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风雨如磐

[散文诗] 七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雨翼1 于 2012-7-16 10:05 发表
路已是一支破碎的童谣!问好!

握手,雨翼兄弟。
我们应该是老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敏庐 于 2012-7-16 13:45 发表
从沉重的七月里能感受到诗人那颗慈悲而善感的心。
读来虽感晦涩,却能给人感慨。
学习,问好

尽管晦涩,我希望读者在这些文字里穿行并细细品味。
这些文字有它既定的意含。
谢谢敏庐,这名字非常好。
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雨儿 于 2012-7-16 13:59 发表
七月,无风,多雨,每一个恍惚身影都载着一个麻木谣传,从密不透风的大街匆匆而过。

这样的散文诗一字一句都是内心情感的沉积。

它源于心,思于心。其心、其思便是自己精神世界描画的图腾。

也许这样的图腾 ...

谢谢雨儿,你很可爱。
不止是对文字的独到感悟,更有我想象中的一颦一笑。
是的,又见面了,真好——这也是我想说的。
愿这些文字带给你的不是忧郁,是炎炎夏日的一丝微凉。
问候你!

[ 本帖最后由 风雨如磐 于 2012-7-17 16:2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8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月瞬时的心情有些沉郁和凌乱,深邃的目光有些失望。欣赏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8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第二个比第一个好一些。第一个,在某些方面应该还不够。
胡说莫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岳 于 2012-7-18 16:23 发表
七月瞬时的心情有些沉郁和凌乱,深邃的目光有些失望。欣赏并问好。

正是如此。
七月在这里只是一个引子,只是心情的一个入口。
谢谢海岳,问候兄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D 于 2012-7-18 16:35 发表
感觉第二个比第一个好一些。第一个,在某些方面应该还不够。
胡说莫怪!

说得很好!
整体就欠缺了力度,很松垮。
早就写下的两行文字,一直想写下去,但确实写不下去了。
谢谢阿D来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9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体对美的独立性心灵,以其自身的愿望、孤独和对立,充分地被显示出来。“季节的狡黠”和时间的伪装,需要阅读参与和解开。因为人生是在世界秩序中的人生,对于时间所固有的因果原则,意识只能获得对过去经验的关联性而解释秩序。所以“此在”的思考都指向过去的经验,但是当经验中所隐含的逻辑性不能胜任于未来,个体便始终在时间的人生中,无意识地展开其自身。他将不被自觉所力量,只是困难地淤堵在天问中,最后被冷漠所认知并带出怜悯。另,就文学接受论来说,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和文学重构,这不是作者所能把握的事情。作者所能考察的是自己的诚挚性,并赋予自己以意义。换言之,阅读是阅读自己的事情,阅读的境界会自行把作者呈露出来,包括潜意识的情况,这些都不是作者应该过多关心的。但作者必须为自己所陈示的语言担当,所以对于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作者所能做的无非是叩问自己而已,除了诚实他还有什么可以在艺术中被秉持。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2-7-19 18: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0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雨如磐 于 2012-7-17 16:07 发表

有时的隐藏确实是出于无奈,因为有些话如果直接说出来,肯定不合适。
而你所提到的多义性,我想这不是我写作的初衷,而是文字在完成后所体现的一种效果,这种效果倒是我喜欢的,因为这是你无意中的赋予。
文字就 ...

风雨版版提到了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了一个作品。文字们落到纸面上,就不再属于作者自己。

她们独立为一朵花、一根草,拥有她们自己的生命。而当她们与读者相遇时,

其间的微妙凝视,属于文字本身以及读者(而与作者没什么大的联系)。


偶尔,读者透过这种凝视遇见作者写作时的模样,

但更多的时候,读者途经文字,见到了自己。

很多时候,是不是就像一群人在星空底下,有人在唱歌,有人在倾听,

然而大家怀着不同的心事,处于各自的时空之中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0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2-7-19 17:33 发表
个体对美的独立性心灵,以其自身的愿望、孤独和对立,充分地被显示出来。“季节的狡黠”和时间的伪装,需要阅读参与和解开。因为人生是在世界秩序中的人生,对于时间所固有的因果原则,意识只能获得对过去经验的关联 ...

石侃老师延伸得很好:)

我最初提到唯一的意象,以及该意象的多义性,是在想如何避免写作创作过程中的重复,如何创新,

却又会想,这样子的想法会不会是在重视文字的技巧了,是不是会反得其失。

“作者必须为自己所陈示的语言担当,所以对于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


作者所能做的无非是叩问自己而已,除了诚实他还有什么可以在艺术中被秉持。”

这句话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是呀,除了诚实他还有什么可以在艺术中被秉持,

文字遵从自己的内心,就能呈现内心最真实的模样。表达至此,即已足够。

之后的阅读,阅读是阅读者的事情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5 21: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