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5525|回复: 33

读第二期赏图金奖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8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山流水的作品读了不少,说实话,像大多数女性诗者一样,她的诗也偏向于温婉柔美,而且诗意几乎都是明朗的,很少有含混和模糊。这就注定了她的诗歌不需要太多的解读与阐释,只需要在字里行间去体会她的心思或心情。比如她此次赏图活动的三首作品:


图一: 晚秋

走出他的视线,便彻底剥落了自己
阳光一次次被抽离
黄昏的路上,找不到一个可以慰藉的身影

远了,回忆淡了;累了,星光暗了
洒落一路的羽翼和尘埃
叹息和泪水无法清洗天际的灰暗
一片秋叶,静静飘落,搜寻着远方的蹄声

下一场雪吧,轻轻覆盖所有的忧伤
或许风筝会飘荡在三月的云里
等到暗香敲醒你的肋骨,春色装满行囊
我会模仿一枝桃红,悄悄地绽放

诗歌第一句交待了背景。之后的剥落自己,阳光抽离,黄昏路上,找不到可以慰藉的身影,这些统统都是在“走出他的视线”之后的内心感受。
第二节很明显想平静下来,接受现实。随着时间远去,一切都会变淡变暗变模糊,所留下的也就是一路上的羽翼和尘埃罢了(这里的羽翼不难理解,因为恋爱中的人,都会视对方为天使,而天使是有翅膀的)。更何况,悲伤也无法改变什么——叹息和泪水无法清洗天际的灰暗。而相对来说,末句是比较有意思的。一片秋叶,静静飘落,搜寻着远方的蹄声。这里留下了一个可能。因为用搜寻一词的话,代表着蹄声是从远处而来,而非从近处远离。
第三节,这里说下一场雪,与其说是一种期望,倒不如说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可以是下雪,可以是抛一堆碎纸屑,甚至可以是睡一觉,可以是任何方式,只要能忘记所有的忧伤就行。
我们都知道,冬天过了就是春天了,到这里才是一种美好的期待(或许风筝……悄悄绽放)。
不过这里感觉有个问题,那就是“你”的引入,会让人误解的。个人感觉把“你”换成“谁”,可以避免。


◎        图二:圣女湖

重游,已无法泊进这片湖水的眼神
当柔情成为一种剧毒
青莲无影,天空对折的蝶翅纷纷掉下粉香
道道的涟漪划伤了我的仲夏

湖岸,找不到可以追随的脚印
引擎舟辑的鸽哨,消失在早春的细霜里
试图约见彼岸的自己
却无法挣脱热风以及阳光的锈蚀

一滴泪,从我的眼角悄悄滑落
而你把它染成蓝色,藏入高原纯净的湖

圣女湖当然不是一个人,可诗歌一开始却说,无法泊进湖水的眼神。这让诗歌顿时产生了一种迷幻色彩。第二行的转承也很巧妙,既承接了第一行湖的人性,又引出了下面湖的本性。因为剧毒,导致“青莲无影,天空……我的仲夏”,当然了,这些都是虚构出来的场景。
第二节的前两行,都是一种怀念。怀念可以追随的脚印,引擎舟辑的鸽哨。“试图约见彼岸的自己”,个人觉得这是一种委婉的想要轻生的说法。想死,想解脱,却又无法真正的抛开一切。
第三节与晚秋那首相似,都是表达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自己流的一滴泪,被“你”染成蓝色,珍藏于高原纯净的湖。这是很唯美很浪漫的。可问题又来了,这里的“你”同样会让人误解。因为若是正悲伤,怎么又会有一个“你”来倾诉呢?当然,这里的你是一种想象与期望,但个人觉得既是未知,若把“而你把它染成蓝色”换成“谁将把它染成蓝色”,这样表达会不会好些呢?

◎ 图三: 橘树

母亲的端午节,读不出香草美人的暗语
包凉粽,看龙舟比赛
熬一锅桉叶水,图一家人的安乐

那些小辈们,书山里上下求索
“屈原”只是一个苍白的名词,沉入题海
濯洗不出诗人灵魂的高度

而我,把一枝艾草挂在爱人的眉心
走向橘树只找到了孤独
或者金秋,摘取语词圆润而饱满的部分

楚辞的强音,是紧握土地的兮兮嘉树
以最锋利的青刺,挑破世俗的痼疾
砍去“九章”,以仅存的一指写就“天问”

首先想说,这一首读了几遍,还是觉得用“橘树”作题不太适合。
想要理解这首诗,一定的常识是不能缺少的。其中包括端午节的传统以及屈原和他的《离骚》。若是了解了这些,那诗歌中众多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就很明显了。比如:香草美人,艾草,九章,天问等。
第一节的安排,或许作者是无心的,但我觉得很好。越无心越说明尊敬长辈已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而诗歌则是说,母亲的端午节是很传统的普通的,但同时却也是最实在的。母亲不会说那些冠冕堂皇的套话,官腔等,在她心里,只希望一家人安乐。
还在学校里求学的小辈们呢?他们只知道在繁重的学习中,在书山题海里,能记得屈原这个名词就难得了,又如何会真正的去了解屈原相关的历史文化以及他的诗他的精神他的信仰呢?
第三节写“我”,感觉又陷入了前两首的模式。都是因为爱受伤,但又对未来表现出美好愿望。这里的橘树虽然象征意义不错,但感觉牵强,至少是不在端午节相关的这一系统意象里面的。
而第四节,如果单独来看这一节,无论意义还是语言本身的力度都是很不俗的。可是与前三节却不和谐。我在想,要是第三第四节中间,再有一节作为过渡,那应该会更自然些的。

总的来说,高山流水的诗歌,我更看好她的逻辑结构,这几首也如此。至于语言,还是相对缺少些属于自己的个性。以上所说,纯属个人浅见,若有不当,还请不要见怪。

[ 本帖最后由 门之 于 2012-7-9 03:57 编辑 ]
发表于 2012-7-8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涂鸦之作,得门之美评,致谢。辛苦了,上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这组赏图诗有点赶,我这人做事不紧不慢的,非得逼急了才动笔,写完已经很晚,没有时间修改,显得粗糙些。

    第一首:场景涉及三个人。“我”是图示的实景的中心,“他”和“我”的爱恋已如晚秋凋零;痛过之后,期望未来的“你”能够给我带来春天,让我再次绽放。“他”和“你”都是虚景人物。

    第二首:把图示的寂静的湖虚拟为曾经的欢乐场,可惜物是人非,昨日的粉色已经锈蚀,原因或许多多。谁最相知,谁最相惜?把一滴眼泪藏入高原圣湖的“你”应该是。“圣女湖”拟题时是暗指高原的圣湖,而不是图中的实景。也想借指纯净的爱情。

    第三首:自己感觉写的有点平稳,结尾遒劲但有点生硬。以“橘树”为题,想暗喻屈原爱国的美好情操。屈原故居“屈原村”就种有很多橘树,《橘颂》是《九章》之一,特意选橘树为意象,除新颖考虑之外,还想借此表达很多人对端午节深层传统文化的疏忽忧虑。

     简单说说自己构思的意图,和门之交流。或许我要表达的内涵并未达到实际的效果,抛砖引玉而已。再次谢谢门之,仲夏快乐~

[ 本帖最后由 高山流水∮ 于 2012-7-8 22:1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首格调雅致的诗。欣赏了。并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候门之,祝贺流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候门之。保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门之对诗歌的感应和评读很是中肯。更深入的引领我们领悟诗歌内蕴。挂顶。大家欣赏诗和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流水金奖诗作。门之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读门之用心的解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细致、中肯的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门之点评。祝贺高山获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下午百合 于 2012-7-8 23:35 发表
三首格调雅致的诗。欣赏了。并祝贺。


谢谢百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三子 于 2012-7-8 23:46 发表
问候门之,祝贺流水。


谢谢阿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依依 于 2012-7-9 01:52 发表
问候门之。保重。


问好依依,好久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2-7-9 06:34 发表
祝贺流水金奖诗作。门之辛苦了。


谢谢迷雾,你也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12: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