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5419|回复: 54

《诗评三记》 2010年不成熟的文字,同志们一笑而过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9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把两首以上不同作者的唐诗放在一起,诗的水平,高低优劣可谓一目了然,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在漫长的旧体诗发展史上产生了那么多好诗,而诗评文章却为数不多的原因了。有人说,中国诗歌的理论滞后于诗歌,而诗歌是否需要理论来支撑,暂且不说,我们来探究诗歌理论为什么兴不起来的道理。

    我想首先是审美的标准化。古诗写作一直沿袭一种传统,即   真挚的情感+漂亮的语言+独特的匠心+优美的意境。实际上,这四样东西互相关联,相辅相成,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写作者都达成了这种共识。因为诗本身已经能够说明问题,所以评论显得是多余的。

    其次是和诗。和诗是古代常见的一种写作现象,尽管和诗有诸多局限及弊端,但还是很多人喜欢写和诗,并且也写出来大量质量上乘的诗歌作品,优秀的和诗我想大多可能基于两种原因。一是好朋友之间的和诗,这是属于互相探讨诗艺这一性质的和诗,二是被别人的诗词所激发,产生和诗冲动。和诗一首,胜过千言万语去解读,和诗比写评论更具挑战性,不光要求和诗者要有高超的理解阅读能力,更加要有实际创作本领,能写出不逊色于对方的诗来。当然也就比评论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人心,古人一直是用和诗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读后感的。

    三是诗的目的更单纯。古人为什么写诗呢?最主要是为了科举应试,我想,在古代,诗歌的作用大概和现在的奥数差不多,考诗的写作就好像考学生的IQ,考的是一种发明创造的能力,至于才情才华我想应该是次要的。所以古人写诗大多只是为写诗而写诗,写诗只是一种娱乐,与功利无关,就算成名,也不能靠写作赚钱,这也就是说,给他人写诗评不合时宜。

    四是生态问题。古代诗歌环境处于原生状态,诗作的诞生也是自然状态下产生出来的,实际上诗歌的发展演变本身也是属于原始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写诗的人头上没有诗人这顶帽子,自然,评论家也没有生存土壤。

    诗歌需要发展,与时俱进。从原始状态到次生状态,从没有流派到有了流派,从诗人不被重视到诗人被重视起来,这些变化是好的。当然诗歌的发展也离不开理论的发展,评诗者应该比诗人掌握更广博的知识;应该比诗人的目的更单纯。

    我们反观现代新诗,它的诞生至今不过几十年,而诗歌评论却多如牛毛,大有压过诗歌本身的势头。诗歌研讨会常开不败。现代诗评论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在把新诗引入歧途的。

    一是评熟不评生。

    熟的意思是熟悉的作者和熟悉的诗。一般人会认为,诗评当然要做自己熟悉的了,我认为一个有实力,称职的,有作为的诗评人应该把目光盯在那些不熟悉的诗和作者上,这不光是为了避免自己打感情分,评论一个陌生的作者的诗,这更需要勇气和实力,也更能看出一位诗评人的责任和良心。如果评论的纯洁性令人怀疑,还谈什么说服力。

    二是审美偏废。

    审美偏废就是评论者的审美观不能代表大多数读者,这就使诗评变成了圈子里的游戏。由于中国新诗不是“顺产儿”,新诗生下来就是个“病号”。然后大家都来给新诗“喂药”,新诗队伍里的人越来越少。一些评论家的评论基础是建立在“老外”的标准上的,有的早已经过时,有的半生不熟,有的张冠李戴,有的干脆就瞎蒙。这些评论家们在横的移植上又加入一些传统的,并美其名曰“中西结合”。这就使得现代新诗在“拿”与“取”上患得患失,漏洞百出。这又反过来搅乱了写诗者的价值取向,造成审美功能紊乱。于是,一个故作深沉的写手转身变成了忧郁的诗人;一个变态的疯子被标榜为时代先锋;一个自杀的诗人就暧昧地变成了屈原!实际上评论家和诗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还是个未知数。

    现代诗充其量不过是个生病的孩子,没有伟大的诗更没有伟大的诗人!而且这种情况还将一直持续下去,作为一个“诗评家”应该比“诗人”更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现状。

    三是没有纵横对比。

    没有纵比,就说明没有传承,没有横比就意味着可能是井底之蛙的自我欣赏。纵横比较,这是做评论最起码应该做好的两个基本动作。如果李白不和谢灵运比,如果谢灵运不和曹操比,我们怎么能看到唐诗是发展了的,我们怎么知道李白的诗强在哪里?如果李白的诗不和杜甫比,不和孟浩然比,我们怎么知道李诗的特点是什么?而现代诗评论,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帮扶”,没有纵向比也没有横向比,不和古人比,也不和外国老师比,也几乎不和同时代同时期的诗人比!为什么?这种评论就好像建空中楼阁,没有学术价值,所以结论也都站不住脚,说服不了读者。

    四是用词不当,无度。

    很多人,很多诗被冠以“伟大,博大”这样的颂词,像精彩、绝妙、这样的词已经失去了表现力。此外还有很多隐性的赞美,现代诗评家喜欢把诗评做得看起来很艺术,很前卫,他们用眼花缭乱、虚无缥缈的评论语言去评论那些无解的诗和无解的诗人。

    诗评家之于诗,就好像伯乐之于千里马,在诗歌带病生产的年代,诗评家应该管好自己的笔和嘴,更不能昧着良心硬把一匹病马吹嘘成千里马。这种假文人假评论家是逃不过读者的眼睛的。这种人必将被拆穿,被唾弃!


2.
    原则上只有优秀的作品才有解读的价值,诗人创作一首诗历史有长有短,慢的可能几年十几年,快的有可能几天或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但无论如何,成就一首优秀的诗作却非一日之功,需要扎实的功底和反复的写作练习,长期的积淀始有可为。所以爱惜作品,珍惜解读机会,这是每一位解读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解读的先决条件。

    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决定了解读的精度,对作品的了解又取决于对作品背后的种种信息的掌握情况,因此解读前做好相关内容的“摸底”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正式的解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意义的解读,二是技巧的解读。如果作品是抒情诗或者偏重于抒情,或者是偏重于哲理,那么就可以选择意义解读。如果作品偏重于意境的营造,表达上偏重于技巧,那么就可以选择从技巧方面进行解读了。当然,也可以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使用。

    我们知道,诗是一门文字语言浓缩的艺术,所谓浓缩,意思就是诗中省略了大量的信息,通常来说,解读者只要把那些信息补充完整,就算是完成对作品的解读了,但这样做只是机械的解读,犹如解方程。

    有人说,诗朗诵是作品的再创造,我想,朗诵是用声音和肢体语言来解读诗的。而写诗解读文,也应该是二次创作,解读者用的是同样的文字语言。创作一首诗需要技巧,需要匠心,解读一首诗也同样需要技巧、需要匠心。

    解读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像指挥。

    机械的解读容易把意义框死,解读应该是诱导,或者应该以诱导为主。一篇优秀的作品它是有生命的,解读前后,作品本身应该保持独立性并且不被破坏,好作品就像文物、古董,它用一只透明的玻璃框罩着,因为它还是艺术品,每个参观者都有权利保留属于他自己的见解。

    如何把读者引入到作者构筑的意义和意境里面去,而又不破坏原作品的独立性,且在做到挖掘的同时又不至于凌驾于作品之上,这就是一门值得探究的艺术了。



3.
     一般而言,一个评论人选择六七个不同风格的诗人的诗来做评论,做完了,以后再做恐怕就要开始重复了。这包括重复自己的思想,重复自己的语言,重复自己掌握的知识,这是一个可怕的后果。重复就意味着失去活力,再重复就是衰老和死亡。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使你用“伟大”去给作者做结语,那么,你重复一次“伟大”这个词,就会多一个“伟大”的诗人。重复三次,这个“伟大”就毫无意义地死了,随着“伟大”这个词一起死的还有你的评论。

     类似于“伟大”这样的评论词语还有很多,这些词语对诗作者来说,可能会带来梦幻般的快感,但是对诗评家来说就好像毒药,你重复的越多就死得越快!

[ 本帖最后由 花土 于 2012-6-19 17:51 编辑 ]
发表于 2012-6-19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个人观点!
点评诗歌,是要有一定的功底的。
不过以个人的阅读感受点评一首诗歌,我认为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我常常是这样子的!!!
要是从专业的角度去点评诗歌,是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不然会显出窘态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笑而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9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俺不懂咋评诗,但俺可以有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9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评论是创造还是发现?
这是个问题。
我个人看法是发现。
花土可以再给我多写一些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9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认为创造和发现都有,问题是别把创造搞成创伤了,别把发现搞成臆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9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土 于 2012-6-19 21:05 发表

俺偷偷给你发悄悄话了,没收到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太白酒桶 于 2012-6-19 20:26 发表
嗯。评论是创造还是发现?
这是个问题。
我个人看法是发现。
花土可以再给我多写一些评论。

第二篇要开始收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逸鸥 于 2012-6-19 21:14 发表

俺偷偷给你发悄悄话了,没收到啊?

手机不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9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9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手机往地板上敲一敲就显了,再不显就放水里泡泡,还不显就用打火机烤一烤,实在没辙了就放微波炉试试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贵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刀刀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9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土 于 2012-6-19 21:25 发表
很贵的

地下组织就这么干的,为了祖国的未来,有啥不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04: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