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艺术领域,与诗联系最近的是国画艺术,正所谓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很多表现手法不分彼此,互生共荣。
我们知道,中国画以散点透视为法,又以写意为主要表现目的,这与西方绘画死板板地追求象截然不同,因此,中国画的表现方式是诗意的表现方式。
拿一只鸟来说,中国 画只须用笔尖点三两点,画一条船只要三五笔勾出半截云帆,而泼数笔墨,既可以是一棵参天巨木,也可以是一片森林,还可以是绵延苍山。这种写意之美是如何形成的呢?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物与物之间互为背景所产生的对比映衬效果。
比如瀑布,画家的表现方法是利用石头和留白,瀑布以山石为背景被衬托出来,被衬托出来的瀑布又反衬出悬崖的高低和奇屈嶙峋。还有更绝的,比如画飞鸟,青山幽幽,鸟何其小,小不要紧,画家将之置于飘逸的云雾之中,这样,云就成了飞鸟的背景,问题是,云必须借助山(或林木)的衬托,这样一来,飞鸟,云雾、青山就注演变成二衬一和一衬二的关系,青山衬托出云雾和飞鸟的飘逸,飞鸟和云雾又衬托出青山的挺拔和幽深。从而在散状布置中创造出立体空间来。
其实,国画中还有更简洁的写意方式,比如先画出两条鱼,再画一片莲叶,鱼,莲叶和水的立体空间效果便产生了,其中,通过莲叶与鱼衬托出来的透明的水是写意结果。
我们再结合诗,如“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就是标准的三位一体的写意方式,“野渡口,无人,小船”,其中的”无人”就好比“云雾”和“水”。再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也类似,其它如《寻隐者不遇》,《辛夷乌》等等多不胜数。
写意,实质上是一种诗化的表现手段,包含着浓厚自然思想与人文观。古人通过写意的方式,提炼出了中国诗画特有的意韵,而所谓意韵.就是物与物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当它们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状态,就会散发出悦人耳目的气息。
《找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做的尝试。
谷雨之后
远山
一阵阵变蓝
第一节是为交代背景所做的铺垫,也是起笔打开的画面,透过这个画面能获得什么呢?“谷雨之
后”,”谷雨“可拆解出两层内函,一是时令,二是与雨结合,两相再结合,便兼而有之。“远山”则提示出“山”和”我”之间的位置关系。“一阵阵变蓝”是中心,远山在谷雨之后越来越有诱惑力,这诱惑力当然是对我而言的。
云雾遮遮掩掩
我问:
去山脚,怎么走
第二节略去细节,直奔主题。“云雾遮遮掩掩”是承上一节的必然结果,时令进入谷雨之后,天气多雨,远山上草木茂盛生长,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也高,因此,远山一阵阵变蓝,但雨水允沛,云雾也多。我不愿再远远地望了,动身前去,正值大雾迷漫,山隐藏起来了,山在哪里?上山的路在哪里?不知道,只好找人来问,”去山脚,怎么走”,我只是估计离山不远了,因为问的急切,结果问了一个令人莫名其妙的问题”去山脚”,实际上,也不好问,怎么问呢?远山只是远山,无山之名,
问他“我要到山上去,路怎么走?” 还是问:”我要上山,从哪里上?” 须知我也并不确定,山就在眼
前的浓雾里呀!
店老板想半天
答:
不知道
没有山脚这个地方阿
店老板想给我指路,可是他想了半天,还以为“山脚”是某条街某个村,他的回答让我立刻觉察到自己问得荒唐,却又哑然失笑。
这首诗味道清淡,但清淡中有回甘,实际上这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一首诗,我爱山的情态通过一问一答刻画的还是很生动的,并且,如果您足够细心,还是能从”去山脚”中发现,其实这是最简洁的问,因为,山脚是离我最近最容易找到的山,只要找到山脚就能找到隐藏在云雾里的山。
[ 本帖最后由 花土 于 2012-5-11 20:3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