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448|回复: 9

闹钟是在约定时间唱歌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9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闹钟是在约定时间唱歌的人
文/虫子它
我变成了一直闹钟
人们都求我在关键时刻叫醒他们
我一秒一秒的数着
准备在约定的时间唱歌
歌声叫醒了所有的人
可是为什么
没有一个人不讨厌我
2012.6.8

关于战斗我了解的并不多
文/虫子它
生命是大地说出的话
我还活着正飘向远方
有时候天容易黑
而我还有耳朵
蚊子听见血管像听见一条河流
蜘蛛在清晨撒网
但关于战斗 我了解的并不多
2012.6.8
写给916万参加高考的孩子们
发表于 2012-6-9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变成了一直闹钟————————————————直?只?
人们都求我在关键时刻叫醒他们
我一秒一秒的数着
准备在约定的时间唱歌
歌声叫醒了所有的人
可是为什么
没有一个人不讨厌我


有些空荡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陌上尘 于 2012-6-9 00:17 发表
沙发

天天抢沙发?发改委规定,所有沙发将安装向上的钉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良知之天理”是对良知的对象而言。王阳明论“理”,是亦主观亦客观的。“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从内在道德性而言,性、心、意、知等是主观的;从天理言,即性命所上通的天道,是客观的。王学的圆融,便在这两方面,即主客观性二面的统一。在王阳明那里,作为诠释对象,良知之天理并不是静态的本体,而是本质上处于发用流行的过程中。正是良知的这种过程性,决定了致良知的过程性。  
  在王阳明看来,诠释对象在现象界包括客观的物、人以及文本等。物从材料而言,其构成是气,这是物的形式;从内容而言是理。因此,理解现象界的对象,必须理解气与理。王阳明是以气作为天地万物与人所共同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气是万物与人的物质构成。而物与人是“相通”的,万物是一体的。天地万物是人生存的基础,天地万物因人而变得有存在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文字符号是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化反映,但更强调这种反映是对物与人,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描述与模拟。相反,文本文字符号正是要透过变幻莫测的现象界来体现人的“良知”。在王阳明看来,这样的文本主要以史和经为主,“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史、经是天道或良知在人类历史中的声物,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历史过程,即“道统”。一方面诠释对象是最抽象的东西,无可言说;另一方面,由于诠释对象随处表现在现象之中,透过现象可以认识诠释对象的各个方面。可见,诠释对象是体用的统一体,知道用即可以把握体,把握体亦可以知道用。  
  那诠释主体为什么能够可以理解诠释对象?王阳明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命题予以阐释。王阳明通过“寂”与“一时明白起来”,来阐释了“心外无物”的涵义。“同归于寂”并不是否认纯粹的客观的花,而是如果没有心的参与,花只是一种无意义的存在;而所谓“一时明白起来”,并不是花由不存在变为存在,只是此时的花,已经包含诠释主体的价值判断与审美意味。人与花“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且“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因此诠释主体可以先天地能够统摄万物,理解万物。  
    
  三、“心即理”:诠释主体论与诠释对象论的关系  
    
  诠释主体建立的同时,诠释对象也便建立起来。“心外无物”是诠释主体理解诠释对象的一个基础,然而诠释主体与诠释对象尚不能统一。在王阳明看来,“心即理”命题,是理解诠释主体论与对象论关系的关键环节。首先,王阳明为什么要用一个“即”字?“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即”的使用有两个涵义:一是。“心”与“理”的不可分性。二是,心具有主动性。  
  其次,心即理可从两个层面来看:从本心层面来看,“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心就是理,“理”为“心”之条理,“理”为“心”之所发。心未发之时,心与理同;心已发之时,心亦与理同。由于“理”之所发的对象不同,其表现亦不同,故有忠、孝、信等区别或变化。可无论是天理还是众理都是为心所发。从人心来看,心不具有天理,这是因为私心“未当理”,但主体通过努力可以上升为本心,也就是去私欲存天理,使心与理为一。  
  从“心即理”的分析,良知即是心与理的统一。这种统一,对于人心来说不是一下子能达到的。良知具有先验性,是普遍性的主体,有主动性能动性,是众理的来源。良知能宰割、同化其他事物,使其符合自己的准则和模型。良知的统一是绝对的、无限的,即是天理本身。另外,从“致良知”的过程来看,也就是心即理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变成了一直闹钟
人们都求我在关键时刻叫醒他们
我一秒一秒的数着
准备在约定的时间唱歌
歌声叫醒了所有的人
可是为什么
没有一个人不讨厌我
——字错,大魔头指出了。作为需要改进的是,这样的诗歌起码要让人读出内在的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是大地说出的话
我还活着正飘向远方
有时候天容易黑
而我还有耳朵
蚊子听见血管像听见一条河流
蜘蛛在清晨撒网
但关于战斗 我了解的并不多
————跳跃得快了点。给人断裂感很多。

我知道虫子它题后的话,感谢你的高度责任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猪斗士 的帖子

文本文字符号是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化反映,但更强调这种反映是对物与人,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描述与模拟。相反,文本文字符号正是要透过变幻莫测的现象界来体现人的“良知”。在王阳明看来,这样的文本主要以史和经为主,“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史、经是天道或良知在人类历史中的声物,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历史过程,即“道统”。一方面诠释对象是最抽象的东西,无可言说;另一方面,由于诠释对象随处表现在现象之中,透过现象可以认识诠释对象的各个方面。可见,诠释对象是体用的统一体,知道用即可以把握体,把握体亦可以知道用。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墨石 的帖子

嘿嘿 那是你没看见你想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圣歆 的帖子

闹钟 的意义在于 叫醒那些能被叫醒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03: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