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030|回复: 21

《张力散合》小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3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一)
如果诗与诗句存在扩张力的话,那么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具备张力的可能,因而,可以说张力无处不在。这就产生了张力的散合问题了。

散,就是散乱,分散。合就是合拢,聚合,诗的张力好坏与散合密不可分。

我们举个例子。一块巨石,需要十公斤炸药,使用中心开花的爆破方式就可以将它炸得粉碎。但是,如果我们改变爆破方式,我们把炸药分成十份,在不同的十个点爆破,结果是石头还是石头。炸点散乱,爆炸时间不一,是现代新诗张力使用的通病。这是贪多不消化,追求 ‘新、 奇、 怪’的结果,也是没有找好张力支点酿成的烂果。

我们可以把组合句子当成是充装炸药的过程,我们知道,不同量的炸药能炸毁不同的物体,一般来说,诗要的是一次性爆炸结果,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点火方式,最理想的点火方式是一次引爆所有炸点,只有这样诗的张力才能达到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张力释放之前,必需把所有大大小小的张力聚合起来。张力的聚合是组织和取舍的问题,组织和取舍都必需根据张力支点来进行,张力支点就像是导火线,我们要在每一个句子里安排好引线出口,所有会堵塞出口的字词都要弃之不用。支点和支点的连接是一种技巧,这要和诗的(也是情感的)脉络结合起来做,只有这样才不会使其中某一个炸点失控,造成解读死角。脉络就像是一根看不见的线,所有的炸点都围绕脉络形成一个张力场,脉络必需要清晰,只有清晰的脉络才能串联起各个支点。脉络最终导向就是着燃点,诗的整体被一层精心布置的外壳包裹,张力只能向内,然后才向外爆发、扩散...


之二)
要移动一个比我们身体重几倍的物体,怎么办呢?对了,可以用棍撬。杠杆作用可以节省大量力,前提是需要找到一个支点。

炮弹爆炸也是作用力的结果,炮弹爆炸的作用力支点是弹壳,作用力的过程是先从弹壳内侧向里,然后向外。玩过鞭炮的人都知道,,把鞭炮折断或将纸撕开,让火药暴露在空气中,点火后爆炸力非常小。鞭炮和炮弹爆炸类似于我们常常提到的张力。张力是近代才采用到诗歌理论里的,是含蓄的变种。含蓄的反义词是直白,因而,张力这个形容词有些先天不足,因为没有与之意义相反的词。

诗句的张力是文字语言的张力,词义接近“弹性”。张力的形成和含蓄一样使用模糊的手法,即让意义多指或无限指,用词不把意义讲死。不同的是‘张力’一词现代感强。文字语言的张力依赖于“新,奇,怪,”,无论是文字的组织还是意象的选择,均试图达到一种震感,这和传统的含蓄大异其趣。



之三)
要体现出诗的张力,就要考虑好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的张力支点,然后让所有支点连成一个没有漏洞的整体着力点,(也就是情感的着力点)把诗意包含在里面。张力首先是向内的作用力,好比拉弓,张力要向内收,当手指松开弦,弓弦反弹才能把箭射出去。作用力由内向外的过程和含蓄的道理一样,所谓含蓄就是要含而不发,当反作用力达到了合适的点只消轻轻一碰,含蓄的力量就会爆发形成向外扩张的力。

张力的支点具体是指什么呢?以拉弓为例,张力的支点就是手指,手指要稳定有力,支点才会牢固,才能确保箭离弦而去后能命中目标。而词语的张力来自词义的模糊(即多义性),词义的模糊则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词义的模糊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又使词语的最终定义变得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需把握好词语张力的共性,必需把所有不确定的目标都导向一个确定的点,这个点是整首诗的支点,这个点必须在张力的涵盖之外,就像引线。

2001年花土

[ 本帖最后由 花土 于 2012-6-23 18:12 编辑 ]
发表于 2012-6-23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很好的小论,花土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3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事瞎琢磨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3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满而不溢的水水也是一种张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3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不错。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3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百步穿杨,这是射箭。
挖坑埋人,这是写诗。
目的是一样。
若都没准头,杨树还是杨树,文字依然还是文字。
所以,写诗不是说梦话,逻辑丢失,就失去了准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3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指代物,象征物,借代物,这物那物,都必须在生活用语中得到一定的沉淀才能使用。否则如何索解?你用鸽子象征爱情,我用它来象征友谊,你用马来指代理想,我用马来指代王权,这不乱套了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3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要创新使用这物那物,那就要用高质量的,一定数量的好诗来奠定这个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3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词语的张力来自词义的模糊(即多义性)
_______我觉得,诗歌中的张力不在于词语本身,而在于词语在事物中的附着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3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惯性思维与惯性写作,必然会造成词语的进一步沉淀。这也未必是好事。
要打破它,不是不可,只要你在诗歌的铺陈中给出实实在在的逻辑,也可。这个时候,读者就认可你的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3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6-23 21:46 发表
而词语的张力来自词义的模糊(即多义性)
_______我觉得,诗歌中的张力不在于词语本身,而在于词语在事物中的附着状态。

这是对的。吼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3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6-23 21:46 发表
而词语的张力来自词义的模糊(即多义性)
_______我觉得,诗歌中的张力不在于词语本身,而在于词语在事物中的附着状态。

词语的张力,不是诗的张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3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太白酒桶 于 2012-6-23 21:46 发表
不过,惯性思维与惯性写作,必然会造成词语的进一步沉淀。这也未必是好事。
要打破它,不是不可,只要你在诗歌的铺陈中给出实实在在的逻辑,也可。这个时候,读者就认可你的创新。

好诗造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3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作者能够挖掘事物新的组合形态,而事物自身的能量能够去蔽词原属固有的词性,而生发出全新的,并且符合时代特征的语态时,张力出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3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光的理论有点玄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03: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