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274|回复: 5

鹰之先生,别动余光中先生的奶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鹰之先生,别动余光中先生的奶酪》
——有人执意要做现代汉语诗界的“芙蓉姐姐”(之三)

 
  
  新浪博客资深博主鹰之先生,在他的博文《“新诗十九首”是什么玩意?》一文中,批评的第十二位诗人及其作品是余光中和余光中的《乡愁》。这位叫鹰之的先生,在他那篇恢弘之作中是这样抨击余光中先生的那首《乡愁》的:

  (蓝色文字部分是鹰之先生对余光中先生《乡愁》的引用和“评论”)

【余光中】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感性作品,中国人能写到这个程度,也就算完美了。只不过这种“头疼就是去疼片”的“转喻法”是不能推而广之的,因为“邮票、船票”并不是乡愁,而是治疗“乡愁”这种病的药片,或者说,没有“邮票”、“船票”,你的乡愁更乡愁,在这首诗里大家一看就能会意,类似老师一提到磁铁,就有嘴快学生说“同极相吸”(实际是异极相吸),老师往往会一笑而过,因为他认为你可能说走嘴了。但换到另一首诗,读者没准会说你傻帽,比如你说“亲情就是判决”(老两口的养老金是法院判决来的,一看到判决书就感叹亲情),谁能明白呀?!。




◆柏相逐句质疑:
  
  1、“感性作品,中国人能写到这个程度,也就算完美了。”

  柏相小引:

  “感性”一词可见于康德对于知识的划分,将人的认识能力即传统的理性分成了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
  按照康德的感性论来理解“感性”:“思维运动的第一个形式是感性,也就是纯粹感性。它的对象是事物和世界的现象,是事物纯粹表现出来的东西——表象”。
  感性作为一个哲学用语似乎太玄奥了,但作为文学用语就容易理解了。
  参考余光中的《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运用:“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感性”写作是为了激发某种感性,而不是“知性”以传递知识为目的写作态度。“感性的文字”则是那种感性写作,文字里充溢着某种感情的语言,有如涓涓细流微微道来,有如激情澎湃滚滚袭来。
  “感性”是作为与“理性”相对立的一个词,“感性”于“理性”对照,就成了“非理性”,感情用事,多愁善感。大家对“理性”的理解,即便是不准确,也不至于有太大的偏差,但对于“感性”的理解可就千差万别了。认为感性就是不理性,感情用事,这其实是对“感性”最大的偏见和误解。“感性”一词的感情色彩,并不是非常消极的一个贬义词。
       (以上文字的要点均摘自百度百科)

  柏相质疑:

  从鹰之先生的这句话来看,好的诗歌作品,好像应该是理性作品,这个批评,完全对吗?这种理念对诗歌创作是颠覆还是福音?
  还有,从这句来看,鹰之先生似乎很鄙视中国人。不知别的中国人怎么想,我这个中国人有点想不通,我想请问鹰之先生,我生为中国人有罪吗?我身为中国人就应该被你鄙视吗?鄙视一下中国人的人,是不是感觉很爽,或者感觉自己特高尚特高人一等呢?


  2、只不过这种“头疼就是去疼片”的“转喻法”是不能推而广之的,因为“邮票、船票”并不是乡愁,而是治疗“乡愁”这种病的药片,或者说,没有“邮票”、“船票”,你的乡愁更乡愁,在这首诗里大家一看就能会意,类似老师一提到磁铁,就有嘴快学生说“同极相吸”(实际是异极相吸),老师往往会一笑而过,因为他认为你可能说走嘴了。

  柏相小引:

  “转喻法”在雅克布逊的眼里是与“隐喻法”对立的。  雅克布逊一生致力于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明文学性,并试图把文学研究通过这个通道而上升为一种“科学”。他提出“相关变异性”概念,来指称文学语言中各种二元对立因素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进而,他把两种普通修辞方式隐喻和转喻看成是语言二元对立的典型模式,并由此来区分19世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认为现实主义指向环境,通过转喻来表现人和环境的关系;浪漫主义通过隐喻,主要指向内心,意义隐含在字里行间。
  利安思·布鲁克斯在《悖论语言》一文中说:“科学的趋势必须是使其用语稳定,把他们冻结在严格的外延之中;诗人的趋势恰好相反,是破坏性的,他用词不断地相互修饰,从而不像破坏彼此的词典意义。”
       (以上文字的要点均摘自百度百科)  
  柏相质疑:

  “邮票、船票”并不是乡愁,而是治疗“乡愁”这种病的药片,或者说,没有“邮票”、“船票”,你的乡愁更乡愁。鹰之先生的这个理解无可厚非,虽然明眼人也能一眼看出来,但是余光中先生把乡愁比喻为“邮票、船票”,又有什么错?
  其实余光中先生在这首诗中,还把乡愁转喻成“坟墓、海峡”,鹰之先生却避而不举。当乡愁是“坟墓、海峡”的时候,“坟墓、海峡”还是治疗乡愁的“药片”吗?没有了“坟墓、海峡”,特别是没有了“海峡”,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还能更愁吗?
  鹰之先生的诗我没有读过多少,从这句话来看,估计鹰之先生可能喜欢隐喻或欲图致力推广隐喻法写诗,喜欢隐喻或欲图致力推广隐喻法写诗,这没有错,一如一个人喜欢吃猪肉一样(信奉古兰经的除外)。可是,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吃猪肉,就抨击不喜欢吃猪肉的人,甚至强迫别人一起跟你去吃吧?什么叫文学风格的多样性,这,我个人就不能理解了?
  老师一提到磁铁,就有嘴快学生说“同极相吸”(实际是异极相吸),这是错的,可是,学生把基本常识说错,与“嘴快”似乎没有关系吧?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因为“嘴快”而“走嘴”,作为老师应该“一笑而过”,这是做老师的基本素养之一。可是,鹰之先生在评论中举这个例子,似乎不仅是在嘲笑余光中先生写这首诗,没有经过严密的构建和思考就草率表达,而且也是在嘲笑喜欢这首诗的读者没有经过理性思考就感性接受,这,恐怕有点……(此处略去四个字,读者随性而补吧)?




  3、但换到另一首诗,读者没准会说你傻帽,比如你说“亲情就是判决”(老两口的养老金是法院判决来的,一看到判决书就感叹亲情),谁能明白呀?!。

  柏相质疑:

  至于鹰之先生所举的“亲情就是判决书”,这句话用了转喻,这也没错。可是,这句话的上下语境不同,表达的意思或理趣情趣也就不同了。难道“亲情就是判决书”,就只能理解成鹰之先生的那种“判决来的养老金”吗?理解成“良心的拷问”或“孝德的赞美”不行吗?


  有人在看了我的《有人执意要做现代汉语诗界的“芙蓉姐姐”(之二)》后,匿名留言说:“唉,怎么说你呢?老了吧?艾青时代的抬棺者?”

  1936年,鲁迅去世,在为他抬棺者中,有当时32岁但已经文名赫赫的巴金。据说,巴金是给鲁迅的抬棺者中,最后一位辞世者,他最后留给人世的最后一本书,在我的印象里似乎是《随想录》!
  我感谢这位匿名留言者,但是,我也再次告诉他(或她),我可能是“抬棺者”,但绝不是“艾青时代的抬棺者”,而是我个人内心生活的“抬棺者”。当时间和民意证明我的确是我个人独立思考的“抬棺者”的时候,我会改“过”,但绝不会后悔,因为我曾经按照一个人的内心生活过!
  
  
◆已同步到自己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a1a9622e01010017.html

[ 本帖最后由 柏相 于 2012-5-11 17:53 编辑 ]
发表于 2012-5-12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愁》,余光中先生的奶酪
问好柏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4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去博客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5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年代,永远不缺哗众取宠者。问好柏相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4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愁--------一直是我心灵的寄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6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柏相的质疑和质疑效果及这种勇气!

被质疑的原作可以说有一种“山寨”作风和“山头”匪气-------这种风气一开,则如二月逆流,摧花残朵。
这是近年来孳生的一种“狂飙”,旨在饕餮并自立门户,有 以损人来利己的炒作和嫌疑。

诗歌与时代结合是不争的事实,与政治也可生下“宝宝”。既然百花齐放,这一枝也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没必要以攻倒这棵树来养活自己的苗。

文艺为政治服务没什么不对,文艺完全为政治服务就完全错了。
艺术的功用是多元化的。谁都无法硬性命令或驱策。

树自家大旗可以,但不应把人家的旗帜砍倒或拔掉。

短小之文难于澄清。意思应当十分明白。
共勉!

[ 本帖最后由 温柔刀 于 2012-5-26 09: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5 06: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