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原帖由 海岳 于 2012-7-12 11:31 发表 这是浪走天涯先生的回复: 我这是第N遍跟《相遇》相遇,觉得悟出了点什么,就试着说出来,先生遇见了他自己。不是写的幻觉,而是曲折的意象的表达。“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是天生的禀赋,不是我等后学的急就 ...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2-7-12 11:41 发表 气息舒畅,生活的情趣盎然。前面的两个可在多一些精妙的建构和转换。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2-7-12 11:55 发表 说来说去,“他”不就是你的“目的”与“合目的”嘛。“合目的”有蹊跷的成分,于灵感古人叫“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于人生则是缘分(或然性),于意志则是自由,于实践则是妙物。
原帖由 海岳 于 2012-7-11 20:45 发表 也想热情的穗穗姐。就是我觉着大概得罪了某些人,怕牵累人家,不大敢跟贴了。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2-7-12 13:41 发表 意境的空逸和人生与现实的在场 ——————给海岳的逗你玩 关于有、无的适用性问题,之前我和天放一直没有充分地展开,我只记得在某个帖子里,粗陋地被合题过一次。“无”于理性的意义是生存(追问和揭 ...
原帖由 高山流水∮ 于 2012-7-12 17:12 发表 喜欢第三首,有时人会不经意中找到平衡点。此帖讨论热烈,顶一下。
原帖由 海岳 于 2012-7-12 21:13 发表 石兄最后说了无待在他人眼中的两种修为,其实为一,大概表现的场合不同而有差异吧。呵呵,这样绝对的话,天放兄会生气的。
原帖由 海岳 于 2012-7-12 21:00 发表 作为境界的无也会通过德性(智慧、知性),在伦理学中将自己转身为与世界具有同构性意义的“善”。换言之,意境的空逸和无所蕴涵的人生哲学和生存态度,必然包括“超然”和“善”这两个审美评价的尺度。 ========== ...
原帖由 海岳 于 2012-7-12 21:35 发表 人生要达到超然,对自己必须心身认同和心身和谐,对社会和他人“和其光同其尘”。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2-7-12 23:31 发表 不回你了,并祝安康。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13: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