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62|回复: 1

怎样读一首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3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情无计可消除》

        

——张毅




按:金秋十月,我北上芜湖时,取道合肥。在合肥逗留的几个小时中,和吴同学的初次见了个面。为了尽地主之谊,他请我吃午饭。我们点菜三盘,酒数瓶。其间东拉西扯无话不谈,完全没有陌生的感觉,在此之前,我们仅通过互联网有过几次交谈。前几日吴传送自己这一年的诗歌作品给我,让我写评论性的文字。由于忙着期末作业,这件事一拖再拖。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但是出于对诗歌和诗人的敬畏,我不敢信口雌黄。虽然学习过文学欣赏文学理论,但是至今我也不知道怎么去评论诗歌。给他写评论,对我来说,是很有压力的事情。只好选取其中一首适合我胃口的自己感觉强烈的,做一个赏析,草草交差。





料定是在夜晚
月光浓稠如水
滴落在指尖
破旧的琴弦
弹了又弹
才奏完那支离曲
不知名的风
从另一个春天走来
轻轻地敲打着发霉的书页
闪烁的语言
像一道又瘦又小的疤痕
藏身眉间
未曾翻过的结尾
在黄昏过后
被扔在放学的路上
关于迷路的记忆
在音符散乱的夜晚
不由得颤了一颤
    ——惘言:《随记五》




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说,读诗就像步入森林,而读散文则如乘上一列目的地明确的火车。这就是说,诗歌是由一系列的意象组合成的集合体,错综复杂的树枝参差交错,要走出森林,你必须顺藤摸瓜,理清语言背后的交织缠绵,才能窥见其冰山一角。但是并不是说,只要你理清了思路,就能完全掌握诗人最终的言说,语言只是一个工具,它看似在表达作者的情感体验,其实更多的是对这种情感的一种伪饰和遮掩。宇文所安将诗歌比作“迷宫”,迷宫即复杂、神秘、难辨东西。诗歌正是由于自己的神秘,才能引人入胜。

这首诗作者没有进行分行,但是根据阅读经验,可以将其分成六个部分,每部分三行,三三为一节,分开之后,诗歌的整体意象就明晰了很多。第一节“料定是在夜晚/月光浓稠如水/滴落在指尖”。月光只有在晚上出现,这是自然法则,可是月光的性状和质地是什么样子的,似乎没有人去细细思考过。作者说“月光浓稠如水”,无异于给我们平淡的想象世界注入了一股大浪:水本来无色无味的液体,怎么能够说是浓稠的?这是悖论之一;其次,月光通常是遍地倾泻,怎么能够浓缩成一滴滴,落在指尖上呢?巨大的物象被无限缩小,缩小成一滴落在手指上,大与小的差距,在作者笔下完成了一个转折,想象之美可见一斑。细细看来,这种夸张和想象古已有之,如李贺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化磅礴为纤细。正是这种夸张将读者带入悖论的境地,由于悖论,才让生活化的语言变得诗意盎然。

第二节“破旧的琴弦/弹了又弹/才奏完那支离曲”。二十世纪现代文学中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把时间和空间缩小”,一部小说不在横跨几十年的沧桑变化,而是围绕一个很短的时间段,一个有限的空间展开。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用一百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一个推销员一昼夜之间的日常活动。此诗的这一部分短短三句话,就对意识流的作风进行了一个颠覆:把一小段时间尽量的绵延和扩大。一首曲子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完成,可是作者用“破旧的琴弦”,弹了一遍又一遍才“奏完那支离曲”,这种绵延并非偶然的来,而是感情的绵延,作者借用了时间的绵延体现感情的延宕,因为时间可以量化,而感情不可以,把不可量化的东西,用平常经验加以形象化,让感情如小溪,细水长流。

第三节“不知名的风/从另一个春天走来/轻轻敲打着发霉的书页”。中国古典诗歌传承了几千年,虽然现在人不在专注于摹写古典诗歌,但是其对每个阅读者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清代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句,在这节诗中略有体现,古典与现代相映成趣,脍炙人口。这里,“风”具体说的是什么?它怎么“从另一个春天走来”?敲打着书页?作为读者,我只能根据意象去揣测作者的意思。这几句的整体节奏是舒缓的,像小桥流水,恋人低语,温柔之中带着不可抗拒的思念:你我身处异地,但是我对你的记忆,像春风,时时拂动我心底那些难以抑制的思念。

第四节“闪烁的语言/像一道又瘦又小的疤痕/藏身眉间”。凡是武功达到登峰造极境界的人,杀人不再用拳打脚踢的传统方式,而是运用真气。一掌推过,风起云涌,过后陈尸遍野,这是化无形为有形。语言乃是无形之物,作者赋予其具体的体态:伤疤;并且形容其为“又瘦又小”的。在很多场景中,语言的作用小之又小,可以忽略不计。苏轼在梦中遇见十年未见的妻子,只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柳永离别情人时,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可见语言并非表情达意的唯一工具。恋人在一起,只要含情脉脉的看着对方,就胜过海誓山盟,语言大而无当,不适合传达细腻的感情。所以,让它“藏身眉间”吧。

从总体上来说,前面四节诗,是感情的触点萌发之后无限的蔓延。诗人是系铃人,把自己的感情悬挂在语言的大门上,挖掘自己内心的震颤的同时,也是让阅读者通过这种体验,突然激发自己内心隐秘的部分。但是当抒情完成之后,还需要让彼此都产生一个完美的期待,这时候他也要肩负解铃人的职务,让我们从悬浮的状态安全的着陆,继续赶我们的路。后两节诗,六句,正是感情的总结,或者称为回归。“未曾翻过的结尾”,在黄昏过后“扔在放学的路上”。其实这是最好的处理办法,过往的就让它消失吧,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可是人自古多情。本以为可以通过时间让自己和“她”之间的恩怨一笔勾销,可是,最决绝的做法却是最不可靠的,“关于迷路的记忆”在情迷意乱的夜晚“不由得颤了一颤”。这种欲说还休的情结,总是没有办法消弭。事实上,这种情愫不需要刻意的去遮掩或者埋葬,此情无计可消除才是最好的状态。

所以,让“迷路的记忆”一遍遍的重复,一遍遍的颤抖,才会“料定在夜晚”,浓稠如水的月光,才会滴落在指尖上,让这首诗歌像围绕着一些意象转了一个圈,最终又回到了出发的地点。
发表于 2012-1-10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1 17: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