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733|回复: 21

我本想捕获你——当壁虎吞吃了自己的蛾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7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躲过窗沿。海岬挤进的风
凛冽在二月的灰黄
它可以搜索,全地毯式
也可以扫荡残砖,或花岗岩
墙的裂隙深处
蛰伏的壁虎,晶晶亮。

在新月擎起的弯刀之夜,和谁一样
悉悉索索地游走,游来和雾一样
漂泊的鬼影,恍惚了潜匿的猎物
由此肯定吞噬的过程和血流
唉!但愿是个刹那的浮相

而有所疼痛必然真实
它的口紧咬不放,一根手指的肉
太过丰满和大意
而我立即喊叫出一只蛾子的绝望

                   2012.2.27



当壁虎吞吃了自己的蛾子————评论海岳的《我本想捕获你》  

                                                              作者: 夏日的果


       评论诗歌要先给出文本的优点,而后再给出缺点,以免吓跑了创作的积极性,这应该是诗歌交流理应秉持的人道主义。这可不比海岳所给出的“逮捕”,远看神秘,近看就是一滩血迹。这滩血迹分泌出一个活剐生吃的过程,其中有谍中谍的心理惊险,又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智慧。这样说是因为文本潜伏着一个比较出色的戏剧架构,而主体情感的介入使得事件呈现一种破碎性,那么建筑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夹叙夹议了。

      实际评论之初,我想把文本当作一次纯粹的情感事件,而不那么想去说关于世界性命运的思考,在诗人与诗人之间建立起的照应性关系。因为这简单很多,但如果我忽略后者,前者的情感性则同时失去了厚实的基础,为此我只好把二者倒转过来。毕竟在人与人之间,情感和认识不是一块可以凭空降落的飞来石。究竟是什么让作者的表达出现了很多闪躲,以及各处都有的或大或小的断裂感,需要审美理解极大地填充进去。为此,我只好忍受住这个文本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我本想捕获你

作者:海岳

躲过窗沿。海岬挤进的风
凛冽在二月的灰黄
它可以搜索,全地毯式
也可以扫荡残砖,或花岗岩
墙的裂隙深处
蛰伏的壁虎,晶晶亮。

          第一节主要的审美对象是“风”。“躲过窗沿”在具体的语境中,实际意指的重点不在“躲”,而在于下来风的侵入之力。这种侵入同时变异地表达在“海岬”和“挤进”这一组词汇的关系中,于是“凛冽”就恰好与无处不侵入的海风的力量同构。但如果“躲”复合和双关于作者的心理特点,那么这是“风”所给予审美主体的逼仄感,而导致闪躲。这种闪躲还在于审美主体不能过于外显的身份和情感立场,既有苦衷,那么阅读大不可计较。

     “二月的灰黄”决不仅仅是季节环境的写照,它更多是作者自我心境的构象性。风的力量吹啊,以下则来自它的摧毁性,此时风以其人格化道出了作为审美对象的本质。“搜索”是“全地毯式”的眼睛,这种审视的力量扫荡着瓦片,甚至连“花岗岩”此类质量的作品也不在话下。风力之大,阅读自可领略来自创作者的心理传递,而回到“二月的灰黄”,即是风施与作者的心理冲击,也同时点亮了作者的情感。

     “黄”作为基本语素的选择就在这里,因此“灰黄”有一种悖论的张力,在灰暗的当下的同时,也有其被敞亮的一幕。这种张力施加给审美主体后,就导致了审美惊讶的发起,它的不安埋伏在一只观望的壁虎中。“墙的裂隙深处/蛰伏的壁虎,晶晶亮”,即是作者对风的闪躲,又是对风的兴趣,而对于风的逼仄,“壁虎”赋予的则是情感敞亮的注目,毫无疑问“晶晶亮”是一种美丽的表达。

在新月擎起的弯刀之夜,和谁一样
悉悉索索地游走,游来和雾一样
漂泊的鬼影,恍惚了潜匿的猎物
由此肯定吞噬的过程和血流
唉!但愿是个刹那的浮相

           第三节随着审美主体情感的加强,“壁虎”和“风”的关系更显示出一种扑朔迷离的语境。 “和谁一样”是一种奇怪的语句,这种断裂感为审美主体和客体在各自的位置上,都带来极大的确定性。作者省去主语,他在给出审美客体“谁”的同时,却不给出审美主体的位置,但这里似乎还潜伏着作者的另一个审美对象。即如果我把“壁虎”当作作者的自我对象化,那么这个“谁”在属于“风”的同时,也同时属于勾连二者的关系。

      于是我突然醒悟过来,“壁虎”、“风”和“谁”三者共同概括了命运,结成一个世界或者人生性的话题。于是审美对象的范围再次扩大,“壁虎——谁(世界、壁虎、风,或者还有其他,甚至是全部个体)——风”,这三者打结成一个整体,并最后以世界性(人生)为彼此命运的沟通媒介。如此“在新月擎起的弯刀之夜”的语境,理应还是衔接第一节关于“壁虎”的,只不过被作者强行撕裂和扭断了。

       因此我再次拼接起来:“壁虎”在“弯刀之夜”“和谁一样” “悉悉索索地游走”。总的意义上,作者要反映的可能是每个个体和世界的命运关系,“在新月擎起的弯刀之夜”则是一种生养活在精神对世界认识的严酷性中,其和后来的“雾、鬼影”的迷惘和恐惧一致,而带出个体在认知和体认层面的经验受性。这里,似乎海岳也受到来自存在主义末世学说的影响。

      但现在我还想从另一个层面分析“新月”,其和之前的“晶晶亮”是同构的,都来自于审美惊讶对作者的照射意义。其中暗含了轻盈和韵之优美,因此作者和“风”的关系,还必须作出适当的厘清。“风”虽然被作者定义为一种力量的象征,但风以其无形性又带有优美的一面,我们看到审美形态中的崇高性和优美,都已经被纳入作者的审美评价,“和谁一样”本质上则就以一种心灵的共通感,而默认了自我情感的确证。这个分析是必要的,因为基于文本的题目〈我本想俘获你〉中的“你”,究竟是针对世界的认识而言,还是还有另一层所指,这不禁让审美理解突然变得暧昧起来。

      而我分析的困难就在于此,所以开始之初把它仅仅当作一个简单的情感事件去理解了。如果按情感事件去理解,情感在下来的闪躲中,就不能不呈现其作为共同命运的呼唤性痛苦了。作者的闪躲只不过是取风之无形作为其自身的参照,情感的猎食者同时也被其本人的“弯刀之夜”、“之雾”和“漂泊的鬼影”所猎食。于是方有作者使用了“由此”的语气,而坚定地承认自我情感的存在。

       当然这种痛苦是建立在彼此共有的,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中,而当这种自我的澄清在世界性孤独的压抑中发生,被确证的就是一次自我情感的抛洒过程,“由此肯定吞噬的过程和血流”让人看了顿生恻隐之心。最后他以自己的人生体认确证了,归灭了,侥幸了,而发出长久的叹息。

而有所疼痛必然真实
它的口紧咬不放,一根手指的肉
太过丰满和大意
而我立即喊叫出一只蛾子的绝望

       如果个体不能握紧命运,那只把思考当作一面镜子吧。但作者那种自我的放逐和抛洒感,在获得理性的些许修复后,依然确凿在痛苦中,仿佛也有一只满口利牙的野兽咬紧住他不放。现在去强行分开“我、风和世界”已经毫无必要了,甚至作者本身也只身其中。“一根手指的肉”呈现了作为一个诗人的血肉饱满的人性,人心都是肉做,对他人,对我们自己都是如此。

      即使再庞大和铁石心肠的人,也不能摆脱作为其意志中的非常柔软的一面,如此“大意”可能就是作者洞彻到审美对象和自己都带有的感性一幕,以及作为一个生灵的弱小。当那只壁虎把“蛾子”吞吃了,“蛾子”究竟是人对世界的以卵击石、自吃其果,还是作者在另一个等价的审美力的境界里,对审美对象所作出的心理俘获?这又让我想到〈骑士和玫瑰〉的事件,是否我也该在挑衅中奋起,又或者仅仅是缓缓地放下屠刀。海岳是善良的,我也不过是吓唬吓唬而已,所以我很愿意把它视为作者对情感的担当性。

    纵观文本这是一个因审视而遇见,因点亮而欣赏,因保藏而闪躲,因确证而痛苦,因掩现而上升到野性之力的情感事件。文本的解读异常困难,或者把一些非常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了,在这里我很不满意自己的能力。如果解读把阅读带入另一层迷雾,我在这里向海岳和朋友们作出道歉。回到文本的缺点,作者在细节中的各处断裂,都起源于其闪躲的心理。我想即使有所弥补,有所顺畅,但依然还是要保持住那种神秘的心理结构的,以便获得阅读对剥现文本的乐趣。张力往往是矛盾的,没有矛盾就不成其愉快,以下是一些不成熟的修缮:

我本想捕获你

躲过窗沿。海岬挤进的风
凛冽在二月的灰黄
它可以搜索,全地毯式
也可以扫荡砖瓦,或者花岗岩

墙的裂隙深处,
蛰伏着一只壁虎,晶晶亮的
在新月擎起的弯刀之夜
和谁一样悉悉索索地游走
游来如雾

漂泊的鬼影、潜匿的猎物
由此肯定吞噬的过程,必是血的流出
唉!但愿那只是个刹那的浮相

而有所疼痛必然真实
它的口紧咬不放,一根手指的肉
太过丰满和大意
而我立即喊叫出一只蛾子的绝望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27 21:41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海岳 于 2012-2-27 22:1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2-2-27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灭0。再等有那好心人给俺批批。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有所疼痛必然真实
这样的句子又有什么意思呢

基本不知道你在写什么 完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7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也许不随风 于 2012-2-27 13:02 发表
而有所疼痛必然真实
这样的句子又有什么意思呢

基本不知道你在写什么 完毕

没什么意思就不会留在上面了。同感,我读过好多诗,也不知道在写什么。谢谢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壁虎吞吃了自己的蛾子
————评论海岳的《我本想捕获你》

       评论诗歌要先给出文本的优点,而后再给出缺点,以免吓跑了创作的积极性,这应该是诗歌交流理应秉持的人道主义。这可不比海岳所给出的“逮捕”,远看神秘,近看就是一滩血迹。这滩血迹分泌出一个活剐生吃的过程,其中有谍中谍的心理惊险,又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智慧。这样说是因为文本潜伏着一个比较出色的戏剧架构,而主体情感的介入使得事件呈现一种破碎性,那么建筑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夹叙夹议了。

      实际评论之初,我想把文本当作一次纯粹的情感事件,而不那么想去说关于世界性命运的思考,在诗人与诗人之间建立起的照应性关系。因为这简单很多,但如果我忽略后者,前者的情感性则同时失去了厚实的基础,为此我只好把二者倒转过来。毕竟在人与人之间,情感和认识不是一块可以凭空降落的飞来石。究竟是什么让作者的表达出现了很多闪躲,以及各处都有的或大或小的断裂感,需要审美理解极大地填充进去。为此,我只好忍受住这个文本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我本想捕获你

作者:海岳

躲过窗沿。海岬挤进的风
凛冽在二月的灰黄
它可以搜索,全地毯式
也可以扫荡残砖,或花岗岩
墙的裂隙深处
蛰伏的壁虎,晶晶亮。


          第一节主要的审美对象是“风”。“躲过窗沿”在具体的语境中,实际意指的重点不在“躲”,而在于下来风的侵入之力。这种侵入同时变异地表达在“海岬”和“挤进”这一组词汇的关系中,于是“凛冽”就恰好与无处不侵入的海风的力量同构。但如果“躲”复合和双关于作者的心理特点,那么这是“风”所给予审美主体的逼仄感,而导致闪躲。这种闪躲还在于审美主体不能过于外显的身份和情感立场,既有苦衷,那么阅读大不可计较。

     “二月的灰黄”决不仅仅是季节环境的写照,它更多是作者自我心境的构象性。风的力量吹啊,以下则来自它的摧毁性,此时风以其人格化道出了作为审美对象的本质。“搜索”是“全地毯式”的眼睛,这种审视的力量扫荡着瓦片,甚至连“花岗岩”此类质量的作品也不在话下。风力之大,阅读自可领略来自创作者的心理传递,而回到“二月的灰黄”,即是风施与作者的心理冲击,也同时点亮了作者的情感。

     “黄”作为基本语素的选择就在这里,因此“灰黄”有一种悖论的张力,在灰暗的当下的同时,也有其被敞亮的一幕。这种张力施加给审美主体后,就导致了审美惊讶的发起,它的不安埋伏在一只观望的壁虎中。“墙的裂隙深处/蛰伏的壁虎,晶晶亮”,即是作者对风的闪躲,又是对风的兴趣,而对于风的逼仄,“壁虎”赋予的则是情感敞亮的注目,毫无疑问“晶晶亮”是一种美丽的表达。

在新月擎起的弯刀之夜,和谁一样
悉悉索索地游走,游来和雾一样
漂泊的鬼影,恍惚了潜匿的猎物
由此肯定吞噬的过程和血流
唉!但愿是个刹那的浮相


           第三节随着审美主体情感的加强,“壁虎”和“风”的关系更显示出一种扑朔迷离的语境。 “和谁一样”是一种奇怪的语句,这种断裂感为审美主体和客体在各自的位置上,都带来极大的确定性。作者省去主语,他在给出审美客体“谁”的同时,却不给出审美主体的位置,但这里似乎还潜伏着作者的另一个审美对象。即如果我把“壁虎”当作作者的自我对象化,那么这个“谁”在属于“风”的同时,也同时属于勾连二者的关系。

      于是我突然醒悟过来,“壁虎”、“风”和“谁”三者共同概括了命运,结成一个世界或者人生性的话题。于是审美对象的范围再次扩大,“壁虎——谁(世界、壁虎、风,或者还有其他,甚至是全部个体)——风”,这三者打结成一个整体,并最后以世界性(人生)为彼此命运的沟通媒介。如此“在新月擎起的弯刀之夜”的语境,理应还是衔接第一节关于“壁虎”的,只不过被作者强行撕裂和扭断了。

       因此我再次拼接起来:“壁虎”在“弯刀之夜”“和谁一样” “悉悉索索地游走”。总的意义上,作者要反映的可能是每个个体和世界的命运关系,“在新月擎起的弯刀之夜”则是一种生养活在精神对世界认识的严酷性中,其和后来的“雾、鬼影”的迷惘和恐惧一致,而带出个体在认知和体认层面的经验受性。这里,似乎海岳也受到来自存在主义末世学说的影响。

      但现在我还想从另一个层面分析“新月”,其和之前的“晶晶亮”是同构的,都来自于审美惊讶对作者的照射意义。其中暗含了轻盈和韵之优美,因此作者和“风”的关系,还必须作出适当的厘清。“风”虽然被作者定义为一种力量的象征,但风以其无形性又带有优美的一面,我们看到审美形态中的崇高性和优美,都已经被纳入作者的审美评价,“和谁一样”本质上则就以一种心灵的共通感,而默认了自我情感的确证。这个分析是必要的,因为基于文本的题目〈我本想俘获你〉中的“你”,究竟是针对世界的认识而言,还是还有另一层所指,这不禁让审美理解突然变得暧昧起来。

      而我分析的困难就在于此,所以开始之初把它仅仅当作一个简单的情感事件去理解了。如果按情感事件去理解,情感在下来的闪躲中,就不能不呈现其作为共同命运的呼唤性痛苦了。作者的闪躲只不过是取风之无形作为其自身的参照,情感的猎食者同时也被其本人的“弯刀之夜”、“之雾”和“漂泊的鬼影”所猎食。于是方有作者使用了“由此”的语气,而坚定地承认自我情感的存在。

       当然这种痛苦是建立在彼此共有的,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中,而当这种自我的澄清在世界性孤独的压抑中发生,被确证的就是一次自我情感的抛洒过程,“由此肯定吞噬的过程和血流”让人看了顿生恻隐之心。最后他以自己的人生体认确证了,归灭了,侥幸了,而发出长久的叹息。

而有所疼痛必然真实
它的口紧咬不放,一根手指的肉
太过丰满和大意
而我立即喊叫出一只蛾子的绝望


       如果个体不能握紧命运,那只把思考当作一面镜子吧。但作者那种自我的放逐和抛洒感,在获得理性的些许修复后,依然确凿在痛苦中,仿佛也有一只满口利牙的野兽咬紧住他不放。现在去强行分开“我、风和世界”已经毫无必要了,甚至作者本身也只身其中。“一根手指的肉”呈现了作为一个诗人的血肉饱满的人性,人心都是肉做,对他人,对我们自己都是如此。

      即使再庞大和铁石心肠的人,也不能摆脱作为其意志中的非常柔软的一面,如此“大意”可能就是作者洞彻到审美对象和自己都带有的感性一幕,以及作为一个生灵的弱小。当那只壁虎把“蛾子”吞吃了,“蛾子”究竟是人对世界的以卵击石、自吃其果,还是作者在另一个等价的审美力的境界里,对审美对象所作出的心理俘获?这又让我想到〈骑士和玫瑰〉的事件,是否我也该在挑衅中奋起,又或者仅仅是缓缓地放下屠刀。海岳是善良的,我也不过是吓唬吓唬而已,所以我很愿意把它视为作者对情感的担当性。

    纵观文本这是一个因审视而遇见,因点亮而欣赏,因保藏而闪躲,因确证而痛苦,因掩现而上升到野性之力的情感事件。文本的解读异常困难,或者把一些非常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了,在这里我很不满意自己的能力。如果解读把阅读带入另一层迷雾,我在这里向海岳和朋友们作出道歉。回到文本的缺点,作者在细节中的各处断裂,都起源于其闪躲的心理。我想即使有所弥补,有所顺畅,但依然还是要保持住那种神秘的心理结构的,以便获得阅读对剥现文本的乐趣。张力往往是矛盾的,没有矛盾就不成其愉快,以下是一些不成熟的修缮:

我本想捕获你

躲过窗沿。海岬挤进的风
凛冽在二月的灰黄
它可以搜索,全地毯式
也可以扫荡砖瓦,或者花岗岩

墙的裂隙深处
蛰伏着一只壁虎,晶晶亮的
在新月擎起的弯刀之夜
和谁一样悉悉索索地游走
游来如雾

漂泊的鬼影、潜匿的猎物
由此肯定吞噬的过程,必是血的流出
唉!但愿那只是个刹那的浮相

而有所疼痛必然真实
它的口紧咬不放,一根手指的肉
太过丰满和大意
而我立即喊叫出一只蛾子的绝望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29 14:1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7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27 14:31 发表
当壁虎也吞吃了自己的蛾子
————评论海岳的《我本想捕获你》

让我好好再想想,迟点再发出来。

果老师给写了诗评吗?太惊喜了!可惜我去忙活别的去了没看到。
请您一定再发出来,十分感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7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心似海蓝蓝 于 2012-2-27 14:52 发表

想请你评评我写的诗歌,不知道可以不可以?

感到没什么不可以,印象中果兄是慷慨大度、对人热忱的。问好蓝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所疼痛必然真实!
这首,深入解析的话,很有余味的,作者有意打马虎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7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27 14:31 发表
当壁虎吞吃了自己的蛾子
————评论海岳的《我本想捕获你》

       评论诗歌要先给出文本的优点,而后再给出缺点,以免吓跑了创作的积极性,这应该是诗歌交流理应秉持的人道主义。这可不比海岳所给出的“逮捕” ...

感谢果兄,我想赶紧复制到主贴里珍藏为妥。果兄辛苦了,我得到如此厚礼很是激动和惭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岳总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构想。风这个背景选得很巧妙。但个人觉得在时间上第一节先交待了会不会更好呢。否则的话读起来一二节在时间上会有模糊感。不知道一开始就是夜里呢,还是从白天过渡到夜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很有震撼力的。尤其收尾的意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海岳 的帖子

我修改了一些个别文字,以我这个帖子发出的时间为准,你可以重新复制进去,我不改了。祝海岳的诗歌有更大的突破和收获。呵呵,这个海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情二郎 于 2012-2-27 17:00 发表
有所疼痛必然真实!
这首,深入解析的话,很有余味的,作者有意打马虎眼

谢谢二郎来读。呵呵,被你识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门之 于 2012-2-27 17:41 发表
海岳总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构想。风这个背景选得很巧妙。但个人觉得在时间上第一节先交待了会不会更好呢。否则的话读起来一二节在时间上会有模糊感。不知道一开始就是夜里呢,还是从白天过渡到夜里了。

问好门兄。风也是个游移的主体,并在推进中变易。时间因素我当时写的时候没在意,可能灰黄的色彩能说有黄昏的感觉。这像给自己找理由的诡辩了。夜的出现显得突兀,我接受并感谢门兄指出这一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门之 于 2012-2-27 17:42 发表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很有震撼力的。尤其收尾的意外

冲突描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23: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