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737|回复: 20

后现代美学折中主义和互文性的虚伪(上、中、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4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后现代美学折中主义和互文性的虚伪(上)
————你吃一只苍蝇,我也在吃一只苍蝇,我们都能嚼出不同的味道。

     有一个叫“喝粥”的诗友跟我说起互文性的问题,尽管我们的关系一直都很紧张,但他说过的一些话每当被我想起,我总是吃吃地发笑。说到这个朋友,也可以算是我最欣赏的一位评论者了,只是我们总是被知识的精神推向对立,在几次不多的狭路相逢中拔刀相见,以维护我们各自看起来总是非常可怜的尊严。尽管他也陷入了后现代解构说的虚无主义中,但我依然佩服他的知识面和洞彻力,并为我们不能成为在风中的朋友而感到遗憾。
   
      这位喝粥的朋友跟我说,阅读当下带有“西方后现代美学互文性写作”特点的诗歌,就好比吃苍蝇。“你吃一只苍蝇,我也在吃一只苍蝇,我们都在吃同一只苍蝇,都能嚼出不同的味道。”听了他的高论我哭笑不得起来。是的,一只苍蝇总是骗取我们的胃口,使我们有着百般滋味的难受,最后翻江倒海地呕吐起来。

      这位朋友算是把建筑在“后现代美学折中主义的互文性”看到骨子里去了,为此我们需要明白“后现代美学折中主义”究竟出自何处,它的哲学本体论又是些什么东西,最后它又如何打着艺术交流的旗号,催生出“互文性”这个怪胎。在了解“后现代美学的折中主义”前,我们需要把目光一直延伸到尼采的“上帝死了”。

      尼采的“上帝死了”正式宣布西方从“神学独断论”到“人学独断论”的开始,在中世纪西方的经院哲学里,上帝是一个全能和不可被认识的事物,所有对上帝的认识都是对上帝的限制。教会就是通过这个逻辑,归谬了人的现世意义,并把生存的理想分配给“来生”的天堂,而教会就把管着通向天堂的门户,这个门票就是你一生无穷的交税。

      所以上帝的命题在近代实际性地位移为知识论和认识论,哲学本体在人的二分思维下会转身为知识的,因为上帝不可认识,所以在知识论中,“神学独断论”的本质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唯名论,是自然科学精神的反动者。所以“神学独断论”就是现世的虚无主义论,而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随着城市市民和封建君主对科学热心起来,人学的理性主义逐步解除了教会虚无的哲学武装。

      人学在和教会的斗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到近代又膨胀起来,其中典型的例子和悲剧就是尼采。上帝、知识、世界、自然、逻辑这些冠名,在哲学本体论中都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表达。当然还有更多的表达,比如老子的道、黑格尔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和形式,总之要数清本体的命名情况是不容易的。

      但这些命名都具有绝对的意味,而人对哲学本体的通感性会产生绝对的权力感。过去人们把这种权力赋予自然的秩序,而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人学就完成对自然秩序绝对权力的窃取,人就凌驾在世界之上。从此在世界和人的关系中,主从已经移位。但哲学本体是一个无限性的终极问题,人学居于“无”的位置就意味着人学将陷入虚无主义中,西方的人学在经历500年后终于走到了其对自身的反动。

      为此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超人学说有过精辟的论述,也就是尼采的超人学说本质上是虚无主义,“人学独断论”和“神学独断论”在虚无的本质上没有区别,并以虚无充任“话语权”。神学独断论的“反知识性”同样会反映到人学独断论中来,只不过它会更加隐蔽,这种隐蔽性被西方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现代美学所继承。

      哲学有杂多和统一的命题,杂多表现为特殊性、个性,而统一意味哲学上的一般共相、逻辑学上的归纳。后者被哲学命名为“逻格斯”,即世界的秩序。我们知道没有共相就没有知识,就没有逻辑,逻格斯—共相—逻辑—知识,这些事物是联系在一起并不被分割的,而杂多是共相的不同表现形式。

      德里达这个报界的热心者和花花公子一样的人物,和尼采一样跋扈地做起哲学的时髦来,他宣称要解构(破坏)“逻格斯”,这和尼采当初宣布“上帝死了”并无二致。反世界的逻格斯就是“以人的自己为逻格斯”,西方的人学继续剽窃原本属于自然和世界的王座,在全球化的话语环境中输出自己意识形态的霸权。

      回到本体的无限性,因为本体在人学中是意识的一元混沌状态,所以一个人充当一元,就违背了人的二分意识(显意识)的自然属性。但人正常下是显意识的理性和自我,而意识的混沌是不能提供认知的,所以德里达也只能以显意识做起一个“假上帝”。

      解构本体最后必定“被本体所构成”,德里达就是这样,不断被其自相矛盾返还回给自己。最有意思的是这个疯子在解构“逻格斯”时,在拆解行而上学的结构时,也同时否定了其自身的显意识秩序(逻辑思辨)。这个疯子就这样不断干着反知识,反逻辑,而又生成知识和逻辑的蠢事。

      他宣称存在一个以逻格斯为中心的结构,这个结构是“自我封闭”的,最基本的结构成分是能指和所指的对立,解构就在于分析出二者之间的虚幻性。我们看到这是典型的唯名论思想,于是他主观地臆想那个“中心”解体后,就能消除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对立界限。我们知道人的意识是建立在人的物性基础上的,所以斯宾诺沙把意识称为“肉体的观念”。

      当这个物性的中心被破坏了,人的显意识和理性也就不存在了,更无所谓“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对立界限”被消除的现世意义。换言之你去设想中心的破坏,不过就是你先疯了,或者死了才能达到真理。这个和教会的天堂何其一致,最后德里达一头扎进神秘主义虚无的梦呓中,这和中世纪西方经院哲学陷入唯名论的神秘兮兮中,是同一个必然而虚弱的命运。

      这位意识的馄饨最后好像一锅乱粥一样,到处寻找救治他虚无的精神病的良药,又在东方哲学的抽屉中翻箱倒柜。但他的混乱被西方后现代艺术和社会主流所充分响应(这个问题在下篇我将论述虚无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关系),于是就诞生了西方后现代美学的折中主义。

      这个所谓的折中主义和所有“人学独断论”一样,以否定统一的审美标准为其理论的前提,本质上和德里达破坏逻格斯的思想如出一辙。它们之所以宣称“没有什么东西在本体论意义上高于另一些东西”,实际就是以“无序性”充任审美评价的尺度。换言之,以后人的意识判断尺度就必须以疯子为标准,如果要鉴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就得请出精神病院里的疯子,然后聆听一下这些疯子的梦呓。

      我不知道你们听了这个推论会有如何感想,也许疯子的艺术疯子最懂,人类的艺术被疯子嗅了一下,然后给出一些外星人般的神秘和惊慌。这些西方的疯子们宣称“统一性是不可接受的”,所有人都做杂多吧,所有人都是他的疯子。至于折中主义如何从艺术“创作论”实现它虚伪的策略,以及又如何披着艺术交流的羊皮卖它的狗肉,则在中篇中论述。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15 02:59 编辑 ]
发表于 2012-6-14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价值崩坏之后,人如丧家之犬,这本已是非常可怜的事情了,偏偏还有些人要把可怜认作产床并在产床上胡天胡帝纵乐,而不思跋涉找家园,那就在可怜上还要加上可憎了。挂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6-14 19:32 发表
价值崩坏之后,人如丧家之犬,这本已是非常可怜的事情了,偏偏还有些人要把可怜认作产床并在产床上胡天胡帝纵乐,而不思跋涉找家园,那就在可怜上还要加上可憎了。挂起。


我补充了他的唯名论思想,即“能指和所指的对立”,并解释了他的“破坏中心”在意识的理性中,完全是一种妄想的臆症。在中间那里,你有兴趣可以在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现代美学折中主义和互文性的虚伪(中)
————你吃一只苍蝇,我也在吃一只苍蝇,我们都能嚼出不同的味道。

        上文我们提到折中主义的“人学独断论”虚无主义的本质,以及其本体论渊源。我想你已经对德里达的策略性有了基本的认知,他的唯名论思想,即为了消除“能指和所指的对立”,而去设想“破坏中心”的壮举,在意识的理性中完全是一种妄想的臆症。他还误解和中伤柏拉图伦理学(知识论),把柏拉图逻辑学解释为纯粹和“书本”的对话,把思辨解释为纯粹理性的“我思故我在”。

      实际柏拉图的唯实论没有回避“现象”的话题,只不过他在现象(世界的摹本)的基础上,指出知识更多存在现象的共相中,即其内在的逻辑中。正是这种思想,诞生了亚里士多德的百科全书的自然科学。而德里达野蛮地把逻格斯解释和暗示为“自我的封闭”,无视人类过去哲学逻辑是“人和外界相互交流和开放的系统”,进而悬空了行而上学的历史。

       从德里达破坏逻格斯中,西方又诞生出逻格斯不存在论,即折中主义。有一句话:上帝要一个人死,必让它先疯掉,中心不存在的“折中主义”也是这个事物。它以无序性为美学评价的尺度,美其命又称为“多元论”,仿佛它就是人学个性的保姆。为了实现他们“统一的审美标准是不存在”的宣言,这些虚无主义的保姆又把折中主义带入艺术的创作论。

       他们是怎么实现这个虚假的论断呢?于是,他们在艺术中设计了一个个谜语般的世界,并以此“强调意义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甚至他们会把量子力学的测不准现象也拿过来用,并暗示你世界就是虚无的,艺术也是虚无的,人生也是醉生梦死的。詹克斯就说:“不给观众和读者提供单一的意义”。是的,“不给”,多么强烈的策略化色彩。过去的艺术创作是以作者为中心,作者首先以自己的责任担当起艺术引路人,但现在反过来了,让阅读出任艺术的中心。于是折中主义又从创作论走向文学接受论,并提出一个打着艺术交流的旗号,干着免责的事情的概念——互文性。

       这个位置的互换带来了什么呢?艺术再也不是阅读的明灯了,作者不提供,你喜欢怎么读都是你的事情,与我无关。于是,西方的折中主义为艺术创作者的免责性,提供了偷偷溜出去的后门。他们提出一个非常新奇而又有点神秘的概念叫“本文”,我们知道过去文本和作者是充分维系的,所谓文如其人。可现在不是了,我只是提供本文,以后的事情与我无关。

       这就好比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向他的粉丝如何表演纯洁,背地里就去喝花酒。于是文学不再是人学,只是文本学,艺术的表演学。但折中主义会说得很好听,它会说,“本文的意义留给读者去诠释”。最后他们甚至会连本文的意义都取消,并认为可以取消。他们会这样说,文学接受就“如同剥洋葱,一层又一层,但最后却没有一个洋葱头”。也就是没有中心意义和结构,就好像罗里.赖安说的,“作者不创造意义,因为意义决不在此处,必须无止境地在本文之外去寻求结果。”

        我们看到这个“互文性”掩护在文学交流的光环下,干着却是“反”文学交流的事情。它们为阅读制造话题,吸引文学消费市场的眼球,让阅读为作者作嫁衣裳,然后他们被无关痛痒了,并又适时盗窃文学交流和阅读的思想果实(这个问题下来我会展开论述)。也就是说,此类写作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审美活动非直接功利的原则,但他们在交流中总是会跟阅读说什么真善美,于是这些真善美的特务和叛徒,隐匿在不可告人的角落。

        文学成为一种猜谜的神秘游戏。我们知道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正常的情况下是创作和阅读因为其各自生活经验不同,而造成文学重构的杂多性。但是这些折中主义的上帝,却要宣称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无中心,于是无序性将他们的潜意识加倍地显露,反而让作者的本质对象化,更加明确地在艺术中界定其真相。

         就这样他们做着掩耳盗铃的事情,以皇帝的新衣的方式在阅读面前袒露自己的神秘。有时候当真相被揭穿,他们就会很不好意思地说:“意义的争论点从集体的和客观的世界水平,转移到纯粹独立的个人水平中。”是的,需要一个“独立的个体水平”让他们裸奔起来,就好像我写过“我会看见你的傻笑吗,或者你会恼羞成怒,上帝身上的绿叶子也就是那么点私隐。”

        折中主义互文性进入中国诗歌后,对其写作要领我们要深刻领会,既然是虚伪的策略性,其在创作中会表现在那些地方呢?因为他们要“强调意义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首先就要隐藏他们的主旨指认,于是互文性写作就从中国传统的意境学中找到了自己的温床。翻开王国维的无我之境说,多数人会理解为无我之境就是“人隐于物,以物言意”。但这不是无我之境的根本解释,一般情况这个创作原则是解除审美态度的直接功利性后,以物我统一,天人合一为人生的超然,实际是不能和“有我之境”的艺术投入割裂起来理解。

        那些本桶水的无我之境,曾何时使无我之境竟然成为了策略化写作的温床,因为立象会意是“以真实性含括真理性”,也就是真实性的意义外延往往要比真理性要大,于是真实性产生了不同论域的合理情况。本来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味外之旨,是审美活动在诚挚性投入后,于天人合一,情景交融时产生的意识混沌现象,而使人的艺术活动获得极大的同构性愉悦。

        但这些半桶水的无我之境,反而使无我之境成为了互文性策略化写作不确定性的最好帮凶。因此互文性写作经常以一个单纯的艺术事件为呈现,这个事件可以做多种解释,这样作者就可以闲躲在各种阅读的迷惘中,而文本的解释权又会使他产生一种“我就是阅读的上帝的幻觉”。

        这个错觉的上帝还会干很多更虚伪的事情。“以真实性含括真理性”一般情况会停留在“立论”的层面,而“立论”多数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判断,实际其里面的逻辑推论很多时候是没有展开的。提出命题,或者启示命题的存在,这都不是思想家,而是思想的一个入口而已。但这些伪意境的写法很多时候会把“立论”通过纯粹的艺术事件,“暗示”和“偷换”为“论证”。

        实际作者本人是不甚明了其中的纵纬的,很多诗歌就是用“启示”出任虚弱的上帝,使阅读反倒成为作者的思想家,而作者因为具有文本的解释权,并又窃之,据阅读的荣誉为己有。甚至在阅读已经给出正确的审美理解时,这些虚荣的互文性作者又会故意吊难阅读。这样你就明白了罗里.赖安所说的,“作者不创造意义,因为意义决不在此处,必须无止境地在本文之外去寻求结果。”由此,西方后现代美学折中主义和互文性,这个虚伪的怪胎经常以其神秘兮兮、互文交流的样子,在中国厚颜无耻地行走在艺术的江湖。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15 00: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现代美学折中主义和互文性的虚伪(下)
————你吃一只苍蝇,我也在吃一只苍蝇,我们都能嚼出不同的味道。

      最后,我们依然要论述折中主义和互文性,在西方把持世界话语权时,所充当的输出意识形态的工具。这个问题还要追索到尼采,尼采从一开始就宣称他是欧洲最显赫的贵族后代,代表了贵族的利益和荣誉。尼采极端蔑视民众,认为他们的道德发臭,身体也发臭,没有资格讲什么道德。在攻击教会时,又把教会说成是民众道德的产物,而在解释公平和平等时,挪用古希腊的神话,把平等和公平建立在实力对等的基础上。

      因此我们看到尼采的自由是建立社会达尔文主义上的,其自由是社会贵族的特权,而民众就是奴隶。恰逢西方资本主义在那个时期已经完成了工业和资本的托拉斯化,垄断主义非常需要一种学说作为其意识形态的骨干。而尼采之所以也在民间大行其道,是因为西方在现代经历长时间的战争,社会弥漫着一种虚无氛围。

      后来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民众的神圣性被激活,垄断资本主义反利用尼采的虚无,毒化无产阶级的精神面貌。这种去民众神圣性和精神战斗力的学说,始终贯穿在“超人学说—存在主义—解构主义”的路线中。西方的主流哲学隔离了马克思的社会学,总是在本体论上兜圈,混淆民众视听,转移知识界的视线,打造哲学式的愚民。而艺术上则表现为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带有启示和出世的嗜好。哲学是谁都可以使用,对谁都有用的事物,但使用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则决定了这个哲学的性质和进步意义。

       后现代的西方艺术在商品化的嘲流下,逐步庸俗化,垄断资本主义采取解构(破坏)、折中、互文等等这些新词汇,在意识形态上全面否定哲学本体的秩序性,抑制民众神圣感,用毒品、色情和其他低俗的文化,虚无和混乱民众的生存思想和意志力,对民众的精神思想采取“喂奶策略”分而治之。同时为了在世界推行再殖民化,又鼓吹自由,迎合所谓的新自由主义,背地里却做着取消民族主权,推进垄断资本全球化的策略。

       因此西方后现代折中主义和互文性表面上是美学,实际充当去民众的神圣化的工具,并作为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输出者。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就说,“折中主义是当代总体文化的零度。。。。。。由于艺术成了迎合低级趣味的拙作,因而迎合了具有“主导作用的赞助人”趣味的混乱。艺术家、美术馆老板、批评家以及读者和观念一直沉眠于“什么都行”,这个时代可谓是宽松的时代。但是这种“什么都行”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是一种金钱的现实主义。因此在缺少审美标准的情况下,根据其生产的效益来估价艺术作品的价值依然是可行和可用的。”

        换言之,折中主义和互文性在中国大有市场,也反映了一个时代完整性的缺失。一旦失去了秩序感,人无神圣可言,而神圣就是人性。可诗人一边说着真善美,一边屈服和调和在各种虚伪中,并最终会失去了价值的方向和取舍。中国诗歌要重建精神的完整意义何其迢迢,去伪存真是我们历史的艰难,

        而中国诗人肩负着民族文化的事业,是我们的事业重新辉煌和走向世界的一份子,于民于国,于他人和自己都有说不出的意义。可如果我们走向虚无和混乱,失去了真善美的真正尺度和分析方法,进而陷入各种无用功的互文游戏中,并被虚伪所窃取,自我矮化————我说不出有更好的词语表述下去。我想我的朋友一定能读懂这篇文章,并能够为你扫清一些的前路是最大的荣誉。最后谢谢天放,对我为你所造成的不便,在这里我向你表示道歉,并祝生活愉快和身体健康。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15 19:1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斑竹把这个文章转入理论板。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15 02: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5 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有知到无知的过程是必然的。诗歌也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5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视界、思维开阔。 行文深刻犀利。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5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15 02:05 发表
请斑竹把这个文章转入理论板。


请夏日的果允许俺们挂几天再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晓钟 于 2012-6-15 06:22 发表
从有知到无知的过程是必然的。诗歌也是这样。


有人活得明明白白,有人死得明明白白;但又有人活得不明不白,更有人死得也不明不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5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2-6-15 08:03 发表


请夏日的果允许俺们挂几天再转。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5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1晃,坐到了果先生跟前。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5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陆来讨书,顺便看看恩兄,近来安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5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岳 于 2012-6-15 21:03 发表
登陆来讨书,顺便看看恩兄,近来安否?


你又来了,又要我做猪头了,把那个“恩”给我扯了。你以为我是观音菩萨啊,从玻璃瓶里弄几滴水来,就能浇灌天下的万亩良田?你也别信那些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这样你会破产得很快。你先去天放的牌位放个花篮吧,他在等着呢,最好念点超度的佛语,这个你很擅长。天灵灵,地灵灵,天放快显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15: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