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利兵

一封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1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利兵 于 2011-12-11 20:46 发表

果然是一人一种语势,你为它瘦身了,除去了很多显得累赘的交待。谢谢,谢谢。我很开心!

冒昧了,我可是经常把好诗折腾坏了的,谢谢利兵兄不嫌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2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实间游走自然随意。这就是功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门之 于 2011-12-12 15:22 发表
虚实间游走自然随意。这就是功底。

严重的,欣赏你一直的直率!保持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2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一把,重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2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封信”带有生活的戏剧性,尽管它反映作者某种闲居的心态,但于审美活动而言,依然能感受到惊讶的发起。当然在人与人的自然交往中,于文本有一种非功利性基础下的审美心态,即诗人诗意性的生存方式。
      “信已收悉,邮差默然离去。地址证实了一场存在,你俯首案前然后/为我所读,细枝末节都似/关于气象。”这些都是很随意的书写心理,有一种日常下去烦就简的朴素美和概括,而气象的喻指应该为情绪的体验。“我看见过程主义/正随星辰出发,邮票齿轮/撺动自由的呼吸。”对这句,开始我认为这是多余的,作者似乎要打开某些想像的空间,反而用力了,表达上显示出理性僵硬的气息。实际我回看的时候,才领略到作者不轻易表露出来的对浪漫的求诉,当然它首先是收信者的激动和浮想连翩。
    “如果/风儿很轻,我将慢下这撕拆的动作”使诗歌重新回答了之前朴素的美感,而进一步又轻盈和烂漫起来。这是心灵的波动,它将发起对话和发问,“去探寻/你复出因何。”“怎样的灯下/才亲手折出这对称的褶皱”是关于对审美客体最初特性的概括,在物性中反衬和暗示了审美客体美的灵巧。但是“褶皱”似乎又双关于作者某种灰暗的精神波动,和之前的气象同属。

      以后的对话,既是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话,也是审美主体自我的对话,而连接三者的莫过于人生的体认,它们也是信笺的内涵,“午夜的困顿”、“世间万物”,并又同构于之前的“褶皱”。我有点的糊涂的是,究竟这是来信者的话语,还是作者回信的话语,我的判断是前者的。
      此时陈述的基调依然在从容中推进,也是之前作者一种适居的心态。这个事物很重要,因为它也许会在一个突然的拐弯后,揭示出作者的生存境况和精神强度。文本进入了主客之间在命运中共融,人与人之间总是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既然“我们的热爱其实/难分伯仲”,那么“我读得出,称谓以下”便于心态的把持中,注入理解并烘暖彼此。

      往后文本的表达出现了情感的升华,“你用简约成就/辽阔”是对来信者的颂美。简约是很朴素的事物,但凡对生活和生命的本质有较深抵触者,都会带有丰厚的人格气质,而于形式上又不爱繁缛的浮华,因为个体的审美历程就是一个去伪求真的过程,它一贯带有哲学上的还原论。求真也莫过于先爱自己,因而辽阔地爱所有,审美对象带有大爱、宽阔、诚挚,以及因深沉而激越的气息。
      这让我想到但丁说过的话,“越接近欲望之日的,智慧越深沉。”欲望和个体对自我的求真是同义的,而去伪过程肯定伴随着痛苦,一个真实的人是很难在世上活得得意洋洋。因为现世的个体交织于社会的各种关系中,而个体的自由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被信仰的组织所侵占了,以后方有较为健全的社会制度和世俗契约。
      此时文本审美活动也相应地越过了时空,在广阔的视野里获得个体自由在抗拒命运中的评价,“在落款处埋下命运的暗桩”。这和求真的心态和价值认可是一致的,人只有懂得黑暗的现实,方能懂得光明和梦想的冲动,因此“暗桩”就伴随着压抑产生了张力的现象。
      以上都是作者对来信者的审美理解和评价。

      但是作者对审美客体的颂美似乎并不能充实自己,使得他获得某种扎实的根据和行动支点。“日期与签名/督促我,喝下了苦/腾出蔚蓝色的空”具体的指向,应该和“去探寻/你复出因何”是相继的,它带有作者自我矮化的谦虚和此在的迷惘,便于“信封里面,再无其它。这些容器只盛装过程”中潜伏着疏懒之意。至于最后关于北方农村的景绘,以及对麦子生长的疑问,当然和双方共同的艺术爱好是直接双关的,只不过严峻的生存境况,迫使作者反思理想和现实的可能。
      再者,“如你在封口处震颤,投递它时邮筒发出/独一无二的回音!”于颂美之中,是否有其他言外之意和情感的延伸呢?此处,我将不作展开。我想这对另外一个收信者而言,应该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情和用意。由此我所体验最深的,是作者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和理性责任下的,某种自我牺牲的情结。我想这部分困难应该是来自现实层面的羁绊,而于来信者而言同样是困难的。
      当然它们也可能不存在,只是我过于勾连了。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1-12-12 21:1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2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利兵 于 2011-12-11 17:31 发表

我胡乱写的。看到你提问,我才去百度了一下,结果还真有个解释。实在不是我要写的那个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1-12-12 21:10 发表
“一封信”带有生活的戏剧性,尽管它反映作者某种闲居的心态,但于审美活动而言,依然能感受到惊讶的发起。当然在人与人的自然交往中,于文本有一种非功利性基础下的审美心态,即诗人诗意性的生存方式。
      “信 ...

激动,惊异……还没人如此认真、贴近的解读过我的诗歌!想说的话,反而说不出了。诗好诗坏此时已经退居二线。我想心情你能理解!
珍藏了。这是双十二最好的礼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2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睡。明儿来读诗,和上面那篇认真的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2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有千秋,但还是觉得原作语感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2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1-12-12 21:10 发表
“一封信”带有生活的戏剧性,尽管它反映作者某种闲居的心态,但于审美活动而言,依然能感受到惊讶的发起。当然在人与人的自然交往中,于文本有一种非功利性基础下的审美心态,即诗人诗意性的生存方式。
      “信 ...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05: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