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87|回复: 8

[随笔] 【每日诗话】穗言穗语(三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0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跨度(7月19-20日)

1、提高写作难度。是针对作者来说的,其实就是一个字“炼”。
降低阅读难度。是面向读者来看的,换成基础的认知,就是两个字“普及”。

其他,不过是围绕着这些,加减乘除而已。只有提高了全民的欣赏水平,普及诗歌的知识,才不会让一群人还停留在某一处“传统的叙述模式,唯美抒情的高音部”的欣赏区域。我说的颠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谈论革新,并非颠覆一切,而是创建新汉语,新秩序和自己本国的诗歌理论体系。并且要准确地把脉,首先学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错漏,而不是互相指责和轻率言论。

2、读网络诗选新诗研讨会,有关《杜文辉诗歌研讨》的穗言碎语

读了杜文辉的一些小诗,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机巧,小机巧。这也是——诗人最起码的基本功练习!好似学武功之前,先得练习扎马步~~实在不值得大张旗鼓的讨论之。

观点:“我们一致认为女诗人比男诗人的好,但在表象上男诗人比女诗人的强势一些;女诗人更容易把诗歌当爱好去写,男诗人容易把诗歌当做目标或追求或“丰碑”去写。女诗人容易沉迷于个体感受,男诗人容易关注整体世界。”

其中一半正确,但是诗歌或简或繁,或长或短,或绵密或豪放,都各有特色和千秋,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更不可用性别来分类和比对……

杜文辉,他的诗歌,几乎都是单程机票,读完了,就明白了,真正回味的空间并不大。他缺乏复杂的程序构建和宏大的成像规模。

短小,就要精干,要一针见血,要切肤之痛,要欲罢不能。我读他的这几首诗歌,没有太多感喟,除了那“跳舞”,但也属于我说的小机巧范畴——好似脑筋急转弯,嗯,想一下,就明白过来了……隐喻空间,可以双关、三关甚至雾蒙蒙,但要是活物!!能呼吸,会疼痛!

读诗的过程中,可以挖掘空间,也可以拔高诗境,这两种情况,我时时遇见。我心如明镜,而好诗,永远不怕拔高和挖掘的……


——————————————————————————————————
西娃答复:
紫穗穗:这几个啊,小机巧也……诗人最起码的基本功练习!!好似扎马步~~实在不值得大张旗鼓的讨论之。
……
我在第一次推荐语中和此文中已经说清楚为什么选择杜文辉的诗歌,我是有准对性的在做这个栏目。因为这里的初学者比较多。

你就是老诗人了,我依然认为这里有你可学的东西。她不是你说的小机巧。一个人的诗歌写得庞杂容易,单纯起来很难的。而你的诗歌就写得过于庞杂了,好像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塞。

若我说的不对,也请你原谅。

他的诗歌,几乎都是单程机票,读完了,就明白了,真正回味的空间并不大。他缺乏复杂的程序构建和宏大的成像规模。
^……
“我不认为天下有十全十美的诗歌,任何读者站在自己的诗歌观念与审美上,都能对别人的诗歌提出一大堆缺点。如果想在其中找高的精神实质,大气,厚重之类,可能你会全然失望。”
这是我推荐语里的原话。

一首小诗能承载多少东西,需要承载多少东西?
你是很善于动脑筋急转弯的,但我觉得你是转不到《舞蹈》这个份上去的,不信试试,呵呵。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首诗《一部分》完全可以达到你此栏中所说的几点,你怎么就读不出来呢?
另,一首诗要往疼痛上写,太小儿科了。但这不是衡量好诗的标准。何况,你所说的“隐喻空间,可以双关、三关甚至雾蒙蒙,但要是活物!!能呼吸,会疼痛!"及你说的种种,你我做到了吗?
在我们都没做到的情况下,我觉得地下身段学习更重要。一片树叶里都有我们可学的地方。

(紫穗穗,你我是多年朋友,杜文辉是谁我都不知,这是我初次读他文字。说这些,仅准对诗歌问题,无关其他。)

————————————————————————————————
问好西娃~~我也是直言,若你去我的诗歌中寻找这样的小句子和小珍珠,实在太多太多,然后给这些小句子,一个好题目,就OK了。所以我才说是基本功。

你说我的诗歌是否做到了那些,说心里话,我自己再怎么说,都是不算数的,但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人这般说:她的确做到了一些,尽管还有很多的不足和瑕疵。

我什么时候,都会忠实于自己的阅读感受,如你所言,我也不知道杜~~是谁,我是就文本而言,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此。

你可以不认同,甚至误解。但是我还是想说这些就是基本功。没有这样的基本功,还写什么诗歌呢?!

其实我们所说的这些~~也不冲突,这些的确是基本功,同时也是基础练习,可以让大家看见,什么才是正确的底座和根基。好的,你继续~~我闭嘴了哦,呵呵。

是的,有时候写到一定的时候,或也需要回头,从最基础的练习开始,找到许多诗歌,失败的缘由和根本。

有一句叫做:简单到复杂的境界不容易,复杂到简单的境界同样不容易。所以说复杂和简单,都不是好和坏的标准,而只是外在形式。诗可以简单,可以复杂,关键是它是否抵达了“好诗”的境地,而不是外在表现形式。

眼睛里看见的,和心里想到的,以及嘴巴里说出的,三种感觉合一的时候,才是读诗真谛。


3、我们要做语言的魔术师,而不是简单的摄影师和拙劣的导演哦。人类的创造力和潜力是无穷的。我听见圣琼佩斯说:“我们的脸不可名之。时间晓得不少关于所有人们的事,我们原来就是那副样子……事物的海洋烦扰着我们。死亡就在舷窗口,但我们的道路不在那儿。”

4、诗人,应该——从一切学科,一切时代,一切神话,一切地域里撷取隐喻。让语言的姿态变化无穷。有时若深海珍珠,明媚皎洁;有时是绝世宝剑,杀气凛然;有时像冢上春花,洞悟生死,总之诗歌的语言世界里,可以融汇一切艺术的特质,仿佛一个宝藏库,应有尽有。

这些都来源于诗人浩瀚无边的想像力。可以用各种物质和知识,来组建自我的灵魂乐队。一些流亡、隔绝、神秘、片断的感触,也能唤起一些情绪的反馈和絮语。我喜欢的诗歌和艺术,都是富有美和力度两种概括的特征。人类的力量和对美的无限发掘和渴望,终会成就更多精彩的诗章。

5、圣琼•佩斯,有一首诗歌,名叫《阿纳巴斯》,据说是在中国诞生。诗人西渡在他的文章里,曾经专门介绍了——圣琼•佩斯在北京从1917-1921年期间,曾在法国公使馆工作的经历。他五年的时间里,从三等秘书升为一等秘书。他和中国当时政界的许多官员密切来往过。1917年张勋复辟的时候,他去紫禁城交涉,救助过被复辟部队扣为人质的民国总统黎元洪的家眷。他也曾经与蔡元培以及梁启超等中国文化名流有所交往。

在五四运动之前,敏锐的他,就预言了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他在一封信中如此写道:“中国终会走上集体主义,非常接近教条的列宁式共产主义”。这封信写于1917年1月3日。更为奇特的是,他预言了当时中国外交总长陆徵祥的最后归宿,陆氏“很容易在想象中看到他在困境或孤独中,在欧洲的修道院度起余年”,正如他的预言一样,作为天主教徒的陆徵祥最后远离政坛,去了异国他乡的比利时修道院做了一名修道士。

这真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诗人。而且和中国的近代史息息相关联。他的长诗《阿纳巴斯》,写于1924,也译成《远征》。是诗人在中国任外交官期间,是1920年6月至1921年3月,在北京西北郊的一座道观内创作的。全诗共分十章,外加序曲和终曲。该诗表达了一种不断开拓的进取精神,歌颂了人类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6、诗人海啸说:“其实诗歌从来没有过所谓的边缘化或大众化,诗歌表现出来的安静和寂寞是诗歌的常态。解读和理解诗歌需要一定的文化层次和修养,这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读者能否很好地领悟诗歌,与自身的文化层次和生命经历密切相关——心灵没有敞开,好诗也进不去。”说得非常好,海啸的观点,我很认同。

呵呵~~想起他的智慧的前额,如岩石般伫立的样子,我心里就直乐,和他吃过好几次饭哦,也算是朋友吧……嗯,读他的这篇访谈录,倒是,让我想念起北京的一帮诗友姐妹和好哥们了!

7、诗歌的门槛,似乎很低,其实是艺术屋宇里——最高的天窗。并非什么垃圾和白丁都可以插足的。

8、海啸还说:在任何时代,诗歌的意义或者功效从未改变过——诗歌是精神的原乡。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西莫斯•希尼曾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的功效为零。从来没有一首诗能阻挡住坦克……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诗的功效又是无限的。”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诗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它却是生命暗夜的一缕光线。

有时候心和心贴得很近的缘由,就是观点一致,志同道合之感。我从来都觉得诗歌无用,但它就是让我牵肠挂肚,宁可舍弃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也不愿意放弃对它的挚爱和探索。我们创作或阅读诗歌,首先考虑的不是诗歌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赢得什么,而是你为什么写诗,读诗,这一最简单、纯粹的出发点。诗是怡情达意的,是思索人生的,是唱和友情的,是愉悦灵魂的。

诗歌本就是精神领域的最高享受之一,是来源于梦、梦想、幻想缥缈的空中仙境。所以它和人类的心灵居住在一起,和智慧、美神以及火种毗邻或叠印。它可以慰藉心灵,让人在平庸的生活里,找到安宁的栖息地……不要过分放大诗歌的功效,也不要忽略它旗帜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9、一些写散文和小说的人,瞧不起写诗的吗?呵呵,一方面是功利主义和文人相轻。另一方面,真正的诗人,根本不需要,这些俗物来瞧得起!最后,他们瞧不起的那些诗人,大多不是诗人,不过是披着“诗人”外衣到处演出的小丑和伶人而已。

10、闽北阿秀在微博上,跟我说:“现在出现的不少诗,所谓的好诗,经典,已经不被认可。甚至怀疑,这也叫诗?跟说话一样的,甚至不如说话说得好。”

我的回答是:“那是对的。诗歌乃至于整个中国诗坛,本来就需要肃清,正本清源,和不时的“清算”,要把混进来的滥竽充数的那些文本,进行辨别和质疑,并且请出“经典”好诗的行列。让一些真正的好诗,散发出百世光芒……”

11、海啸的观点,还有:对中国诗歌来说,在狂奔了一段时间后,重要的是怎么把断裂的文化链条承接起来,而不是一味跟随西方,怎么潮流怎么走。作为一个诗人,可以缺少知识,但不能没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一定的积累。

他所考虑的问题,也是我现在经常发出的呼吁和渴望。我们必须将自己文化中的断层夯实,将语言断裂的地方链接起来,并且打通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和气场。西方的思潮和理论体系,可以拿来借鉴和融合,却不可盲从和照搬。

我常常想,那么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都曾经学过中国的古代诗人,无论意境、语言、技法等等,难道说我们守着满屋子财宝的人,却不知道如何挥霍祖辈们给予我们的偌大财富吗??

许多文言,仍活在日常的文章、诗歌和对话里,它们并没有孤立于白话之外。我不喜欢割裂的看待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关系。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有一本很小的册子《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书很薄,却是难得一见的好书,我觉得诗人,都该好好翻一翻,读一读,一定会受益匪浅。

12、读安徒生的小诗一首《茅屋》,感受丹麦吹来的海风。这个名叫安徒生的家伙,地球人都知道哦。他为孩子们创作并奉献了一生。而他不仅仅是童话作家,更是一个优秀的无可置疑的诗人。这个十九世纪丹麦的童话家,一生仅写了一百六十余篇童话。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重新阅读过他的童话。

我想说,若诗人灵感枯竭时,不妨就去读读吧,那些童话,不仅是孩子们的兴趣书籍,也是诗人最好的课外读物。因为他的许多行文走字,本就是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趣味盎然,思想深刻……

读他唯一一首诗歌《茅屋》,感受灵魂的安逸和简单的幸福。

茅屋

在浪花冲打的海岸上,
有间孤寂的小茅屋,
一望辽阔无边无际,
没有一棵树木。

只有那天空和大海,
只有那峭壁和悬崖,
但里面有着最大的幸福,
因为有爱人同在。

茅屋里没有金和银,
却有一对亲爱的人,
时刻地相互凝视,
他们多么情深。

这茅屋又小又破烂,
伫立在岸上多孤单,
但里面有着最大的幸福,
因为有爱人作伴。

周 枫译

这首诗作,挪威的作曲家格里格(1843—1907),曾把它谱成著名的歌曲。这里所录的,就是可供歌唱的译文。它不复杂,尤如清水芙蓉,不事雕琢。

全诗共四节十六句,叙述简洁,能指明晰,它把生活最本真、本质的一面展现给我们的眼睛。它让我们相信生活中,处处都有闪光的爱和平凡的美好。

一切幸福的来源,不过是心的回声。你要什么,不要什么,都明明白白的在其中回响。茅屋又小又破,但是并不打紧,因为破小的茅屋里,有心爱的人儿,相守一生,忠贞一世,这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哦。

嗯,作为一个常年的异乡人,我常常不得不搬家,每一回搬家我都会感伤或沮丧。换种想法,只要能有爱着的人相守,哪里不是天堂呢?!

13、(7月20日)昨夜晚睡,今天早起,眼睛肿肿的,顾不及洗漱,就在阳台上大声朗读起来。我这个样子,很像刚上小学的小学生,突然发现了一个新奇、有趣的文字世界,半情愿、半被迫地让自己进入新的角色中去。其实我很喜欢,也很享受~~大声朗诵的快慰和淋漓。不信大家就找一个神清气朗的早晨试试看。你的声气和肺腑,也许会把花瓣上的露水吹落哦……

14、这样的朗诵持续了半个时辰,代价是口干舌燥。让我的声线暗下来的缘故,并非疲乏和干渴,而是伤心和感喟……历史上诸多的才子、文士,我们知道其名、其诗,却少有人关注他们的生平和事迹。于我的看法,读任何作品,若有条件的话,都该深度阅读。因为诗文的写作,一般都事出有因,唯有将过程了解清明,才能领悟透彻。

15、其实自己已经无数次的阅读魏晋风度、南北朝的轶事。可是我还是会沉浸于其中,不能自已,想象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一赋三都,三绝恺之;世说新语,渊明野趣;刘氏三骏,竟陵八友;儒道《抱朴子》,奇书《水经注》等等类,这是一个流光溢彩、绝无仅有的时代,自此后,再没有比它更性情的时代了,缘由居然是——战乱频顾、朝不保夕……

16、魏晋南北朝,起始于汉末建安元年(196年),迄于陈亡(589年),共393年。这一时期社会动荡离乱,但文学却繁花奇葩争奇斗艳。文学流派众多,名篇佳作不绝于世,有些通达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这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一自觉最明显的特色,就是人的生命和思想的觉悟。越是动乱的社会现实,对人的生命就会形成严重的威胁和摧残,基于此点,当时的人会更认真严肃地反思生命的价值,这就从群体的意识,转向个人意识的觉醒。这就是生命的自觉自悟,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根基。

这里道家思想,在魏晋时代体现为玄学风气,在谈玄论道中追求个体人格的独立、自由,反对人性的异化和束缚,重视心灵的超越和解放,而且蔚然成风,成为那个时代的总体风貌。钱穆先生曾在《国学概论》中,如斯说:“魏晋南朝三百年学术思想,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个人自我觉醒是已。”

个体生命与思想的觉醒,就会带来文学创作的自觉,由此文学走出了经学附庸的境地,而转向了独立发展的广阔天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散文、辞赋、小说和文论等诸多领域,都获得了空前的硕果。诗歌是这一时期,最辉煌灿烂的文学形式,无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从古体到新体,作家众多,流派纷呈,多姿多彩的风格,构建了风流倜傥的魏晋风度的艺术世界。

17、早上让我郁结满怀,声线不由自主低落而下的——并非昨夜默读的《七哀诗》三首、《登楼赋》等,建安七子中“七子之冠冕”王粲的悲情和抑郁,而是竹林七贤中,醉眼朦胧的阮籍,他的“青白眼”待人;他的旷世绝作《咏怀诗》;他内心的苦,醉酒的愁,放浪的无奈等等,我在他几次吐血的时刻,心里默然而悲凉。

这是一个无可奈何、内心矛盾纠结的人,他自己不按礼数,借酒避祸,与当权者和礼法之士虚与委蛇,有时不过是为了委曲求全,隐忍苟活。但他的文章中,却充溢着反叛精神,尤其是他的《达庄论》《大人先生传》,其中对传统名教的批判、对礼法之士的嘲讽异常的深刻尖锐。大家想想他平日里,用“青白眼”待人,就知道他放浪不羁,任诞而颓放。

他酣饮不过为了避祸,有酒必饮,每饮必醉,他自己不按礼数,却让子孙莫要效仿。读他越多,我心里就越加难过,人之言谈处事,皆会事出有因。其实阮籍心中苦,心性高,才情达,智慧明,所以常“口作长啸状”的阮籍,在好友嵇康泰然赴死后,精神一下就垮了下来。而他自己被迫所写的“劝进文”也是自己的耻辱字,他在写完之后两个月后,就郁结而终,时年54岁。这是一个可怜之人,他有高洁之身,却入污浊之世,非自己所愿,又无法推诿,唯有醉酒。

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他只能用酒来浇灭心中块垒,昏昏然,陶陶然,忘其形骸,飘飘欲仙。在醉眼朦胧中,寻求精神慰藉,阮籍饮酒,一是生存环境的逼迫,二是老庄思想的影响,三是名士风度的彰显,四是理想抱负失落后的自残自虐,这就是阮籍饮酒其文化意蕴的真相归纳。

他的劝进文,虽然是醉中所写,由人扶着,援笔而书,一气呵成,居然无一字遗漏和改窜,文中多溢美之词,言辞清壮,为人叹服啊……有一事,当时大将军司马昭,想为其子司马炎求婚于阮籍之女,目的很明确,拉拢名士。因为阮籍是当时名士阶层中声望最高的,呱呱叫~~没话说,所以他想通过联姻,壮大司马氏的士族集团。

司马昭本想,他一定不会拒绝这般好事。没料想阮籍得知此事后,大醉了六十多天,求婚的人始终没有机会启齿,婚事只好作罢,不了了之。世事多艰难,他是不想不愿依附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于是做壁上观,明哲保身为好。醉酒可以忘忧,但是总有醒来时,嵇康的死,是压垮他精神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8、现在,我在阮籍的《咏怀诗》里落泪,不是夜不能寐,而是日不能宁。

早上读到那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就哽咽不已,再也无法大声的朗诵下去了……这般的“忧声之嗟”,曲诉隐衷,实在是无可奈何、忧虑重重之下的哀哀心绪。“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集团大肆杀伐异己,致使人人自危,噤若寒蝉。许多的名士,因一言一行而身首异处,祸从天降。

阮籍也为自己的命运担忧,这样残酷的现实,他只能把忧虑埋藏心中,即便要诉诸于笔端,他也是以曲折、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忧虑。由此,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其实这种诗风,也烙印着时代的精神刺青。

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就以他的《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各种写作技法:如比兴、象征、寄言等,借古讽今,寄寓情怀,才会形成他“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这一首,八十二首的第一首,也可视为全部《咏怀诗》的序曲。其开头两句,是化用了王粲的《七哀诗》“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勾勒出一个忧思、苦闷的自我形象。

诗人内心里,流淌着无可名状的苦痛,又郁积于心头,以至于辗转反则,起坐弹琴。这时候,月光如水,微风拂襟,有丝丝凉意直入胸怀。这样的情境,琴声悠扬,月夜静谧,却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莫名的忧虑,反而增加了孤寂和落寞。因此听见孤鸿悲号于野外,翔鸟哀鸣于北林,他的心情则更加的沉重不堪,漫漫长夜可怕而恐惧……此诗虽然写忧思,却主旨模糊,但他营造的忧虑、孤独、愤懑的气氛,却是丰满盈然,可触可感的。

19、阮籍的《咏怀诗》忧生刺世,曲诉衷肠,钟嵘《诗品》中,曾如此赞叹:“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说他的诗作,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他的诗风也的确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后的诗人,如左思的《咏史诗》、郭璞的《游仙诗》、庾信的《拟咏怀》、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从其内容到形式上,都曾深受《咏怀诗》的影响之迹。

阮籍的《咏怀诗》具有含蓄曲折的艺术特色,他主要是通过比兴和用典两种技巧通达诗境的。在他诗歌中大量运用比兴,有的几乎全篇都是,比如第七十九首《林中有奇鸟》,诗人自比凤凰,是一首寓言诗。咏怀诗中,凤凰、翔鸟、深鱼、芳草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些比兴之物,具有多重喻意或象征投射,从而使得他的诗歌自然含蓄、飘忽放逸。再大量用典,借史咏怀,表达自己的思想抱负,言近旨远,从而呈现“遥深”的艺术特色。后人觉得他的《咏怀诗》“归趣难求”“难以情测”,也和这样的艺术特色有关。

总之,这是一个可怜可敬之人,却不是凡俗我辈可以轻视可怜之才子。我只怜惜他心苦、纠结、忧思、狂放。有着双重人格的人,他左右矛盾的心绪在诗歌中,倾泻而出。不独忧虑、忧思,还有悲鸣和悲悯。现在,我要从阮籍的“咏怀”悲歌里脱身,去聆听嵇康刑场上更为悲壮的琴音,那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的音符,至今还在世世代代的傲骨和气节回放盘旋、怅然风烈……

20、嵇康,嵇康,我无数次地在心里勾勒你的画像,却不知道今人的想象,是否能还原你的彼时的超迈神姿、俊雅仪容。曾见一幅嵇康抚琴画像,他微微仰头举眉,一副“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神情。一时痴于其风姿气韵之美。

嵇康的风采《世说新语》中,曾如此描绘: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他的好友山涛,对他的观察更细腻传神: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如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若将这两句话,直接翻译出来,就是说嵇叔夜一表人才,他站着像松树一样挺拔,醉了也像要倒的玉山。其实他就是夸奖嵇康身材高大、魁梧伟岸,又隐喻其孤傲劲挺、纯净贞刚的品格。

嵇康是竹林七贤里个性最鲜明独特的一人,其人天资很高,所学无所不通。但却不以才性缨世,平淡自守。譬如他用打铁,普通人都认为低贱之事,表明心迹和心志,说明他脱俗、宽厚、从容的性格。他乱世自守,淡泊名利,有着从容自得的超俗襟怀。

他的故事太多太多,没有一篇不是我之心爱和心疼也,而且他还是我的老乡哦,难得有这样内外兼修、身心钜美、才气凛然的隔世乡亲。我把嵇康的生平,简单录下: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是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是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他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娶曹操的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我不忍轻易描绘~~性烈如宝马的魏晋才俊嵇康也。阮籍能借酒避祸,用老庄思想获得形而上的精神寄托,而嵇康绝无幸免,他刚直性格、火热心肠,嫉恶如仇,面对伪善和罪恶,他不会保持缄默,必会发言佐证。这就注定了他会为朋友慷慨取义,绝无妥协。嵇康诗长四言,代表作《幽愤诗》和《赠秀才入军十八首》前者为狱中所作,自述身世、志趣和耿直的性格;后者为送兄嵇喜从军之作,感情真挚深厚,语言清简峻逸。嵇康的人格魅力,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乃至哲学史,都留下了光彩夺目,不可侧目的一页。

据说:嵇康临刑之前,三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求司马昭能赦免嵇康,并让他到太学讲学,但是未能获准。遥想那日~~刑场,嵇康抬头观看太阳的投影,然后从容地弹奏最后一曲《广陵散》,曲罢后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随后赴死,时年40岁。他的儿子嵇绍,后为晋朝之侍中,八王之乱中为保护晋惠帝而身殉。

21、嗯,饿了~~读书的确能充饥抵饱,只是肉体之身,还是会如水壶鼎沸时,咕咕叫哦~~且~~擦干千古同情泪,偶去做饭喂肚兄!

(呵呵,此时,偶已然如菩萨打坐,雷打不动,端坐了五个半钟头,其情:粒米未进,杯水半盏。肚兄不饿才怪,尊臀不痛也奇嗳……)




2012年7月20日上午12点49分涂鸦、整理。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20 20:02 编辑 ]
发表于 2012-7-20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的颠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谈论革新,并非颠覆一切,而是创建新汉语,新秩序和自己本国的诗歌理论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0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写散文和小说的人,瞧不起写诗的吗?呵呵,一方面是功利主义和文人相轻。另一方面,真正的诗人,根本不需要,这些俗物来瞧得起!最后,他们瞧不起的那些诗人,大多不是诗人,不过是披着“诗人”外衣到处演出的小丑和伶人而已。

——这里有个向背的问题。也是文人的症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0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应该——从一切学科,一切时代,一切神话,一切地域里撷取隐喻。让语言的姿态变化无穷。有时若深海珍珠,明媚皎洁;有时是绝世宝剑,杀气凛然;有时像冢上春花,洞悟生死,总之诗歌的语言世界里,可以融汇一切艺术的特质,仿佛一个宝藏库,应有尽有。


——所以有时候还是没有风格比已成风格的要来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0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阮籍、嵇康
可读,可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鱼姬儿 于 2012-7-20 15:43 发表
我说的颠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谈论革新,并非颠覆一切,而是创建新汉语,新秩序和自己本国的诗歌理论体系。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鱼姬儿 于 2012-7-20 15:45 发表
一些写散文和小说的人,瞧不起写诗的吗?呵呵,一方面是功利主义和文人相轻。另一方面,真正的诗人,根本不需要,这些俗物来瞧得起!最后,他们瞧不起的那些诗人,大多不是诗人,不过是披着“诗人”外衣到处演出的小 ...


是滴,是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鱼姬儿 于 2012-7-20 15:47 发表
诗人,应该——从一切学科,一切时代,一切神话,一切地域里撷取隐喻。让语言的姿态变化无穷。有时若深海珍珠,明媚皎洁;有时是绝世宝剑,杀气凛然;有时像冢上春花,洞悟生死,总之诗歌的语言世界里,可以融汇一切 ...


呵呵~~谢谢你,读得如此的仔细。拥抱鱼姬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鱼姬儿 于 2012-7-20 15:49 发表
阮籍、嵇康
可读,可敬



最后给你上茶~~问候午安!吃嘛嘛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5 17: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