梦)从山坡上滑下,掉进狮子的嘴/整个夜空的星光,瞬间就被捻熄」我们可以意识到诗人对自我生命所要的那种「自我掌控」、「自我失去」以及「自我的不由自己」的那些无奈和矛盾感。很多人都想当自我生命的主人,但又有多少人在真实生活的冲击里,做到自己的真主人呢?我想这也是诗人想要呈现出的深度意象写作的想法,以及自我的企图心。而在连续阅读诗人的第二首作品<失地>,应该更可见到这样的自我生命的反刍,我想诗之所以能够真情自然流露,还是由诗人自我生命情感的深处去着手,是最容易打动读者的。

  很多诗人创作的角度,是从抒发心情为主,但现代诗不乏是言志或以心灵创作为主,但不管诗是走那个路线,诗的创作都不能脱离艺术美学的范畴,诗人这里有阳光的作品一向很有超现实的精神,再加上他对其魔幻意境与小说空间架设的偏好,因而他的诗,一直以来都具有八大艺术脚本式文本的特点,他的语言精简,空间感十足,再配合他个人生命的丰厚历炼,让许多读者读他的诗就像在读一个小说故事,就本期作品<对峙>一文的起手「嗑瓜子儿/也写诗,聊斋里的小人人/就从瓜子壳里吐出白烟,她损坏了我放在桌面的烟盒/夜晚惊出团团白霜」,这一段就让主角「小人人」出现,而这个出现就算读者明知是虚构,却因文本的情节,而意识跟着走,就像另一首<失地>的第二段「吃完一包五香花生米,杨子荣顺利爬上威虎山/后来我们抱在一起,完全不知道小炉匠干了什么。」这位主角的邪音的使用,看似虚构却又是可循音义,再加情节完整,使之读者可以自行想象;但是,这样的写作效果有时会因读者本身对事件的认知不够,在阅读到最后虽然感覚很有剧情和内容,却不能明白诗人想表达什么;我想这也是多数诗人在创作小说诗时,为何设定重点内容偏小,但写作偏多的困扰,因为要明确传达讯息,诗人山谷里的河流不能太多,但也不能太少;太多读者容易迷失方向,太少则在一片荒漠中,找不到解渴的水源,使得再美好的文本,都只是让读者看看海市蜃楼而已。

  李显的作品,是本次活动里我第一个推荐的作品;或许,他可能不是本活动中最好的,但是在活动几天中的作品里,我个人认为最贴近活动题旨的作品了。显的创作一向以精简、意象和意涵中的哲味令读者玩味,所以深度意象写作对他而言,不算难事,但能不能写出水平,就看他人随心所至到何处了。比如他的<失地>「他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里他荒废了大半生/醒来/他留住了一小块白白的黎明/并把它贴在额头/那里已是上帝的失地」,许多版主和诗友都说了:「他留住了一小块白白的黎明/并把它贴在额头/那里已是上帝的失地」是相当美好的深度诠释,而且由文本来看也张显了「生命深度思考」的索源,我想这可以说是另一个好的写作范本,至于<对峙>一文,「她坐到窗前/看见一个残破的蛛网在晚风中动荡/她不曾意识到/云霞在她漆黑的瞳里/非常灿烂」,世间物我之间的折射,往往就是形成生活的境遇,只是人生很多时候,不是错过别人,就是错过自己,这样的生命与生活的对峙,又是一个很好的思考点了。因此在这里的最后借用显自己曾经所说过的话:「诗歌开启我的智慧人生」当个小结,希望透过这样的诗歌意境,也能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

  天衣的作品一向有着古典雅韵之美,我想这是她文字功底的厚实。只不过一首诗的建设文字只是基本所该具有的能力,就像画图一样,要能画出线条,才能去完成所谓画的呈现;但除了基本功之外,诗和散文、小说一样,都具有篇章修辞的架构需求,天衣的诗作最大的问题不再于文字的表现能力,而在于如阳光所说的「空处的建筑使得内核松弛了」。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文章就是文字所堆建的,但如何把这个建筑物盖得好,那要看设计时的架构,有好的创发点子,没有适当的架构,就无法完美表现建筑物的美感,所以她的《对峙》一文,在词与词之间的架构支持时,就产生了所以谓「内核松弛」的问题,比如起手二句:「把头仰起,假装洞透天机/八月吸入肺部后」,「天机」一词要对应「八月」和「肺」,关键点就找不到衔接处,再接「看见短松岗泡在月光里/如突然爬起的蟑螂/蹬破盛夏这张厚厚的纸」,这里的「短松岗」「月光」「蟑螂」也是各词的呈现,因而全诗到此,就呈现了文字砌墙,但缝细过大,致使读者必须自行去理觧这个意涵是要通达何处,又不得寻求的困扰。如以天衣的第二首《失地》做为比较说明,我们可以看到「暮钟敲响/大山被撞开一道伤痕/放出锈色的兵马/在斜阳的注视下/街亭拉出落魄的影子」这几句的空问架构是绵密而有伸缩的,因为从「敲响」「撞开」「伤痕」(缝)「放出」「注视」「拉出」「影子」,我想这样比较二首之间的架构,天衣应该更可以看出阳光所要建议的问题,同时也能明白为何大家都说第二首好的原因。

  记得曾和面面说过:「一个人会写诗,他的思想一定没什么问题,大多数有问题的,是表现的技法。」创作者的技法如何让读者接受,我想这是每个艺术所会思考的问题,就如同我多数的惯性思惟还是以自身的生活环境和语境为创作的底本,即使已经两年,即使也读过至少上千首大陆诗歌创作作品,还是无法改变语言的习惯。所以读囫囵食神的诗作,我也有相同的感受,他的文字功底和天衣一样,相当厚实,写作思惟和逻辑掌控得相当适切,但如何让读者可以在阅读时,感受到诗人心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即使是冷抒情中的哲思或深度意象意涵,我个人认为这是身为创作者所要思考的。因为我们都不是要当艾蜜莉,写诗像写日记,写好就放进抽屉的人。也因此说说本次活动《对峙》一文,我们所看到了「皂角树」这个用典的关键字,我个人认为诗人对读者最大的疏失,就是在一开始没有说明「皂角树」的使用精神,每个地方流传的当地故事,不见得普遍,多数的读者也不见得会一一去查明典故,况且那也必须明白它是有典故来源的。所以文本前后虽是呼应了,而他诗末也注了「文中的巨大漩涡是一笔写实,是是真正河水激起的漩涡。」但在不明白写作精神的底蕴与「皂角树」一词所象征的意涵时,就会让读者覚得这样的意境,除了很文艺之外,还是很文艺 ;「对峙」的深度意象也就相对减弱了。

[ 本帖最后由 千朔 于 2012-8-11 13:1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风观海的这次活动诗作,写了目前最被重视的环保问题,其两首作品都有着乡村都更建设对于生态破坏的意识,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城市发展是否就一定等同人为破坏,但是就像台湾,乡村大量种植不易扎根的植物,使之大雨一来,就等同土石流来了,这样的环保问题,是不是也该重视呢?当然,这是额外问题。我们回到文本来说,观海这次的诗作说教意味较重,文字内容情感很饱满,但也相对把所有意涵都填得太满,让读者没有进退的空间;再来是作品结果很果断,如<失地>一文的末段「一切都来不及了/温室效应在和南极的冰谈判/预谋让水鲸吞地球」,以及<对峙>末段「簿暮里的村庄  夕阳瘦了/远离父亲的坟冢  孤独的想哭/一些诗句远远的看我/和我一样不愿退去」,诗人主动式的悲情结果,其实对读者而言,所读到的不是诗的悲情,而是诗人内心的消极,所以许多写作较成熟的诗人,建议新写手要对文字或者作品保持相当的距离,我想这也是有其道理,或许我们都可以再思索一下这个距离,要如何拿捏才能达到好效果。


  作为一个学习文字艺术创作者,我常覚得自己是一个不够认真和不够努力的学生。而这个想法当我读到诗人窃火者的活动帖时,再次切确感受自己的不勤奋。因为对于所谓「深度意象」的慨念,当时自己也尚在模糊状态,只记得自己修读文学创作理论约略读过定义,但──这是不够的。至少,要在下手创作前,这样的理论概念,不够下手。因此,受到他的影响,又重新阅读以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我想,而这也是作为一个学习写诗的创作者,对自己即将要挥发的题材,所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学习。当然,窃火者所提供的相关资讯也很值得大家读读,再此先推荐大家。那么回到窃火者本次活动的诗作,以《对峙》《失地》来相较,个人较爱后者。窃火者的文字功底也是相当了得的诗人,从景到物到诗人内在精神描叙的呈现,都可读诗人的力道,《对峙》一文的意象较深层,就像我们平常对于「善、恶」的想法,无法明确去说明;因而很多事也就不像古人所说的,可以「盖棺定论」;因而,虽然窃火者这首也写得相当水平,但整首诗过多的批判性和情绪名词──「诅咒」「卑鄙」「窒息」「哀叹」「寒凉」「不堪入目」「哭诉」「纠缠」这些副情绪的呈现,让诗压迫到读者阅读情感的视覚,而这种压迫会产生两束种情况,一是喜欢此的读者就会相当十足喜爱;一是不对味的读者就会覚得太殇情。而 《失地》的内容是相对地减少很多这样副情绪,尤其末段「又是一首五百字的诗五百篇的集子五百年的矿藏/那样年轻,对于你来说,我感到苍桑/十只手也触摸不到的温度含着海水/将你整整一生风干」,甚为令人深刻、回味。

  印象中,我一初来挑战的感覚,就如蜀道姐姐所说:「高手如云」。时间虽已经过两年,这里有很多诗人来来去去,但也一直存有这样的感覚──挑战是诗歌报高手们出境入境的地方。诗人冷刀的一出场就让我眸中星光一闪,他的文字精简有力的没话说,空间与架构的拿捏建造也有其个人审美的逻辑感,比如《对峙》来说:「多年之前,我们/已熟悉彼此。就像/多年之后,我们/熟悉彼此的陌生」,如以这样文本而言,说诗味稍淡薄,说哲言倒是比较契合,因而这首作品就活动要求上,是还不足一点点,但《失地》就相当的有意韵,比如「向下挖掘一点/太阳就西移一点//越来越多的人/挖出了自己剩余的骸骨/直到他们被彻底收走」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衔接控制相当耐人寻味,而第二段二「挖出了自己剩余的骸骨」可说全诗的诗眼,虽然它不是什么美丽的佳句,但它却抓住了读者的眼光;意即从第一段开头的「向下挖掘一点」,诗人已经埋下第一个伏笔,而「挖出了自己剩余的骸骨」是伏笔中的另一个情节点,第三段的「而我,心底仅存的土地/正被他们蜂涌而至的坟墓/蚕食鲸吞」,走到诗末,其实不管读者以那一种实境觧释这首诗,其实都可以是对的答案,因为这里「失地」的真正意涵可以是真实的物质,也可以指向精神或心灵的所失。而我猜想,这是阳光推荐其精华的原因,因为诗人写了一首让读者相当自由阅读且任意想象的好作品。

  罂墨的语词架构力很好,在词与词连贯比较不会出现踏空感,比如《对峙》一诗里的「雾霭重重的森林,布满了/荆棘丛生的交叉小径/我常常被它们引向绝境/在没有月光的夜晚/迷失方向,把自己暴露给/饥饿的黑豹,我们合二为一/成为彼此的猎物」,这整段的节奏感相当稳健,仿佛文字的背后就自然有鼓声闷响,不过就叩题而言,我个人读完的感受,若从结果来看「我们合二为一」这六个字把对峙的感覚削弱了,所以虽然有最后的「成为彼此的猎物」这个效果来制造对峙的场面,效果还是提升不上来。另外《失地》一首在造境上,语感的本身就较模糊,虽然说得也是关于水患的问题,不过这类的写作我个人一直有个感受,太真实是没有艺术美感,不真实是切身感不够,若能拿揑得宜,相信再以稳健的文字功底,定能写出不少佳佳连连的好诗。

  诗人一羽飞龙这次的活动诗作以短诗为主,第一首<对峙>写棋,文字精简有力,不过创意不够新,用旧意象就要结合出新创意,我想这是艺术创作所谓的旧瓶新装,所以这个「新」就成为飞龙这首诗作的弱点了。而第二首也一样写棋,不过是围棋,就这二首来比较,个人比较欣赏第二首<失地>,因为在意象的造境里,结了道家思想,这里实入虚的意味,颇能令人玩味,所以这首而言,若能把意象再多深拓些,也就是从「黑白交合/从无到有,阴阳衍生」之后,再多挖掘一些,效果又不知会不会更好些呢?当然,这个我不知道,只是在此建议参考一下而已。而飞龙的另一组《对峙》《失地》,就文本的本身,复读几回感覚稍偏散文化,两首的空间感也因诗人的写作稍为饱满,压缩了读者的想象,不过还是有其出彩之处,比如《失地》第一段「我要跳开自己的影子/向月亮前进一步/让内心充满月亮」。

  诗人东风无力这两首诗作,读来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味,但这个明显之中却让人覚得「淡淡的」,这种文字表现倒有另一番风味。就《失地》一文来说:「精心装裱的桑田沧海/历史险些/水土流失」这样的文字,可以看出诗人自己所想传达的思想,掌控度相当自由,不过相对第一段来看,「水土流失」一词,似乎不能承转「历史」这一词,使之诗有意韵,而少了那应有的重量感。第二首《对峙》从文字里流露一些些的不经心感,尤其是「低头,众生看我是百尺的陡峭/街景也绿的妖娆/流动的甜橙/热辣的美酒」,这几句的嫁接,读来复去有多余之感,也使得诗的气势不及第一首那般。但若就整体文字成熟度来说,其诗应该是指日可待的。

  罂粟的文字很有传染力,这样的文字在抒情方面的诗作很易打动读者的心,而其本身的篇章结构与节奏,也能够控制得宜,绝对是个有能耐的诗写手。虽然就活动参赛而言是不符规定,但就文本而言,是相当不错的作品,尤其从第三小节后末几行都出彩的诗句,比如这首<失地>:「溺水的人抓着稻草,沉下去/沉入历史/而流动在河面的/一尾尾糖醋鲤鱼/依然光鲜」,「菊花泡在过多的水分子里,失去气节/我数着三十七级台阶,大门里面/是打开自己身体的人/跳着大字舞」,这里她借用失去气节的菊花,来引申那些失去志向的革命勇士,再如「没有谁记得从前/偶尔想起遗弃过的肉骨头/已经腐朽/只有饥饿的野狗才会叼起来/吃的有滋有味」,而这里又把那些只提旧日英雄勇的人的心态,精采比拟一番;末段的「升到旗杆上的鼓噪,被风吹过/如夏天的蝉声/过了伏,就偃旗息鼓//而心脏依旧在跳/跳得有力」,将人们事过境迁的擅忘与苟且偷安地过日子心情,十足表现。就文本而言,这组作以6/4事件(就我个人所读到的感受而言,是意指在此)来呈现「对峙」与「失地」是可见痕迹,但若以整组诗来比照事件而言,其思想与厚度,都可再加深一些。





木兰花
戈眉
墨石

请待续一下

[ 本帖最后由 千朔 于 2012-8-13 15: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深度意象就是「以超然的视觉,丰富而深刻的联想」,展现了有关社会、人生或精神等方面的深度写作;也有人说深度意象是「诗人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其深度醒悟、探究心灵;或从情绪反应添加理性深度的思惟、使之诗的文字不仅是意在言内而已,还必须饱含更多的弦外之音」等,即是深度意象的写作。但诗人西丘于<诗论语.17>提到:「深度意象作为艺术化的表达符号,应该可以基本被解读,也应该可以用较浅易直观的话语大致地表达。」故他又说:「诗是文字的艺术,是真性情理的载体。理过其辞,或辞过其理,或情过其辞,或辞过其情,皆非至善。」
  因而在通过诗人们所传叙的理论,笔者个人认为,所谓深度意象写作的要点,应是诗人要传达语言的深度表情,让诗作在不失诗味,又不失真善美的艺术感里,掌握其意象组合的紧密度、有机度和完整度。使之诗作能以最佳最好的阅读讯息传达给读者,启发其深度的思考;这个「深度意象」不仅是在诗人的创作,不仅是在诗作的字里行间,更在读者的心上,烙下深刻的省悟──对社会、对生命和对自己的人生。

——————————————————————————————————————————————————————————————————————————————
每次活动前都有类似于这样的资料做引导多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千版对我文字的评析——
 记得曾和面面说过:「一个人会写诗,他的思想一定没什么问题,大多数有问题的,是表现的技法。」创作者的技法如何让读者接受,我想这是每个艺术所会思考的问题,就如同我多数的惯性思惟还是以自身的生活环境和语境为创作的底本,即使已经两年,即使也读过至少上千首大陆诗歌创作作品,还是无法改变语言的习惯。所以读囫囵食神的诗作,我也有相同的感受,他的文字功底和天衣一样,相当厚实,写作思惟和逻辑掌控得相当适切,但如何让读者可以在阅读时,感受到诗人心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即使是冷抒情中的哲思或深度意象意涵,我个人认为这是身为创作者所要思考的。因为我们都不是要当艾蜜莉,写诗像写日记,写好就放进抽屉的人。也因此说说本次活动《对峙》一文,我们所看到了「皂角树」这个用典的关键字,我个人认为诗人对读者最大的疏失,就是在一开始没有说明「皂角树」的使用精神,每个地方流传的当地故事,不见得普遍,多数的读者也不见得会一一去查明典故,况且那也必须明白它是有典故来源的。所以文本前后虽是呼应了,而他诗末也注了「文中的巨大漩涡是一笔写实,是是真正河水激起的漩涡。」但在不明白写作精神的底蕴与「皂角树」一词所象征的意涵时,就会让读者覚得这样的意境,除了很文艺之外,还是很文艺 ;「对峙」的深度意象也就相对减弱了。

————————————————————————————-
然后再引用一篇《辽宁教育》2002年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关《高大的皂荚树》一文的难点突破——
《高大的皂荚树》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L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对讲读课文的理解,大纲中明确要求:能理解含义较深的词句,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人理解课文内容,能了解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根据大纲要求,学习《高大的皂荚树》就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刻理解皂荚树外观的高大和它一年四季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欢乐,从而体会出皂荚树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即皂荚树内在形象的高大,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c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 本文的重点就是理解皂荚树一年四季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和欢乐。难点是体会皂荚树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从而理解“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生根、发芽”的深刻含义。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在讲读四季的皂荚树时,启发学生体会出它所体现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
最后再重申一下,我不是用典,而是运用皂角树(也叫皂荚树)这个固定的意象内的积淀,意象内的积淀就是给读者参与的空间,读者可以自己凭借人生经验去领悟。如果都让我说了,读者读什么?诗歌意味的延伸岂不是了无生趣。。。小学生都知道的,我当初怎么就想不到“小人们知道的事情大人未必就很了解”这句话呢?!

[ 本帖最后由 囫囵食神 于 2012-8-11 06: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本次回帖中发现,读者多数偏爱千朔<失地>一文,而我个人则对<对峙>一文较有其感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席也出马了,兴奋一下
提起来细读
问候周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好评!千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囫囵食神 于 2012-8-11 06:40 发表
引用一篇《辽宁教育》2002年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关《高大的皂荚树》一文的难点突破

食神可可强调,你是运用了引用一篇《辽宁教育》2002年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关《高大的皂荚树》一文的难点突破对于皂荚树的意象;我想这样说好了,
一.你所运用的”引用”不是普遍意象,而是必须透过特定的学习,这个在文學上,就称之为用典;就像我们一般对花朵和昆虫的使用,不必刻意说,任由读者联想,那叫意象使用;但如果你要把”皂荚树”当一般树木使用的意象为”引水思源”或”追终慎远”等使用,我会认同那叫运用树木的意象,可是你有特定指向要”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为何就是皂荚树呢?如果沒读过2002《辽宁教育》小学四年级的人,一定会知道吗?我想不一定,对吧?
二.所以,你说”小学生都知道的,我当初怎么就想不到“小人们知道的事情大人未必就很了解”这句话呢?!”我对大陆的教育体制不是很了觧,但我有这样的疑问,大陸的小学教育,难到20.30年都不改教材的吗?2002年的教材是不是从N年前就一直一直延用至今,还有”大陸的教育是不是各地方教材都一样的,是一纲一本;或者与台湾一样,台湾是一纲多本,即各小学使用的教材是允许不同版本的”如果是,那我只能说大家的记忆有限;如果不是一直都不曾改变,而各地方教材也可能不一样,那就很可能小孩知道的事,不见得大人就一定知道了~
三.其实我所说的话,最重点的其实是提醒,有时创作者认为读者都该知道的事,其实读者都不见得知道;创作者不要以为所有的读者都是十项全能的,或许你认为读者都应该是聰明的,应该是任何事都知道的,但多数的人不是百科全书,也不是百度搜寻,所以不知道的可能比知道的更正常,而这就是创作者所该留意的事~

[ 本帖最后由 千朔 于 2012-8-11 13: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鸥飞海上 于 2012-8-11 04:50 发表
有人说,深度意象就是「以超然的视觉,丰富而深刻的联想」,展现了有关社会、人生或精神等方面的深度写作;也有人说深度意象是「诗人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其深度醒悟、探究心灵;或从情绪反应添加理性深度的思惟、使之 ...

那就表示,版主稍为做做功课,或者说创作者也要做做功课了
这么早看到海鸥鸥,要自己多多保重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罂墨 于 2012-8-11 06:44 发表
从本次回帖中发现,读者多数偏爱千朔<失地>一文,而我个人则对<对峙>一文较有其感触。

谢谢墨墨读文,问好,周末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千千犀利的分析,辛苦了!很期待你对我的解读
我不怕狠,既然写出来了,摆在你的案台,那么,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8-11 11:04 发表
首席也出马了,兴奋一下
提起来细读
问候周末

谢谢我家的阳光支持,也问候周末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小宇 于 2012-8-11 11:05 发表
学习好评!千千

我写得好慢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罂粟~ 于 2012-8-11 13:34 发表
喜欢千千犀利的分析,辛苦了!很期待你对我的解读
我不怕狠,既然写出来了,摆在你的案台,那么,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吧!

只是阅读心得,写出来是与大家交流,參考而已
谢谢阿水的支持与回应,先问候周末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觉得读别人的诗容易,想进入就很难,因为不是每个人写出的都是自己喜欢的,面对不喜欢的文字表达方式还要努力解读进入,这个工作很辛苦,毕竟读心是很累的。问候千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1 04: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