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用千版对我文字的评析——
记得曾和面面说过:「一个人会写诗,他的思想一定没什么问题,大多数有问题的,是表现的技法。」创作者的技法如何让读者接受,我想这是每个艺术所会思考的问题,就如同我多数的惯性思惟还是以自身的生活环境和语境为创作的底本,即使已经两年,即使也读过至少上千首大陆诗歌创作作品,还是无法改变语言的习惯。所以读囫囵食神的诗作,我也有相同的感受,他的文字功底和天衣一样,相当厚实,写作思惟和逻辑掌控得相当适切,但如何让读者可以在阅读时,感受到诗人心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即使是冷抒情中的哲思或深度意象意涵,我个人认为这是身为创作者所要思考的。因为我们都不是要当艾蜜莉,写诗像写日记,写好就放进抽屉的人。也因此说说本次活动《对峙》一文,我们所看到了「皂角树」这个用典的关键字,我个人认为诗人对读者最大的疏失,就是在一开始没有说明「皂角树」的使用精神,每个地方流传的当地故事,不见得普遍,多数的读者也不见得会一一去查明典故,况且那也必须明白它是有典故来源的。所以文本前后虽是呼应了,而他诗末也注了「文中的巨大漩涡是一笔写实,是是真正河水激起的漩涡。」但在不明白写作精神的底蕴与「皂角树」一词所象征的意涵时,就会让读者覚得这样的意境,除了很文艺之外,还是很文艺 ;「对峙」的深度意象也就相对减弱了。
————————————————————————————-
然后再引用一篇《辽宁教育》2002年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关《高大的皂荚树》一文的难点突破——
《高大的皂荚树》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L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对讲读课文的理解,大纲中明确要求:能理解含义较深的词句,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人理解课文内容,能了解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根据大纲要求,学习《高大的皂荚树》就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刻理解皂荚树外观的高大和它一年四季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欢乐,从而体会出皂荚树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即皂荚树内在形象的高大,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c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 本文的重点就是理解皂荚树一年四季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和欢乐。难点是体会皂荚树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从而理解“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生根、发芽”的深刻含义。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在讲读四季的皂荚树时,启发学生体会出它所体现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
最后再重申一下,我不是用典,而是运用皂角树(也叫皂荚树)这个固定的意象内的积淀,意象内的积淀就是给读者参与的空间,读者可以自己凭借人生经验去领悟。如果都让我说了,读者读什么?诗歌意味的延伸岂不是了无生趣。。。小学生都知道的,我当初怎么就想不到“小人们知道的事情大人未必就很了解”这句话呢?!
[ 本帖最后由 囫囵食神 于 2012-8-11 06:4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