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773|回复: 24

解读丽萨系列的密码:今日的花束,明日的地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读丽萨系列的密码:今日的花束,明日的地图
                 ——读温经天《牵手丽萨》

  壬辰龙年的这个春天,其实和往常一样。但是,有些人眼中的星球破碎,却抱在别人的怀里;有些人双目失明,一如盲者;可有些人,双目被剜扣,依然盛开着髓痛的鲜花和掌声,没有多少人,包括路过人世的所有亡魂,能听得到,鲜血自某个人左右脸颊,汩汩流淌的诗音。
  人们在温经天浪漫的超现实里牵手丽萨的时候,逼死黑夜的白昼正在老去。黑夜的黑,在又一轮的人世攻打里收拾着行李,准备在人们寓居的这个破碎星球的西方又一次聚集。光明一如准备收工的夕阳,收敛了它的魔性,正从人世一个叫陕西的地方路过。世界有的角落,还处在黑夜,比如还未开发和攻占的南极;有的,正在盛世的欢歌里独舞,比如有人面前那一大片油菜花上的失群的风,亦或别的一些浪漫之类的温馨催生的细节。
  丽萨手中的花束,在温经天的浪漫超现实主义里散落,也许意味着某一场人世的演出或叫卖,随之在意犹未尽中结束。可在夜深中无辜的,不仅仅有温经天或者路过的阅读者,也有路过人世的被耶稣称作羔羊的兄弟。丽萨在冰天雪地里孤冷,细数着自己手中正在日益膨胀的欧元,在大洋彼岸,一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脸无辜。而末日,不仅在蓝天白云的背后,也在莺歌燕舞的五洋四洲蓄谋已久。不管那个末日,值不值得我们恐惧,值不值得我们珍惜,值不值得我们去等,我们要想在洋流此岸呼应洋流彼岸的丽萨的绝美或萋萋,我们就必须互相拥挤着,在群山昂首的姿势中和草原的浩瀚嫩绿之间偎依着取暖。
  不用丽萨牵着我们的手,我们其实都能找到那棵,生长在温经天浪漫超现实主义里的别离的树。那棵树,在柳永的词里,寓居着寒蝉。那棵树,在崔护的诗里,悲恋着东风。那棵树,也在曹植的笔下,烹煮着自己那颗饱蘸时光之粹的骨肉之豆。那棵树不仅在虚无里茂盛,也已经早就在唐诗宋词迎拥世人。吃醉,不是你我今时今日要做的事情,我们今时今日要呈现的细节,不仅仅有遮蔽那刀痕,还有摇醒那些正在满是泥土的大地上卑微的挤出的声音。那刀痕,也许其实就是名利权势,还有鄙夷愚弄,甚至高尚和正义等那些路过人世而我们正在倾心追逐或崇拜的一些东西,留在我们额头的皱纹。
  生活在爱里,也许的确不如生长在铺满死亡与恨的平川。也许,这片土地,靠什么也不可能唤醒,即使唤醒了,它也一如没有睡醒的,在书包沉重的私塾或公塾里解救前程的学童。其实,爱的确是在腐蚀生活,那无处不在吟诵的爱的幼种,也许是要播撒在恨,或者爱恨交加的幽谷里,才能葳蕤。
  倒转的时针,清洗得也许绝不是人世的悲,而是人类的爱或者人世的繁华盛荣。晚风吹着的嫩树叶,正在老去,拥有寂寞里的美丽的人,哪一个不是在抑郁或流泪。
  春风照样吹,春天照样去。在风和白昼的吹吹去去之间,只多了一些黑夜亦或明日的苍茫。今日,谁的手中没有花束。无论是不是那手中的花束只是叶子、开没开花、甚至只是骨朵,也无论那手中的花束是凋败的还是鲜盛的,亦或只是塑料般艳丽着虚假,甚或你我手中空无一物,只凋谢了些今时今日的空气,都是你这一世人世,明日的地图。
  读丽萨的盛开或凋敝,也许用不着哲学、公德和伦理,只需要一些尘世的旋律随之而起。其实,读温经天装在透明瓶子里的浪漫超现实主义,也不需要人们绞尽脑汁,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经典意象赶尽杀绝,也许只需要我们把白昼收拢,让黑夜蜗居,并平心静气地抚慰那些路过人世的盛衰、颠簸与疲惫。  


★柏相大家诗歌论坛1号阅读作品:《牵手丽萨》
诗者:温经天

你有散落的花束,我有夜深的无辜。
丽萨!在雪地冰天,
在洋流彼岸,末日值得我们去等!

牵你的手找得到别离的树
虚无里茂盛,吃醉
遮蔽了那刀痕!
竟然随风生长,到达眉宇,
这世界就在我眼前
得以复活。你有最初的花束
我有明日的地图。

丽萨!这片土地靠什么才能唤醒
被爱腐蚀过的生活?
倒转的时针,清洗人们的悲
晚风吹着嫩树叶,你有寂寞的美。
发表于 2012-4-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读过第二遍了。好诗评,推荐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竟然随风生长,到达眉宇,
这世界就在我眼前
得以复活。你有最初的花束
我有明日的地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倒转的时针,清洗人们的悲
晚风吹着嫩树叶,你有寂寞的美。

结尾好。你的解读读出了诗中的生命意识:“倒转的时针,清洗得也许绝不是人世的悲,而是人类的爱或者人世的繁华盛荣。晚风吹着的嫩树叶,正在老去,拥有寂寞里的美丽的人,哪一个不是在抑郁或流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移到红颜啦,为红颜做点贡献,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牵你的手找得到别离的树
虚无里茂盛,吃醉
遮蔽了那刀痕!
竟然随风生长,到达眉宇,
这世界就在我眼前
得以复活。你有最初的花束
我有明日的地图。

刀痕里复活出来的明天,一定是最好的……,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柏相续(我转帖过来)

浪漫主义传统大脉的幽谷,爱与怀念的诗性呼唤(浅析温经天丽萨系列)
                 
             浪漫主义传统大脉的幽谷,爱与怀念的诗性呼唤
              ——温经天“丽萨系列”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温经天的“丽萨系列”诗歌,从他的博客来看,是从2010年4月6日开始对外贴出的,至今已经贴出了23首,按贴出的先后顺序列举,依次是:《少女丽萨》、《哦。丽萨》、《丽萨转身》、《丽萨当年》、《丽萨1984》、《丽萨的肖像》、《丽萨之想念》、《丽萨问》、《绝对丽萨》、《丽萨之城》、《丽萨重现》、《丽萨的秋天》、《丽萨天边》、《丽萨之春》、《丽萨知道》、《信仰丽萨》、《丽萨星辰》、《丽萨来信》、《丽萨之影》、《丽萨幽秘》,《丽萨,现在是哪里?》、《丽萨之歌》和《牵手丽萨》。
  温经天的这组丽萨系列,这23首诗歌,其中前20首完成于2010年,《丽萨,现在是哪里?》和《丽萨之歌》完成于2011年,《牵手丽萨》则是今年3月份贴出的作品。虽然温经天的这组以丽萨为主题的诗歌,似乎已经构建了一座“丽萨桃源”,但这座桃源的领地似乎还没有停止试图扩建的脚步。
  温经天的“丽萨系列”,从第一首《少女丽萨》开始,到现在的《牵手丽萨》,虽然似乎还没有完成,但已经给我们基本描绘出了,他那所用现代汉语言语诗性构建,但人人却可徜徉其中的丽萨桃源的风情风貌。这所用诗性言语构建的丽萨桃源的主人丽萨,也已经渐渐露出了她的神采。这个温经天用自己所称的浪漫超现实主义诗性塑造的丽萨,似乎已经成了某些路过这个人世的阅读者心底深处的安慰者或守护神。
  据温经天贴于2010年12月22日的《丽萨诗全集影像与后记》一文坦露,他从2010年春天开始费尽心思从不同角度和背景去写丽萨,归根结底是为了慰藉自我、唤醒自我和修正自我。他从那时起,就希望有人能从这组抒情诗里读到更深处的需要,即那些有关性灵的,本真的,时间旅途上的,空间隔绝里的需要:爱,和怀念。
  我阔别现代汉语诗界至少已经10年了,壬辰龙年立春过后,刚一踏回这块故土,最先闯入我眼中并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之一,就是这个温经天,尤其是他的这个丽萨系列。如果说,温经天当初写这组丽萨系列的目的就是为了慰藉自我、唤醒自我和修正自我,那么,不但他认为他达到了这个目的,从温经天现在的诗歌创作态势来看,我也觉得他达到了。
  如果温经天在2010年冬天就发出了希望有人从这组抒情诗里能读到更深处的需要,那么,那些有关性灵的、本真的、时间旅途上的,包括空间隔绝里的需要,即就是爱和怀念,不仅我感受到了,我想许多阅读过此诗的人也感同身受。我觉得,温经天的这组丽萨系列抒情诗,不但慰藉了我,甚至修正了我对现代汉语诗歌的失望,也唤醒了我对现代汉语诗歌的热情和信心,更唤醒了人们对现代汉语诗歌的无限热望和依恋。
  这组丽萨系列中诗意刻画的丽萨形象及其意义,也许已经远远超越了温经天的本意,放肆一点地说,温经天丽萨系列中所诗性创造的这个丽萨的形象和意义,也许已经成为了汉语诗界运用现代汉语言语方式写作诗歌的人包括阅读者心目中,将会永存的一种慰藉甚至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也许也终将必会成为现代汉语诗歌长廊的经典意象或形象,亦有可能走出国门。
  温经天这组诗中的丽萨,也许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温经天所塑造的诗意人物,也不仅仅是路过这个人世的英雄或者有英雄情结的世人的心理医生或守护神,她可能已经成为了现代汉语诗界任何美好的指称,甚至是心存温暖的人们心目中的万能的诗性女神。
  这个被温经天称之为“丽萨”的诗性女神,她爱人世却远离人世;她形韵完美,却缄默其口;她纯真、理智、优雅、知性,她具备了很多人心中对人世女性的渴望和尊崇;她不但率性、忧郁、脱俗、无奈,而且深沉、睿智、清雅、大方;她似乎一会儿和我们神情偎依,一会儿又趁我们熟睡或迷茫的时候游历去了远方;她似乎无处不在,又处处都在;她一会儿调皮,一会儿世俗,一会儿雍容,一会儿贫穷。
  总之,我觉得,丽萨这个诗性形象,既具有西方女性的一切优秀的特质,也具有东方女性的一切诱人的神韵。她一走进我们的视线,我们也许就注定挥之不去,必将或终将成为这个时代,我们的魂魄和情感的流浪的寓所。
  在我看来,温经天的这组丽萨系列,是我回归现代汉语诗界之后阅读视线之内的具有恢弘诗势的最好的一组组诗。温经天的这组丽萨系列,承继了汉语诗歌创作的一条大脉:浪漫主义,并且把这条大脉结合时代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是当今现代汉语诗界不可多得也还没有被当下现代汉语诗界认可的一部优秀之作,甚至是恢弘之作。
  温经天的这组丽萨系列,对当下现代汉语诗歌创作的主流影像,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我看来,这组初具规模的“丽萨系列”诗歌,具有如下几个有参考意义或借鉴价值的特点:
  1、独特的诗性视角
  这组温经天自称的浪漫超现实主义诗歌,其现代汉语叙述言语和抒情言语的诗性,挖掘都非常的到位。尤其是诗性的叙述言语视角,将我深深折服。
  温经天在这组丽萨系列的诗里,视境特别开阔,即不同于全知视角,比如《圣经》的视角,比如陕西已故青年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不同于限知视角,比如刀歹的长诗文本《广州故事》,比如北京已故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诗中有第一人称“我”的出现,又有第二人称“你”的出现,也有第三人称“她”和“丽萨”的交织。一会儿“我”一如上帝或释迦摩尼全知全能,一会儿又一如一个迷茫在人世的过客,难觅丽萨所踪。
  温经天的这组丽萨系列,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一会儿现实可感,一会儿又梦幻奕奕;一会儿触手可摸,一会儿又遥不可及。包括诗中所诗性呈现的一些场景、情节和事件,都具有这种特点。都是因为温经天一会儿在这组诗中采用全知视角,一会儿采用限知视角。这种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自由转换,是造成这组诗歌亦幻亦真的主要原因。
  温经天的这组丽萨系列,从限知视角切入,又在全知视角神游;这也导致了这组诗让阅读者读着的时候,既云头雾脑,又神韵可依,既觉得无所适从,又觉得诡秘摄魂。
  2、拒绝现场感
  温经天的这组丽萨系列,几乎大都以回忆的诗性呈现为主,将路过的阅读者全都拉回了过去。几乎所有的阅读者只要一进入他的这组诗,全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坐上了他时光的马车,穿越了一次时光隧洞,去丽萨的桃源泡了一次温泉浴。
  温经天的这组诗之所以蛊惑无限,充满着发芽般的萌动,在我看来,就是因为温经天在有意或无意的拒绝现场感。现代汉语诗歌的“现场感”,似乎是于坚首次倡议,之后,白鸦称之为“当下感”,我觉得无论如何阐释,都是一回事。于坚白鸦他们先后一同倡议的“现场感”或者“当下感”,在我看来,都是想承继汉语诗歌创作传统的另一条大脉:现实主义。这条大脉,也许也是当时当下的汉语诗界冲出时代特质重重包围的途径之一,刀歹的长诗《广州故事》也许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披着现代汉语的服饰游走在大众眼中的当下诗歌,一直在现实冲突和文化冲突之间流浪和被欺凌,也似乎一直离大众的视线越来越远。究其原因,我觉得是因为现代汉语诗歌的诗者,背离了我国诗歌的两条传统大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我觉得,汉语当下诗歌要走进大众的精神餐桌,要么传统,要么浪漫,别不伦不类。
  而温经天在这组诗里坚决或者说不自觉地拒绝现场感,就是主动地在汉语诗歌传统大脉的那座浪漫主义大山上行走;所以,他冠之于他的近几年的诗歌创作以浪漫超现实的名号,我觉得还是比较得体的。
  在我看来,当下汉语诗界的诗歌,也许只有拒绝现场感,才能展现出诗者独立的思考和这种独立的思考所表现出的睿智和大气。拒绝现场感或者说时代感,也许恰恰是当时当下现代汉语诗歌创作赢得自己应有尊严的出路之一。
  3、拒绝公民意识
  温经天的这组期至目前创作了23首的丽萨系列,不仅承继了汉语诗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诗性地开发了一条叫丽萨桃源的幽谷;他在这组诗里也很好地处理了诗歌与时代诸多因素的关系。他显然在痛定思痛之后,不仅找到了他独特的具有鲜明个性生命体验的意象系统,也找到了一条自己冲出被当时当下现代汉语诗歌创作主流重重包围的一条突围之路。
  他冲出这道异彩纷呈被重重围困的包围圈的利器之一,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坚持拒绝公民意识。公民意识也许就是现代汉语诗歌创作的现场意识之一。
  汉语诗歌发展到今天,在我看来,因为各种人人皆知或不为人知的因素,已然分成了两个大圈子:一是坚持古代汉语言语写作(即文言创作),一是发扬现代汉语言语写作(即白话创作)。
  可时代发展到今天,因为诸多人人皆知或不为人知的原因,公民意识在这两个圈子里都到处泛滥。有人叫好,并不遗余力地表示支持;有人胆怯,亦步亦趋,举步维艰;也有人无所畏惧,高歌猛进。无论哪一种参与状态或围观状态,我都不支持。我只觉得,公民意识渗入汉语诗歌创作,尤其是现代汉语当下诗歌创作,可能对汉语诗歌的文学性或文化性发展而言,是一种灾难,并非福音。
  公民意识入诗并泛滥成灾,诗歌就会被当下时代或者阴谋绑架;诗歌就会跌落在低处或现场感中,遭鱼虾戏弄;诗歌也会失去灵性、知性、理性、个性和文化性,沦为阴谋论的走狗或鹰犬。
  诗歌应该为谁而作?诗歌应该由谁来作?我觉得:诗歌也许应该超越公民意识,是为人类的公义和良知而作,诗歌应该拒绝现场,超越时代,穿越古今,由那些胸怀化育着人类良知和公义的诗者来作。诗歌应该是不仅拒绝公民意识,而且应该是超越民族、国界和人类种群意识的。
  温经天的这种在丽萨系列中对公民意识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拒绝,也许值得当时当下那些热爱诗歌创作,甚至为之倾注了巨大精力和时间的诗者,包括欲为诗歌献出生命的那些具有英雄情怀的诗者,深思深虑。
  汉语诗歌为什么被散文和小说,特别是影视剧本逼到了墙角,无处容身,以致于大量诗者纷纷从这两大诗歌圈逃离奔命而去,责任恐怕不在读者,而在诗者本身或者当下汉语诗界所尊奉的创作理念。当时当下的读者再没有素质,应该比这个时代以前的任何时代的读者更具有知性吧,除非有人站出来知性分析之后说,我们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读者的阅读水平都退化到了汉字还没有诞生的年代。
  当然,温经天的这组历时三年初具规模的丽萨系列,也许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可毕竟温经天还很年轻。我想,在当时当下,虽然读诗的人越来越少,写诗的人很多,现代汉语诗歌的尊严和尊贵,也已经被大众和大众媒体正在娱乐化或消解;那么,温经天冲出汉语诗歌,尤其是现代汉语诗歌当时当下的包围圈所具有的前瞻性、睿智以及践行,似乎值得我们所有驻足诗歌阵地上的肉体和魂魄,包括路过的所有阅读者,深思和借鉴。
  

★温经天“丽萨系列”诗歌阅读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68a180102e1ky.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千朔进来學习慢读,先问好柏相和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柏相的评论!

谢谢半遮面转帖来。

丽萨系列 我写的很谨慎,越写越不容易了,这两篇评论给我鼓了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4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柏相读得细致。。。推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8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不是太能读懂经天的诗歌,最喜欢结合点评来读,这样就有豁然开朗之感,先来再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2-4-2 10:30 发表
千朔进来學习慢读,先问好柏相和大家

问好千朔,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温经天 于 2012-4-2 15:54 发表
谢谢柏相的评论!

谢谢半遮面转帖来。

丽萨系列 我写的很谨慎,越写越不容易了,这两篇评论给我鼓了劲!

喜欢读你的诗,相信你能走远,遥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洛阳寒雪 于 2012-4-8 09:31 发表
有时候不是太能读懂经天的诗歌,最喜欢结合点评来读,这样就有豁然开朗之感,先来再来学习!

  寒雪兄客气了,我们都是相互拥挤着,为我们的灵魂积攒一点温度,好渡过寒冷。问好,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3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美

诗歌美,评论也美,整一个美字了得?


第一次读到温经天的大作,太开心了,准备把他的丽萨系列读完,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19: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