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900|回复: 35

【故土印记】 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1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记:浮生之中,总有很多关于童年的、故土的记忆,那黑白的建筑与人物掠影,正在我们生命里逐渐消失、或已经消失。愿借时光的笔,让我凿凿的描。





◎ 小西街

街从一座桥开始。用今时眼光去看
桥小的称不上桥
街窄的算不上街,充其量为巷
一个卖雪饼的摊,一家量米的店,三两扇紧闭的木门,隔几米
还有剃头的店
面馆,修鞋点,旗袍定制店……


如今它们的次序,和天气一样混乱
更多的迁徙去了南街和北街,香格里拉,或金色地中海
只有小部分留守下来
你可以把它们纳入老弱病残


在小西街,我没有找到月牙形的门洞
门洞内住着的算命瞎子,据说
他擅长摸骨算命,摸遍了小西街的肋骨、腕骨和脚骨
是否算出它们卑微残破的身体
将被一场旧城改造的盛事推动
我只是赶在这之前
行一个简短的告别仪式——用手中笔,说出它们
草一般的名字





◎ 莲花庄

陈英士墓就是一座石碑,外加一条
长长的水泥路
钱壮飞的故居消逝已久,如今被一现代商厦代替
在两个外地朋友的面前
你翻遍名胜,最后只想起一个莲花庄来


这个赵孟頫的旧时别墅
翻新成了公园。随进随出,不用买票
园内亭榭楼阁,依水而立
楼是大众茶楼,五元一杯,茶叶和喝茶人的嗓门一般
粗,且厚,能惊醒几世旧梦


临水的山石平地之间,新辟了个动物园
几只看上去脏脏的孔雀漫步其中
懒散,漫不经心

其中一只正热衷于炫耀它的毛色
一个转身

露出和这个下午一样窘迫的臀部
只有入园口的两尊石狮
不知是心静还是心死,保持百年来同一姿势






馆驿河头

做一个穿长衫蓄长须的中医
读一读馆驿河头
用一用望闻问切
临河馆驿众多,是商贾泊船住宿之地。到了你的记忆
只剩一班名为乌镇的轮渡
船桨搅动了晨曦


馆驿河附近有九曲弄,弄狭长,一弯连一弯
每个月总有几天
青石板的路上镀了我和父亲的影子
长的在前,矮的随后


此后十年斑驳。突突之声停息河道
杂草钻出石缝
此后十年,矮的影子变长。长的影子却消失人间。只有河水
拍打河岸不止
在今晚,又重温了父亲一词






铁佛禅寺

和你想象略有出入。禅寺不供如来,供观音
在倒置为座的莲花上
听取人间疾苦
和悲欢。你其实想说的不只是这寺院常态
不说香火鼎盛,梵音绕梁
不说黄墙迤逦,花木扶疏


禅寺身居闹市。和你就读的学校紧紧挨连
从一条里弄进去,一条里弄出来
来来去去之间
信徒遇上花朵,法华经撞上了浮生六记


经文的气息一定寡淡已久
不然,又怎会越过高高的院墙
一部分夭折途中
一部分遁入人间





鱼巷口

总是惊诧于先人的智慧
不取威莱街的拗口
不似人民路的千人一面
勤劳街、扫帚弄、红门馆,途经红尘百年
名字依然光鲜生动


那么,我一说出鱼巷口
你就能呼吸到渔船往来和空气里跳跃的密度
临河的人家近水楼台
只须从窗口吊下一只竹篮——“船家,来白鱼一条
幸福一罐”


这样的热闹要一直持续到日暮
太阳的余晖落入市河
最后一条渔船

从桥下吱呀而过。炊烟守着各家屋顶
温暖不被戳破








[ 本帖最后由 捻儿 于 2012-7-13 10:3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写过一个系列,关于老城的,关于很多已经消失正在消失的人和物。
很多时候,文字关乎人的审美取向,这样的文字或许只有经历了相同年代或故事的人才会有体会,很多时候都不讨巧。
爱情诗,恰恰吻合了大众永恒的审美主题,这也是很多人爱读的缘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擅长摸骨算命,摸遍了小西街的肋骨、腕骨和脚骨
是否算出它们卑微残破的身体
将被一场旧城改造的盛事推动

坐木凳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缺少经典的诗眼。

这样散的写实的。看看呆呆去年写的一大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这个也蛮好看,将古城风韵,泼洒出几分青黛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只看上去脏脏的孔雀漫步其中
懒散,漫不经心。其中一只正热衷于炫耀它的毛色
一个转身,露出和这个下午一样窘迫的臀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水边青艾 于 2012-7-11 15:24 发表
缺少经典的诗眼。

这样散的写实的。看看呆呆去年写的一大组吧。


所以我说了,没有相同感悟的人是感受不到的
我把这一组发过本地论坛,很多同城网友却是感慨良多
诗歌是需要共鸣的,这样的字需要特定人群的共鸣,所以对大众来说不讨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这一组,是延续刚才和穗穗姐关于诗歌受众的讨论。
一首诗歌的受众是有局限性的,有些对大众,有些对少部分人,还有的,能共鸣的只是个体。
如同我们评判一首诗的好坏,大多数时候依据自己的审美和喜好,并不大表所有人。

[ 本帖最后由 捻儿 于 2012-7-11 15:3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用表面平静地叙述,来烘托现实中的苍桑变迁。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但从诗的特征来说。还是少了一点点的提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水边青艾 于 2012-7-11 15:34 发表
也许,用表面平静地叙述,来烘托现实中的苍桑变迁。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但从诗的特征来说。还是少了一点点的提升。

精简概要是一种写法,絮叨平实也是一种写法。
我倒不是说这两首诗歌有多好,只是想说,有时候语言与表达的选择是根据作者当时心境的。
换现在写,或许会是另一个模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无声处听惊雷是很多人追求的一种诗歌手法,或者说境界。
但不是每个人、每首诗都可以达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加几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炊烟守着各家屋顶
温暖不被戳破


在你后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添的几首,相对比较成功。因为,少了景观的罗列,而多了自己情感的融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眼睛看不到的,才更显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14: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