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21|回复: 1

一条河缓慢地在梦中流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4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刘伟的《观琼海万泉河》
  
  观琼海万泉河
  ◎刘伟
  
  一条河缓慢地在梦中流淌
  是一片幼年的落叶  这弯曲的
  苍老的流域  老成的轮廓
  它朝向阳光的方向
  这是南海的开始  也是终结  在博鳌
  原始的堤岸  我青春的芦苇和帆船
  在行走时  仿佛看到民国女人的军队
  她们短发  将血红的斗笠挂在头顶
  那些穿梭花朵之间  经血的脱落
  经过若干年盘踞  它们站立后又枯萎
  死亡被椰林覆盖  被晚霞腐朽
  昨天的时候  这座孤岛的弹痕
  来自海面向陆地的射击  工农军队
  她们巧扮黎明  她们顶替了男人
  清晨在马二粥坊
  我目睹他们聚众的茶馆  放浪形骸
  他们不懂汉语  甚至满脸怒色
  任意扭曲京城平常的词句
  这颠倒性别的琼海  潮湿的乡村
  他们活在年轻和衰老的时代
  他们仰仗一条神秘的河
  像曾经的一群女子  让岛屿著名
  
  那时候我正在想,诗歌如何做到不枯燥而有味。猛然间就看到刘伟的这首《观琼海万泉河》,这种感觉就好像在一块干涸的土地上,转过一个弯,忽然看见一条河,浩浩荡荡流过去。
  从篇幅上来看,刘伟的这首《观琼海万泉河》还是属于抒情短诗的范畴的(22行),虽然整首诗只由一段组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抒情节奏,一口气下来,情绪会很密集。一般在写作中,这种写法相比而言更难写好,但也更容易出佳作。
  琼海万泉河,我虽然没有去过,但却被一个名词反复强化——红色娘子军。换我们来写,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和故事联系起来,让诗歌为这个故事服务,为故事里反复强调的主题做进一步的注释。刘伟这首诗,却让我看到这类主题的一个新的写法:诗歌不必为典故服务。事实上这个思路自古就有,只不过伴随着诗歌对政治主题附庸身份的越发明显,这条思路逐渐颠倒了过来。
  而刘伟清楚地操控好了他的诗歌:诗歌永远是主体、万泉河是载体、红色娘子军只不过是一个点缀。
  诗歌的前五行,可以看成是虚实之间的一种叙述,实写的成分要多一些,但“一条河缓慢地在梦中流淌”这样的句子,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引出,而是为了整首诗歌气场的奠定。类似的语言我们在很多练习中也可以见到,河流、梦中、缓慢的,这一些特定主题中甚至是高发词汇,在这里,我们不说这是刻意的大巧若拙,但却是一种勇气的体现——相信自己能够写好,能够用后文来诠释这种甚至有些俗气的开头。
  五行之后,诗人巧妙地开始了场景的转换,在一首诗中,尤其是这样主体一段的诗歌中,我们知道太过频繁的场景转换容易导致破碎和急促,而太慢的转换则容易导致诗歌的呆板和单调。而这里,从第六行开始,第一次转换发生了。“我青春的芦苇和帆船/在行走时 仿佛看到民国女人的军队”很明显,在这里,虚写的部分承接之前的实写描述,在揭示典故的同时,也在为诗歌框架进行丰满的工作。
  而这种丰满并不是简单的表述,典故露出来了,但如何做好点缀的作用呢?我们看这一部分的表达:“那些穿梭花朵之间  经血的脱落”“死亡被椰林覆盖  被晚霞腐朽”“她们巧扮黎明  她们顶替了男人”,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在进行典故部分叙述的同时,对于虚写的内容,作者采用了抽离现实的写法,没有具体的事迹,没有丰功伟业的讴歌,而只是一个匆匆的背影,这背影在诗人语言刻意的处理下,边缘已经模糊不清,和诗人的感性想象融为一体,达成了对此事的一种瑰丽的抒情。
  而这种瑰丽的想象一直持续到了第十四行,从第十五行开始,一句简单的“清晨在马二粥坊”,让诗歌里的场景发生了又一次的转换,之前的虚写,之前的典故,既是诗歌的点缀,又是情绪的埋伏,而这埋伏将要在之后的部分触发。清晨在马二粥坊,从故事中回来的人,还保留着故事里的倾慕、惋惜、憧憬,却又直接投入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而为了保证这种实在的生活场景能有足够的信服力,我们看到,在这部分,作者对于细节的刻画很严密:“他们不懂汉语  甚至满脸怒色/任意扭曲京城平常的词句”我们了解过小说写作的,可以知道,在叙述的刻画中,细节刻画越清晰,整个叙述就越可信,在诗歌中同样如此,作者不但刻画了细节,且将这些细节进行了略微的诗意扩张,让语言里的情绪、空间、寓意脱离了语言载体本身的约束,而进入到了一个膨胀的阶段,进入此段叙述的读者,很容易就会被这种膨胀的叙述所俘获,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言外之意”。
  而最后四行,则不得不提一下,作为诗歌的结尾,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一个好的结尾,能够让一首庸碌的诗歌突然间迸发出闪光的魅力,更能让一手本来就很精彩的诗歌达到完美收官。刘伟说:
  “这颠倒性别的琼海  潮湿的乡村
  他们活在年轻和衰老的时代
  他们仰仗一条神秘的河
  像曾经的一群女子  让岛屿著名

  显而言之,他大胆,甚至有些“放肆”地进行了这样的一种夸张。颠倒性别的琼海,这指的是什么,是男女比例,还是那个特定历史阶段中的人格高度?毫无疑问,在那个时代,因为红色娘子军的故事,人们对琼海的女性一向是满怀崇敬,而对琼海的男性则不如那么赞赏,刘伟将这这个事实通过这样一个略显夸张的判断句读出来,很明显是为了引爆之前红色娘子军部分的埋伏,我们看到,这里的叙述又进入了虚以及诗意的膨胀语言,这无疑是和故事部分的表达相符合的,而这样,在整首诗中,也形成了与开头“一条河缓慢地在梦中流淌”梦的感觉的呼应和强调,至此,整首诗在神秘气息中拉下了帷幕。
  我们说,这样整体一段的诗歌最难写,那么为什么刘伟写好了呢?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是全诗稳定的气场,我们通篇读完,很容易被诗歌里盘踞的充满张力和暮色的沉静气场所打动,而一首诗只要形成了这种神秘的气场,语言通过气场进入和情绪的一体化状态,就很容易出佳作,至少在情绪感染力上是不用怀疑的。形成气场的门道有很多,但最关键一点,还是要靠自己平常练习出来的第一语感。
  其二,虚实相间的思路,以及相吻合的虚实相间的表达。虚实相间,我们都很清楚,但是否敢在一首诗中穿插多种不同的表达呢?这就不一定敢尝试了。细节刻画让实写更真实,诗意表达让虚写更朦胧,两者本来就是为了相互冲突相互补充,现在再用相应的表达放大这种冲突和补充,感染力可想而知。
  其三,我们熟知的典故使用。相信大家都看出来红色娘子军的故事,但换我们来写,是否就能够牢牢把握住不写成主旋律呢,是否能够把这么著名的典故,用来为诗歌的表达,为琼海来增色呢?典故不宜操控诗歌的走向,这我们都知道,但面对权重这么大的典故,要用起来,举重若轻,这谈何容易。
  
    

[ 本帖最后由 江榕 于 2011-11-24 16:47 编辑 ]
发表于 2011-11-24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的通透。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24 05: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