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微型诗的构思
文/李一凡
创作一首微型诗,与创作其他文艺作品一样需要精巧的构思,有精巧的构思才有精巧的作品。
我们看到或者想到某一事物或现象,打算围绕它写一首微型诗,于是产生了创作冲动。这时候切莫莽撞下笔,照葫芦画瓢,企图一踹而就。而应该仔细琢磨写作原型的各方面的特征,选定自己从哪方面哪个角度入手。再想想怎样挖掘其中的深意和内涵,撞响它最机敏、能量最大的共鸣效应以扩展作品的内张力。这就要求作者不仅考虑原型本身,更要联想到原型与其以外各种事物、现象、伦理、逻辑等千丝万缕的联系。还要求作者从文字表达的角度出发,思考语言表述的准确,精当,巧妙,幽默,更富于感染力和共鸣力。
比如当下网络问政已经成为当权者的时髦,毋庸讳言,的确也从网络渠道发现和解决了不少问题。但人们不难发现,上网者虽平民居多,不客气的讲,大都是电脑族。真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非电脑百姓们更是最基层的劳苦大众。由此看来网络问政仍有极大的局限性,真正的问政还需要领导干部俯下身子走访基层,深入的进行调查研究。基于这样一个社会现象,确立这样一个主旨,就诗歌创作的冲动来说无疑是正确的,鲜明的,前沿的,一定会有强烈的社会效应和共鸣。
怎么写?我们原原本本的把社会现象描绘出来?
《网络问政》
广开言路,不错
草民各有各忙,上网的没时间下田
抓锄头、拿砌砖刀的没时间上网
首先肯定网络问政的正确,必要,然后分别指出网络问政的弊端,“草民各有各忙,上网的没时间下田/
抓锄头、拿砌砖刀的没时间上网”。的确,实话实说,大家都认为没错,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但并不解渴,显得没有趣味性,只是摆出现象,批评不明朗,尤其缺少形象化,没有诗歌的意境和情韵。微型诗依然是诗,不可以格言似的的说教代替诗意的蕴涵。话到唇边留半句,全说白了,就少了余味。改一改行不行?
网络问政
请问各位网虫
田里的庄稼是黄是青
啧 哼
将直白的叙述变为生动的描述,由作者的幕前单口相声变为有幕后背景的多人戏剧表演,让诗歌内容典型化。这里就需要提到文学真实性的问题。文学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社会存在的真实,它源于社会真实,是社会真实的集中体现和概括,高于社会真实。就是说,我们创作文学作品时,可以把原本的社会真实进行整理加工,予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意象的优质组合描绘,创造出典型的文学形象,植入典型的意境氛围,酿成典型的情韵基调,用以感染和震撼读者。这首改写后的微型诗,就在寥寥数语中刻画出几个典型形象。“请问各位网虫”,因标题是《网络问政》,不难理解首句是领导在进行网络调查,非常谦恭诚恳的样子。“网虫”既点出网络,又说明被调查者都是网络君子。同时暗指问政者的失误所在:以为凡是“虫”都亲近“庄稼”,其实并不尽然。这个群体的人有什么特点呢?他们大都是平民,但一般还不至于落入社会的底层。而领导调查的话题竟是“田里的庄稼是黄是青”?这么基层的问题当然表现出领导对最基本群众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但对于电脑族来说,他们恐怕大多没有下过田,或者不辨五谷,甚至根本不关心庄稼的黄和青。须知,当今我们伟大的祖国虽然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没有电脑,与网络无缘的百姓尤其是农民还大有人在。饱孩子不知饿孩子饥,网上君子们又怎能说得清呢?
“田里的庄稼是黄是青”一句是借代,用以泛指民情,将民情具体化,典型化。末句的“啧”便是网友们的反应,或莫名其妙,或不无责怪,或咂舌语塞,或不以为然。。。。。。。各种表情心态尽在想象之中。结尾的“哼”,当然是不满意的语音表达。或者是领导,或者是百姓,更有可能是作者直接抒发对这种网络问政的不满,凡此种种,读者能够体味其中酸辣。两个象声词,并没有直接描述各种人的不同嘴脸,只是通过语音传达信息,留下一定的品味余地。这样把原文涉及的内涵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增强感染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创设了意境,提高了韵味,才算加入了诗的行列。没有意境情韵和音乐美感的文字就不是诗。
还有一个朦胧美的问题。诗歌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一首诗别人能够准确无误的诠释出来,那么作品一般应是不成功的。对于作品的感悟因人而异,作品本身又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发散思维的多重解释,才是好作品。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这里仅举一例,其他也大致如此,不过视素材灵活变通就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