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6217|回复: 62

《抑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7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把诗比作硬币,那么,硬币的一面是抒情,另一面就是抑情。
抑情的最终目的也是抒情,但是因为诗写作需要融入技巧,这就为抑情提供了机会。
抑情与抒情相对,把不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都归类为抑情方式,现代新诗或许有可能建立规范的理论体系。
零度抒情是抑情,抑情是抒情的变异,从抒情向抑情过度,古代诗词和现代新诗都有迹可寻。
李白的《赠汪伦》就是一首纯粹的抒情诗。
赠汪伦
李白

李白行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要动身了,汪伦唱着歌来送李白,桃花潭的水深千尺,但是不及我和汪伦之间的感情。
诗直白一览无遗,可以说这是最原始,最本真最有效的抒情。
诗人抒情,就是要让对方明白他的心意。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抒情效率极高。
古代也有抑情诗作,比如王维的《杂诗》《辛夷坞》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两首和《赠汪伦》完全不同的抒情方式,也就是抑情。
《杂诗》中,诗人问来问去,就是不说出自己的心意。
真的没有吗?有!诗人就是要通过左打探右打探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也就是思乡之情。
因而,抑情就是在抒情的基础上增加技巧。目的是使单一的抒情方式向多元表达转变,如此才生发了诗的艺术表现性。使得一种情感有了无数表现的可能。
《辛夷坞》中诗人仿佛是在自言自语,好像是在讲一件与心情无关的事。我们理解这首诗是因为自开自落,无人问津的芙蓉花很像诗人的境遇遇。
古代也有抑情抑得比较深的诗人,比如李商隐,李贺。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假龙吟歌
李贺
石轧铜杯,吟咏枯瘁。
苍鹰摆血,白凤下肺。
桂子自落,云弄车盖。
木死沙崩恶溪岛,阿母得仙今不老。
窞中跳汰截清涎,隈壖卧水埋金爪。
崖蹬苍苔吊石发,江君掩帐筼筜折。
莲花去国一千年,雨后闻腥犹带铁。

没有考证,但是应该没有疑问,这二位是当时的先锋诗人。
也是古代抑情诗人代表,
与这二位相比,王维只能算是小抑情诗人。
盛唐诞生了很多诗人,但王维不是个例外,二李才是意外。
新诗早期,大部分诗人的诗作还是偏向小抑情的,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有抑情比较重一点点的,比如闻一多的《死水》。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因为“死水”具有象征义,所以题目“死水”本身就是抑情的表现。
作者描述了一沟绝望死水,死水的反面是“活水”,但死水究竟指代哪个方面呢?是个人死水一样的生活?还是死水一样的社会现实?答案是模糊的,我们只能通过作者具体的描述去猜测,结果当然就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了。《死水》的抒情动机是显而易见的(即对死水的绝望和对活水的憧憬),但又不直接,因此,与其说作者是在抒情,不如说作者在抑制内心感受。作者用一沟死水将情感包裹起来,给读者增添阅读兴趣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理解困难。
抑情到今时今日,很少人像像李白那样去抒情了,已是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诗歌景象。
朦胧诗时代,是进入纯抑情的时代,而向抑情更深走去的是后朦胧诗,欧阳江河,海子,北岛、陈多多,食指等是其中的代表,其中海子的贡献又最大。
 
四姐妹
    海子

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
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
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

空气中的一棵麦子
高举到我的头顶
我身在这荒凉的山冈
怀念我空空的房间,落满灰尘

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
光芒四射的四姐妹
夜里我头枕卷册和神州
想起蓝色远方的四姐妹
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
像爱着我亲手写下的四首诗
我的美丽的结伴而行的四姐妹
比命运女神还要多出一个

赶着美丽苍白的奶牛 走向月亮形的山峰

到了二月,你是从哪里来的
天上滚过春天的雷,你是从哪里来的
不和陌生人一起来
不和运货马车一起来
不和鸟群一起来

四姐妹抱着这一棵
一棵空气中的麦子
抱着昨天的大雪,今天的雨水
明日的粮食与灰烬
这是绝望的麦子
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
永远是这样
风后面是风
天空上面是天空
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四姐妹是海子爱过的四个人吗?海子为什么会把四姐妹同时呈现在一首诗里面呢?我想这是这首诗的关键。然而,海子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抒情,而离开这个情感脉络,不管海子如何抒情,都会给读者带来理解困难。起笔,海子用“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如果四姐妹是海子爱过的人,可能会同时出现在山岗上吗?这种可能性很小,如果是真的,海子会同时爱上四姐妹吗?显然虚设的成分很大,如果是虚设的,那么,荒凉的山岗也是虚设的,接下来的所有抒情就有可能都是虚设的。海子一开头就给了读者一个剪不断理还乱困局。接下来的叙述不但没有分解这一困局,越来越多的乱象接踵而来,有些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我身在这荒凉的山冈”,“想起蓝色远方的四姐妹”。直至结尾,海子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交代。只是抽象地说,“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那么,海子想表达什么呢?是对四姐妹的愧疚?还是绝望?海子把四姐妹和一颗麦子联系在一起,其中有什么必然联系呢?一切都让人如坠云里。

海子的《四姐妹》和闻一多的《死水》显然不是一个层面的抑情,《死水》的抑是可以梳理的,脉络清晰,而要梳理《四姐妹》,困难要大得多,甚至可以说,《四姐妹》不是一般读者可以梳理的,这种抑情给人无从入手之感。
现代新诗,随便选一首,都足以令《锦瑟》、《假龙吟歌》相形见拙。古人抑情,一般都和抒情相结合,都是走一步三回头的写诗习惯,至多两步两回头,很少一去不回头。就是二李也还是四五步一回头。
向前一步,谓之抑情,回头谓之抒情。如此持续上千年。
朦胧的始作俑者是“象征诗”,在象征的基础上楔入张力,张力的实质就是晦涩。
象征在诗中的使用极具简便,因而,韩寒说,新诗没有门栏,这是正确的。
用思考代替诗意,打破常规语法造成张力这是抑情的唯一手段。
海子的伟大是基于其善于应用象征。
野人头上插朵花,这就是象征。
象征诗盛行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客家籍诗人李金发最早从法国引入国内。中国历来也有自己的“象征主义”,那就是不生硬地使用象征体。不采纳有破坏力、不够和谐的象征体,不滥造象征体。
象征体必需和谐地楔入诗意之中。
“朱门酒肉臭”,‘朱门’就是象征体。‘朱门’象征权贵。梅、兰、竹、菊也都有象征义。

人们喜欢使用象征,基于喜新厌旧心理。
比如“我爱你”,这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爱情表白,“我爱你”就算多经典,也有被人抛弃的时候,那就改用“我喜欢你”吧,没有意义。在改成“爱你一万年”吧,也还是会很快被人抛弃。直接送花吧,送一朵玫瑰表示爱意。‘玫瑰’就代表“我爱你”。送玫瑰如若不见效,转而就会变成送“宝马”。
象征手法的使用本身是能够给诗带来活力的,比如陈毅元帅的《青松》,就象征的很好。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象征手法的无度使用是导致新诗脱离现实的主因,象征手法在新诗里泛滥到什么样的程度?
答案是诗人们每天呆在屋子里,不溃余力地制造、叠加象征体,不知疲倦地引生象征义,拼命地抑制诗中的情感表达。大量未经证实,未经常识检验的象征体充斥于诗中,诗如何能让人不压抑?不头疼?
抑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情,正所谓欲扬先抑,而不规范的象征手法和抑而不扬的抒情格局实际上已经把诗意捂死在了诗里,只剩徒具语言张力的螺壳,供沉溺其中的读者玩味。

2010年

[ 本帖最后由 少林酒桶 于 2012-6-27 22:10 编辑 ]
发表于 2012-6-27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排山倒海太厉害
我等穗穗来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抑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情,正所谓欲扬先抑,而不规范的象征手法和抑而不扬的抒情格局实际上已经把诗意捂死在了诗里,只剩徒具语言张力的螺壳,供沉溺其中的读者玩味。

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6-27 22:08 发表
这个排山倒海太厉害
我等穗穗来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太白酒桶 于 2012-6-27 22:10 发表
抑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情,正所谓欲扬先抑,而不规范的象征手法和抑而不扬的抒情格局实际上已经把诗意捂死在了诗里,只剩徒具语言张力的螺壳,供沉溺其中的读者玩味。

对的。

啰嗦一大堆就是为了说出这一句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如果继续沿用前人的象征体,又会造成大量复制。比如八九十年代那些诗歌杂志中所充斥的骨头、马、麦子、王、肋骨、头颅等等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水泵 于 2012-6-27 22:26 发表
但是如果继续沿用前人的象征体,又会造成大量复制。比如八九十年代那些诗歌杂志中所充斥的骨头、马、麦子、王、肋骨、头颅等等等等

所以诗人也要点头脑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象征,也是框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个象征都早已设定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 班昭 《东征赋》:“酌罇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 明 高明 《琵琶记·风木馀恨》:“事当逆来顺受,抑情就礼通古今。”



————————或者我们可以说冷抒情,冷静、隐忍、自省、客观的抒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只是把这些既定观念去填充,由此,就失去原创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原创性才是所有艺术的本质,和生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象征是一个危险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6-27 22:32 发表
汉 班昭 《东征赋》:“酌罇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 明 高明 《琵琶记·风木馀恨》:“事当逆来顺受,抑情就礼通古今。”



———— ...

差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水泵 于 2012-6-27 22:33 发表
作者只是把这些既定观念去填充,由此,就失去原创性

不是这样的,象征体(或意象)有一个成熟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01: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